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有一种境界叫沉浸(随笔)
4月中旬的一天,我们到武汉市内一座公园去观赏牡丹花,遗憾的是,由于最佳观赏期已经过去,大部分牡丹花已经谢了,那些枯萎的花朵,在枝头上没有生气。对我们而言,内心难免不感到失望。
我们有些失落地在花园里逡巡。突然一个老人的身影进入我的眼眸。他头发几乎全白,衣着很是朴素,左手拖着素描本,右手拿着画笔,眼睛注视着一朵还幸存的牡丹花,聚精会神的描画着。我们几个人走到老人身边,老人依旧目不斜视,心无旁骛的描绘着,面前的那多即将凋零的牡丹。一笔一划,因势象形,曲折而多变,尽在牡丹妩媚的身姿。
一直到老人素描完成,他才将注意力分配到我们这些观众身上。他似乎从梦中醒来,看着我们屏声静气的观看,还吃了一惊。我们交流起来。才知道,老人今年已经八十三岁,从事绘画多年。我心里想,八十多年的生命历程,多少曲折,多少故事,自不待言。老人没有过多的说自己的经历,也许一切就在不言之中。我拿起老人的素描本,厚厚一本关于牡丹的素描。看样子,牡丹自含苞到初放,到盛开,到目前的凋零,整个过程,老人都有细致的描摹。虽然是素描,但我们一样能够看到牡丹的风姿绰约,仪态大方。
虽然只是偶遇,可是这位老人却被我铭记于心。本来是来赏牡丹,可是它的盛景被我们错过,应该来说,心里是感觉到遗憾。但与老人的相遇,以及他给我的心灵的震撼,却早已将内心赏花不遇的遗憾赶得远远的。
有一种境界,叫沉浸。沉浸于自然,沉浸于美好,沉浸于事业,沉浸于真情,沉浸于爱好……我们能够让自己的注意力沉浸于某项情景的很多很多,可是实施上,我们真的沉浸过吗?
沉浸的状态,它能激发兴趣。
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看到小孩子,伏在空地上,看蚂蚁搬家,我们是不是有一种想法,这孩子是不是不干正事?可是事实上,他或许是因为好奇,在细致观察着这个幼小的生物的习性。
沉浸的状态,它能培养情趣。
当我们看到有人聚精会神的阅读某部名著的时候,他甚至是与书中的主人公或者对话,或者喜忧相随,或者激烈争论,我们会不会说他是书呆子?或者说他迂腐。因为这年头,这样的读书人还能够看到几个?
沉浸的状态,它能激活发现。
很小的时候,当我们知道牛顿看到一只苹果掉到地面上,在入迷般思索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有这种想法,科学家就是怪怪的,谁都知道,苹果从树上脱落必然掉到地面上,这是常识。可是没有几个人能够像牛顿一样,想到苹果咋不飞向空中呢?假如说,当初牛顿没有一种沉浸于思考自然想象产生的习惯,他能够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吗?
当然这个人,还有一个故事:
有一次,牛顿在实验室里聚精会神地做实验,连吃饭的时间也忘了。他的助手便拿了几个鸡蛋,送到实验室去,对牛顿说:“这里有几个鸡蛋,你自己煮来吃吧。”牛顿说:“好,谢谢你,请你把鸡蛋放在那里吧。”说完,他又埋头做实验。
沉浸的状态,它能擦亮人格。
有一个传说,是关于阿基米德的。这位大科学家,在外敌侵入他的房间里,要杀死他的时候,他还冷静的说,等我把这道题思考出来以后,再杀吧!这样的人格力量不能震惊人心吗?
实际上,沉浸除了作为一种状态之外,还是一种方法。
比如,当我们因为某种原因,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走进田野、山川,将自己的思绪放飞到美丽的大自然,专注于花鸟草虫,让自己的心灵得以方法,卸掉内心的包袱轻装上阵,也是极好的。
至于干事创业,更应该让自己沉浸进去,盯准一个目标,步履铿锵的走下去,你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有句俗语说的好:“不怕慢,只怕站。”其中的所谓“站”就是注意分散,见异思迁,肯定会影响最终的效果的。
好多年以前,当我带领学生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名文的时候,我还曾经对里面的寿镜吾先生读书的神态腹诽过。但是后来,当我发现对于文学的学习和体悟,需要潜咏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寿镜吾先生沉浸于古文诗文的状态,能够很好的体味诗词的韵味、语感和意境,或许这也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有人说,沉浸,是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全神贯注于某种事物的状态。沉,是潜入,是沉思;浸,是浸入,是浸染,是交融。沉浸,是深入而内在的体验。
有沉浸才有开心,有沉浸才有快乐,有沉浸才能忘我,有沉浸,我们才能一往无前的执着于我们的事业,有沉浸,我们的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安静,我们的人格才能更加纯澈,我们的生活会更有韵味。
那种幸福,或许真的是不可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