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菊韵】不会花钱的老头儿(小说)

精品 【菊韵】不会花钱的老头儿(小说)


作者:陆鸿禧 秀才,199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10发表时间:2024-05-06 23:18:52

【菊韵】不会花钱的老头儿(小说)
   “嘀嘀、嘀嘀”几声清脆的喇叭声划破相益小区晨曦的寂静,声音来自一辆蓝色的三轮电动车。北疆小城的早春三月五点钟,天刚蒙蒙亮,小区里的路灯还散发着冷清的寒光,楼房里稀疏的窗口镶嵌着微弱的光亮,五百多户居民大多还在梦乡,老钱头儿已经出发了。
   老钱头儿住的这个小区,房龄只有十几岁,分两期建成的新小区,一期的六栋步梯楼最高的七层,五栋楼都是六层。二期两栋电梯高层刚刚交付使用,房本还在路上。
   老钱头儿是一期业主,原址回迁户,四百平米的土平房小院,回迁了一套一百二十平米的住宅,两间地上一楼车库。老钱头儿是小区里最能挣钱的人,熟悉的业主都知道他最能吃苦,最能挣钱,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下雪,年节不休,开着一辆不大不小的电动三轮车,每天第一个离开小区,最后一个回到小区。老钱头儿是小县城里,建材市场上最受老板们喜欢的人,一个电话,随叫随到,风里雨里老钱头儿时刻在建材街上等你。
   建材街上,不但做建材生意的老板们喜欢老钱头儿,客户们更是喜欢,老钱头儿是客户们的暖心人,不怕脏,不怕累,从不挑活,大活小活给钱就干,一袋水泥、一根钢管、几块地板砖、哪怕是几块地脚线……也给送货上门,自己装车卸车,货主指哪儿放哪儿,从不与客户发生口角。时间久了,小城里的人们去建材街采购时都喜欢找老钱头儿拉货,老钱头儿的活比谁都多,他几乎跑遍了小城的犄角旮旯,跑几十公里的乡下也是常事。小区里的业主们需要个零碎建材,或者在小区内拉个小物件,老钱头儿是给个十块八块就干,有时三两块钱也给干。老钱头儿拉货送货这活一干就是二十多年,银行存款早就达到七位数了。小区里几个跟老钱头熟悉的人当面叫他钱百万,他也是微微一笑,不置可否,连连说着“不算多,不算多”。已经古稀大几的老钱头儿虽然身家百万,依旧还在像年轻人一样拼命地挣钱。
   老钱头儿最大的特点是,每次出去拉脚无论挣多少钱,都不花分文,回家第一件事,停稳车,锁好车门,拔下钥匙后,立马抠开“腰别子”(钱包)的卡扣,把里面的“劳动果实”,按票面大小捋顺,舒展好褶皱的钞票,然后把右手大拇指放在嘴里,蘸上点唾液,数上两遍,恭恭敬敬地递到老伴手上。看着老伴接钱时的麻利动作,老钱头儿的眉宇间飞跑着自豪,笑得两个嘴角深度下坠,O型口里露出稀疏的牙齿,口水借机滑落了几绺。这样的场景时常被人们瞥见,人们的表情里有赞美的表情、鄙夷的神色,怜悯和同情,甚至还有少许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恨……
   老钱头儿衣着朴素,春夏秋冬,外套总是那件黑裤子,四个暗兜的绿色的卡面料的老式军官服。平时生活节俭,不喝酒、不吸烟、不喝茶的“三不”老头。长期不花钱,渐渐地导致不会花钱了。每天干活、挣钱、交钱已经成了老钱头儿的生活“三部曲”。
   习惯成自然,老钱头儿已经没有了消费的概念,他认为花钱是一件很浪费时间的事,不如把花钱的时间用在挣钱上。钱挣得多了,得到老伴的“奖励”自然也就多了。家人们给的微笑也就多了。老钱头儿认为快乐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物质生活再好也要排在精神生活的后面。人们理解不了老钱头儿的思想境界,私下里给他取了个绰号——“钱白劳”。
  
   二
