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星月】我的豫剧情缘(随笔)

精品 【江山·根与魂】【星月】我的豫剧情缘(随笔)


作者:淇水碧柳 进士,7861.4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78发表时间:2024-05-18 06:38:24

小时候,我并不喜欢看戏,更喜欢看电影。那时候农村的精神生活很匮乏,看电影确实满足了人们的精神享受。
   说到唱戏,就不得不说我们那儿的“赶会”。赶会包括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礼尚往来。除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红白喜事,就只有过会老百姓才会走亲访友串亲戚;二是商品交易。以前交通不发达,人们买东西很不方便,过会时会有很多商贩来卖东西,所以会场也是贸易市场;再者就是唱戏了。每次过会都要请个剧团来唱戏,为过会助兴。因此,我们这儿过会很是热闹,上午招待亲戚,下午购置家里需要的物品,到了晚上闲了下来,就可以坐在戏台下尽情地欣赏戏曲了。
   可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过会我们更愿意去尽兴地玩。拿着妈妈给的几角零花钱,去会场上买各种美味的小吃,然后跟着小伙伴在会场上闲逛,很少在戏台下逗留。
   除了过会,接触戏曲就是看戏曲电影。小时候,农村生活条件差,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样贫瘠。看电影就成为一种很好的精神享受。那时候,一般都是一些黑白电影,大部分是战斗片,彩色电影很少,爱情电影更是到了八十年代才时兴起来。可是戏曲电影却比较多,而且还有好几部戏曲电影是彩色的,这比戏台上看戏要精彩得多,所以,我通过戏曲电影接触了很多戏曲。除了豫剧,还有越调,曲剧,黄梅戏,京剧,越剧,评剧等等,这些戏曲电影,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戏曲的大门,让我渐渐喜欢上了戏曲,特别是河南的豫剧。
   对河南的农村人来说,豫剧已经深深浸润在了他们的骨子里,成为代代相传的基因。无论男女老少,大部分都会哼一两句豫剧,更有甚者,还会唱上几段。以前在生产队里集体干活,社员们一边干活一边“飙戏”,无论是锄地,还是摘棉花,你唱几句,我对几句,就像广西人对山歌。到了农闲时节,几个戏曲爱好者还会聚在一起,有的拉二胡,有的敲梆子,有的捧笙,还有几个会唱段子的“票友”,一个小型豫剧演唱会就开始了。有唱的,有看的,很是热闹。
   农村人办事,也离不了戏曲。办喜事的会在家里安个大喇叭,连续两天播放喜庆的豫剧唱段,豫剧《朝阳沟》是必放曲目。办白事播放的就是哀伤的唱段,比如《秦雪梅吊孝》,《大祭桩》等等,后来条件好了,办白事还要请一个响器班,唱小戏,吹曲子,热热闹闹打发亲人上路。
   真正走进戏曲,是在我十四岁那年。那一年,九中的王有生老师得知洛阳市豫剧团来我市招收学员,就在附近几个村里召集了十几个嗓音条件不错的男孩子和女孩子,集中到学校教我们学戏。我们像戏校的学员一样,每天来到学校练嗓子,走台步,练习踢腿下腰等戏曲表演技巧。通过两个月的学习,尽管我们当中仅有一个男孩考上了戏校,但我学会了好几首戏曲唱段,更重要的是我从此喜欢上了豫剧,这应该是我最大的收获。
   通过这次学习,我了解了豫剧的几大名派,认识了常香玉,马金凤,唐喜成,魏云等豫剧名家。因为王老师说我的嗓音高亢明亮,清澈干净,适合唱青衣,所以就教我学唱了常香玉大师的几个唱段。从此以后,我就有了一个爱好——唱戏。直到现在,我还能跟着乐队唱十几段豫剧,除了王老师教我的那几段,我还自学了好几段。
   豫剧历史悠久,因为伴奏时需要用一对黑木梆子打节奏,因此又名“河南梆子”。它分为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和祥符调,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名家。除了人尽皆知的常派(常香玉),代表曲目“红白花”——《拷红》《白蛇传》《花木兰》等;马派(马金凤),代表曲目“一挂两花”——《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等;唐派(唐喜成),代表曲目《三哭殿》《血溅乌纱》《南阳关》等;闫派(闫立品),代表作《秦雪梅》《三上轿》《盘夫索夫》等;崔派(崔兰田),代表曲目《桃花庵》《卖苗郎》《八珍汤》等……后来又涌现出了很多新生代的豫剧名家,比如刘忠河,代表曲目《打金枝》《三打金枝》等;鹤壁本土名丑牛得草,代表曲目《七品芝麻官》《三愿意》等;李树建,代表曲目《清风亭》《程婴救孤》《大登殿》等……如今豫剧名家数不胜数,像任宏恩、张宝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贾文龙等等,真乃人才济济,高手如云。
