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河如画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山河】铜烛台(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山河】铜烛台(散文)


作者:杨伟民 秀才,1805.0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97发表时间:2024-05-11 13:45:22

她虽已去世多年,但我还常常想起她来。
   她曾是个国民党军官太太,丈夫的官衔不小,拥有整套石库门住宅,还配有卫兵。家境优渥,两人育有一子两女。临解放前,丈夫逃往台湾,遗下孤儿寡母四人。当时,政府对本人没有反动罪行的国民党军官家属并不抓捕,但监管措施还是有的。居委会指令她们母子四人搬进间厢房,腾出石库门的其他房屋,搬进了几家劳动群众家庭,无形中起个监视作用。我家就是那时搬进石库门的,成了她家的邻居。因不知她的姓名,邻居们都叫她袁家姆妈。
   那时,袁家的生活拮据极了。居委会不安排袁家姆妈工作,一家人没有经济来源。起初,还有家什衣物可典当,但很快就家徒四壁了。她家吃得最多的饭食便是菜叶六谷糊。每天拿只碗去粮站买来玉米面,再去菜场捡些菜叶,烧一锅菜叶六谷糊。即便这样的饭食,也不能每人管饱。每顿都是独养儿子——猛壮吃饱后,其余的三个女性(袁家姆妈和两个女儿)每人可分半碗,吃完了再去舔锅底、碗底。袁家祖籍湖南,爱吃辣。偶而,菜场的菜叶堆里捡到几只红辣椒,在煤炉上搁块铁皮,把红辣椒烤焦了,便是袁家难得的助餐佳肴,那顿的菜叶六谷糊也就更不够吃了。
   袁家境况凄惨如此,石库门的邻居见了,虽内心同情,却没人出面相助,原因有两个:一是怕。那时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两岸关系非常敌对。在这样的形势下,谁也不敢出面资助逃到台湾的反动军官的家属。而且,居委会的治保主任也住在石库门内,啥情况都能看到眼里。第二个原因嘛,老话说得对,救急不济贫。哪家都不宽裕,谁能长期接济袁家四口呢?
   有人私下劝袁家姆妈改嫁,她动心了。一来,没经济来源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二来,也想通过改嫁,给孩子们改变一下家庭成份。
   她那时刚三十岁,尚有几分姿色。肯改嫁还是有人要娶的,居民区运输社有个拉大板车的单身汉就愿意娶她。但提出的条件却十分苛刻:1,三个子女必须都送掉。2,给他生个亲生孩子。袁家姆妈听了,心想:女儿养大了也得嫁人,并不能给老袁家传种接代,不如趁早给找个能吃饱穿暖的人家,送就送吧。但独养儿子猛壮是老袁家的独苗,无能如何都不能送、也不能改姓。最后两人达成妥协,送女不送子,也同意猛壮不改姓。至于生亲生孩子嘛,能受孕则生,不能受孕了,那也没办法。
   人力车夫搬来住的头一天,为表示庆贺,买了盘熟的猪头肉佐酒。独养儿子猛壮很久很久没吃到肉了,馋极了,偷捞了几块。人力车夫见了,勾起食指朝猛壮脑袋狠狠地来了个“笃栗子”。猛壮疼得哇哇大哭。袁家姆妈连推带搡地把人力车夫轰出家门,从此再不考虑改嫁的事。她给人洗衣补袜,每件收个三分、五分来维持生计。
   猛壮虽是个独养儿子,却一点也不娇气。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千方百计地挣钱补助家用。那时,杭城的市区范围很小,北出武林门、西过昭庆寺便是农民的庄稼地,他常去那儿逮蛐蛐。他逮蛐蛐可不是为了玩,而是为了卖钱。那时,杭虫在上海斗蛐蛐界的名声很好,常有上海人跑到杭州来收虫。我们居民区有个私营牙医专收好的杭虫然后转卖给上海收虫的人。猛壮逮到的蛐蛐先送到牙医处供他挑选,挑中的蛐蛐能卖好几毛钱一只,那可是他家几天的生活费。挑剩下的蛐蛐,他就送给我玩,但这样的好事并不多。猛壮逮蛐蛐的技术是很好的,小小年纪就知道择地而逮、闻声辩虫了。芋艿地一类的湿地蛐蛐,他是从不去逮的,专去络麻地、玉米地逮。到那里,也不是什么蛐蛐都逮,而是静候在地里,专选那些叫声洪亮又略带苍老的蛐蛐逮。因此他每次逮到的蛐蛐并不多,但质量却不错,几乎都能被牙医挑走。那就没蛐蛐送我了,他很歉意。待我稍大些,他提出带我去逮蛐蛐。
