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山河】母亲的手工柳编(散文)
有年五一,我回家探望母亲,看到母亲正在用柳条编筐子。我拿起一个便只好的小框自看了看,好精美,就像一件藏于画中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报道,告诉母亲,说母亲编织的这些柳条筐,是中国千百年承传下来的一种很有风格的编艺,是一种传统艺术,更具有一种文化内涵,很有实用和观赏价值。
母亲一听,笑了,说:我编几个柳条筐就是为着能装点零碎东西,也不忘了你姥姥教授的这个手工活,这小筐子怎么就成了传统艺术了?我大字不识几个,哪来的什么文化?
我问母亲,为什么不拿到市集上去卖呢?您编得这柳条筐一定很抢手,绝对能卖个好价钱。说不定,还会拿回来一个大订单呢。
母亲摇摇头,卖啥,我编的这些物件到处都有,会编的人多得是,而且都编得比咱家的好,咋去卖,能比得上手巧的人家编织的?作大批的活,我也做不了。再说了,左邻右居的,谁家相中我编的这个筐子,张了口,想要,我就送他一个,是咱们的情意。来乡下咱这里旅游的人看见了,说好,而且是诚心喜欢,我也送他一个,不收一分钱,算是买拍买拍咱的收益。编这小筐就是联络个人情,咱不图那俩钱。
我又问母亲,这个要,那个要的,您一年得编多少个啊?
母亲想想,说,一年下来,也没编几个,也就百儿八十个吧,没记过这数,记它干啥,累脑子。
我一听,心疼其母亲来,带着埋怨,您这多累呀,一天不停地编,还要耗费精力体力和资金。
母亲笑了,有多累呀?就闲了没事,转悠着去河边采些柳条,再到山坡上割几把荆条,拿回来到河沟里泡泡。这出不了多少力,也算是锻炼了。耗啥资金呢?编筐条子是河滩边那些长得歪瓜裂枣的柳树上的,荆条呢,是山坡上灌木丛里长出来的,不割它,它就疯长,影响其它树木,正好用来做编筐的材料,也正好练练我的手工,别时间长了给荒废了。
我对母亲的说法表示了赞誉,说这就是精神。
母亲拿起一个造型很别致的小筐,打量了一下,递给我,说,这要是叫精神,那开河修路的你咋说?他们不比我更精神?
我接过母亲手里的小筐一看,禁不住连连称赞起来,问母亲,这小框是咋编的,上面还有像山状的图案,还有颜色的搭配,就像绣花一样,真好看。
母亲拿起一把不同的编筐条子对我说,这个是荆条,颜色是灰色的,这就是柳条,是主要的编筐条子,颜色是绿色的。还有这根,你看,有点发红是吧。把它们按粗细搭配好,一根连着一根,随时换不同颜色的编筐条子就出来图案了。我编的这些小筐子,打眼看看还行,不能细瞅。
母亲一边说,一边在一个半成品上示范起来。
我不由感慨起来,这编制的工艺可不简单,挺复杂的。
母亲满面笑容地对我说,这复杂个啥,心细一点,手巧一点就出来了。主要的,一定要夯实了,松垮垮得咋装东西。
尔后,母亲还特别告诉我,带皮的编筐条子有颜色的,但很容易干裂变色,浸泡和晾干处理就非常重要。至于如何浸泡又如何晾干处理这些编筐条子,母亲没说,我也没问,问了也没用,说来我也不明白,我又不打算靠这编筐为生。何况我这笨手笨脚的也干不了这细巧活。
后来,我再回家探亲或休假,都会带走几个形状和大小都不一的小筐子,有纯柳条编的,也有用几种编筐条子混合编制的,我把这些小筐送给了单位要好的同事们。同事们看到这些个小筐子都非常惊讶,问我,你这是从哪买的,太漂亮了,精美的工艺品呀,摆到家里,真是满屋生辉啊。
听到他们赞美母亲的手工,我特别开心。我告诉他们,这是我母亲精心编制的,给大伙作个纪念。同事们自然是不愿意白拿的,硬是要给钱,说是不收钱这贵重东西不敢要。我推却不掉,只好象征性地收了一点。接下来,单位里的同事,不管认识不认识的,都赖着要我的小筐。要的人越来越多,我回家拿小筐的数量也就越来越多了,带不了就直接通过邮局邮寄。结果,整得母亲把大妹二妹她们都给动员了起来,手把手地教她们编筐,以满足我的需要。
看来短时间内,我是很难学会母亲的编筐手艺的,只能由母亲打底并设计筐壁上的图案,再最后收边。两个妹妹只负责编,蛮尽心的,倒也没影响美观和质量。我这么推销出去的钱虽然也没多少,但在当时也算是一笔收入了。我没敢把钱给母亲,怕母亲责怪我,说我尽是钱眼子,便悄悄地给了妹妹她们,算作她们的额外补贴。
回家后,碰巧县柳编协会的人来请教母亲一些问题。我才知道,原来母亲的柳编技术在家乡还是数一数二的,只是母亲不愿出头露面,就在家里编,但问啥说啥,毫无保留。我倒是和这位会长聊了很久,知道了许多有关柳编方面的知识。他告诉我,柳编在中国古代时民间就有这种编制手艺,算起来应该起源自旧石器时代的早期,随后一代代延续至今,属于传统的手工艺艺术品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用这位会长的话说,柳编是一项实用和唯美的创造活动,编制过程需要有熟练的手法和一定的专业技巧。他说,中国的传统手编艺术品很多,但像柳编这种的造型特点有其主观性的一面,而且比较突出。柳编在各地编制工艺都不一样,不过,都充分体现出民间实用技术和工艺美术之间的有机结合,这是中国传统柳编的一个特色。
这位会长还加重语气地告诉我,从编织技术上来说,大致可分为平编、扭编河勒编等几种,不会地听着也不明白。因为南北的地域民风不同,编织物的纹理也不同,有平纹组织的,有斜纹组织的,还有菱形组织的,就像织布一样,纹路多样化。说我母亲编的这类,就很有特点,也很有难度。
他对柳编总结的一段话我非常赞同:柳编小筐能够连接亲情,能够加深爱情,还能促进友情。至于柳筐的编制方法,不用这位会长说,我已经从母亲那里知道了个大概。简略地说,编织工艺包括编筐条子的挑选,分类,浸泡,复选,再经清洗。编制前条子的切口,十字打底,以及开始编织直到收顶等。虽然,母亲的所说与专业的说法略有出入,都是她自己的语言,但我只认定母亲所说的是最正确的,因为母亲编织出来的真实物品就摆在面前。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结识了一位伊朗的朋友,他叫阿迪,主要做文化艺术品的国际贸易。当他拿到我送给他的柳编小筐时,他竟眼放光芒,绝口成赞。随后,他带回了伊朗,后来给我信息说,他想在伊朗开辟柳编艺术品市场,我满口答应了他。
只是很悲痛也很遗憾,母亲不久后就去世了,母亲的手工随着母亲离开了我。
至今我仍保留着一个母亲在病重时为我编织的最后小筐子,虽然没有之前编制的那么细密,也少了图案,但在我的眼里,这是世界上最精美最有情感的小筐子,里面装满了最伟大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