
【菊韵】推剪上的善良(散文)
义务理发50年,为同事、朋友、邻居、孤寡老人、敬老院卧床不起的老人共免费理发一万多人次。
当第一次听到这个数字时,我怀疑自己耳朵听错了,因毛主席老人家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眼前这位人不出众貌不惊人的铁路退休老人,难道他就是一辈子做好事的人吗?
这位老人叫向泽明,他在重庆南岸区郭家沱中学读初一时,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学校就组织了航模组、乒乓球组、无线电爱好组,医务组、缝纫组、理发组等学生课外组织,开展积极向上的业余活动。向泽明报名参加了理发组。那时人多,工具少,他看师傅操作的时间多,自己动手少,痒痒的,心想我要是有了理发工具就要把头剪个够,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是老的还是少的。
在十年动乱停课闹革命时,学生们呆在家里的时间多了,那时向泽明的邻居和他家一样,是多子女家庭,一般都有三四个小孩,娃儿头发长了就要理,到理发店去远不说还有花钱,于是一个读高三的叫陶任富的学生就提出建议:大家凑点钱去买把剪子,学着互相剪头算了。这个建议得到邻居们的响应,有的出三角、有的凑四角,大方的拿伍角,共凑聚了3.8元钱,买了把当时很有名气的山城牌推剪。邻居中有个老人以前开过理发店,就成了学生们学剪头的老师。向泽明围着老人师傅长师傅短地叫得亲热,加上他在学校学过理发,比一般学理发的人学得好,很受老人的青睐。
实践的机会多了,技术提高快,向泽明兴趣更浓了。只要邻居要剪发,他随喊随到,从不推迟拖延。有个住在附近看厕所的农民,见向泽明剪发不要钱,就笑着一张脸,等向泽明给邻居剪完最后一个,就坐在了院坝的凳子上,向泽明看了看农民粗糙的脸,忍住农民浑身的粪臭气,没有喝斥,拿起剪子就剪开了。向泽明的父亲向世奎,支持儿子行为。在他经济稍好一点的时候去买了套剪发工具,送给儿子。
1969年7月至1971年4月,向泽明下乡到重庆忠县石宝寨隆乡大队五生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坚持农闲时为贫下中农及贫下中农的子女们理发,深受乡亲们喜欢。
1971年向泽明回城参加工作到铁路企业,当过工人、干部,加入了共产党,可喜欢业余为人免费理发的兴趣丝毫不减,如果单位组织上街开展为民服务活动,组织领导者里有他,拿着理发推剪全神贯注为素不相识的人理发的人群里有他,和被剪头的人拉家常,活动完后,拿扫帚扫地上的发丝中的人有他。
2010年向泽明退休了,有着大把的空余时间,使他免费理发的业余爱好得到了充分的拓展。他先与朋友熟人联系,铁路医院有那种患病下不了床的人,就叫他就去帮助免费理发,这样的事不多,他感到还有一把力气渴求外使,就主动与重庆夕阳红第二养老中心、九龙坡区老年公寓、滩子口养老中心、鸡冠石养老中心、报恩寺养老公寓、祥龙养老公寓等单位联系,自告奋勇免费为老人们理发。这样的好事情,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和老人们高兴得很。每到向泽明约定去的日子,早早就有人站在门口,眼巴巴望着,只要向泽明一到,一张张平常皱纹木纳的脸从里向外露出感激的笑,有的老人可能认不清楚自己儿女,可对向泽明印象记得清、刻入骨,露出没牙的嘴,亲热地叫着:“向老师好,向老师幸苦了,向老师这里吃糖果果……”
病弱老人的住房里常有怪异的气味,尤其是那些瘫痪的老人,理一个头比理两三个正常人都恼火,因为瘫痪的老人不能动,有的也不知道动,只是两个护工抱着,向泽明转来转去的理,有时老人实在起不来,向泽明就蹲在地上理,老人的头发理完了,向泽明的衣服也汗湿了,这是常事。
一次一个中年妇女非要塞100元人民币给向泽明,感谢他给瘫痪一年多的父亲理了发。她父亲是个讲究卫生的老人,她去理发店请人帮父亲理发,开头答应得好好的,可去的人到养老院一看,就说东道西地找出一条条无法理发的理由,让人扫兴极了。此时妇女把钱塞进向泽明包里,他拿出来,推来让去的,最后到了向泽明翻脸的地步,妇女才收回钱,说:“盛世出活菩萨,我不相信,现在看到向老师我信了……你是好人,善人!”说得向泽明脸红得如柿子。
向泽明家里的挂历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上面记着哪天该去哪个养老中心或者敬老院,哪天该去哪个病弱老人的家了…….他给自己的规定是一个月最迟一半月去一次,他叫妻子也帮忙记住,到时提醒一下,免得那些老人等待和失望……他说:“只要我做得动,就做到底。实在做不动了,就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了。”
看到向泽明或者想起他,我心里就充满敬意。他是学雷锋的长期实践者。平凡人中不平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