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水村秀千般风景(散文)
一
真的不敢妄称“水乡”,水乡这样诗意的词,应该属于周庄、乌镇、南浔、西塘、同里……我就叫位居胶东半岛“信河北”村是“水村”吧,水做的村子,水秀了千般风景,水柔了我的情。水村,并非我的杜撰,是村人这样说,给我的感觉是在“村”字前加上任何一个字,都没有这个“水”生动而贴切,水,收束而又放纵着风景。
河叫“信河”,村叫“信河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村“水灵灵”的,就像是从水中捞起的一幅浮雕。这个“信”字可能多解,看到或抱潭,或如飘带,或似眸子的水,我觉得这个“信”就像信马由缰的“信”,这里的河,是“信河由水”,不堵不拦,不人为滞留,不随便改道,任其舒展自流,这个水村人,多么随和,一水可见柔情。
水村人的眼中,信河不仅仅是穿村而过的一条水,他们发现了这条水的灵魂,在河的一端,竖起了牌坊,叫“红色东南乡”,这个村,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东南乡的所在地,威海的抗日力量就深藏在这里。信河绿水,底色原来是红的。首先在信河上兴起的是“红色纪念馆”,黛瓦红墙,瓦耀青光,墙溢红晕。琉璃覆顶,巧砖绘壁,古韵典雅,光色迷离,为一条水留下倩影。
水村的繁盛一点也不唐突。威海是革命老区,红色的情怀,早就融入村民百姓的心中,河,只是一种承载和表达。抗日的风采,也是一道来自遥远的风景,应该被这条水系铭记。如此说来,这条河就不是浅浅的了,尽管可见碎石游鱼,但有沉厚的历史和深切的情愫的注入,浅也深,流缓也是急湍。第一次站在这条河的边,就唤起了我对威海抗日故事的缅怀。“红色东南乡”这块最亮的牌匾,在近百年的此时,悬挂在河岸的一端,这条河也闪亮了这个牌子。当地人说,东南乡有一条河,曾经弥漫着抗日的硝烟。不忘历史,铭记初心,水村用情。有灵魂的东西,才有深度,不能只看水的深与浅,看的是人文气质的加入,否则景观再怎么漂亮,都只能是景观,给了眼缘,而不能走进我们的心中。
信河,请你相信这条河。我又这样理解这个“信”字,我相信这条河的红色历史始终流淌着,是一行红色的诗歌。
二
信河,被水村村民视为最纯净的脸蛋,百般呵护,都不过分。北方人有句俗话说,有粉就搽脸上。并非虚荣,而是对自己形象的十分在乎在意。
信河,是经过精心化妆的河。想起一个比喻,这条水就像待嫁的闺秀,把心思都用在了打扮上了,一点也不将就。这是初见的感觉。信河小景区开始引起人们注目,没多少日子,也是第一次走进我的视野。红黄紫三色马兰花,分布信河浅滩、石隙,仿佛就是为了列队欢迎水流的,花色沉河,钟情这般,让人也想把脸放进去,凑成一个镜头。我的想法有点不实际,古朴的原木插在河岸,随形就势,仿佛要拦住河水,却又是中有间隙。缱绻的蔷薇花,在用情地爬,缠住木桩,遮住了河流,河流闪着眼,就要和我的目光相触。这般的好,用“隐约”是不确切的形容,应该是逗着我的眼,青睐于我。
怪石对着河水眨眼,嫩草从石缝探头与河水对话,乳色绣球花站在河岸招摇着,天蓝针叶绣球把河岸谱成了粉色,描成了红,点了蓝,河水呈着五彩。红叶石楠抱团看水,有细碎的白色小花涌出,是想把自己当作星星投在河水的样子,急不可耐。美枫闪着片片红,遥相呼应着博物馆的“红色”两个字。
千万要赶快走出这段柔水的留恋,不然就对不起水村深处的风景了。
小桥流水,这四个字,不仅仅属于江南的专属。我故意先放下“人家”,是想以特写镜头来表现。
威尼斯有桥378座,我觉得有点背离了“宁缺毋滥”的审美文化法则。乌镇繁华时有120多座桥,素有“百步一桥”之称,但山村的桥则是“十步一桥”,甚至让人觉得没有必要置桥,而有桥突然跃入眼前,似乎每一处幽境都争相入眼,邀请我过桥以观。周庄有著名的桥10几座,历史的沉淀,让那些桥称不上是“小桥”了,桥的审美,我还是喜欢“小”,桥多大,来不及说出尺寸,皆为袖珍版,但有一种搭配关系,让人觉得恰到好处。
水村信河也有10几座桥,几乎都是木桥。流动的水,若没有桥抓住水的影子,那水流得就无趣了,也不对,应该是流水要抓住桥的影子,桥下的游鱼懂得,始终在啄着桥影,啄碎了又合,合了再啄。从岸边伸进来的水草没有了诱惑力,成了看客。水是水村的灵魂,桥是放在这个灵魂上起舞的音符。这是我看了那些小桥涌出的第一诗意。