   老钱头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拼着命地挣钱,“向钱看,向厚赚”是老钱头多年来的口头禅,谁也不晓得他喜欢这句时尚话的原因是什么?老伴银行卡里的储蓄额在不断地增加,全家人的微笑也在如影随形。斗转星移,老钱头儿的年轮也在悄无息中拓展了一圈又一圈,转眼迈过了古稀的门槛。腰也弯了,背也驼了,部分牙齿也下岗了,起立也明显吃力了,身材越来越骨感了,面部轮廓被凸起的颧骨赶走了丰满,昔日的红润被蜡黄取代,日渐憔悴是对岁月无情摧残的声讨。个子似乎比年轻时矮了半头,佝偻的身材成了3字形。尽管身体已经糟蹋成了这样,老钱头儿依旧挣钱如故。
   老钱头儿不是小县城本地人,20世纪70年代末期,为了生存,领着新婚不久的媳妇离开老家冀北,不远千里来到内蒙古的边陲小城。夫妻俩开始在一家砖瓦厂打工,随后户口落在了县城里。
   老钱头儿年轻时是一个既英俊又能干的美男子,夫妻俩吃住在砖瓦厂。砖瓦厂全是力气活,身强力壮的他丝毫不惧怕繁重的体力活。砖瓦厂的加班活几乎被他们夫妇俩全部揽下,活比别人干得多,钱自然也就比别人挣得多。三年后,老钱头儿夫妻俩就在镇里建起了四间土房,四百多平米的院墙都是土墙。随后生下了两个女儿,两个女儿相差两岁。有了孩子后,老钱头儿的媳妇不再去砖瓦厂上班,在家伺候两个女儿,种点蔬菜,给老钱头儿做好一日三餐,洗洗涮涮,夏天种种小菜园,吃起来方便又省钱。
   时间一天一天地往前走着,老钱头的两个女儿一天天地长大。转眼间长女钱佳慧,读完了幼儿园学前班,上了小学一年级,钱佳慧不但有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头脑更是灵活,四十多名同学的班级里,语文、数学双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次女钱佳欣转眼间也升到了幼儿园大班,也是成绩优秀的好宝宝。小佳欣容貌也不次于姐姐,天生的肤色白皙,容貌俊美。佳慧、佳欣姊妹俩的长相继承了父母的全部优点。老钱头儿一家四口人和和美美的小日子令邻居们羡慕不已。听到左邻右舍夸奖两个女儿时,夫妻俩常常是笑得合不拢嘴。
   生活犹如海南的天,娃娃的脸,变化总是来得突然,有时让人很无奈!老钱头儿的名字叫钱万志,媳妇名字叫赵萍萍,两家是邻居,还沾点远亲。两家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来往密切。俩人又是发小同学,在一个班里读书,钱万志比赵萍萍大一岁,赵萍萍喜欢叫他“万志哥”。俩人读完了初中都没有考上高中,都回到了村里成了大队的社员,俩人分在一个生产小队劳动。队长是赵萍萍的父亲赵国,因为赵国嘴巴特别的溜,能说会道,人送外号赵铁嘴。
   一转眼,钱万志和赵萍萍两人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赵铁嘴着实相中了钱万志的能干,主动找到钱万志的父母,把女儿萍萍许配给钱万志。钱万志的父母都是没文化,老实巴交的农民,家里日子过得也是“赖哈摸打苍蝇——将供嘴”的日子。一看老赵不赚钱家孩子多又很贫穷,自然一百个同意。
   那会儿农村人二十来岁结婚很正常,钱赵两家大人商量了一下,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定亲仪式,两家近亲长辈在钱家喝了顿酒,商量了一下婚事,亲家之间酒桌上互换了一下酒杯,叫“换盅”,当地农村传统的定亲习俗。万志跟萍萍的父母叫了声爸妈,点支烟,倒杯酒,就成了准女婿。萍萍跟万志的父母叫了声爸妈,倒杯酒就成了准儿媳妇了。钱家给了赵家一千元钱,算作彩礼钱
