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宁静】漆园龙鼓,生在角落里的非遗(散文)
我是北京人,不过,我家乡的这一带在北京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您能想象得到吗?也就是这么一个让人不屑一顾的小地方,竟然存有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园龙鼓”。
假如有人问我:“漆园龙鼓”是漆园村传承下来的产物,与你有什么关系?我会毫无掩饰地回答他,我离那个村很近,是同属一方水土的呀!
还别说,如果深究起来,我们村与漆园村除了离得近之外,好像还真的就没啥太大的关系了。不过,我之所以要说“漆园龙鼓”的这一点倒是不难理解,因为世俗之人皆喜攀龙附凤,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挨着金銮殿,必生灵芝草”。我是不是灵芝草咱暂且不提,但可以肯定的是,我是世俗中人,自然也就不能逃脱世俗的束缚了。
我们村不出名,我之所以想说“漆园龙鼓”,就是想借着“漆园龙鼓”来介绍一下我们村,同时也想借着我们村的地理环境来弘扬一下这个生在角落里的传统文化产物——漆园龙鼓。
我们村坐落在北京西部的大山里,我们这一带,虽说在地域划分上属于北京市,实际上,距河北省就只有几十公里的路程了,算是北京的边陲之地。
我们这里的山能连着山,水却不能连着水,自然而然也就算不上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的好地方了。
言归正传,那个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漆园村,到底离我们村有多近呢?实不相瞒,也就是六、七公里的样子。再加上我们这儿的山与漆园村周边的大山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村都建在大山里了,那个村子也就毫无悬念地建在了群山腹地之中。因此,我用“我们这一带”来介绍“漆园龙鼓”,应该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我家乡这一带太过偏僻,从古至今也不曾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因此,也就没有太多的文人雅士在此作赋吟诗,也就不可能留下载入历史文卷的绝美篇章了。再加上我们这一带山多水少,在外人眼里,我们这里就是个人也不杰、地也不灵,没有太多发展的小地方。不过,我们这里因有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园龙鼓”的存在,倘若外人再用“穷山恶水”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我们家乡这一带,是不是就显得有点儿过了?
别看我们村都建在那么偏僻的角落里了,可是从某种程度上讲,漆园村比我们村还略显偏僻一些呢!
从整体看,虽说我们村南北方向有阻,至少在东西方向还是可以畅通的。再反观漆园村,只有一条路可供那里的老百姓出行。因此,用“出入之迂回也”来形容那个村的交通是一点儿不为过的。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漆园龙鼓”,就是在这样一个闭塞的环境里,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
漆园村坐落在一条很深的山沟沟里,村子不大,大概有一千户上下的样子,在市级地图上,可能连一个小圆点儿的位置都没有,倘若在区级地图上仔细搜寻,估计会在某个不起眼儿的角落里看到它的一席之地。
别看那个村子小,假如去百度里搜索“漆园龙鼓”几个字,界面上立刻会弹出一大串有关于“漆园村”和“漆园龙鼓”的消息。
有资料显示,“漆园龙鼓”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全对,充其量算是说对了一半儿。这件事儿说来话长……
相传,在乾隆八年(1743年),京畿大旱。为解黎民之苦,身为一朝天子的乾隆爷便亲赴漆园村黑龙潭求雨。
多少年来,“锅子鼓”就是漆园村的祈福纳祥之物,只是一直没能受到朝廷的重视与发扬,这下好了,乾隆爷亲临此地,“锅子鼓”自然而然地就被安排在了求雨的阵容里。
说来也巧,就在乾隆爷虔诚地行膜拜之礼、“锅子鼓”声震彻山谷之时,西边山坳里竟然真的升起一团乌云。霎时之间,天降甘露,如瓢泼一般。乾隆爷见大雨倾盆而泄,龙颜大悦,当即下旨,赐漆园村镶金龙鼓八面,三丈三尺高金龙蓝底龙幡一幅,鸳鸯钹四十八副,开道龙锯、龙斧、韵铃、黄摆旗、黄马褂等鼓乐应用之物,同时御赐龙鼓鼓韵三十六套,又将“锅子鼓”更名为“漆园龙鼓”。由于“漆园龙鼓”这个名字是乾隆爷御赐的,一时间,所到之处愈显风光无限,漆园村也随之名满京城了。
从“锅子鼓”正式更名为“漆园龙鼓”那天开始算起,也就是网上说的距今已有二百六十余年历史的真实背景了。事实上,“漆园龙鼓”加上前身叫“锅子鼓”的年份,距今应该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才对。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漆园龙鼓”几乎销声匿迹,加之这种艺术的鼓韵一直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好多都随着历史的长河失传已久了。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当年御赐的八面龙鼓也仅剩三面了。
为抢救这门民间艺术,村民与村干部四方奔走,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最终在“漆园龙鼓”第七代传人朱福林老先生的帮助下,整理出了原汁原味的“三锅子”“六锅子”“七锅子”“混蛟龙”“双钉钹”“斗鹌鹑”这六套完整的鼓乐。
二〇〇七年的时候,“漆园龙鼓”被正式列入市级(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了“非遗”这份荣誉,一时间,这个坐落在角落里的小村庄——漆园村,又一次名声大噪了。
二〇一七年,漆园村设立了乡情村史陈列室。走进陈列室,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仅存的三面御赐龙鼓了。遗憾的是,三面龙鼓中只有一面保存完好,上面还能依稀看到象征皇家身份的五爪金龙盘踞于鼓身之上。另外两面鼓,其中一面鼓的鼓面已经开裂,另外一面鼓的鼓身不知何时被涂上了红色。
现在,漆园村成立了一支龙鼓队,每逢区里或镇上有重大活动时,龙鼓队都会受邀表演。于此同时,我们这里的小学、初中也成立了“龙鼓社团”。每逢新生入学或重要节日时,孩子们依然会黄袍加身,奏响这象征着国泰民安的鼓乐:“甲通通,通通甲通甲通通,通通通,通通通,甲甲甲,通通通,通通甲通甲通通,提溜溜溜提溜溜溜,匡匡阔……”
学校还为“漆园龙鼓”编写了一段《龙鼓颂》:
巍巍太行,莽莽苍苍/褶皱深处,隆隆鼓响/乾隆御赐,锅子龙鼓/漆园古村,攘灾祈祥/淳朴习俗,闻名遐迩/世代相传,享誉四方/先民遗产,传至我辈/继承学习,光大发扬。而今看那龙鼓,轰然走进学堂/学子舞动鼓桴,壮哉震耳铿锵/恰似疾风暴雨,荡涤山川野莾/又如金戈铁马,驰骋万里疆场/震撼心灵魂魄,激我发奋图强/催我学好本领,贡献美好家邦。
每每参加学校的“家长开放日”时,听到孩子们铿锵有力地朗诵《龙鼓颂》的声音,顿觉十分欣慰。心想:“漆园龙鼓”是漆园村的荣誉,它不单单属于北京市,它也属于全中国。
我相信,“漆园龙鼓”最终将会把这种祥瑞的声音传递给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