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云水】走进盘龙城(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云水】走进盘龙城(散文)


作者:千秋万里 秀才,154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56发表时间:2024-05-25 16:47:06

说来惭愧,定居武汉几十年,对于武汉盘龙城,我一直只限于这样的认识:它是黄陂区以“盘龙城”命名的一个经济开发区,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城市商业中心。前些年,这里竖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商业楼盘。
   殊不知,武汉的盘龙城大有来头!
  
   一、武汉有了城市之根
   2022年,一个偶然,我点开央视“考古公开课”节目,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张昌平教授,正讲授着盘龙城的前世今生。原来,我们称之为盘龙城开发区的“盘龙城”,是真有其城的,这里至今存留着一座商代城池遗址。周边有不少古墓,出土了大量文物。它距今3500年,与郑州商城时代大致相当,考古学称其为二里头文化二期至二里岗文化晚期。孤陋寡闻的我,深愧自己对武汉有这样的显赫知之太晚,知之太少。
   由三大重镇构成的武汉,在人们的认知中,汉口的历史并不久长,也就500年。明宪宗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形成今天从龟山北麓入长江的地理地貌,由此,汉口才得以从汉阳古城独立出来,明末清初形成一定规模。若论古城,怎么也轮不到武汉头上。随着对汉口北郊盘龙城遗址的一步步发掘,专家们的认识逐渐明确:盘龙城是目前已发现的长江流域最早的商代城址,也是长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晰、遗迹最丰富的青铜时代古城。2000年年初,武汉市委市政府邀请知名学者举行专题研讨会,3000多年前的盘龙城与当今的武汉市,都具备了长江中游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基于这样的共性,专家们认定,盘龙城是武汉历史的源头,是武汉城市之根。从来没有把武汉和一座古城联想过的我,这一回,也可以挺直了腰杆说,武汉也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
  
