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宁静】根(中篇小说)

编辑推荐 【宁静】根(中篇小说)


作者:李旭 童生,50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79发表时间:2024-04-04 21:23:48
摘要:三棵榆树生死,百岁老人沧桑。


   二哥说:“住县城,住楼房敢情好,村里的人都想到城里买楼呢。可是,有到县城买楼的钱,在村里可以生活两辈子了。那就不是贫困户,是富裕户了。”
   魏书记又问:“用你的房基地置换,哦,也就是换,我用县里的楼房还你的这一处房基地你换吗?”
   二哥说:“书记开玩笑,这个烂院子,别说换一处楼房了,就是换县城的一个车库也合算呀。我县城里的大外甥女,听说她家的车库就值7万元呢,咱这个院子连房子也卖不了一万元。”
   魏书记说:“那你是欢迎搬迁移民了。”
   二哥说:“到了县城里有放羊的地方吗?”
   魏书记笑了:“到了县城就是市民了,没有草坡了,去哪里放羊。”
   二哥说:“我们两口子一辈子就会放羊,不会干别的,就像你们领导只会作官不会放羊一样,离开了草坡草滩我们怎么活呀?”
   魏书记又笑了:“老孟你这个比喻,比喻得好。那你自己说,咱们让政府干点什么,你就能脱贫?不再要政府的救济和补贴,甚至还能为政府做点贡献。”
   二哥挠了挠头,“嘿嘿”笑了两声:“魏书记,我呢就是个庄稼汉,活了60多了,最远的南边去过个张家口,北边去过个锡林浩特,那都是大城市了,你要问个放羊的问题,在咱德昌县不敢说数第一,第二把交椅是坐得上的。但你问这百姓扶贫,这可就是大事,我,嘿嘿,嘿嘿”二哥摇起了头。
   魏书记说:“没关系,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不管别人的事,说你自己的。”
   “说我自己的?那好!”二哥的脸一下庄重了起来:“魏书记,我原来并不是贫困户,我是一个养殖专业户,后来被骗了,才落得了一个这样的地步。去年我就和我媳妇儿商量过,我们还是要以养殖为主,兼养牛羊,但被骗了以后,手头就没钱了,拿不出钱买母牛母羊,更没有钱增加和修理圈舍。再加上我这土坯房也有三十来年了,椽檩都沤了,再挤出盖房子的钱,恐怕我这一辈子也脱不了贫。
   像我这样的人家,政府要能给个几万块钱的启动资金,或者能有个不是高利贷的贷款途径,那脱贫就有门了。”
   魏书记问:“给你多少钱的启动资金你就能启动起来?”
   “当然是越多越好,我翻修房子大约10万,修盖一下圈舍5万,买一些启动牛羊最少10来万,嘿嘿……”二哥笑了,他知道这都是梦话,扶贫政策年年都有,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脱了贫的除了村干部那有几个?他这样对魏书记说,大约有个望梅止渴的意思,也有个难为领导的意思。他在这个村里生活了快五十年了,除了村组长外,连大队书记也没有登过他的门。
   “25万元!”魏书记似乎在算着什么,“除了资金支持还需要什么支持,也就是还需要政府做点什么?”
   二哥说:“其实扶贫么,贫就是缺钱,有了钱就富了,也就扶贫了。”
   一直在旁边站着的二嫂,用手指头点了一下二哥的脑袋,接着说了话:“看你这记吃不记打的记性,咱们家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还不是被骗的。要说扶贫,政府把这农村的治安也要好好整治整治,骗我们家的那个骗子,内蒙公安局本来给咱们发来了协查通报,但都压在你们领导桌子上了,要是能发到我们村里,贴在政务公开栏上,他只要不烧成骨灰,我就能认出他来,我家的羊指定让他骗不走。扶贫,除了资金支持,还要有政策支持,多为老百姓提供老百姓不能自己解决的生产生活服务才行!”
   没想到魏书记笑着鼓起了掌,还开玩笑说:“孟大嫂伶牙俐齿,能说会道,还有政策水平,你要再年轻几岁,我非让你当这个村的主任不可!”