   我俩一起逮过多少次蛐蛐已记不清了,但最后一次逮蛐蛐的情形至今还记忆犹新。那天,我们去武林门外一片玉米地逮蛐蛐。我由于不善于找蛐蛐洞穴,时不时地拔玉米秸秆,发出很大的声响,被一个正在旁边浇菜的农民发觉了。农民对逮蛐蛐破坏庄稼的行为是很气愤的,他端了一长柄粪勺粪水悄悄地向我逼近。这情景被猛壮看见了,他大喊,永鑫(我的小名)快跑。我闻声向玉米地深处逃跑。那农民因端着长柄粪勺在玉米地里行动不便,撵不上我。他迁怒于猛壮,把那一粪勺粪水兜头兜脑地朝猛壮泼去。受此惊吓,猛壮回家发了高烧,大病一场。从此再不敢去农民庄稼地逮蛐蛐了。
   没了卖蛐蛐的收入,袁家又有了断炊之虞。猛壮改去西湖钓鱼钓虾。但小鱼小虾卖不了几个钱,不济事。他去放夜钩。一根长长的尼龙线,一端系上鱼钩,挂上鱼饵,然后游出几十米,把带饵的鱼钩沉底,再游回来,把尼龙线的另一端系在码头的木桩上,夜钓就安放完毕。他夜间去放,黎明去收,真还隔三差五地能钓到大鱼回来。由于他的鱼鲜活,价格又比菜场便宜许多,因此销路很好,甚至有人找他预订。猛壮于是又置了两副夜钓钩,他每晚放三副夜钓,这样,就几乎天天都能钓来大鱼了。
   袁家姆妈很奇怪儿子怎么能钓这么多的大鱼,便询问情况。猛壮得意地把如何放夜钓的情形详细地讲述了一遍。袁家姆妈听了,非但不赞许,还用几根细竹丝捆了一把“竹丝笤帚”,狠狠地抽打起猛壮来。边抽边骂,谁让你去干这么危险的事。你是老袁家的独苗。出了意外,我怎么对得起你爸,对得起袁家十八代祖宗……
   “竹丝笤帚”这玩艺打人,痛感虽然很强烈,但不会打伤人。她越抽越骂、越骂越抽,直到精疲力竭才罢手。并要猛壮跪地保证再不去放夜钓。还不允许长时间地离开她的视线,要随唤随到。没了猛壮补助家用,袁家姆妈竭力多揽洗衣缝补的活计。由于她洗涤干净、缝补细密,收费又便宜,找她洗衣缝补的人越来越多。更有一些内心同情她的邻居,有了这一籍口,可以光明正大地资助她了,把一些并不脏的衣服也送来洗。有了充足的衣源,于是她白天浆洗晾晒、夜间缝补,挣到的钱倒也勉强可以维持家用了。
   为了省钱,洗衣不用自来水,而用井水。猛壮天天陪在姆妈身边,给她吊井水。阴冷的冬天冻得鼻腔里拖出黄黄的鼻涕……
   再来说说猛壮的父亲。他逃到台湾后,不久就退役了,需要自谋生计。猛壮的祖父原在湖南老家开一个铜匠铺,四处收来废铜,熔化了,专铸祭祀用的铜烛台。父亲在当兵前常去店铺里当帮手,掌握了整套工艺,便拾起了这个营生。
   那时,逃到台湾去的国民党旧属间思乡祭祖的风气很盛,仿老家形状的烛台很有市场,猛壮的父亲赚了钱,安了个新家,又生了两个女儿。后来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再生了。由此更加思念留在大陆的独养儿子猛壮。及至两岸人员可以来往后,猛壮的父亲即来大陆寻亲。由于袁家一直都没搬迁,很容易就寻着了。但他已经没法把母子四人带到自己的身边去了。一来,他在台湾有了后妻,袁家姆妈再去不合适。二来,他身患肺癌后期,医生断言他只有六个月的存活期了。无奈,只得留下一笔钱和一对精铜铸制的烛台。烛台里还夹着一张写满字的纸条。猛壮因为文化低,不太看得懂纸条里写的内容,便请我来看,并给他解释。
   那纸条上写着:仿陆放翁《示儿》作诗一首赠吾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两岸统。两岸若是统一日,长燃烛台告乃翁。
   猛壮的父亲回台后不久就去世了。袁家姆妈也因长年劳累患上了严重的肾病。她不肯让猛壮动用父亲留下的那笔钱给她治病,说那笔钱专门用于给猛壮娶妻结婚的,最后死于尿毒症。猛壮遵母嘱用父亲留下的那笔钱娶妻成家,可喜的是,妻子给他生了对双胞胎儿子,为袁家传种接代上了双保险。猛壮因家庭成分不好、文化低等原因,一直没能进国营单位工作,先后只在几个街道企业上班,一辈子清苦辛劳。到老了,倒没有三高等基础性疾病,整个人清瘦灵便,十分健康。
   我俩因是最要好的发小,退休后也常常联络、聚会。那天,他告诉我今天是我妈诞辰一百周年,家里要好好祭祀一番。我因历来敬重袁家姆妈的为人,也赶去参加。袁家姆妈遗像前的供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供品。那对铜烛台也摆上了,却没点燃。
   我问,为什么不点燃?
