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柳岸】家乡流水席(散文)
“锣鼓喧天伴雨晨,乡邻喜盼娶新人。升锅搭灶墙棚畔,扶凳支桌院落深。街里男女齐上阵,全村老幼共举身。十碟八碗呈香案,流水席缘情最真。”这就是我记忆中家乡一带娶新媳妇时大摆流水席的情景。
所谓流水席,顾名思义,就是在婚、丧、寿礼时为了待客,主人家所设摆宴席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会将众多客人分成几波,先一波人上桌就餐完毕,会有专人马上收拾残羹冷炙,腾出桌椅,以供下一波客人落座。就这样一波一波直到待客完成,形同流水一般,故而得名“流水席”。
家乡一带娶亲时,吉日当天新媳妇进门是要找人看吉时的,但找会看黄历的人测算后,吉时几乎都定于卯时,也就是早晨5点至7点,让人搞不懂的是难道每天的卯时都是新人进宅的吉时吗?对于此,长大后有了自己的一些见解,选择这个时间段应该和款待客人的程序有关,看黄历的人拿了主人家的好处,也乐于顺水推舟。新媳妇进门后举行简易的典礼得花费一些时间,然后要先开大席,也就是先款待娘家送亲队伍,大席都会摆在主人屋内,而且比一般客人的席面更丰盛一些,故得名大席。每桌大席上都会有一两个专门的陪酒人,主要负责给客人斟茶倒水、劝酒布菜,以彰显主人家的待客之道和对娘家人的尊重。大席上推杯换盏一番,就会过去一个多小时,待送亲队伍酒足饭饱后,主人家还会送客送到村口,等回来才能张罗下一波亲朋好友的酒席。
大席以后的席面就没有陪酒人了,全凭客人们自己照料自己,而且只要天气不太恶劣,席桌不仅会摆到屋中,在院子里也会露天摆放,就为了能同时款待更多的客人。姑娘姨舅、亲朋好友们按照先来后到的次序,有专人安排入席,俗称“安座”。等这一波坐满桌后,其他人就只能等这一波人吃完离席腾出位置后才能入座。如此一波一波,赶上主人家亲戚多的,要轮上四五波,就这样宴席从早晨会一直持续到午后方能结束。
流水席灶台都是提前几天砌好的,多选在自家院子靠墙根的位置,这样做的好处有二。其一,农村结婚典礼都是在自家院子里举行,灶台靠墙根能给观礼人留出更多的空间,并可以防止拥挤的人群碰到菜肴,或被锅里的热油烫伤;其二,灶台上一般会遮上一块篷布,这样可以防止天空漂过的杂物落到菜上,靠近墙更便于支设篷布:墙上钉两个钉子就能固定好篷布的两个角,剩余的两个角用两根竹竿就解决了,这样做篷布既简便又牢固。这一天无论有多少座席,厨子都将在这顶篷布下的灶台上完成煎炒烹炸。
说到厨师也不是什么名厨大师,每个村里都有几个做菜好吃的人,久而久之,就固定下来为全村的红白喜事服务了。其他上菜、烧水、刷碗的人也都是本家或邻居街坊,可谓是一家有事,阖村上门,乡里乡亲关系显得十分和睦、融洽。即使平时有些嫌隙的人,也会借此契机有所缓和,经中间人一说和疙瘩就算解开了,而且登门干起活来格外卖力,不知道的任谁也看不出两家人前几天走对头还互相不搭理呢。总之,家里遇事办流水席必须要搞得热热闹闹,需要所有乡里乡亲的帮助,通过这种方式也增强了全村人的凝聚力。
流水席一般没有固定菜单,基本都是正日子前几天主人家与厨子议定的,这个菜单和主人家的经济条件息息相关。开席时基本的流程是固定的,先是上凉菜,再上热菜,待客人们喝酒完毕后,还要上几个碗菜和馒头。凉菜一般有豆腐丝、灌肠、猪肝等,热菜则是一些时令蔬菜配上鸡鸭鱼肉等,碗菜多是扣肉、肘子、整只烧鸡等。菜品虽然没有山珍海味,但也算颇为丰盛,在那个年代来说绝对可以好好打打牙祭,必须得饱餐一顿,故坊间流传着“吃一席,饱一集”的说法。我们那边十天里开三个大集,意思就是说吃一顿流水席可以三天不再吃饭,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也说明了流水席油水的充足,自家过日子是吃不上这么多美味佳肴的。
