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花】记一次换土豆的特殊经历(散文)
一
为了冬季有土豆吃,1976年秋假的一个下午(那时候农村的学生一年会有三个假期:麦假、秋假、年假。麦、秋假是让孩子们回家帮着大人割麦子、拾麦穗和收秋粮)我和初中同学小斌各自带着一麻袋柿子赴蒲县席家沟换土豆。席家沟村距我所在的临汾市尧都区(当时叫临汾县)的东涧北村70多华里。因为还是在校学生,只是放假参加秋收,生产队也没有阻止我们这种脱离集体劳动的行为。
席家沟盛产土豆,我们村盛产柿子,由于没有钱购买对方的东西,只能通过以物换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小斌的四叔恰好是席家沟一户人家的养子,因了这个关系,母亲很放心让14周岁的我去完成这个柿子换土豆的任务。
父母央求本村一位在外工作交友甚广的郭叔叔给拦一辆车。吃罢午饭,郭叔叔带着我们在村口路旁等车。不一会拦了一辆从临汾城拉水泥电线杆到蒲县的解放牌大卡车。正要下地干活的几个小伙子帮忙把足足有200斤重的麻袋抬到车上,我俩随即麻利地爬到车厢。在大人们叮嘱的话语中,汽车缓缓启动,吃力地从吕梁山脚下的村口驰向山里。
车子在绵延不断的山峰间穿梭,一会儿在陡坡上艰难地爬行;一会儿又在下坡道上像飞机一样地俯冲。当汽车行驶在山峰的最高处,视野瞬间变得非常宽阔:远望吕梁秋色,层林尽染、五彩斑斓;近观地势变幻,沟壑纵横,群山起伏。好一派山区风光,像一幅美丽而又壮观的画卷,随着汽车的前行,一轴一轴地摊展在公路两边。眼前的一切,对于第一次出远门的农村小孩,内心里充满着激动和兴奋!
正当坐在车上聚精会神的欣赏沿途的美景时,不料山里天气变化无常。眼前水雾缭绕,天空乌云翻滚,山谷凉风阵阵,不一会就下起了绵绵秋雨。由于出发时山下还是半晴天,根本没想到会下雨,再加上路程不运,正常情况下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目的地,所以也没有添加衣服。穿着单衫的我们感觉凉意袭人(后来母亲告诉我,这是她感到很后悔的事情,怎么就没有想到带件厚外套呢,真是大意了啊!)
车厢上四根并排竖放着的巨大的水泥电线杆,前头一截搭在驾驶室的顶部,像是四眼炮管直对天空。电线杆和驾驶室夹角处形成一个不大的空隙,可以避雨,但已被原先坐在电线杆上观风景的四个人抢先一步躲进去了。
这四个人分别是一个叔叔,一个阿姨,外加两个小男孩。两个男孩应该是兄弟,大的和我们年龄相仿,小的八、九岁的样子,一路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异常活泼。阿姨应该是两个男孩的母亲,年龄大概40岁上下,涂脂抹粉,打扮妖冶,手指间夹根香烟,一边吸烟一边和年龄相仿的叔叔无拘无束的聊天。两人应该是一个单位的同事,聊的都是本单位张家长李家短的家庭琐事。两个男孩长相秀气,穿着干净,一看就是城里的打扮。城里的孩子秋假不用参加劳动,大概是被母亲领到临汾城玩耍去了。看到城里人轻松的模样,想到农村父辈们的艰辛、村里的孩子秋假忙着给家里挣工分,第一次感到城乡差距和人生的不公平。看到阿姨大口抽烟的姿态,自然想起那时候电影里女特务的模样,便咬着同伴的耳朵轻轻地说:“妖精!”同伴点点头也附和着说:“女特务!”
雨越下越大,突然听到电线杆下阿姨大声的喊:“你俩还不赶快躲进来避避雨呀!”
阿姨一边说着一边指挥里面的几个人使劲空出一点地方,非要我俩也躲进去。“挤一挤,挤一挤,让这俩小孩进来,别淋感冒了,这雨多大呀!”我俩互相看一眼,感觉这个阿姨还真不赖啊!可我俩前阵子还称人家“妖精、女特务”呢。咳,这阵子我俩都有些脸发红,怪不好意思哩。
其实呀,人就是这么复杂。有的人冠冕堂皇的外衣下掩藏着内心的丑陋;有的人虽然形容丑陋内心却深藏着善良。我俩互相尴尬的笑一笑,农村孩子话也少,感谢的话一句也不会说,就挤进去了。但那个地方实在是太小了,不一会儿,就觉得弯腰曲背的太难受。我俩索性从电线杆下站起来,不管阿姨怎么劝说,也不理人家了。我们抓紧车箱的护栏,迎着逆风而来的密集雨丝,任由雨水扑打在脸上、身上,毫不退缩,仿佛像将军站在战车上迎战成群的士兵一般威武。
秋雨没完没了,成群的士兵一波接一波的袭来,再善战的将军也难以招架。我俩面对秋雨妥协了,只得把单衫脱下,顶在头顶权将薄衣当雨伞,勉强挡雨。隐隐约约听到阿姨在电线杆下教育她的两个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能吃苦,你看看人家!”面对城里这两个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我一路自惭形秽。可在他们母亲的眼里,我们无形中竟成了城里小孩的榜样了,哈哈,真是没有想到!