   豫剧唱腔既豪放,又温婉,伴奏有京胡、二胡、板胡、古筝、琵琶、扬琴、唢呐、笙、笛子等弦乐和吹奏乐器(文场),也有大鼓小鼓,锣、镲、钵、铙等打击乐器(武场),因此戏路广泛,既可以演绎男女缠绵情感丰富的文戏,也可以演绎场面热闹展现武功的武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流传下来很多优秀传统剧目,文戏有《白蛇传》《拷红》《秦雪梅》《泪洒相思地》等,武戏有《穆桂英挂帅》《花木兰》《花枪缘》等,这些剧目,有的讴歌了男女之间忠贞的爱情(如《秦雪梅》《大祭桩》),鞭挞了见异思迁的始乱终弃(如《泪洒相思地》《桃花庵》);有的演绎了爱憎分明的家国情仇(如《花木兰》《程婴救孤》),赞颂了舍小我顾大家的高尚情怀(如《三哭殿》《狸猫换太子》);有的赞颂了心系百姓的清官(如《七品芝麻官》《血溅乌纱》),有的赞颂了人间亲情孝道(如《卖苗郎》《八珍汤》《清风亭》)……有的结局花好月圆,让人高兴,有的结局生离死别,让人忍不住流泪,每次看戏,我都会随着剧情的发展一会儿傻笑,一会儿流泪,真的就像老人们说的“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解放后,在继承古老传统戏曲文化的基础上,河南省戏曲界的艺术家们紧跟时代潮流,又创作了很多精彩的现代戏,比如赞颂农村新气象的《人欢马叫》,赞颂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朝阳沟》,《朝阳沟》久唱不衰,至今还传唱在中州大地;还有任宏恩主演的探讨如何孝敬老人的《我爱我爹》以及如何教育子孙的《我爱我孙》;讴歌一心为民好干部的《李双双》《村官李天成》《大石岩》等,这些新戏接近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大家的喜欢。随着更多的新编戏曲不断产生,豫剧被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也有更多的新生代演员出现在了人们视野中,豫剧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说明豫剧这一古老剧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欣欣向荣。所以说,豫剧是唯一不用国家补贴就可以养活自己的剧种。
   上世纪九十年代,河南电视台推出了一个戏曲综艺栏目《梨园春》,一开播就受到了全国戏曲爱好者的喜欢,收视率居高不下。通过这个栏目,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戏曲爱好者认识了豫剧,了解了豫剧,喜欢上了豫剧。更有上至七老八十的老年人,下到三四岁的小朋友参与到“戏曲打擂”这一活动中来,一批又一批优秀演唱者应运而生,有的擂主甚至通过参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专业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梨园春》坚守二十四年,成为河南豫剧这一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和记录者,成为河南省乃至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一张靓丽的名片。2006年,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极强的影响,豫剧也是分布地域较广的一种戏曲,在中国,西至新疆,东至山东,北到山西甘肃,南到江苏,都可以找到豫剧剧团的影子,甚至在台湾省,也有豫剧的存在。这是因为解放前逃难的河南灾民把豫剧带到了祖国各地,豫剧就像坚强的河南人,落地生根,有着很强的适应性。
   因为戏曲的特殊性,其主要演出地点除了剧院,走街串巷也成为其主要演出形式。在河南农村有个童谣:“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接姑娘,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充分展示了豫剧在农村的这一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每个村庄唱戏时,简直是万人空巷,孩子们早早就拿着凳子来到戏台下占座,开戏后,戏台下人山人海,就连戏台边的树上都爬满了看戏的人。唱到精彩处,掌声喝彩声连连不断;唱到悲愤处,眼窝浅的婶子大娘热泪横流,与台上的演员同悲同喜。到了现在,城市化发展让农村人数锐减,每逢唱戏,台下的观众变得寥寥无几,大部分都是些老人,可是,哪怕戏台下只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个人,只要戏一开场,演员们一定会按部就班地唱完,绝对不会偷懒耍滑取巧,因为戏曲行里有规矩,戏比天大,“戏一开场八方听,一人三鬼四神灵,一旦开场不能停,一曲终罢须送行。”说的就是唱大戏唱古今,唱的都是过去的历朝往事,所以很多鬼神都会来找自己的影子,唱戏会招来神灵听,因此有这个规矩。
   豫剧唱腔或豪放,或悲怆,或温婉,或华美,戏词都来自河南方言俚语,通俗易懂,很接地气,在很早以前没有字幕的情况下,也能被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人理解接受。豫剧演员扮相精致,戏服明艳华美,演员唱念做打,身段步法很有讲究,往台上一站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小的时候,演出方式还很落后,搭的戏台都是手绘的幕布,人物出场把相应背景的幕布拉开;后来有了幻灯片这一技术,就在白色幕布上投上相应的背景;到了现在的数码时代,豫剧演出也变得日益高大上了。背景用的是数码影像多媒体,字幕也是鲜艳夺目的电子屏幕,伴奏除了原来的传统乐器,更是增添了不少电声设备,使唱腔更加华丽动听。