灶旁的大厨们一个个忙得滴流乱转,砧板上切菜的声音不绝于耳,油锅里炸货的“滋滋”声勾人馋虫,炒锅里勺子磕碰的声音令人兴奋,加上一旁的蒸笼冒着腾腾热气,俨然一处简陋版的“御膳房”。厨子们也是流水线作业,效率是极高的,只要桌上坐满客人,随着掌事人一句大声吆喝“开席一座”,便会将已摆好盘的凉菜放到一个长方形的木质条盘上,然后由专人端起来去上菜。这期间大厨也没闲着,煎炒烹炸一番忙碌,不久后热菜就依次出锅了,约摸半小时左右一桌丰盛的酒席就能齐备。我只是简略举例,实际情况是流水席会同时开好几座,所以厨子们也会按照所开座数量预备食材,以保障每座的菜品几乎同时上桌。
席间客人更是热闹非凡,一般是男女分桌就坐,男人们会推杯换盏、劝酒划拳,女人们则不喝酒,但大多会带着年幼的孩子,所以两边各有各的喧闹。记得我小时候跟着母亲就没少吃席,我还记得那时候管随礼叫做“赴席”。
酒过三巡,等碗菜和馒头一上桌,客人们也很知趣,以最快的速度填饱肚子陆续离席,因为他们知道后面还有许多等候入席的客人。接着收拾残席的人走马灯一般穿梭着,把剩菜倒进一个大桶之中,脏盘脏碗交给刷洗的人,预备下桌使用,很快就能收拾得妥妥当当。虽然人多,却不杂乱,分工明确,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流水席其实也有暗语,客人们看所上的菜就知道进行到哪个步骤了。比如凉菜一上,就会互相斟酒,热菜一上就互相夹菜营造气氛,等碗菜一上就没人再端酒杯了,最后一道菜一定是肉丸子,寓意“完了”的意思,也就是说席间的菜品都上完了。鱼一般都是本桌辈分最高或最有威望的人先动筷子,鸡腿掰下来也是先敬给他们食用,而那些人也总是客气一番才受用。大快朵颐中不忘规则,推杯换盏中不失礼数。
一天的喜事,几轮流水席,在热热闹闹中结束,主人会满意于办事的顺顺利利,客人会满意于主人家的热情款待。在客人全部散去后,帮忙的人还会帮助主人家收拾停当,归还东家借的板凳桌椅与西家借的杯盏盘碗。限于所备酒席数量,一般这帮人是吃不到流水席的,只能够吃到一种叫做“折箩菜”的食物,说通俗点就是宴席上收拾下来倒进桶里的杂合菜,放到大铁锅里加热一下,就着馒头能吃出另一番风味,无论谁家办事皆是如此。
据传流水席起源于隋唐时期,当时寺庙里每逢佛教节日就会精心研究出素食斋饭,轮流摆上款待有地位的香客,后来就被百姓搬到了民间的宴席上,并大大丰富了菜品种类。一般每桌坐八人,菜品以四凉八热四大碗为基础,多了不限,皆根据主人家经济状况而决定。
如今家乡那边虽然开了许多饭店,且专门设有婚宴的大厅,但多数乡亲们家有喜事还是乐意在自家搞流水席,图的就是一个热热闹闹,人气兴旺,而且算起经济账来比去饭店要实惠不少,同样的价钱流水席可以多少不少硬菜。现在办流水席不再像之前那样繁琐,以往正日子前两天帮工们就得到位开始忙碌,主人家也要和厨师琢磨定什么菜,几天下来搞得人们筋疲力尽、人困马乏。如今的流水席全权大包给流动餐厅,顾名思义,流动餐厅没有固定的营养场所,而是那里有订单就去哪里上工,每天都在方圆几十里范围内流转。确定大致开席数量后,供需双方根据菜品议定价钱,从食材碗盘到桌椅板凳就都包括在内了。流动餐厅还会自带设施,在主人家附近的空地上搭一个很大的帆布帐篷,将讲究点的里面还有空调,真是做到了冬暖夏凉、风雨不惧。这样的临时场所一次可以款待十几桌客人,一般有两三波就可以结束宴席。这种形式虽然也可以勉强唤作流水席,但我总觉得少了儿时的氛围与味道,尤其感到没有了之前乡亲们互相帮忙的热闹劲儿与深厚的情谊。
流水席由来已久,也分为很多流派,如西北流、川蜀流、东北流等等,大方向可以分为南北方两大流派,北方具有豪放、大气的特点,南方则以美观、精致为主。流水席,不仅是一种地域饮食文化,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传承,它的出现表达了历史背景与人文情怀,它不只能表达主人好客的情感,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管有人说流水席难登大雅之堂,但我认为流水席才是真正的人间烟火。
家乡流水席,是我回忆里一道流不走的风景。
2024.5.17廊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