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浪花】易水秋歌 (散文)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这首古老的《易水歌》,成为一首燕赵大地的悲歌,也成就了燕赵多慷慨悲壮之士的名气。因歌而成名的易水河,也成为千古流淌的名河,河水滔滔,奔腾不息,它是河北省易县境内,激荡奔涌的一条古水河。
易县境内,古称有三条水系。是为易水、漕河(古称徐水)、拒马河(古称涞水),易水源头位于易县西部山区。河溪纵横,清澈宽广的易水河,从上游奔腾而来,穿越易县境内,向下游便归入巨马河流域。如今默默流动的易水,已失去了当年浪涛滚滚的气势,变成了灌溉良田,滋润草地的静流。河两岸碧浪翻滚,良田成片,绿油油的麦田望不到边,易水河流域,是太行山脉向华北平原过度地带。
易水河这条历史名河,几千年来,一直受到民众的热爱和追捧,它不单在大地上奔涌,也流淌在历史深处。总有许多人来这里凭吊缅怀,沿着易水河行走,追寻壮士的足迹,感怀易水河的古老和它的传奇色彩。易水河也受到历代政府的保护,使它清水不枯,河流通畅。两岸植长了许多杨树,一排一排的直杆杨郁郁葱葱,浓荫蔽日,白杨绿地,涵养着水源,使这条千年古河依然青春勃发。
凭吊易水河最好在深秋,秋风渐起之时,踏着晨曦匆匆赶来,怀着急切的心情走近易水河畔,感受它的苍凉和悲壮。这时秋风劲舞,黄草遍野,河水枯瘦,易水河携着悠远的历史体温,向远方缓缓流淌。让你仿佛进入时光漫洇的旧时,那种哀婉愁思,在心中氤氲出历史的旷味,你会悠悠潜入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中……
荆轲,那位燕国勇士,从历史的迷雾中缓缓进入我们的视野。远远地,他们一行四人,乘一条渡船,溯流而上,破浪前行。船上有荆轲,燕国勇士秦舞阳,燕太子丹与高渐离,他们全都白衣白袍,束冠长巾,手持古剑,肩挎皮袋。神情肃穆庄严,气势凛然,易水有感于那份异常沉重的使命,都要凝滞不逝了。潇潇秋风更加凄楚,山河为之动容,大雁哀婉的啼声,划过长空,刺破一行几人的耳鼓,刺痛每人的心脏。
他们一行几人,到达渡口后下船,太子丹与高渐离在易水边为他俩饯行。琴师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这里要告别分手了,他们的神情特别凝重。太子丹紧紧握着荆轲的手,如炬的目光盯着他的面容,似有千言万语,化作那长长的一声叹息,转身又与秦舞阳抱拳行礼,互相深鞠一躬。在这里荆轲和秦舞阳,告别太子丹和高渐离,要独自向西进发,太子丹与高渐离要返回燕都。荆轲将带着燕太子丹的神圣使命,奔赴秦川大地,完成历史的壮举。成败与否,荆轲都会义无反顾,践约不爽。
易水两岸气氛紧张,彼岸秦军严加把守,局势一触即发;此岸如临大敌,戒备森严,只有特殊的通行证才可渡河。太子丹视此举为决定国运的最后奇招,不成功便成仁。燕国军民同仇敌忾,与敌人决一死战的信心足够,只可惜以卵击石,不可逆转的败亡命运,让每一位国人频生了视死如归的意志和决心。韩、赵灭国的烽火战乱犹在眼前,在燕人心中,又一场血雨腥风,国破家亡的灾难就要上演了。此战,没有一个人可以幸免,没有一个人可以逃避,让每个人内心充满了苍凉和悲愤。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亲政,前230年开始统一六国的步伐,从此展开了摧古拉朽的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大业,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以来500余年的战国纷乱局面,建立大一统王朝。公元前230年,秦军攻占韩国都城阳翟,俘虏韩王安,韩国灭亡。前229年,秦大举攻赵,至前228年,陷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之后,秦国兵临易水,威胁燕国。荆轲刺秦正是强秦刚刚灭了赵国,继续虎视东方四国,他迈着不可阻挡的高亢步伐,以席卷天下的虎狼之势,让各国闻风而丧胆。