   转眼来到年底,生产队里开始分红了。年景一般,社员们一个公分勉强分得两毛钱,一个社员一天最多挣十个公分,一天也就分两元来钱。钱万志和赵萍萍在腊月初八举行了婚礼,村里的老亲少友都随了礼份子,亲叔叔、大爷、姑姑、姨姨普遍厚礼十元,乡亲们一般都是两元钱礼金,有的送条毛巾,买对小镜子。因为钱家穷,全家六口人只有三间小土房,钱万志和赵萍萍结婚时借用邻居家的厢房,也就是农村人装破烂东西的仓房。简陋的房屋,也没置办什么像样的家具,两套新被褥就是一对新人的全部家当。老钱头儿就这样跟媳妇赵萍萍开始了新的生活。
   钱万志和赵萍萍婚后的第一个春天来了,为了生存,夫妻俩带上简单的行李离开了穷乡僻壤的河北省张北老家,直奔内蒙古东部,一路走一路打听哪里招工,最后落脚在一个小县城的砖瓦厂。俩人开启了他乡的新生活,这就是老钱头来东北的经过。
   老钱头心灵手巧,又勤奋肯干,还不愿与人争高低论短长。厂长让他担任厂里的设备修理工,还带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徒弟与他同龄,名字叫钱万里,比他小两个月,身材肥瘦差不多,还是一家子,名字里还都有一个“万”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本家兄弟。老钱头儿把万里这个徒弟当亲兄弟对待,徒弟也特别会来事,家里做点好吃的都会请师傅到家里一起分享。师傅加哥哥的称呼叫得总是那么亲切自然。人也聪明好学,强将手下无弱兵,名师出高徒。钱万里很快就掌握了厂里所有生产设备的检修、调试、养护,还学会了推土机的驾驶,制砖机的故障排除更是手到“病”除。钱万里渐渐地也成了厂里技术嘎嘎的师傅,周边的砖瓦厂经常前来求助。钱万里的手艺来自老钱头,万里的媳妇佟云对这个大伯哥也是尊敬有加,一口一个大哥的叫着,就像自己的娘家哥。师徒的融洽相处,厂里的职工无不点赞。
   “人怕出名猪怕壮,巧人永远是拙人的奴才”。一天,三十公里远的红旗砖厂制砖机坏了,请钱万里去帮助维修,砖瓦厂的厂长吴成恩切不开求助的面子,就派钱万里去帮助维修了。
   钱万里坐着前来接他的农用12马力柴油小四轮车就去了红旗砖厂,三十公里土路走了两三个小时。到地方也就晌午了,制砖机坏了,工人们都放假了。钱万里是请来的师傅,午餐虽不是大鱼大肉,却也十分丰富,够得上档次了。正副场长亲自陪同喝酒,从没享受过这么高礼仪待遇的钱师傅,感动得语无伦次,一个劲地“嗯”“啊”。饭后,钱万里也没午睡,急忙检查制砖机的毛病,找出了毛病,整整修理了一个下午,制砖机终于被修理好。
   钱万里在红旗砖厂吃完了晚饭,执意要赶回去,红旗砖厂还是用那辆“专车”往回送他。走到半路,突然下起了雨,开始雨不是很大,四轮车斗“叽哩咣啷”的响声掺和着柴油机的“突突”声,在泥泞的土路上冒雨前行,路面积水车轮打滑,车斗左一下右一下的拐来拐去,趸得钱万里只好扶住车斗挡厢蹲着。突然一个侧翻,四轮车连车头带车斗翻在了路边,司机和钱万里俩人被甩出几米远。
   电闪雷鸣,雨越下越大,一直到次日天明,雨才渐渐变小。
   直到上午八点雨才停了,村子里的人去查看地时发现一辆四轮车侧翻在路边,两具尸体被雨水冲到了地头儿。
   钱万里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扔下妻子和一个还没有娶上媳妇的儿子。
  
   三
   徒弟钱万里的意外身亡,让师傅加兄长的老钱头儿十分悲伤。化悲痛为力量的最好办法就是多给徒弟媳妇和孩子一些关心,以示一场师徒缘分。
   失去丈夫的佟云遇到大事难事都求助老钱头儿给出个主意,拿个章程,缺东少西的就求助老钱头儿帮助。时间久了,佟云开始打起了老钱头儿的主意,渐渐地老钱头儿也发现有些不对劲,开始有意无意地躲着佟云,去佟云家的次数也少了,主动帮忙的时候也少了。佟云虽然身材矮小,智商情商绝不矮人一分。
