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母亲的故事(散文)
一
母亲是个守口如瓶的女人,再怎么大的事,再怎么复杂的经历,她都不去表白。
直到中年,我才知道,外祖父是一名烈士,母亲竟然是烈士的女儿!
可是我从来没见过我的外祖父,我家也没有他的照片。他是怎么牺牲的,我年少时母亲从来没对我提起过。
记得我小时候家里人口多,父母、我们四个孩子,爷爷奶奶还有小叔,总共九口人一起生活。几位姑姑也常来我家小住。可我从来没见过我的姥爷来我家串门。母亲也很少谈及她娘家的事。我常听到同学说起假期上姥爷家玩去了,或者是姥爷上他家串门来了,还给她们带来苞米呀,菇茑啊,都是我喜欢吃的,馋死我了。有个姥爷多么好!这也是我想姥爷的理由。
我回家后就问正在缝纫机做活的母亲:“妈,我怎么没看见过我姥爷呢?”咔嚓,缝纫机停止了转动。母亲温情的脸上露出难过的表情,眼睛呆呆地望着墙面。“妈,我姥爷怎么不上咱家来串门呢?”
“你姥爷早就去世了。”
“我姥爷是得什么病呀?”
“孩子别问了,等你长大后再告诉你,出去玩吧。”
母亲说完又低头蹬起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并不匀速,她的内心一定很不平静。
那时候我年少不懂事,转眼就把这事忘了,习惯了没有外祖父的日子,母亲也没有再提起。
岁月悠悠,转眼我已步入中年。一次到母亲家去,商量清明要给去世的爷爷奶奶上坟之事。中午吃饭时,母亲却坐在桌旁凝神。我喊了一声,妈,吃饭啊。母亲这才转过身,郑重地对我说,丽纯,今晚你就陪我到十字路口给你姥爷烧点钱去,祭拜一下,他牺牲五十多年了。牺牲?妈你用这个词不恰当啊。你姥爷是革命烈士啊,咋不恰当?啊?我姥爷是烈士?我瞪大眼睛望着母亲。
我的姥爷是革命烈士!当时我听了觉得很震惊,很光荣,很自豪,转而又很悲痛。我又想,既然姥爷是革命烈士,那他因为什么牺牲的?母亲当时多大了,她是否知道姥爷牺牲的前后经过。我想我应该有责任把这件事弄清楚,了解我的外祖父,了解母亲的前半生。
可是母亲上了岁数,心脏病很严重,不愿回忆那些痛苦的经历。我也不敢深问。
后来我就去查找史料,又在微信群认识了母亲老家的两位退休干部,从中大致了解到我的外祖父牺牲的前后经过。
二
据史料记载,1946年1月7日,在剿灭糖坊地区国民党东北保安军刘铭久、刘树恒匪部的战斗中,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军分区有17名指战员牺牲,其中16名烈士为山东籍,一名为哈尔滨籍。1946年5月,糖坊镇永和村农会主任徐德被土匪杀害,现长眠于宾县糖坊镇烈士陵园。史料中提到的塘坊镇永和村农会主任徐德,就是我的外祖父。母亲那年十五岁,在村里当上了妇救会主任。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农民进行土改工作,打土豪分田地,积极支援东北民主联军剿匪斗争。
后来东北民主联军转移不久,地主还乡团勾结土匪刘树恒疯狂地对农民进行反攻倒算,对共产党的土改干部进行了残酷镇压。我的外祖父和两个舅舅都被地主还乡团抓了起来。外祖父的两条腿被打断了,两个舅舅的后背被鞭抽火烧,血肉模糊。外祖父宁死不屈,最后被残害致死。亲属把外祖父草草掩埋,地主却说埋的是天坑,硬把他的尸骨挖了出来,抛尸荒野。外祖母经受不起打击,含恨而死。两个舅舅偷偷地逃了出来,躲进深山。母亲不敢回家,藏在老乡家里,就是我的奶奶家。那时父母还没有成亲,父亲当时参军随部队南下,不在家。奶奶收留了母亲,并作主定下了我父母的亲事。
全国解放后,解放军彻底消灭了土匪和地主还乡团,并为外祖父举行了追悼会,政府把外祖父定为革命烈士。土匪头子刘树恒被解放军剿匪部队枪毙,为外祖父报仇雪恨。
母亲虽然和父亲订了亲,但父亲在1946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跟随部队转战南北。1951年父亲又参加了抗美援朝,一直没有回家。奶奶就让母亲抱着一只大公鸡正式进了家门。母亲一面在婆婆家伺候公婆姑妹,一面下地生产。就这样母亲在奶奶家过了五年独守空房的日子。年少时听说母亲是抱着大公鸡结婚的,就觉得非常可笑,懂得爱情后,又为母亲感到悲哀。
后来父亲在朝鲜战场被美国飞机的炮弹炸伤,回国养伤康复后,转业到哈尔滨水运部门工作,母亲这才从老家来到哈尔滨与父亲团聚。
母亲来到城市后事情,我听说了,也看到了,不用去查找资料。
