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山河】峻峨山下探秘(散文)
茶余饭后,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因一个共同的目标打工挣钱而走在一起的职场同事们,无论职位高低资历深浅,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聚在一起,谈天论地,海阔天空,五花八门,各抒己见。但总有一个话题是共同的,会经久不衰地被提及,这个话题就是谈论各自的家乡故土。
只要有人喜颜笑语地谈起他们家乡怎么样山清水秀,一年四季怎么样鸟语花香,在任何地方又怎么样转悠一天之后,脸上连一粒灰尘都没有的优美环境,我便会坐在一旁缄口无语,甚至心内略显赧然,情绪不佳。这缘之我的家乡居于坡高黄土多,那里常年少雨水,风大雾霾盛。特别一到秋冬两季,山野入目尽皆灰色,少见片绿,确实有些凉荒了一些。
但若说起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几千年的发展辉煌,以及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无数的国之胜宝所在,滔滔不绝的人立马就换成了我,话语权完全掌握在了我的手中,无人敢与我较量。
对西北黄土高原的恢宏远古譬如盛唐时期高谈阔论了一番后,我颇显骄傲地问在座的各位,先问一个小学生都能回答出来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第一位称为皇帝的人是谁?
有同事小声回答,莫不是秦始皇?
我没肯定或否定,这本不该是个问题。继续问他们,震惊国际,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你们知道是哪一个吗?又在哪里呢?
大家闻听全都笑了,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带着嘲讽的口吻,说我把它们当成了三岁小孩子,说我说的这个问题,他们任何一个都是再清楚不过了。这世界第八代就是兵马俑呀。是秦皇陵墓葬的陪葬地,就在陕西的西安境内。兵马俑他们都去过,而且不止去过一两次了,还带回来各式各样的照片和视频一大堆。反问我,说我要是想了解有关秦王陵兵马俑的历史,想看看其中的撼世面貌,特别是想知道有关兵马俑内幕的详情,伸伸手,他们立马赠送给我一套。
时间在尴尬中停留了好一会儿,因为,近在兵马俑博物馆咫尺的我,才仅仅去过一次,而且还只是走马观花。看来,提这个问题,实在是在为难自己。
总归我是秦人,生在秦地,作为秦人应有秦人的格调,怎么说。有关秦之历史和文化,肯定要比他们知道得多。这一想,我旋即恢复了冷静,看着他们,缓缓地问道,兵马俑是谁提议修建的?又是谁负责建造的?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有多少人参与修建?
这几个不算问题的问题竟然难住了他们,让他们都多少都有些不知所措。还没等我的得意在脸上完全挥发出来,众人们都纷纷掏出手机,自顾自地埋头看了起来。
不理会我所提出的问题,这明显是对我的藐视,让我有些无处搁脸。不管怎么说,我总算占了一次上风,难住了知识浅薄的他们。正准备佛袖而离时,一位同事可着劲地大喊一声,说你提的这个问题太简单啦,秦兵马俑只是秦皇陵的其中一部分,是由当时的丞相李斯先生亲自领衔挂帅并亲自主持整体规划研究和进行设计出来的。这个问题在下回答得可对?
没等我有所反应,另一位同事接着一惊一炸地呼叫起来,这第二个问题就更简单了,负责这项浩大工程的监工是大将章邯,整个工程都是由他督导的。我回答得没错吧?第三位紧接着站起身来,潇洒地来了一句,这个工程建于两千多年前,工程于始终之间共征用了筑陵劳役大约七十二万人之多。敢问君一声,对否?
真让我汗颜,一个手机于短暂的时间里就回答了这么多问题。本想再出几个考题难难他们,彰显一下秦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的博学深厚,可看到他们手中的这个万能解题武器,目瞪口呆了好半天。
一同事并不带半点讥笑口吻地对我说,说不准,可能我们知道的有关秦皇墓的史料要比你这位秦人还多呢。
这番话让我甚是热血沸腾,刮腹搜肠了一番,终于想到一个难题,便问他们,嬴政当时才十三岁,小小年纪的他才刚即王位不久,他怎么就会懂得给以后死亡后的自己营建一座震撼后世陵墓呢?而且,还能想到陪葬千军万马?
