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记师哥黄振文(散文)
我听说师哥黄振文的事,是三十多年前。那时我与他一样,在村办小学教书。民办教师是历史形成的,现在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符号。他在王渊小学教书,我在陈龙小学教书。两所小学,因西干渠分成南北两隅,朗朗书声相闻,可从未有过联系。学校一位老教师,曾经对我说,对河王渊小学教师黄振文爱写作,还在《江陵报》上发表过作品。你年轻,写点东西也可以尝试一下投稿。当年我还处在懵懂无知之中,我对黄振文就有一种敬佩之情。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年代,是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情怀的年代,一个思想自由奔放百花齐放的时代。可以凭着一杯烈酒,几碟小菜,三五个朋友,就可以畅谈人生,壮怀梦想,憧憬爱情。他们高谈文学与艺术,闪烁着青春的光芒,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大河滔滔,必有勇进者,师哥黄振文就是其中之一。他一边手持教鞭,一边跋涉文山海墨。凭着自己的努力,放飞梦想,写下了一首属于他自己的青春之歌。
(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黄振文早已调入岑河镇中心小学。大约是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初,我带学生到镇小学,参加沙市区小学毕业生调考。在学校的小卖部前,看岑河小学光荣榜,榜上一个学生的名字“黄佳倩子”,走进我的眼帘。我琢磨着:学生姓黄,与我同姓,以四字取名,在当时的乡下,极为少见,我试图猜想:这孩子是一个女孩,家长是有些文化素养的。正在我疑惑之际,好在当时学校的教导主任黄发烈,就站在我的后面说道:这孩子就是黄振文老师的姑娘呢。我说,这个名字取得真好,黄振文老师果然是非同凡响。其实这时候的黄振文,也的确是很出色,他早已在荆州市小教界展露头角!他先后在《江陵报》《沙市日报》《荆州日报》《湖北日报》《荆州晚报》《教育艺术》《沙市文学艺术报》《湖北教育报》《小学教学》《湖北教育》《科教导报》《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等多家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他以自己精湛的教学艺术,曾代表荆州地区参加湖北省乡村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低段教学比武一等奖,并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骨干教师。一个乡村小学教师凭借自己的真本领能够登上大舞台,实属不易!
这期间,我们无缘见面,有关他的事迹还是听说不少。
到了二零零零年,岑河镇进行乡村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各村小学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任务,村小撤并,集中办学,不才正好于当年下岗。新学校由周黄中学改为周黄小学。当时的校长人选,可以说是炙手可热!有消息灵通者,想跻身其位;有钱权富贵者,想占有其位;有官瘾十足者,想获一席其位。黄振文以自己的威望与实力,被上级领导力荐做了周黄小学校长。有村民问我,这位黄校长咋样?我直接回复,我做他的学生都还不够格呢,他能做校长,是众望所归!
学校就在南北渠以西,我的家在南北渠以东,与他相距约三百米。咫尺之遥,仍未见其人,他忙于工作,而我忙于生存,加上我走麦城后,不好再见曾经的人和事。直到二零零二年后,岑河镇发起一个“读书之友”群体组织。大概是我当年楹联竞赛获奖的缘故,时任岑河镇党委副书记孙昌宏钦点我参加会议,我才到周黄小学参加会议,并认识了黄振文。
时间跨越二十年,我们才有了这样的机会谋面。
(二)
这是一个信息来源多元化的时代,当多数人大都沉浸在网海里,把大量时间付诸于浏览视频、刷抖音、观八卦新闻、打游戏、阅读鸡汤文时,而黄振文却在书山学海里苦苦地坚守着,而能自得其乐。他曾经对我说,他每年都要阅读大量的书籍。藏书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而是不断地充实自己。一个教师拥有了大量的阅读与思考,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信手拈来。“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教书如此,写作也是如此。无所见识,不勤于动笔,终究还是枉然。