   这都是前两年的事了。
  
   我来到二岔沟的时候刚近中午,我还依稀记得二哥家的路,和我一起来的向东却说:“二岔沟已经今非昔比了,右面那一片是老村子,北山坡上虎头石下面那个院子原来就是二舅的,左边这一片新房子是新村,真是太阔气了,二舅住在最南边靠马路这一排的中间一家。”
   车上我浏览了一下这个新村,一排三栋,每栋三户,大约有十几排崭新的砖瓦平房,红彤彤的在阳光下反射着光彩,街道全部水泥路硬化,每户一个近百平米的小院,每户门前都装有路灯,其实就是家里的院灯。正面的院墙下留有一米多宽的绿化带,估计是村委会的统一安排,全部种上了扫帚梅,现在叫了洋名格桑花,格桑花正在怒放,一排排整齐笔直绚丽斑斓。村南建起了一个小广场,排列了不少健身器材,可能是中午的原因吧,只有几个小孩在荡秋千。每条街道都起了一个吉祥的名字,在街道的两侧立着街牌,二哥因为住在村南,前面就是环村公路,背后的那条街叫幸福街。街道靠近院墙的一侧和村子周围都种了树,一片郁郁葱葱,村东的绿化带大约有几十米,把老村和新村隔离开来,我看到这个新村的第一印象是,来到了一个在坝上高原地区开发的消夏避暑别墅区!令我十分惊讶!
   车还没有停稳,二嫂就叫起来了:“有几年没见了,辰子看看变成什么样子了,嘿!没咋变,就是头上的毛越来越少了。”二嫂从和二哥谈对象的时候起,就一直和我开玩笑,我也笑着回敬她:“二嫂又黑了,咋整的,白天鹅快变成黑老鸦了。”
   “看看,还是一句也不让我。你是戚人,今天就让你占点便宜吧。”她又转向了向东:“唉,东东你说说,你姥姥家的这几个孩子,小的时候最数你这个三舅没出息,鼻涕忽出的不说,天天拖了个大裆裤,秃噜秃噜的,甚的营生也不会干,背了个粪筐子还背书呢,后来可倒好,就数他有出息了,看看这人模人样的,二舅母都觉得自豪!”我不知道二嫂这张嘴还会在小字辈们面前说出什么来,对着她的耳朵说:“再说我就把二嫂让我给二哥送手绢的事说了!”
   这一招很厉害,三嫂一下转了话头:“辰子,别打卦遛嘴的了,今天天气好,阳婆太毒,快进屋。”
   院子里支着三根椽子架起的三脚架,上面吊着一只剥了皮的羊,两个邻居正在开肠破肚。二嫂向我介绍到:“压着钟点杀的羊,就是为了让你尝尝真正的坝上的手把肉是什么味道。羊要现宰,不能粘泥土,不能落地,也不能用水洗,杀出羊肉带着热气下锅,一把盐,一棵葱,别的任何调料不放,文火煮起,油脂全部煮出来,代替了水,逐渐加大火候,不见血丝就可出锅上桌子了。”
   “不用水煮吗?我在内蒙吃手把肉都是用水煮呀,记得小时候也是用水煮。”我问道。
   二嫂说:“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现在咱们德昌县这一带的手把肉都不用水煮,味道比水煮好多了,一吃你就知道了。”二嫂说完又对向东和秀波说:“你两个还杵在这里干啥?你娘在屋里呢,快进去吧。”
   向东问“我爹没来呀?”
   “你爹不得伺候你爷爷,等会让你娘带两块骨头回去。我可告诉你俩,机会给你们创造了,今天之后你娘要还生你俩的气,以后我的门你们也别登了!”
   向东和秀波唯唯诺诺地向屋里走去。
   二嫂拉了我一把“咱们先别进去,让姐姐好好收拾一下这两个小兔崽子。我给您看看我家的新院子和新房子。”
   这是三间正房两间小西房的座落。三间正房一明两暗,每间有20平米大小。小西房每间有十来平米,放置闲杂物件。院子的东南角种着一棵杏树,青果羞涩可爱,二嫂说,不为吃杏,只为看花。引人注目的是院子的西南角放着一个有2.5米高,1.5米见方的不锈钢铁皮房子,我问二嫂“这是干什么的,像个大型配电柜。”二嫂满脸都是笑,伸手拉开了门,我的眼前不竟一亮,原来是个卫生间!
   二嫂说:“又能上厕所,又能洗澡,一房两用,方便多了,你说说,我这小院子,这房子,比你们城里人怎么样?”
   二哥的日子过得怎么样我不是太清楚的,有时候打个电话也是道个平安,问个健康,去年他说想买几头奶牛,加入蒙牛奶业合作社,还向我借了10万元,今年怎么就有钱盖起了这么大一座院子?