众位同事一听,相互对视了一下,急忙又在手机上繁忙起来。
结果,这个我自己都回答不出来的问题,自然是无人能回答了。
怕同事们突然要向我刨根问底,让我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者,再提及一些我本就知道不多的其它秦之历史,我恐怕难以答复和搪塞,便推说有公事要去处理一下,便溜之大吉。说实在的,我提的这个问题,我自己真的是没法给于明确说明,估计在哪里都查不到这个问题的有关答案。
这次和同事们的兵马俑之谈,作为衍生在始皇陵紧邻的我,其实对这项举世闻名的浩瀚工程知之甚少,让我不禁有些羞惭起来,决心抽空好好地去探究一下秦皇陵和兵马俑,以丰富自己这方面的知识。当然,我是花钱买了门票并厚着脸皮并硬缠软磨着一位亲戚圈外的亲戚博物馆工作人员相陪,才算作了一次比较深入的实地了解。我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以后和朋友们在一起时的丰富谈资打好基础.
对于这次探秘,我确实是下了一番功夫,带足了水和零食。别说,带着目标性的一圈走下来,真得是颇有感受,而且极深,深得让我震惊。无论是从兵马俑的数量上、或者是陶俑人物雕塑的技术和对手法上,还是典型的时代风格和震惊中外的浩瀚工程,都完全彰显出了秦代的辉煌历史,更为后世留下了具有非常重要的史实宝藏。仅论之占地达五十六平方公里之多的秦皇陵的工程之浩大和艰巨,其气魄之宏伟和独特,以及其奢侈的厚葬规模,恐怕会让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们都得无颜面对,在阴曹见了秦皇只能甘拜下风。用这位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话来说:这个兵马俑,简直是“举世以来的无以伦比的工程”。
站在这里,我都找不着了自己,太渺小了。
过去作为游客,到这里来过一次,也是图个视觉感受,并未对秦皇陵以及作为陪葬部分的兵马俑的历史和文化等方面进一步研讨过。当然,我也没有这个知识层次和水平去实现这些。这次几乎一整天对秦皇陵特别是兵马俑的探秘,也仍然算作是使走马观花,不可能得知所有,仅仅是皮毛而已。对秦皇陵的这次游览,当然有感受,而且颇深,除过对秦皇陵的真实规模膛目结舌外,更为秦皇兵马俑这座世界上最大最恢宏的地下军事博物馆的奇特及壮观所折服。
要对整个秦皇陵进行探秘,我肯定做不到,也不是我以己能力所能做到的事,我就把重点还是放在了兵马俑上。大大小小的三个俑坑,埋于深达五米的土层下,近七八千余铠甲俑及作战器械等组成了一支非常壮观的部队阵列,十分雄伟壮观。足显秦当时军事力量的强大和经济实力的强盛,不然,怎么能一统全国呢。
怀着不同的目的再次来看兵马俑的阵容,心情不免起伏,产生许多连我自己都说不清的无限想象,想象着如果当时修建这座秦皇陵兵马俑坑时,我如果也在场的话,会怎么样。博物馆里那位圈外的亲戚工作人员听到我嘴随心不自觉地说出这句梦幻话后,笑着恭维了我一句:那您可能就是这里面最感动人的其中一员,将会永远留在史册上了。
至于兵马俑里面我所能看到的所有,相信许多探秘者们包括我的同事们也同样能看到,多作叙述毫无意义,我决定追溯我之前提出的那个问题:是不是刚十三岁的嬴政自己亲口提出来要为自己死后提前修建一座规模宏伟且有着死后也要统领天下的皇陵。
在之前,我去图书馆查询过,但无果,我把这个问题甩给了这位从事考古研究的博物馆工作人员,想必他一定非常清楚,便对他说:您既是这里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又是考古专家,自然应该对发生在这里的一切都有研究,包括每一个细节,就如我给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您肯定是十分清楚了。要不,怎么能胜任博物馆工作人员这个职位呢。
这位博物馆工作人员用奇怪地眼神看了看我,表情很明显:这人怎么这么“涨”,提出这么个奇葩问题。这个“涨”字是陕西话有点狂的意思,他思考了片刻,很认真地回答了我的这个提问:如果,秦始皇还活着的话,他会亲自告诉您的。
我叹了口气,荒诞的疑问被荒诞的回答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