前227年,燕国形势十分危急,秦国步步进逼,陈兵边境,易水岸边阴云密布,激水东流,寒气浸骨。这寒气不单是深秋的寒,是从骨子里发出的寒意,寒彻心脾,让人不由自主地战栗,是精神意志被摧残的痛苦。无以抵御的寒意,由内而外地蔓延,又由外而内地入侵,双重侵袭,加重了寒的力度,让人心冷血凝,思绪冻结。
燕国羸弱多时,太子丹无以为继,便孤注一掷,招募武士侠客,行刺昔日同为质子的朋友,今日反目为仇寇的嬴政,只有此举才可挽救燕国被灭的命运。破釜沉舟的太子丹不惜血本,为使荆轲刺秦顺利成功,做了细致周密的部署。荆轲刺秦王,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才能成行,首先要有樊於期首级。樊於期是秦国叛将,太子丹收留樊於期,这是缘于世间的诚信,是豪侠之举,可太子丹却砸了自己的牌子,留给后世几多质疑。荆轲向他借首级,以完成刺秦大业,樊於期因受太子恩惠,只说了一句话:“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便拔剑自刎,成全一世侠义英名。
第二位侠客田光。田光荐挚友荆轲刺秦,太子允,告诫道:“所言国之大事,愿先生勿泄也!”田光见荆轲,告之举荐之事,荆轲应之。田光叹道:今太子告诫光不可泄密,是太子怀疑光。如此,我非节侠也。愿足下急见太子,告诉他光已死,永远不会泄密了。毅然拔剑自刎,太子丹闻之长跪不起,哀哭不止。侠士田光为了祛疑,刎颈谢主,义气纵贯长虹。
一切准备就绪,公元前227年,荆轲携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与勇士秦舞阳一起赴秦,以完成行刺秦王壮举,告慰天下,解万民于倒悬。
当秦王宫巍峨庄严的气势展现在面前时,当看到宫外戒备森严,武士林立,气氛肃穆,森然难犯之时,秦舞阳害怕了,他害怕得发抖。他的异样神情,引起了大臣卫士的警觉,他被拒绝觐见,挡在宫门之外。至此,重大的使命落在了荆轲一人肩上,他一手端着装有樊於期首级的盒子,一手拿着地图,稳步走近秦王御座。
他跪在丹墀之上,向秦王缓缓展开地图,当图穷之时,匕首猛见,他疾持匕首刺向秦王,秦王向后猛跳一步,他抓住的秦王衣袖,也被扯断。俩人绕着柱子追跑,荆轲被秦王医官用药袋猛砸,终至失手,被秦王挥剑砍断大腿,后被解体而杀。
一曲壮士的悲歌演唱完毕,一幕壮烈的悲剧宣告结束,一股勇士的侠气冲天喷涌,一道豪侠的英魂气贯长虹。渊源流长的华夏浩气威名震宇,代代传承的侠客风韵辉映千秋。炎黄有不灭的风骨,有威武不屈的脊梁,有炫耀天下的狭义,铸就了绵延万代的精神魂魄,凝炼成不屈的民族内核和精髓。
荆轲的壮举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历史的宣判,一个人难以阻挡历史的进程。前226年秦将王翦率军一举攻破燕都蓟城,消灭了燕国卫军主力。燕王杀儿子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国未允。前222年,燕国灭亡。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首悲壮的古歌依然流传着,传唱千年不息。它是燕赵多慷慨之士的佐证,它是豪侠之风的赞歌,它是千年传唱的经文,它是激昂后世的铿锵鼓点。它早已融入到豪侠儿女的血液,成为古老民族熟悉的童谣……
(原创首发)
美女说天下
佳文论古今
才情知八斗
妙笔赋丹心
祝老师五一快乐。
出口赋华章,
下笔即成诗。
信手拈来用,
都是锦绣文。
祝老师五一节快乐,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