   看到我脸色有点迷茫,二嫂说:“这都托共产党的福,托镇里来了个好书记魏高山,我们都叫他魏青天呢。”
   我忽然明白了“这是政府支助盖的!”
   二嫂拍了一下腿:“什么支助的,这个新村完全是政府出资建立的,解决我们这些贫困户住房难的问题。不光是房子,老村子那边还给每家盖了一大间牲畜棚,解决了我们这些家庭冬天没有暖圈的大问题。魏书记他们想的可周到了,说把村子分成居住区和养殖区,有利于健康和卫生,可不是,东头的羊粪味这里一点也闻不见。
   盖房子,盖暖圈都不用花钱了,省下来的钱就都买了羊了,现在我们又发展到100多头羊,十来只牛了!用不了几天借你的钱也能还上了。”二嫂用手一指:“看,你二哥回来了,他是饮牛羊去了,一天三顿,一顿少不得,现在连井上都给装了个小水泵,一摁电开关,水就流到水槽子里了,方便多了!”
   二哥拍打了一下身上的灰尘,对二嫂说:“那头花牭牛有点不愿意喝水,晚上注意点看倒嚼正常不正常。”说完才转向我:“刚来?”没等我回答,他向杀羊的邻居说:“铁蛋,灌血肠的时候少加点咸盐,南方人现在都吃的恬,剩下一半儿,灌点肉肠,你的肉肠手艺可没的说。”
   二哥手缠着我的腰,让我进了堂屋,就见正墙上贴着一张毛泽东主席的标准像,下面摆着一张仿古的红松供桌,供桌上摆着一个瓷香炉,香炉里还插着没有燃烧完的香,香炉两边一边摆着一盘塑料水果,一边摆着一盘塑料点心,二哥见我端看毛主席像就对我说:“这村里家家都供着毛主席,要不是毛主席共产党,像我这样的早就讨吃去了。”
   正说着,姐姐出来了,我一看她的脸色就知道消气了,姐姐瞟了屋外一眼,压低声音说:“哼!都是一个中国,毛主席他也偏心眼,就只会保佑你们德昌县天随人愿,怎么就不懂得保护保护我们永安县呢!看着我们离村别户也不动动恻隐之心!和咱爹娘当年差不了多少,保佑你们男孩都上学,就把我们女孩儿留在家里做家务!”
   二嫂在旁边说了话:“姐姐,快进屋上炕吧,什么事都有个先来后到,保佑完了我们,自然翻过山去保佑姐姐一家的!”
   大家都笑了起来。
   就在大家准备入席的时候,向东的手机忽然响了起来,向东拿起了手机刚“喂——”了一声,就见他呆立不动了,再问一句:“现在怎么样?”“啪!”的一声手机掉在了地上,蹲在地上“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抽泣了半天才说道:“我爷爷没了……”
  
   七
   姐夫的父亲郑老人依我们当地的风俗,我是应该叫“姨夫”的。老人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路程,这其中的70多年,是在这个院子里,在三棵老榆树的陪伴下度过的。
   搬迁移民扶贫的消息传来,他就感觉到了风向不对,孩子们虽然不向他透露真情,但老人耳不聋眼不花,神志清醒,其实是瞒不过他的。看着周边的房屋都拆了,就只剩下五六户没动,他就知道这房子是怎么也保不住了,房子保不住了,这三棵大树能不能保住呢?如果这三棵树能保住,那就意味这郑家还会繁荣昌盛下去,他死也瞑目了。但这三棵树要倒了,郑氏家族就会有血光之灾,这可是袁先生讲的,袁真人,那是给傅作义、冯玉祥起过课的人!
   老人现在的担心不是自己,也不是搬迁好还是不好,老人担心的就是这三棵树。
   有一天晚上吃完饭,老人提着马扎,意外地喊着姐夫和姐姐来到三棵树下,眼睛望着远处渐渐黯淡了的山影,对姐夫和姐姐说:“你爷爷和我出口外的时候那是四七年,还没有你们,万全城北关的三合义大店的掌柜子,是你的一个干爷爷,姓刘,和你爷爷情深义重,那天也是有缘,正好碰上了袁真人……”
   老人重复了的这段历史,姐夫姐姐也记不起这是第几次听了,但每次他们都会凛凛肃然,并对这三棵大树敬而生畏。
   老人停顿了一下,指了指北斗星:“几十年前有首歌叫《望北斗》,我一听就像是说我和你爷爷出口外的事的,还能记个一两句,”老人忽然低沉地唱了起来“夜沉沉,路茫茫,受苦人盼呀盼天光……望不见北斗,在何方?……遍地是罗网,到处有活阎王,怒满腔泪满眶,望不见北斗,在何方?”
