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星月】我的勤工俭学路(随笔)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亲眼见证了好多家庭为了孩子上学在经济上的巨大付出,当孩子步入小学,马上面临着一系列的资金消费:虽然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免除了学杂费,可是孩子的各种保险、校服费、教学材料费以及参加各类辅导班的费用,还是像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得家长们喘不过气来。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不由自主地回忆起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上了五年小学,没有花一分钱学杂费。
有人会问,你们那时候上学不需要花钱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上学当然要花钱,不过我可以自豪地告诉你:我们上学的钱是我们自己挣的,也就是说我们勤工俭学给自己挣的学费。
我上小学时,农村还是大集体的生产方式。我们村里一共分为三个生产队,我家属于一队。每天各生产队的队长会在村里的大喇叭里给社员们分配当天的劳动任务。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十几个或者更多的人拿着农具结伴而行走向田间地头参加劳动的场景。这样的劳作方式叫做“一呼隆”或者“大锅饭”,埋头苦干的老实人吃亏,偷懒取巧的奸猾人取巧,劳动效率可想而知,可是那个时候国家就是这个政策,人们也只能这样。
夏天,麦子成熟了,每当到了割麦子的时候,我们的勤工俭学就开始了。
因为是大集体的劳作,很多社员干活都漫不经心,在割麦子时会掉落很多麦穗,社员们也不愿意去捡拾,收麦正是天热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冒着大太阳去做这出力不讨好的事。可是看着那么多的麦穗被丢弃在麦田里,每个人的心里都很不是滋味,毕竟那个时候农村的生活条件也只能是勉强顾得住温饱而已。
每当开始麦收时,小学都要放半个月“麦假”,因为我们学校的老师大部分都是民办教师,家里有地,农忙时需要在家里收获庄稼。学生们放假在家,闲着没事,就到处乱跑,有的去山上疯跑,有的去小河沟里玩水。我们的校长刘沛然就找到了大队干部,说:孩子们在家闲着反而容易出事,不如学校组织学生们捡拾麦穗,手工搓成麦粒,然后集中到一起卖给大队,得了钱算孩子们的学费。大队干部一听此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欣然同意。
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每个人戴着草帽,拿着一个小柳篮,奔赴每一块刚刚收割完的麦田,开始捡麦穗。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冒着高温,弯着腰在麦地里捡拾着每一株遗落的麦穗,汗水顺着我们的额头洒落在地上,大家切身体会到了古人诗歌里“汗滴禾下土”的意境,从心底里认识到了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到了快晌午时,我们坐在田地边的树荫里,开始“加工”麦穗,抓起一把麦穗在柳篮的边上揉搓几下,然后把麦秸麦芒扔出去,留下土色的饱满的麦粒,全部弄成麦粒后返回学校。刘校长早就在学校等着我们了,我们排着队,挨个过称,另一个老师记录下每个同学捡拾麦粒的重量。我们回家吃过午饭,等到三四点以后再出去拾麦穗。
麦收半个月,我们捡拾的麦粒达到了好几百斤,比有几个壮劳力的家庭分的麦子还要多。拾麦子最多的学生会在大会上受到表扬。学校把麦粒卖给了大队,为我们积攒了一笔学费。现在看起来捡拾麦穗确实一劳多得,第一避免了浪费,第二锻炼了学生们的劳动能力,让他们懂得了珍惜粮食,第三为我们学校增加了收入,还减轻了每个家庭的负担。
有了这次勤工俭学的经验,刘校长带领我们开始在勤工俭学的路上越走越远。秋天,刘校长带领我们去地里遛玉米,遛红薯。其中遛红薯最有意思,就像在寻宝。