一拱桥如耕犁架子的弯度,三步过桥就入了农户的街门。奔走之间,踏几块石头,就飞上了桥,又要踏石到一个洲头。有园林处,有拱桥如虹,踏桥飞声,花木摇曳,似有乐伴奏。根据一眼“古陶井”百年之久的历史可知,应该有桥来渡,深水静流,怎么能少了桥来看来听,真是珠联璧合。唯有古朴,才配得上信河的水,配得上水村的风韵。只有一桥是青石板搭建,石条是从旧屋撤下来的样子,已经有青苔恋着石板。
我怀疑这些桥并非为了我们走的,是为了一条水而存在。水并非来自名山大川,山泉雨洪日久汇成。水是没有背景的水,或许才显得素雅青绿。很多村落的兴起是靠着有名气的山水,固然是得天独厚,但找不到“靠山靠水”,名气小点也不怕,丰润的历史可以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创造。这些小桥,充当了水的情侣,相依相恋,不离不弃,是否要表达这样的意思,我觉得是。我发现,这些桥,都是特别有情调的,它们有意讨好信河的水,争相投影。这样的搭配和布局,显示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关系,就像肤色与服装,色彩美学异常活跃,原木色的桥,绿的水,在梦幻的时空,悠然成趣。绿水绕着桥,古朴的桥恋着水,走成了一段水村“时光秀”。游人也走进了“秀”的舞台,站在桥上,迈不动步子,不走了,做一个永恒的造型,与桥下的水有了互动和抒情。争一座桥,站立几分钟,都成了难得。摄影的人,要选一个好的角度,一定要将人物和倒影一起抢在镜头里,抓住亦真亦幻的美。
三
如果说,流出村外的水如一袭飘逸的绿袖,那么被围在村中的那个“青莲湖”就是一面绿色的锦缎了。锦缎上,绣着水草的图案,更有锦麟出没浮潜。一湾温柔的水,才使那些点点着黄的鲤鱼那么安闲地依偎其中。用眼睛抓住一群鱼,添了多少童趣啊。
即使没有了游人,水村的人还可以对着游鱼讨一个闲趣。我倒觉得,那些简单地刻在墙壁上的文字口号,对于村风村俗的形成和建设,没有这个风景有效。
水村人在水岸最好的地方,修了好几处民宿,皆呈亭阁样子。从一岸树隙中,窜出一个个风亭,只见半个身子,就像“犹抱琵琶半遮面”,使足了情调,却不是扭捏。原木拼接的一个个木屋,就像出水做一个秀一样,水中不见檐角,只见涟漪波折了的亭阁,连那水中的柱子都晃悠起来,莫非要的就是这瑶池仙阙的意境?
最多情的是曲柳,将嫩色的枝条当作了辫子,轻柔地拂水,仿佛要讨一个互动,此时真希望一阵山风吹来,逗一逗柳的柔情蜜意。
据说,这么小巧的青莲湖,最好是夜色里欣赏。于是,订住亭阁的游客要提前网上预订。我未见夜色里的水,如何把水村风景秀起来的模样,但我陷入了想象。
无论是半月,还是圆月,青莲湖绝不计较,也不会因半而生出缺憾的心情,也不会因为圆月而只能产生圆满一个意境。从斜柳中穿越而来,无论怎么低,都有天上来客的美妙感。看着,一定会担心那些游鱼会累死,围绕着月,做着“鱼啄月”的填词。
如果我进驻,一定喜欢的是把自己放进湖中的美感。用不着斜着身子,探着头,做有意留影的动作,站在阁前的木廊上,水中就是剪影,是模糊了样子,但却收到了绰约的美,这种美,在别处很难获得。
想起了那年在秦淮河的情景。我坐进秦淮岸边的水阁木廊里,讨一壶茶和小吃,就那样伴着秦淮的夜景。我始终感觉自己是一个偷看窃窥的角色。外面的秦淮花船的灯光不属于我,站在船头的汉子,倚在船舷划水的女子,只能是一幅画,我的投影被楼阁截住,我看不到自己了。并非秦淮不好,或许我没有准备好一些秦淮的情调,不能像杜牧带着“泊秦淮”的诗歌,没有王世贞“梦绕秦淮水上楼”的情怀,自身品味不足,令我只能留下一段经历,而不能有什么特别的呈现。
那时我突然生出一份不应该有的伤感,很怕听到“后庭花”几个字。
在水村,在夜色里的青莲湖,不会想偏了。还没有一首古人的咏诗填词,给我留下了可写的空间。长恨在秦淮,我不能把自己的诗句放进去,青莲湖空着一湾水,等着我放诗漾起一圈涟漪。就连那些楼阁也没有个名,更无楹联,似都在等着我运笔。
湖小也揽一月暖怀抱
夜静更得匹锦裹情思
四