年轻时期的他,大多写新诗。自二零零七年以来,他主攻诗词楹联。周黄小学,在他领导下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他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楹联作品。因为我父亲受聘于该校义务教师,主讲楹联课,与学校老师们一起学习诗词。那时我觉得很惊讶,诗词楹联的创作,要讲究格律的,他们不会是心血来潮后,就草草了事吧。我尤为关注他的作品,常常通过我父亲了解他的学习进展。父亲对我说,不用怀疑,黄振文的诗词楹联,会在短时间内上手,而且他的作品会越来越好的!他读书多,见识广,聪慧,悟性好!大约是二零一三年,我从湛江回老家休假。我看见他与我父亲合著的《三楚名镇梦华录:沙市古韵曲子图谱》配联一书的底稿。我着实惊叹不已!他是以诗人的眼光看楹联,像作诗一样去创作楹联。诗人臧克家曾说,在文苑里,另有一种特殊的文学品类,这就是楹联。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玲珑娇花。看见他的楹联作品,就知道他是一个学养深厚的人。这与他广泛的阅读经历有着紧密联系。词章、典故能呼之即出,联语意境开阔,写诗填词,已然是行家里手。
读罢他的作品,我真有相见恨晚之感。也正因为他的出现,我才于二零一四年,开始我的楹联学步。称他为师哥,是因为他年长于我,学高于我。其实我的父亲,没有教过他,他们只是忘年交,出于对我父亲的尊重吧,每到外地游玩,师哥总是伴随左右,仿佛他就是我父亲的影子。他们之间唱和的诗词,就有不少。尤其那几年我在外地谋生时,有一次,我的父亲和他的母亲住在同一家医院住院,就是他一个人照顾着。父亲说,就是自己的儿子看护,也不过是端茶、喂药、陪伴讲话。二零二一年五月二十一日,他退休的第一天,听说我的父亲要到湖北随州去一趟。他主动承担了一路照顾我父亲的担子,并承担了一路所有的开销。那年我的父亲已经八十三岁的高龄,且体弱多病。我在广西知道这件事后,旋即感动得流泪。可以说他对我的父亲及我们家恩重如山!
从教四十多年,他著有四本书:《一个乡村教师的文化自觉》《敲金初试》《三楚名镇梦华录:沙市古韵曲子图谱》配联《一蓑烟雨》。这四本书凝结着师哥黄振文的心血与智慧。这四本书涵盖了他的教育理念、教学论文、文学作品,以及他的个人情怀。在教师队伍中,像他这样德才兼备,深谙师道,饱学之士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时下著书立说者多,然连篇累牍有之,哗众取宠者有之,东拼西揍者有之,文章浮薄者有之,词不达意者有之……皆好大喜功,奔着追逐名利者所为。
黄振文的书,能给当下所谓的出书热,带来一股清流,实属可贵!
(三)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他自己也曾说,校长就是老师中的老师,要求老师们做到的,首先是自己要做到。有的人只会做校长,而不会做教师;有的人只会做教师,而做不了校长。我自己读书,教书就经历过十多位校长,像师哥黄振文这样的校长,可以说头一次见识过。
乡村基础教育,能有这样率先垂范、工作踏实、真才实学的校长实属罕见。这样的校长才是乡村基础教育的领头雁,才是乡村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才是农家娃成才的铺路石!在他的《一个乡村教师的文化自觉》一书中,就体现出他的教育思想。作者在书中开篇就是“我的教育理想”,有自己对农村薄弱学校的观察、思考、建议、献策;有自己管理学校的体会、反思与述职报告;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探讨;有自己的典型教案。而绝大多数教师,只是把教学看做一门自己养家糊口的职业而已,他却能站在这个职业的高度,时刻牢记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个崇高的使命!
他是一个极有情怀的人。花草树木,山川日月,虫鸟鱼兽,世态炎凉都能流露到他的笔端,或咏桃赞梅,或怜菊赏荷,或感时怀古,或酬唱独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下了大量的楹联诗词作品。他的旅行,不只是像一般人停留在吃喝上,拍照上,而是赋予了文人墨客特有的人文情怀。
一个能寄情于大自然的人,就一定不会对身边的人默然视之。于家于国于自己耕耘的杏坛,都倾注个“爱”字。尤其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无偿献血,并因此获得过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曾受到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后勤部卫生部表彰。
但凡文人雅士的书房都有其斋号。师哥黄振文也不例外,他的斋号,取名“屋檐斋”。“屋高当碍眼,檐矮应低头。”屋檐斋的主人,面对一些不公、挫折、谗言的人和事时,他能以自己的睿智和胆识扬清激浊,活出自我。
有些人舞台很大,理想丰满,唯独业绩平平。时代若能给予他更好更大的舞台,他在教育教学上,也许能更上一层楼。
师哥黄振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教师,是一个满腹经纶的文人。在他的身上体现出梅之傲,兰之幽,竹之坚,菊之淡的精神品格。愚有幸结识他,并愿与他同行!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