大集体的劳作方式让有些人干活总是丢三落四,地垄上的红薯总会落下很多。我们拿着抓钩,提着小篮,在社员们挖过的红薯地里再次翻挖一遍,每当看到粉嫩嫩的红薯被挖出来时,不由得发出一阵欢呼,好像捡到了宝贝似的。每次劳动结束,我们会带着或多或少的收获返回学校,把“战利品”上交给学校。当然,秋收结束,我们学校再次多了一笔收入,这样下来,至少一个学期的学费就凑齐了。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勤工俭学活动是去市区挖排水沟。刘校长让我们每个人拿着铁锹,坐着车来到了市区第十小学旁边,马路两边排水沟上的水泥盖板已经被打开,水沟里是散发着难闻气味的淤泥,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生活垃圾,好在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从小干惯了农活,见惯了脏东西,这种活难不倒我们。我们分成小组,分好路段开始清理。男同学不怕脏,不怕累,率先跳进了水沟里,用铁锹挖出淤泥和垃圾,放到水沟两边,我们女同学再把他们清理出来的垃圾运到指定的地点。就这样,经过两三个小时的劳动,我们终于完成了排水沟清理工作,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午饭时间,学校为我们买来了馒头和汽水,每人分两个高桩馍和一瓶汽水,午饭问题就算解决了。直到现在,高桩馍的味道还浮现在我的味觉记忆里,现在再也吃不到那么美味的高桩馍了。当然,这次清理排水沟也是有报酬的,统一算到我们的学费里了。
在我老家的西山上,种植着很多经济林,有苹果、杏、梨树、大枣、核桃、花椒等,大队派人专门看守,夏末秋初就到了花椒采摘的季节。摘花椒是个麻烦活,花椒树盘枝错节,枝干很脆,成人不能攀登;树枝上还有很多尖锐的刺,一不小心就会扎破手,所以摘花椒很辛苦。人们冒着酷暑,汗流浃背,伸出手在树枝间,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骨朵一骨朵的花椒,好半天才摘一点点,所以没有耐心的人干不了这活。那一年,刘沛然校长跟大队干部商量了一下,让我们小学生去摘花椒,搞勤工俭学。
那一天,我们跟着刘校长来到了西山林业区,看到漫山遍野都是花椒,只见红色的花椒像一团团小小的火焰散布在绿色的树丛间,刘校长简要说明了注意事项,我们就开始动手摘花椒了。我们每三四个人分为一组,承包了一棵花椒树。很快低处的花椒就摘完了,高处的够不着,怎么办?这时,同学们顾不得刘校长的警告了,几个身手敏捷的人三下五除二就爬上了花椒树,为了让高处的同学心无旁骛,就让他摘下花椒直接扔到地上,下面的同学再捡起来。很快,每棵花椒树上的花椒就被我们摘完了。看林业的管理员高兴坏了,因为如果派社员来摘,要另外给工分不说,他们既摘不干净,还摘得慢,为了嘉奖我们,林业管理员就去附近的枣树林里摘了一柳篮大枣拿了过来,让校长分给我们,校长让我们排好队,一人分给一捧大枣。看着又红又圆的大枣,我们馋坏了,也顾不得清洗,直接放进嘴里就吃起来。可是一会儿大家就皱起了眉头:原来我们的手刚摘过花椒,染上了花椒的麻味,这本来应该香甜的大枣吃起来却有了一些麻辣的怪味,可即使是这样,我们依然吃得津津有味,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果实,就是美!
在生产队的时候,种地很少用化肥,都是农家肥,除了大粪,猪粪,羊粪,牛粪等,就是用草根,树叶或者麦秸,玉米秸秆沤的草秸粪。为了积肥,生产队还发动那些年老的社员去马路上拾粪,然后攒起来沤成肥料上到田地里,因此以前的粮食产量虽然不高,但是吃起来口感好,就是因为不用化肥的原因。为了勤工俭学,刘校长也打起了积肥的主意。
夏天到了,天黑的也晚了,刘校长让我们每天放学后都去拾羊粪,然后统一交到大队,每到月底称量一次,大队把钱给学校。于是我们放学后,从家里拿出一只小粪筐,有的同学去羊群经常路过的乡村小道上等候,有的同学去村里的羊圈旁等候,有的同学干脆爬上山坡,到羊群经常吃草的地方寻找。羊群来了,等它们呼隆隆地过去之后,地上立马落下一层黑乎乎的羊粪蛋,我们立刻用手捡拾,手慢了就被别人抢走了,没过多长时间,小小的粪筐就装得满满当当了。我们拿着粪筐来到大队,当着村里会计的面,把羊粪蛋倒在大队院子里的羊粪堆上。会计眼很毒,哪一天谁来谁没来他清楚得很。村小学就几十个学生,哪家的孩子他都认识。谁偷懒,干活不踏实,拾的粪少他都一清二楚。如果他心情不好了会告诉校长,这个倒霉的孩子一定会免不了一顿批评。
小学五年,我们靠着勤工俭学,免费读完了小学。正是因为勤工俭学,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培养了我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和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同时感受到了农民劳作的辛苦和不易,更加珍惜粮食,而且在勤工俭学中学会了简单的农活,在生活中懂得了分担父母的劳累,让父母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1981年,我小学毕业,在初中录取通知书上的结尾处,赫然印着一行小字:本学期学杂费:9元。从此,我结束了我的勤工俭学路,开始了我的中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