   可是,坐在戏台下看戏,对于现在的我,已经成为一种奢望。
   由于工作原因,我离开了老家来到了城市,偶尔也会去剧院观看一场高质量的戏曲演出。可是,我更怀念坐在农村的露天戏台下看戏的场景,那是我的童年,我的青春,那时的我还懵懂,那时的父母也还年轻。可惜,一切都回不去了。豫剧,伴随我长大,给我的一生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当我怀念豫剧时,只能找个无人的地方,高声唱上几句熟悉的唱词: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
  

共 37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了碧柳这篇随笔,让我也走进了对戏曲的回忆中。从看露天豫剧,到有机会被召为预选学员,跟着老师学习了几首豫剧,最后只留下一名男同学。正因为有被预选进戏校学习的机会,作者才更多了解了豫剧。豫剧发展在民间,各大活动都有豫剧助兴的影子。看多了,自已也渐渐爱上了豫剧这一戏种,认识了很多名家,了解了更多的豫剧剧情,以及豫剧的发展史,所用的乐器名称。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剧情也在更新,更接近现实生活,让大家不仅从豫剧中了解了古今传奇故事,当今社会上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也会编成剧本传唱。豫剧不断退陈更新,与时俱进,让老年人时常能看到看了半辈子的豫剧,也在影响后辈人跟着看,了解它的存在。豫剧是唯一一个不靠政府补贴养活自己的剧种,豫剧随着河南人走向大江南北,甚至是全世界,电视也有豫剧的舞台,让这个古老的戏种延续在民间。豫剧还在传唱,当年的人走的走,老的老,爱豫剧的我,想起看露天豫剧的情景,忍不住还会唱上几句。一篇有关豫剧的随笔,为我们展示了豫剧的相关历史和知识,以及豫剧对作者人生的影响。欢迎赏阅!【编辑:江南柳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19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4-05-18 06:41:22
  看了碧柳这篇随笔,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的以各种戏剧演的电影,黄梅戏、京剧、越剧,还有豫剧等。
2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4-05-18 06:42:40
  我更喜欢越剧,黄梅戏也可以。
回复2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05-18 09:22:22
  除了豫剧,我也喜欢越剧,黄梅戏等,不过最喜欢的还是豫剧。感谢烟雨老师的精心编辑!
3 楼        文友:乡鹤        2024-05-18 09:54:49
  通过碧柳老师的这篇随笔,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戏剧层出不穷,五彩纷呈,每时每刻都闪发出悠扬的腔调和动人的旋律,在这中国这么博大的土地上,那些充满字正腔圆的曲调,那些富有生活气息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戏剧的传承,以及对人生的影响,由此,我们也知道了碧柳老师对豫剧的喜欢和入迷,让一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戏剧串烧,展现的淋漓尽致,意味深长!学习了!碧柳老师!
回复3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05-18 10:35:02
  感谢曹老师欣赏美评,谢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
4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24-05-20 07:50:36
  我感觉豫剧很亲民,那些朗朗上口的台词总是让人记忆犹新,小时候我在河南姐姐家里待了三年,我也常常去她们街上的剧院里面听戏,不过小时候听到的都是热闹,现在人到中年,会觉得戏曲是非常高雅的艺术,那些唱念做打比通俗音乐的造诣要高出许多。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回复4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05-20 22:05:37
  戏如人生,戏曲在中国经久不衰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感谢彩蝶妹妹的欣赏和美评!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