   一天早晨,佟云说,房子漏雨了,让老钱头儿帮忙给处理一下。老钱头儿怯不可面子,就叫上个人一起去了。俩人修补好漏点也就晌午了,佟云给炒了俩菜,俩人喝了点酒,老钱头儿有些喝高了,饭后,就睡在了佟云家,跟老钱头儿一起来帮忙的自己走了。
   这是佟云精心设计的修房,漏点是佟云自己故意弄的。老钱头儿中招了。一觉醒来,发现赤条条地睡在佟云的身边。老钱头儿急忙要穿衣服,被佟云一把按住,“大哥,你说这事咋办吧?”老钱头儿顿时慌了手脚,紧张得额头冒汗,说话结结巴巴“喝多了,喝多了,喝多了……”好像除了“喝多了”这三个字以外,不会说别的话。
   老钱头儿经不住佟云的诱惑,吃腥的猫终会付出代价的。时间久了,老钱头儿的事成了公开的秘密,蒙在鼓里的只有“萍萍”“佳慧”“佳欣”母女三人。
   老钱头儿和佟云的关系保持了三年,佟云开始向老钱头儿发起了猛烈的攻势,老钱头儿只好和妻子离婚,和佟云扯了证,成为合法夫妻。佟云的儿子有了继父,也不用更名改姓,该叫什么就叫什么。
   老钱头儿离婚后对前妻和两个女儿不闻不问,前妻赵萍萍只好领着两个女儿搬回河北老家,一气之下房子也没要。两个女儿从此再也不跟老钱头儿来往。
   佟云领着儿子住进了老钱头儿的家,后来拆迁了,财产全部划归佟云儿子名下。佟云的儿子也娶上了媳妇,还生了个儿子。老钱头儿逢人便夸他孙子长得多么漂亮,多么聪明。夸奖孙子时笑容叠加成一道道清晰的横垅,布满沟壑的脸上仿佛是谷雨时种完的田地,高低清晰。老钱头儿夸赞孙子的时候从不观察别人的表情,其实很多人的心里都在想,孙子跟你有啥关系?咸吃萝卜淡操心。
   追上小偷,是止损的开始;追上情人,是损失的开始。生活总是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老钱头儿自以为,前妻和两个女儿离他而去,从此了无牵挂,能跟佟云过上安稳的日子了。老钱头儿天真得像个娃娃。佟云是一个能说会道富有心计的女人,把老钱头儿的“劳动积极性”调动得轰轰烈烈,驯化得十分温顺,佟云就像是老钱头儿的皇帝,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老钱头儿对佟云的话是唯命是从,绝没有一句怨言,不折不扣地执行。佟云说,男人挣钱才光荣,老钱头儿就拼命地挣钱。佟云说,越是天气不好越要干活锻炼身体,老钱头儿就风雨无阻地挣钱锻炼身体。佟云说,喝酒伤身、吸烟伤肺、喝茶失眠。老钱头儿就不喝酒,不吸烟,不喝茶。佟云说,吃肉多了会“三高”,老钱头儿就不吃肉了,从此过起了苦行僧的生活,一日三餐皆素食,披星戴月去赚钱。佟云说,花钱操心,于是老钱头儿就再也不干操心的活。二十多年来,一分钱没花过。佟云说,面包是当今社会营养最丰富的食品,尤其是老年人,省牙齿,容易消化,不烧心,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减少患胃癌概率,于是老钱头儿就爱上了面包,就像老鼠爱大米。佟云说,多挣点钱,咱俩老了那天,走不动爬不动的时候,也不愁吃喝了。老钱头儿咋想都认为佟云有远虑,把暮年的隐患都消灭在萌芽状态了,必须多挣钱,防止卧床不起时没钱花。老钱头儿每天在朝着佟云规划的目标奋斗。
   甲辰龙年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一”,这几天,老钱头儿破天荒地没有出去干活,到处撺掇人打扑克。有时去门卫聊上几句就会被老伴叫回去。老伴似乎怕人们议论什么。每次只要老伴一出现,老钱头儿立马就会缄默无语,像个温顺的哑巴,咬牙“吭哧”几声起身便走。温顺的叫人心疼,听话的叫人有些愤怒。老钱头儿的后背明显隆起了,走路有些踉踉跄跄了。
   保安员老龚家中日子过得风生水起,银行存款七位数,还有几个价值百万大院在拆迁中。出租两套一百多平米的门脸房地道的家资殷盛。他是个有六年兵龄的复员军人,当过12年三兴村书记兼村主任,每月领着社保养老金还有村支书生活补贴每月1300元。他说话风趣幽默,语速不快不慢,慢声细语的玩笑总是让人捧腹大笑。