二
更让人揪心的是,有一大段路还没有铺上柏油,被雨一淋,非常泥泞难走。由于汽车载着沉重的四根水泥电线杆,在没有完工的斜坡路段,司机难以控制。越踩刹车,汽车越往旁边滑溜,有几次汽车都顺着坡度滑到悬崖边上了。为了车上人的安全,司机让我们暂且下车步行。
我们下了车以后,才看到有一个后轮在悬崖边悬空了,下面就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深沟。当时大家都不知道害怕,围在汽车旁观望。车子的发动机“呜呜呜”的吼叫着,四个轮子发疯似地旋转着。黑烟从排气管腾起,泥水顺着轮子飞溅。我们恨不得上去推汽车一把,司机却暴怒地吼叫着让我们“离远点!离远点!”在汽车的轰鸣和司机的吼叫声中,汽车顽强地拐上了正道,脱离了险境。
司机从驾驶室下来,一屁股坐在地上喘气。看得出年轻的司机既紧张又自豪。我们所有的人连连夸奖司机。副驾比他更年轻,大概是正在学徒,赶忙点上一支香烟递给司机,嘴里不停的喊着“师傅抽烟,师傅抽烟。”
司机从徒弟手中接过香烟,猛抽一口,一言不发。也许只有司机自己知道,载重四根电线杆的汽车,在湿滑泥泞的下坡道,比一匹烈马都难以驾驭!司机看上去像是刚刚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战斗,此刻已经伤痕累累,精疲力竭。
是啊,刚才如果司机操作不当或稍有不慎,就会是一场车毁人亡的悲剧。年轻的司机用自己高超的技术和过人的胆量,避免了一场交通意外事故的发生,保护了集体财产的安全。
我们在称赞司机,几个大人七嘴八舌的议论着。司机还是沉默不语,或许他还沉浸在后怕的情绪里,久久不能自拔。
司机情绪稳定后,急忙催着我们往小道上先行。于是,有认识路的,带领我们翻山越岭、爬坡过沟的抄近道,提前赶到铺好了柏油路的地段,等待着正从泥泞的路上奋力爬坡的汽车。等满身沾满泥水的汽车在我们身边停稳当后,再挨个的爬了上去。
不一会儿,雨渐渐地停了,但天色却越来越暗。汽车沿着靠山的柏油公路,平静的前进着,仿佛轻松的哼唱着小夜曲,已经听不到先前在坑洼不平路上暴怒的嘶吼声。透过明亮的远光灯,只见黑色的山体像一座座矗立着的高大城墙,由远而近,从车旁逶迤而过,渐行渐远。
车上的几个人,经过这么一顿折腾,都困得打起了瞌睡。而我却分外的精神,望着山里独特夜晚的美景,不知不觉陶醉其中。真希望汽车在这弯弯曲曲的山间公路一直安静地前行,不要停,千万不要停,让这如诗如画的夜色在我眼前不断的延伸。可是事与愿违,司机还是把车停到了路边,告诉我们席家沟到了。哎……好像欣赏精彩的电影,突然遇到了断电。之所以有这些心理活动,是因为内心里边有恐惧。害怕到达目的地后,在这黑灯瞎火的野外,面对着沉重的两麻袋柿子,不知道该怎么办。
紧赶慢赶,原本不到70华里的山路,正常情况下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的路程,竟然走到月亮升到了头顶上。车上的人帮我们把两麻袋柿子卸到车下,车子就一溜烟的朝蒲县城的方向开去了。
三
天哪,四周除了黑乎乎的大山,就是被大山围着的朦朦胧胧的玉米地,这哪里有村庄啊。我们要去的席家沟,还在遥远的对面的山上。远远望去,山上偶尔有几处灯光,在深夜里发出幽幽的光芒,越发显得深山的幽静与长夜的寒凉。更糟糕的是,半路上还有一条宽阔的河流。由于刚刚下过了一场大雨,河里的过道也被徒涨的河水淹没。
望着远去的车灯,再看看眼前的河水,两个少年茫然不知所措。好在天空有一轮明月,好像被一场秋雨刚刚洗过的明镜,悬挂在不远处的山顶。两个少年灰暗的心顿时被这面明镜照的通亮。
两个少年咬咬牙,脱掉鞋,挽起裤腿,他们互相合作,把比自己身重两倍的一麻袋柿子扛上肩头,另一个人在一边辅助,一步一挪地淌过湍急的昕水河(当时还不知道河流的名字,后来才知道这是黄河的支流昕水河)
把两麻袋柿子都扛过了河以后,两少年没有一点气力了。再想背起麻袋赶路,麻袋突然变成一座小山,纹丝不动。
四
两个少年在深夜的昕水河边,看着小山一样的麻袋,面面相觑,束手无策。他们多么希望这个时候有一辆干农活的马车路过呀!想到这是深更半夜,希望随即破灭。还好,他们看到远方的山下有一处铁厂,炼铁炉的火焰把那里的夜空照得一片通红。两个人商量,由同伴到工厂里边借一辆小推车,我留在原地看护柿子。
