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新馆旧作山川美,巨匠大千故事多(散文)
沿圆顶山便道蜿蜒上山,半山腰道右侧,便是1992年开馆的张大千纪念馆。川南民居园林精巧,大门粉墙黛瓦高耸,古朴庄重,含蓄沉稳,环境幽雅。门前柏树矗立,枝条蓬松。院中有枝叶繁茂的腊梅,红梅各两株。院旁山边两株大黄桷兰,花开满树,馨香半山。可俯视沱江临江长廊,眺望内江城景,上观西林古寺,堪称内江市区内风景秀丽之名胜。
大门马头墙巍峨大气,门匾楷书“张大千纪念馆”为张学良所题。楹联“山川自逊神功笔,梦魂常悬古宅心。”为启功先生墨宝。张大千纪念馆上千平方米,二进四合院。设“艺坛宗师”“棠棣联辉”“大风堂”“大千遗韵”四馆,配有长廊亭榭、水池花园、山石等。
门外接待处匾题“八德轩”,缘自张大千在的巴西园林“八德园”。因巴西地原为柿子园,中国古代称柿有七德:长寿、多荫、无鸟巢、无虫、霜叶可赏、果实佳美、落叶作肥。张大千从医书所知,柿树叶可治胃病,遂称柿树有八德。纪念馆用此名以纪念张大千先生。
张大千不仅画好,诗词亦佳,于右任说他“作画真能为世重,题诗更是发天香。”园内进门内侧有青石刻张大千诗意画作十余幅,以示纪念。如“三作黄山绝顶行,年来烟雾黯晴明。平生几两秋风屐,尘腊苔痕梦里情。”“梅花落尽杏成围,二月春风燕子飞。半世江南图画里,而今能画不能归。”等,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对家乡故国的热爱眷恋之情。
张大千纪念馆内展出上千件照片、实物、诗笺、书画资料让游客可以较快地了解张大千的生平事迹、艺术特色、艺术成就及在世界艺坛和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个形象丰满,个性突出,行为不拘,然而专心研习并有创新作为的中国画坛巨匠便鲜灵活现的出现眼前。
小时受其母亲大姐影响爱上绘画的张大千,15岁在重庆求精中学读书时,刘伯承在该校当体育教师(军事教官)。张大千常翘体育课去画画,刘教官发现后告诉他,当画家没有健强身体遍游名山大川,焉能描举世无双之画。后来张大千果然能三上黄山绘出50幅精品。
从18岁到上海拜师晚清大书法家、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家曾熙、李瑞清门下,依借两师丰富的翰墨珍藏,从临摹石涛画起步。师古追古,汲取精华,“搜尽奇峰打草稿”,为今后打下坚实基础。张大千仿摹伪作石涛等画,几能乱真可买高价,这也成为有人批评他的把柄。
馆展陈列大千先生铜像,生平事迹、姻亲关系、艺术风采、生活情趣及大千先生及胞兄张善子先生书画作品。让一个曾经的画坛大师形象饱满,活色生香的浮现于游客眼前,特别让我们一些非专业人士能有很完整的人物印象,从仅知其大名的平面形象到立体全貌展现。
张大千纪念馆展厅收藏并展示了张大千先生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可清楚看到画家通过坚持不懈的创作努力,既守成又能求变突破,从临摹入手,遍游名山大川,逐步积累而厚积薄发,画风演变从青年清新俊逸,壮年瑰丽雄奇,老年苍深渊穆,暮岁笔简淳化,墨融天地。
1936年,37岁的画家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张大千画集》,由担任过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已在世界多国办过画展的徐悲鸿作序,对张大千评价很高,推誉他为“五百年来一大千”,很是难得。抗战期间张大千寓居成都青城山作画和到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
张大千自1949年离开大陆,却一直心系故土家乡。1956年作《资中名胜》画册。1957年选为世界大画家。1962年出《蜀楚胜迹》画册。张大千晚年作诗抒发对巴山蜀水和乡音乡情的眷恋之情:“不见巴人作巴语,争教蜀客怜蜀山。垂老可无归国日,梦中满意说乡关。”
1962年,浪迹天涯的张大千,在巴西圣保罗画下巨幅《青城山通景屏》,其题识说:“沫水犹然作乱流,味江难望蜀醪投。平生梦接青城宅,掷笔还羞与鬼谋。”于1983年4月2日因心脏病在台北逝世。他晚年曾书一联“百年诗酒风流客,一个乾坤浪荡人。”真实可爱!
正是:
破墨点彩巨匠笔,敦煌黄山青城韵。汉衫乡音异域客,巴山蜀水亦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