母亲来到城市后,不想在家里吃闲饭,就出去找到了工作,在客船上当乘务员,一干就是七八年。客船从哈尔滨开往佳木斯市,往返一次,需要四天时间。这期间母亲已经有了我们三个孩子,但她并没有耽误工作。她把我们都送到整托幼儿园,一个礼拜接回一次。母亲当时并没有把自己是烈士的女儿当做特殊条件,要求组织照顾,从客船下来到陆地工作,几乎没人知道这件事情。后来还是在忆苦思甜大会上,母亲讲出自己的父亲是革命烈士,大家才知道母亲原来是烈士的女儿。
母亲总是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努力工作着。她觉得自己能生活在新社会,是毛主席、是共产党把她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的,才过上今天的好生活,她不能忘本。
其实母亲身体一直不太好,但一到客船上就忘却了病痛。她对待旅客就像亲人一般,接送旅客,扶老携幼,体贴入微,端茶送水,热情周到。
三
记得有一次,客船回港后,一位农村旅客鞋底掉了,光着一只脚走到候船室。母亲于心不忍。我家那时就住在码头附近,她就急忙回家把弟弟的一双新买的皮鞋拿给了旅客穿。旅客当时感动地说,到商店买完鞋,一定把皮鞋送还母亲。可是此人一去没回来。弟弟心疼新皮鞋,埋怨母亲太实心眼。母亲却说他一定是没买着相中的鞋,或者钱不够。
母亲并不改初衷,还是实心实意对待旅客。有一次,客船在航行中,有位女乘客突然发烧,母亲发现后,急忙找来船医给旅客看病。开药钱不够,她又掏钱垫上。旅客买的是硬座,休息不好,她就把旅客扶到自己的房间休息。母亲常说,出门在外不容易,能帮一把就帮一把。我家老屋的墙上挂了好多个镜框,里面有四张是单位发给母亲的奖状。
后来母亲为了我能从农村返回城市,提前退休让我接了她的班。但她又找到一个临时工作,在江边看管园林。80年代初,在道外江畔,园林工人新栽种了很多花草树木,又修建花坛。沿江一带焕然一新,吸引了很多远道而来的游人。母亲戴着园林管理员的红袖标,工作特别认真,严加管理。看到花坛里有人折枝,她要管,有人拍照时踩踏花草,她要管,老太太挖花土,她也要管,不管认不认识。
一次,有位老同事,要挖一棵玻璃翠花秧,母亲没同意,这位同事就向另一个管理员要了一棵。她拿着花秧还走过来跟母亲说,老徐啊,你还没改你的实在劲呀!母亲说,我既然看管园林景区,就得认真负责,你要一棵他也要一棵,花坛不就挖光了,大家看啥?后来园林领导把一些不负责任的人都辞退了,就母亲干得时间最长。
母亲干活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藏奸,脏活累活抢着干,多次获得先进工人称号。她曾在先进工作者座谈会上说,今天的好生活来之不易,我要为国家多出力,多干活,对得起毛主席,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为革命牺牲的父亲。纯朴的话语,表达了她对党,对国家的爱戴。
母亲不但工作干得好,对待自家的亲属更是尽心竭力,关怀备至。我姑姑家的表哥小时候得过肺病,从农村来到我家看病,一住就是半年。母亲省吃俭用为他治病,打针吃药姑姑家没拿一分钱。那时候是六十年代初期,各家日子都不好过,可母亲没埋怨一句。表哥长大参了军,当上了军官,每次到我家都大包小裹,总想请我母亲吃大餐。可我母亲一次都没去。她对表哥说,你有出息,我比吃什么山珍海味都高兴,好好保卫国家,不用谢我!
我的小叔叔也是在我家长大的,1965年他结婚的时候,母亲倾其所有,把多年积攒的120元钱全部拿出来,为叔叔操办婚礼,让叔叔风风光光地结婚。叔叔至今没忘记母亲的恩德,他常说,我大嫂对我没说的。
母亲的故事说不完。
母亲七十岁那年,突发心脏病去逝,带给我始料不及,留下无尽的思念。
回忆母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她不愧为是烈士的女儿。我爱母亲,敬仰母亲。她的一言一行,她的优良品德,为人处世,无形中为我们子女树立了榜样。我也是烈士的后代,要像母亲那样,做个好人,做个有温暖的人,做个爱国爱家的人。
母亲一生,一直把爱放在心底,不善表白,习惯拿出行动,这也是曾经时代的那些母亲的特点。只有我们拿起笔,把母亲的事迹写出来,才对得起母亲。如果母亲活着,又要问我——写这些干什么,埋在心底不好吗?
不好!擦亮母亲的故事,点亮我怀念母亲的灯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