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蓼花糖,童年的味道(散文)
一
“生性冰雪姿,胸怀若旷谷,色形似莲藕,风味告乃翁。”这是清康熙进士温义称赞三原蓼花糖的诗句。三原蓼花糖作为陕西省一种传统名贵食品,它与吉林福源馆蓼花糖、河南安阳蓼花糖并称为我国三大著名蓼花糖。
三原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号称“关中平原上的白菜心”,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明清时期,渭北地区商贸繁荣,三原是古丝绸之路的物资集散地之一,南北饮食文化在此相互碰撞融合,衍生出蓼花糖这种特色美食。
据说五百年前,明代正德年间,每到冬季,南方小商贩将他们那儿的优质糯米制成年糕,运到经济发达的陕西三原泾阳一带出售。可临到年关,他们要回去和家人团聚,没有卖完的年糕便存放在当地朋友家里,挂在通风处,任其风干。来年,小贩们返回后,将阴干的年糕碾碎,和成条棒状,加入蜂蜜或糖,进行油炸。经年的陈年糕,经油一炸,形似莲藕,内瓤蓬松洁白,体积膨胀,像蜂窝一样,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风味,深受顾客青睐,人们称之为“棉花糖”。
后来,商贩们又进行了大胆尝试,在米粉中加少许黄豆浆,使其泡发后更加蓬松,就像圆鼓槌,一口咬下去,可以看见许多小孔,丝网交织,色白如雪,绵软易化。金黄的表皮,均匀的粘附着芝麻,更加鲜香美味。顾客吃了之后,纷纷伸出大拇指,连连称赞“僚咋咧(好吃得很)”!“僚花糖”由此得名。
清朝末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逃到西安,地方官员绞尽脑汁搜寻各种美食,精挑细选,讨老佛爷欢喜。“僚花糖”以糯米为原料,精工细作,在当时比较金贵。毫无悬念,蓼花糖被选中。慈禧品尝后赞不绝口,她说“僚花糖”形状酷似草原上的蓼花果实,形象别致,取其谐音liao,“蓼”替代“僚”,蓼花糖作为进献朝廷的贡品,从此闻名天下。
我想,蓼花糖之所以深得慈禧喜欢,大概是因为它蓬松酥脆,甜而不腻的口感,入口即化,更适合老年人和小孩食用。
二
小时候,我最盼望过年过节,因为可以吃到很多平时见不到的美食。尤其是两位表叔每次来,都要买蓼花糖孝敬爷爷奶奶。爷爷奶奶舍不得吃,会将其中大部分给小孩子,我自然托他们的福,也能吃到美味香甜的蓼花糖。
当初,两位姑奶奶都嫁给家境殷实的富裕人家,他们的儿女都在城里上班,特别是大姑奶奶的大儿子医科大学毕业,在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当医生,让姑奶奶很骄傲,外甥这么有出息,爷爷也感觉脸上很有光。大表叔平易近人,待人热情,只要来家里,就会带很多礼品,大多都是农村买不到的,其中,蓼花糖必不可少。
待所有客人走后,奶奶会从礼品包装盒里拿出两个蓼花糖,分给我和弟弟,然后将剩下的锁进箱子里。奶奶说,要细水长流,好东西不能一次吃完,要不然下次就没得吃了。弟弟担心蓼花糖放坏,奶奶笑着说,放心吧,蓼花糖又干又酥,放一两个月没问题的。
我和弟弟拿着蓼花糖,一时半会也舍不得吃。我对弟弟说,咱俩先分吃一个,剩下那个明天再吃。弟弟欣然同意。我拿来两个盘子,小心翼翼将手中的蓼花糖一分为二,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将一个递给弟弟。我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闭上眼睛细细品味,又酥又脆,香甜可口。弟弟吃得比较快,很快将半个蓼花糖消灭干净,连碟子都舔得干干净净,随后他眼睛直直盯着我那一份。
好姐姐,把你的分给我一点点。看着弟弟可怜巴巴的样子,我就让他吃了一口。我又将另外那个装进布兜,妈妈将其挂在高墙上。可谁知第二天吃过早饭,当妈妈打开布兜时,却不见蓼花糖的踪影。这时弟弟兴冲冲从外边回来,母亲问他蓼花糖呢?他说不知道,可能被老鼠吃了。
我看咱家出了一只大大的老鼠。母亲看了弟弟一眼,笑着说。
奶奶从厨房出来,问清事情来龙去脉,随后走进自己房间,不大一会儿,拿来一个蓼花糖递给我说,没事,你现在赶紧吃,省得老鼠再偷吃。说完,奶奶呵呵笑了。好东西要懂得分享,不能只顾自己。我忽然想起母亲曾经说的话,于是将手里的蓼花糖让奶奶先咬了一口。弟弟一看急了,就说让他也来一口。
母亲说,你先把嘴边的芝麻舔干净。我一听,立刻明白母亲的意思,笑出了声。
弟弟小脸“唰”的一下变得通红,小声说他早上趁人不注意端来椅子够不着,给上边又放了一个凳子,悄悄拿了布包里的蓼花糖。母亲摸着弟弟的头,和颜悦色地说,这就对了,男子汉就要敢作敢当,不能撒谎,逃避责任。弟弟点点头,将嘴角芝麻舔食干净,我把手里的蓼花糖递给弟弟,他喜形于色,高兴地说,谢谢好姐姐。母亲又叮嘱他以后千万不能独自上高处,那样太危险。
三
时光的脚步匆匆划过,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末,老家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为吃饭发愁,逢年过节,越来越讲究生活的仪式感,变着花样用美食招待客人,尤其是饭前给客人摆六个或八个干果盘。瓜子花生糖果不用说,水果糕点也必不可少。让人想不到的是,蓼花糖也位列其中。蓼花糖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蓼花糖酥香清甜不齁人,老少皆宜,让人百吃不厌。
家人们都喜欢吃蓼花糖,母亲就想动手做一回。那年夏忙结束,父亲请来邻村王叔,他曾在三原鲁桥镇的蓼花糖厂上班,对于做蓼花糖的每一步,他熟知于心。王叔很热心,在他的指导下,全家人齐动手,包括选料、淘洗、浸泡、磨粉、蒸料、和面、擀片、搓条、制坯等二十几道工序,忙忙碌碌,辛苦了近一个月,蓼花糖终于新鲜出炉。待蓼花糖风干后,为了验证劳动成果,父亲迫不及待拿起一个咬了一口,淡淡地说:挺好吃的,当一般副食吃也不错。我赶紧拿起一个放进嘴里,有点粘牙,口感的确没有买的酥脆。
王叔最后道出了其中的真相:制胚最佳时间应在冬季,因为夏季容易发酵,不利蓼花糖制作。这就像种庄稼一样,讲究农时 。再说从投料到出炉至少需要半年时间,而咱们心急等着吃,从前到后不到一个月。制好的胚阴干时间太短,所以口感稍微差点。
原来如此,家人们恍然大悟。不管做什么事既不能错过最佳时机,还要功夫到家,功到自然成,而时间是最好的证明。
现在,走进大大小小的超市,会发现蓼花糖被摆放在零食区的显眼位置。有鼓槌形的,还有圆球形的,和乒乓球一般大。金黄色的表皮有的粘满白芝麻,有的裹着黑芝麻。每次看见,我都抵挡不了蓼花糖的诱惑。虽然有人说,现在制作蓼花糖,机器加工取代了手工制作部分过程,口感不必以前了。但我对它痴心不改,依然喜欢蓼花糖的酥脆口感,以及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四
现在人越来越喜欢天然原生态的美食,于是,很多旅游景点的手工作坊也如雨后春笋应运而起。前段时间,单位组织大家一起去二十多里外的古村落——袁家村游玩。走在美食街,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香味,大家被琳琅满目的美食深深吸引,边走边看边,尤其是那些手工作坊更吸引眼球,让人充满好奇。忽然,我发现在街道拐弯处有家三原蓼花糖手工作坊,游客可以体验一番,特别有趣。尤其是裹芝麻这一道工序,很多人都想试试。同事们轮流端起一大笸箩蓼花糖,左右晃动,转圈,看着芝麻一点点粘附着在糖体上,成就感爆棚,像孩子一般开心。大家说着笑着,气氛热烈,好像回到过去的慢时光。
手工制作,让蓼花糖保留了最纯正的味道,使人感受到细腻的口感和浓郁的香甜,仿佛带着时光的记忆,让人久久回味。
传统制作蓼花糖工序多,时间长,要求严格,特别是制胚,特别需要功夫。这种制作工艺不仅是一门技术,更代表了一种传承不息的陕西美食文化。2011年,三原蓼花糖制作技艺列入陕西省非遗名录,2015年,又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从袁家村回来时,同事们都不忘带一盒蓼花糖回来。坐在车上,我忍不住取出一根,轻轻咬了一口,蓬松洁白蜂窝状的内瓤立马呈现在眼前,随之松、脆、酥、甜、香等口感随之袭来,身心愉悦,就像回到童年时光,幸福而甜蜜。
小时候的确喜欢吃蓼花糖,每当看见有卖的,就心动不已,不由得想买。可能是小时候吃了不少,想起就是满满的回忆。
再次感谢老师生动感人的编按,祝老师文丰快乐,工作好心情!
祝老师工作顺心,生活愉快。
蓼花糖名字美,吃起来也更美味,酥脆就占了优势,再加上裹了一层芝麻,香味就出来了。酥脆香甜的美食,要不然很难抵抗它的诱惑。
再次感谢阿巧老师美评,祝老师文丰笔健,每天好心情。
樱桃好吃树难栽,蓼花糖的口感要正宗,也要掌握好技巧,功夫到家。凡事做好都不容易。
再次感谢乡笛老师真诚留言,祝老师文丰快乐,佳作不断。