同伴走后,我一个人不敌困意,爬在麻袋上不知不觉的睡着了。迷迷糊糊中忽听得玉米地悉悉索索的声音,以为遇到了野狼,霎时睡意全无,毛发倒竖惊骇异常,猛地从地上站了起来,准备与野狼搏斗。
还未等我站稳,只见两个黑影快速地蹿到我的跟前……原来是两个大人。哎呀呀,差点没把我吓个半死。
其中一个开口对我盘问,我把情况简要说了一遍。两个人一边听我叙说,一边伸手摸了摸两个麻袋,得知麻袋里边确实是柿子,才放心离开。走时还告知我,工厂里边肯定有小推车,同伴肯定能借来,让我慢慢等待,他们还要到别处去巡夜。
这两个人是席家沟的民兵,他们正在巡夜,守护成熟的庄稼不被偷窃。一开始,他们看到我守着两麻袋鼓鼓囊囊的东西,一定认为我是偷玉米的小偷,所以才悄无声息的包围过来,想抓个现行。他们的这些举动,真把我吓得不轻。真是虚惊一场啊!不过知道了四周有巡夜的,再也不怕玉米地里会窜出野狼野猪之类的野兽了。
五
终于等到同伴在铁厂推来一辆小平车,我俩使尽最后一点力气,将麻袋运至铁厂。炼铁炉前铁水四溅,有两个年轻的工人正在上夜班。看到我们穿着淋湿的衣服和疲倦的模样,急忙招呼我们到炉前取暖,并支起架子帮我们烘干衣服,最后还给我们端来热茶喝……这寒意浸袭的夜晚啊,一股暖流遍布心间。
稍作歇息,我们就在小铁炉火光的映照下,顺着一条小道来到位于半山腰小斌四叔家。四叔在附近煤矿上班,平时很少回来。四婶被我们深更半夜的叫起来,听我们说明来意,无奈把她的公公一一席大爷喊起来。席大爷睡眼惺忪的问明情况后,带我俩到温暖的屋里休息,自己从炕上抓了件外套披上,又赶到山下的厂里,把放在铁炉旁的两麻袋柿子安顿好,才又回来上炕休息。
由于受了风寒,睡了不一会,我就感到身体不适,呕吐一地。席大爷光着膀子下炕,默默擦洗,毫无怨言。
六
第二天,席大爷在村里的广播喇叭里通知厂门口有换土豆的。很快,村里人陆陆续续来到厂门口的传达室,你10斤,他8斤的用自家的土豆换回了我们的柿子。秤进秤出席大爷忙的不亦乐乎!
一场秋雨断绝了交通,这么远的路,没有汽车寸步难行。我俩只好老老实实地待在席家沟。半个多月吃住在席大爷家。席大爷组织社员们紧张的秋收,我俩就在席大爷家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时候感到烦闷了,我俩就到昕水河里玩水,到不远的镇上(当时的公社)逛街。还跟上四婶参加了当地生产队的劳动,到河滩的地里收玉米,到山坡上挖土豆。
山下人视土豆是待客的好菜,平时有几个土豆,都要放到缸里边存起来,等到过年招待客人。山里人却把土豆当成家常菜饭。半个来月,蒸土豆、煮土豆、烤土豆、炒土豆,各种花式土豆饭,让我这个平常很少吃到炒土豆丝的山下人,美美地享受了土豆盛宴。
终于来了一辆拉铁的卡车,席大爷跟司机好说歹说,司机勉强答应让我们乘车返乡,担心路滑不好走拒载两麻袋土豆。
没多久,席大爷派他的小儿子,搭着便车把两麻袋土豆送下山来。母亲对客人热情招待,擀面条蒸白馍还炒了几个好菜,把当时最好吃的都拿了出来。客人走时,母亲烙了一摞煎饼,装了满满一布袋让其带回,千感谢万感谢不知说啥是好!
一麻袋柿子换回的一麻袋土豆,陪伴我们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冬天。
事情已经过去将近半个世纪,四十多年来的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人们已经过上了不愁吃喝的好日子。电商时代,只要打开手机在平台上轻轻一点,山珍海味就被快递送到了家门口。再也不会为了吃土豆翻山越岭、淌水过河的受那些罪了。
然而,在梦里,我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淌过昕水河,一次又一次地迈进席家沟半山腰的院落。满屋子飘荡的烤土豆的味道,在思念的梦中长久地缭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