   猛壮答,还没到点燃的时候。他见我不懂他的话意,进一步解释说,我爸的根与魂在大陆,寻亲那年留下遗言,最终要归葬回来。两岸统一后,我要把我爸的骨植请回来,长燃烛台,和我妈合葬。他说得神情异常兴奋,却又突然间黯淡下来,长叹道,我都快八十岁了,也不知能不能盼到那一天了……说着、说着,竟淌下两行老泪来。
   我赶紧安慰道,如今国家那么强盛,两岸必能很快统一。你必能盼到那一天的。到那时,我陪你一起去。
   猛壮闻言,激动地一把抱住我,好兄弟,说话算话。到那时,你可一定得陪我去。
   我郑重许诺,一定、一定,那是必须的。
  

共 34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写得是台湾军属袁家姆妈的家事,袁家姆妈的丈夫早早随军去了台湾,她就成了大陆的严防对象,没有国企单位,没有经济来源,在邻居的帮助下,依靠浆洗,缝补衣物为生。后来老袁在台湾又成了家,生了两个女儿,依靠在湖南老家的铜匠手艺收购废铜,老袁做了个铜烛台,在两岸通往来后,老袁带着铜烛台回国去找过亲属,找到了袁家姆妈和儿子猛壮,定下两岸统一后,让儿子猛壮点燃铜烛台,一定要告慰他。这篇文章,情感真实感人,写出了两岸同胞渴望和平统一的心声,叙事散文,人物栩栩如生。引人泪下。力荐赏读!【编辑:极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11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极冰        2024-05-11 13:46:17
  感谢杨伟民老师赐稿山河如画!^_^
极冰
2 楼        文友:极冰        2024-05-11 13:47:03
  袁家姆妈是个坚强的女人!令人敬佩!^_^
极冰
3 楼        文友:极冰        2024-05-11 13:48:05
  可以想象那个年代,她的生存环境如何艰难!T﹏T
极冰
4 楼        文友:极冰        2024-05-11 13:49:37
  靠给人浆洗,缝补衣服,一件衣服几分钱,维持生计。T﹏T
极冰
5 楼        文友:极冰        2024-05-11 13:51:18
  猛壮挺懂事,逮蛐蛐,夜钓鱼,也没等到好政策来的时候,袁家姆妈居然病逝了,好凄惨!T﹏T
极冰
6 楼        文友:极冰        2024-05-11 13:54:46
  编辑您的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的二姑,她也是嫁了一个国民党军官,遗憾的是,她的孩子夭折了,她索性改嫁了。好在娘家非常殷实。她的生活还算优渥。^_^
极冰
7 楼        文友:极冰        2024-05-11 13:55:44
  感谢您支持山河,敬茶!远握!^_^^_^^_^
极冰
8 楼        文友:向往自由        2024-05-15 16:00:27
  点赞精彩散文,祝文友创作愉快!
周卫平,笔名:向往自由,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全国各地已入会107家,作品入选诗词期刊杂志、入选百度搜索。
回复8 楼        文友:杨伟民        2024-05-16 09:49:48
  谢谢您提读并点赞。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