   老人又停顿了一会儿,像是在回忆,又像在整理思路:“来到了这个村子后,虽然生活困难些,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甚叫个好?安稳,歇心,不受欺负,没有兵祸,不用躲反,吃不好但没饿着,这才知道,电影里的人为什么要找北斗星了,袁真人说过,地上有来头的人物都对应着天上的一颗星宿,太白星,那就是李太白呀,为什么叫李白,就是太白金星的化身。那毛主席,就是北极星呀!”
   老人像雕塑一样凝视着天空:“北斗星也是地下人物的化身,只不过不是一个,是七个,是一伙,那就是共产党,看看,他们都围着毛主席……”
   老人不理会姐姐姐夫是否理解他的意思,继续说道:
   “依靠国家救济脱贫,不是我们这些穷人的根本保障。自古以来,脱贫致富都是自己挣出来的。汉朝文景年间国家富裕了,老百姓不愁吃不愁喝,但没几年就出现了遍地是白骨,到处是哭声的惨状。中国立国几千年了,历朝历代都是百姓养国,还没听说国家养百姓的。当朝共产党领导天下,心疼百姓,处处叫老百姓休养生息,但也有个国库困难的时候,我们老百姓不能总想着吃社保,还是要自己挣!

共 36788 字 8 页 首页上一页1...45678
转到
【编者按】我是一口气读完这篇三万多字的中篇小说,我没有立即编写编按,而是坐到沙发上点上一支烟,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小说紧紧围绕一个主线就是当下农民的根在哪里?开始一段直击读者心灵,甚至是叩击一些人灵魂的叙说和描写。作者大笔如椽,把老家乡下与二哥老家以及两个相邻的县不同的现状作出鲜明的对比,并且把故事外延到老一辈和旧社会,再度形成强烈对比,一些关于面朝黄土的思考,于无声处地炸响在心头。三棵老榆树代表着农民淳朴的心地,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三棵老榆树轰然倒下的时候,其暗喻不言自明,让我们想起初心这样的字样。从文学角度说,首先这篇小说以细节真实打动人心,小说关于老家老宅的描写,关于儿时的描写,关于县里乡里干部们拆迁村子的各项工作,真实到我以为老师写的是报告文学,以至于我几次查看老师是不是投错了栏目。真实是最有力量的演说,用不着花哨的言语,只在向东的倾述中,在人与人质朴的对话中,便被打动,被震撼。其次,小说以情节曲折吸引人,情节在小说写作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毋庸讳言有的作家在情节把控上只为情节而情节,便会显得假与空,而这篇小说曲折的情节并不是写作上的技巧展示,而是为烘托主题、深化主题所必须的先决条件,像水到渠成一样情节服务于主题,因而它是真实的、可信的,也就是引人入胜的。第三,小说巧用对比使全文在暗淡处又有一抹抹亮色,这就是好书记魏高山的出现,同样相邻的两个村不同的境遇,反衬对比不同的工作思路,显然只为业绩,还是执政为民,都在情节中一一展现。第四,小说的语言接地气,这是一个北方的村子(注意我不感谢县名村名,我总觉得他们是真实存在的),靠近内蒙古,因此方言土语的运用既符合情节需要,也符合小说人物身份。比如,二嫂说,什么事都有个先来后到,(毛主席)保佑完了我们,自然翻过山去保佑姐姐一家的!农村大嫂直言快语的形象立马鲜活在纸上。最后,在人物塑造上,作者下足了功夫,可以说没一个人都各有特征,几笔写活。姐姐与姐夫,向东与媳妇,郑老汉的倔强,甚至刘掌柜、打卦的袁先生都是鲜活的,虽然是纸上人物,却觉得就是村里真实可见的人物。小编也曾是体制内的,读此篇小说感同身受,真的希望那些还在位的同僚都读读这篇小说,多思考下如何科学公正地行使权力,造福一方。小说为农民而呼,为现实而呼,掷地有声。好小说,力荐文友阅读欣赏。【编辑:小猪她爸】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4-04 21:30:59
  一篇非常有社会意义的好小说,作者写的真实,人物鲜活,情节曲折,读来令人思考良久。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4-04 21:31:33
  感谢李旭老师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江山编辑部        2024-04-04 22:44:42
  非纯首发作品,不能列入社团征文。
江山编辑部
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4-04-05 10:05:18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