   一天晚上,老钱头儿的媳妇去门卫喊老钱头儿回家吃面包,老龚说,应该每顿饭有酒有肉。旁边一位曾经当过几年民办代课教师的刘大个说,应该制定个伙食标准,根据挣钱多少决定伙食标准,三百元以上下饭店,还有额外奖励。老钱头儿的老伴爽快地说:“我看可以”。老龚、老刘心里都在想,这样拼命挣钱有啥意义。
   小区里认识老钱头的业主很多,今年一见到老钱头儿,“哎呀,你咋造巴成这样了?”几乎都这么惊讶!好像他们的问话经过商榷一样。
   大家都在私下议论着老钱头,谈论的话题里有担心,有怜悯,有愤怒。担心老钱头儿真的老了走不动哪天,儿子孙子都不管他,因为不是他的种子传承,怜悯他吃不像吃,穿不像穿,自己挣钱别人花,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成了新时代的阿Q。愤怒的是他抛妻弃女,挣钱养活跟他没有血缘关系的老少四口人。四口人都在吃他喝他,古稀大几的人了,还是家中的顶梁柱。如果老伴是原配,儿子是亲生的,恐怕他想出去挣钱都不允许,因为丢不起人……
   小区里的人都在为老钱头儿的未来捏着一把汗,老钱头儿依旧每天乐呵呵地出去挣钱。
  
   北疆白杨
   2024年5月1日
  

共 612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小说描写男主人公老钱头儿的生活,老钱头儿一生勤劳,且生活节俭,年过70还靠在建材市上卖苦力挣钱,虽挣下了百万存款却从不花一分钱,他活着的意义就是别人挣钱的工具,熟悉他的人都可怜他的遭遇,但老钱儿却自得其乐,每天乐呵呵地去挣钱。七十年岁的老人再出去卖苦力,家人是会拦着的,何况老钱头身价百万,足够他养老。可老钱头儿是二婚,被老婆拿捏得死死的,把他当牛使却不给他好的吃,这样傻傻地付出,明眼人担心他老了做不动时的糟遇会很惨。老钱头儿勤劳,好说话,人太好说话却成为别人拿捏自己的把炳。他有利用价值时,别人才会对他好,可一担成为别人的负担,遭遗弃是常事。老钱头儿只知道傻傻地赚钱,却不知为什么而赚钱,他没有私心受人尊敬,但却不是个好父亲好丈夫。人有时糊涂一点也好,活在当下才是最快乐的。老钱头儿就是那个糊涂人,但他觉得这种生活很好,也许对老钱头儿来说,付出就是他人生的快乐吧。一篇不错的小说,佳作推荐欣赏!【编辑:明月千里】【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07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陆鸿禧        2024-05-07 07:02:37
  写这篇小说的目的旨在告诉那些抛妻弃子图一时快乐的男人,无论你挣多少钱,都是别人的挣钱工具,当你干不动了,挣不来钱的时候,才是你真正后悔的时候。自己的亲生子女老死不相往来,拼命为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挣钱,讨人家老少的笑脸,实在可悲啊!这样的人活着一天就得劳碌一天,生命结束的那一刻才是幸福的开始!这篇小说生活中有无数的原型,原型就在我们身边。一篇小说,创作这篇旨在让更多的人醒悟,让更多的家庭稳定,让更多的人亲情延续,让糊涂的男人离开红尘时彻底醒悟,带着懊悔离开红尘。老钱头儿的结局如何?故事情节已经给出了答案,老钱头的“三部曲”和交钱的神态就是悲剧的写照。感谢明月千里老师的编按!顺祝夏祺!
2 楼        文友:陆鸿禧        2024-05-08 12:45:08
  精品殊荣是动力,老骥伏枥要继续。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