蓼花糖名字的确好听,味道鲜香酥脆,老少皆宜,让人百吃不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
再次感谢春草老师的热情关注,祝老师文丰快乐,开心不断。

的确,小时候吃过蓼花糖的朋友可能记忆犹新,那种酥脆香甜的口感,让人终身难忘。特别是童年日子艰苦,能吃上蓼花糖简直就是人间至味,太珍贵了。我也喜欢读老师文章,老师文章写得实在好,才情横溢,值得学习。
再次感谢老师鼓励,让我如沐春风,祝老师五月好心情,生活愉快,佳作不断。
蓼花糖,说小时候的一道美味零食,因为那个时代生活贫困,能吃到这样的美食,是一件甜蜜幸福开心的事,让人记忆深刻,每每想起,都很开心。
再次感谢老师支持和鼓励,祝老师五月安好,开心每一天!
蓼花糖的美味是童年的美好回忆,每次想起,都让人开心无比。所以,只要看到蓼花糖,就像看到老朋友一样亲切,心动不已,也会想起曾经的美好时光,不由自主想买来品尝。它是我记忆中的暖,终生难忘。
再次感谢老师支持,祝老师五月好心情,心想事成。

陕西的美食多如天上的繁星,数也数不清,欢迎老师来陕西旅游,品各种美食。其实河南历史文化氛围浓,美食数不胜数,老师有空可以写写。
再次感谢老师精彩留言,祝老师五月好心情,工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