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韵】向平凡致敬(赏析) ——读《晚夏》有感
翻开《人民文学》2024年第三期,看到《晚夏》的开头,我还以为,这就是一篇写“同学会”之类的短篇小说——
毕业四十年的同学会是覃丘克提出来的。二〇二三年夏末某日的夜晚,沉寂多时的“中文七九级一班”群忽然出现信息,或说有了声响:“毕业四十年了,我们去北京看望姚老师吧。”平实、直白的信息,像一条出洞即被冻僵的小虫,横躺在群里,或许有人关注,但久久无人响应——
可是越是往后看,越觉得,这不是一篇简单的以同学会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同学会只是作品借助的外壳。它表现师生恩、同学情。但远远不止这些。它还有更令人深思的东西。
小说以覃丘克发起组织同学会、参加同学会、同学会后的经历为明线,叙述了他从广西经过武昌到达北京,会见同学,看望老师的经历。一线串珠,还写了他们这个班级的同学的一些人生悲欢。他本人被毕业分配时被别人调包,从此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其他同学有的升官,有的发财,也有个婚姻不顺,有情人终没有成为眷属。
这些其他人,在小说中,应该说只是对覃丘克的陪衬,染叶衬花。那些人都是他的陪衬。与其他人不同,那些人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沧桑,大富大贵,熠熠生辉。而只有他还是一名普通的高中教师,默默无闻地工作生活。甚至他的老婆也还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不管是学历还是身份,与他可以说是门不当户不对,在常人看来这样的糟糠之妻,对于他停妻再娶,也应该是易于反掌。
但是,一切常常是出人意料。他们夫妇和谐,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到北京参加同学会,虽然是达成低级的绿皮火车,但是他不忘记带着自己的妻子、孙子,游北京,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看各种风景名胜。在知名景点中,只是留下了清华、北大没有去。原因竟然是他孙子自信将来不是考进清华,就是考进北大。
覃丘克虽命运多舛,但凭借坚忍和努力,构建了幸福家庭,书写了自豪的职业生涯。作者并非赞颂覃丘克面对不公时的豁达,而是他的人生定力。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如何挫折,都应坚守自我,善待生活。真正的力量源于内心的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师生恩、同学情永远温暖真诚,让我们珍惜这份情谊,并在岁月中愈发深厚。从覃丘克身上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挑战,书写精彩人生。
他虽然身处社会底层,但是这个平凡的人,除了能够真实的生活,还能够纯真地待人。时光飞逝,四十年过去,即使对待那个曾经顶替自己分到了某大学执教的女同学,他也没有什么消极的情感,岁月沧桑中,也让他心如止水。师生恩、同学情依旧如初。这种情感在覃丘克等同学去北京看望恩师的聚会中得到了体现。读《晚夏》,能深切感受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和时代变迁带来的躁动。但是在覃丘克身上,我们却又分明看到的是他慎终如始的定力。四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自己的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怨天尤人;坚贞不渝的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家庭,不见异思迁;持之以恒的保持着自己的追求,不见异思迁。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这种定力自然是难能可贵的。
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覃丘克以其默默无闻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默默无闻地努力,在日复一日或许孤寂无聊的生活中,他以坚韧的定力成就了“大丈夫”。
有定力的人,就像苏东坡所说:“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很多时候,忍得就是扛得、耐得、稳得。做任何事情,以及任何性质的收获、成长,有需要定力。
覃丘克的定力,让他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也得到了更大的成功。
要感谢生活,对覃丘克的温柔以待。他虽然无权无势,人生多舛,跌宕起伏,可是有幸福的家庭,他一个爱他的妻子,有一对勤奋的儿女,有一个阳光明媚的孙子。他的工作也被他的学生高度认可,他也像他的老师一样受到学生的尊敬。
小说的结尾写道,在北京最后一天的晚上,覃丘克祖孙三人回到广西大厦,他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数十名中青年男女在大堂夹道欢迎。他们衣着光鲜,激动不已,仿佛迎接极其尊贵的宾朋。出乎意料,这些迎接贵宾的人,真实覃丘克的学生。“赏心悦目的覃丘克走着走着,神清气爽,仿佛走在了秋天里”。
这是对老师的尊敬,这是对一个默默无闻奉献者的尊敬。这也是向一个平凡人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