白昼的水村那么喧闹,我并非不喜欢喧闹,村民忙着推窗给顾客递东西,吆喝威海锡镶紫砂茶壶的声音,随着风,顺着水,飘很远。“出锅了,大饽饽”的呼声,让游客的脚步匆匆,踏响了水村小巷。我来寻的就是这份热闹。如果给我一个住在亭阁的晚上,我可以静下来,一一把这些热闹,谱成风情的曲子,装进夜色。水,有意留住风光,夜晚也不歇息,静静地漾着乡愁,把水村的民生画面都缠绵在自己的怀里。
沿岸人家“尽枕河”,我离河水更切近。哪怕是一个想法,一个梦。我恨信河村距我太近,如果一天不能打个来回,那一晚的夜色就属于我的了。
与其说,是沿岸的木廊留住了行人的脚步,不如说是一条如丝带一样的河缠住了游人的梦。原木栏杆,缠上了稻草绳,不追浮华,打上的还是乡村的本色。长恨木头有节,少了光滑,而这里却有意保留着弯曲与枝杈的木栏,显示着个性特色,长廊圈起一眼古井,廊顶垂下几个葫芦,或者是花灯,花灯是山上的草木编织的,或是吊着几穗玉米,告诉我们农事之外,人们有了安抚情调的地方。在游人视觉里,是摄影的素材,而在水村人的心中,那是拿得出手的风景。
乡村的本色是农耕,风景若脱离了农耕,就不属于这片土地,这处水村了。
农耕的产品是水村的荣耀。对面就是水村商铺,一串烤肉,一瓶饮料,一袋小吃,一碗绿茶,一个饽饽,一盒炸鱼……将长廊的烟火气推向了高潮。找一个位子坐下,不必寒暄拉近关系,一抹微笑,欠一欠身子,我就加入进风景里了。
北方人,曾经对“傍河而市”不敢抱有想法,原来风情的风也能够吹醒信河。那些村妇,只要有拿手的绝活,用不着办理个执照,拎上篓子,沿着河岸走一趟,就空篮而归。揭开篮子的盖布,尽管看。卖完了,人家绝不回应“没有”这个词,而是报之一抹微笑,这是歉意,也是水村人的礼貌。
粉墙黛瓦退出了视野,小桥流水也不来抢占主题,绿柳红桃好像也让位于我们,茶烟氤氲,慢条斯理的样子,最配得上长廊的情境。不见弦索弹唱,少了吴侬软语,但锡镶茶具的叮叮当当的声音,一下子将我们的情绪拉进了古老的作坊,别担心空手而归,顺便就挑一件喜欢的锡镶茶壶,或者就买两个锡镶的茶杯。舍不得用,那就作为水村赠与的纪念,或者就用茶杯盛一杯信河的水,将柔情带走。
是水“秀”了一岸的风景,润泽了这风情乡愁,还是风景有意靠近了水。水流动,谁说水无根,水村繁盛的根本是一河水。
五
水村起柔风,风是一种血液,我觉得血型是幸福型的,流淌在水村的灵魂里。烟雨迷蒙的水乡,或许会让我们的情思就停止在这个意境里,陶醉在自然的风味间。美丽乡村的风,带来的是一片晴明的风景,水跟着风醉着,摇着,摇着水村人的幸福生活,就像河岸那几挂秋千,悠闲地荡在春风里。
看那些小桥,洲头,河曲,亭阁,木廊,绿植,皆因河水的灵气而生,仿若相约相会于此。漫步踱到东亭处,忽然觉得杜甫写的“春光澹沱秦东亭”,(《秦东亭》)是专门为此亭而题句,河水还依依,是躲在一片密匝的红叶石楠灌木之下,不见影子,唯闻轻吟声。一老者坐在河边石头上,享受春光,静听水潺。我凑过去看红叶石楠,居然第一次发现,火红似焰的叶子上飞出一团团白色的米粒大小的碎花。问老者,红叶石楠也开花?
开啊,是树就开花。是啊,是水村就有水之韵。我突然觉得他的话是给水村一行做了小结。
话犹未尽。他说,不叫这个红色东南乡,信河怎么能红起来。多么深刻啊!我总以为,红色,就是一种传统教育的资源,看看水村,因红色而生风景,因红色游人如织,因红色有了兴隆的生意。红色也是生产力。当下有个新词叫“新质生产力”,红色,应该是“新质”中最富活力的生产力。
一开始看信河这个水村,还停在“秀”字上,水村秀着千般风景,我又找到这个“秀”字的源出——红色秀出一个精美的水村。
这里的水,养着风景,滋生了乡愁,丰富了人文,注入了红色,红色给一条潺潺的河水以灵魂,僻村藏水韵,也胜江南一条溪。
2024年5月25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虽然不敢妄称这里为“水乡”,但桥头镇的水村却自有其独特的韵味。这里的水清澈见底,仿佛能洗去人们心中的尘埃;这里的风景,令人流连忘返,心生诗意。每一处景致都在诉说着水与村落的深情,每一片波光都在闪耀着生活的美好。这就是桥头镇,一个别样的北方水村。好文章,欣赏学习,遥祝老师写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