   二、龙盘南土,商邑巍巍
   今年暮春,我乘地铁从汉阳北上,穿过汉江,越过汉口繁华区,跨过府河,来到位于长江、汉水交汇处以北的盘龙城遗址公园,再次作专程探访。仿照古城墙设计的公园大门门牌,坐东朝西,平地横卧;呈赭黄色的石墙上,赫然镶嵌着几个青铜质地的大字: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它立刻把我带进了一个遥远的年代。
   公园内随处可见遗址导览图。占地面积4.85平方公里的遗址公园,近似正方形循正南正北方向呈现,园内分为博物院区与遗址区。
   博物院坐落在遗址公园西北。展厅的开篇就向我展示,人们发现盘龙古城完全是一个偶然。1954年,武汉遭遇百年未有的特大洪灾,汉口外围的东西湖区及府河一带,一片泽国。加固围城堤防,成了抗洪大军的头等大事。人们当时并不知道这地处高台的盘龙城城垣是一座古城遗址,便乘船直抵,从这里取土。无意中,发现许多古代陶片。洪水退去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及时前往考察。初步推测,盘龙城可能是新石器晚期或殷代的遗址,并在当时的《文物参考资料》上发表文章。由此,拉开了发掘盘龙城古代遗址的序幕。
   导览图清晰地显示着遗址公园的核心区——盘龙城城垣,它坐落在公园东南区域。这里的陆地与盘龙湖犬牙交错,当地人将沿湖的高地形成的村庄叫“湾”,把延伸到湖水中的半岛叫“嘴”,如楼子湾、杨家湾、王家湾,还有李家嘴、小嘴、王家嘴等,它们像卫星一样,拱卫着城垣遗址。
   我从公园的西南角出发,向东朝着城垣遗址方向行进。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树林,乔木参天,灌木丛生。脚下的木板栈道,曲曲折折,忽而上高坡,忽而下低处;忽而伸向湖边,忽而导向密林纵深。偶尔几声鸟鸣,把林子映衬得格外宁静。这样的情景,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穿越了时空。是的,这里叫楼子湾,它正是盘龙城的先民们居住和生活过的地方。1963年,湖北省博物馆组织考古人员,对楼子湾展开正式发掘。这里先后发掘了5座墓葬,出土了许多青铜器,包括鼎、觚、爵、斝,还有青铜兵器矛、刀等。有的墓葬,墓主人的腰部下面(腰坑)发现了狗骨架。从楼子湾出土的青铜器及墓葬形制与葬俗特点来看,它与郑州商城类同,具有明显的商文化特征,因此,专家们初步判断,盘龙城属于一处商代遗址。
   走出楼子湾,我沿着公园的主游览道,途经杨家湾南坡继续向东,直抵盘龙城城垣的西北角。登上城垣,古城遗址尽收眼底。古城占地面积百亩开外,三面环水,仅西北角与杨家湾相连。有如大堤的土城垣,形状清晰,将城池围成一个正方形,城垣高约2至3米,据当地老人回忆,1954年之前,城墙高度7至8米。
   1974年,由北京大学与湖北省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展开了对盘龙城城垣内的发掘。他们在这里有了重大发现,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一位实习生回忆起发掘出房屋柱洞的情景,激动不已,他在笔记中写到:“到了柱础出来那天,大家都要疯了。……那天天已经黑透了,可是,同学们谁也不下工地,那种兴奋外行不能想象。测绳一拉,提起探铲,隔两米五打下土,当当当下面是一块石头,当当当又是一块石头。一掲表土,掀开就清楚了,一座二里岗宫殿出来了。”是的,一个个柱础石被发掘出来,这就意味着此地曾有过大型建筑。
   1974年,1976年,这里先后发掘出了一号宫殿、二号宫殿基址。还发现了台基、房屋四廊、散水等。专家门推测,前殿为首领议政议事场所,后殿为寝居室。这种前朝后寝的殿堂格局,与中原出土的商代宫殿格局类同。宫殿基址的发现,无疑为地处南土的盘龙城同样属于一座商代城池的观点,加上了一个重重的砝码。
   此外,考古队还对遗址的东城墙北城墙作了几次解剖,在城墙土方里发现了二里岗时期的陶片,为这座城池解开了年代之谜,专家们认定,盘龙城属于商代早中期重要城池。这座地处南土的商代城邑,它的城墙、城门、城壕均保存完好,今天看来,依然蔚为壮观。
   博物院在回填的宫殿遗址上方,用3D打印技术,按1:1复原了两座宫殿出土时的面貌。宫殿的夯土台基,以及由木柱作骨架、以泥土夯成的一道道残存墙壁,参差错落,古意盎然。
   我站在宫殿遗址上,脚踏这片古老的土地,放眼四望,思绪在“历史”与“今天”之间来回穿梭。
   四月的江汉平原,生机勃勃。遗址公园里,盘龙湖水,碧波参差;坡岗陆地,树林阴翳。城垣内的植被,显然是有过精心管理。绿草齐发,芳茵一片。几株楝树桑树,稀疏地点缀其上,令城池显出几分古雅。近处,成片的车前草,已长出了直挺挺的穗。忽然忆起《诗经·芣苢》里的句子:“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这是古人关于车前草最早的记载。该诗不断重复的句式,不断重复的话语,很能说明它是人们边劳作边哼唱的歌谣。平原旷野、妇女们三三五五,群歌互答,这是多么热闹的劳动场景!《诗经》的采集和编纂,虽晚于二里岗时期好几百年,但是,从遗址出土的文物看,这里的先民,除了拥有许多新石器农具石镰石铲石刀外,他们还拥有铜锸、铜刀、铜斧、铜锛等青铜农具。我们有理由相信,《诗经》里描述的从事野菜采集及农耕的劳作场景,应该早在盘龙城的先民们那里就出现了。
  
   三、一个新认知的诞生
   展厅里有个很有趣的展柜,将郑州商城与盘龙城的青铜器放在一起,一一对应展出。还有储存在荧屏里的图片,观众点击翻阅,便可见两地出土的鼎、斝、鬲、罍等青铜器一组一组的对比。人们发现,不管是形制、工艺,还是纹饰,两地青铜器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两地陶器的样式与纹饰也如出一辙。此外,通过展览,我们还发现郑州商城与盘龙城遗址在丧葬习俗中,也有高度的一致性。如墓葬里的腰坑及殉人殉狗等。
   在远离黄河的南土,盘龙城居然与地处中原的郑州都城有着许多相同的遥相呼应,这意味着什么呢?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的纪年始于周召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对这之前的历史,比如,夏商是否真实存在,有人是持怀疑态度的。安阳殷墟的发掘,特别是大量甲骨文的出土,有力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然而,包括殷墟在内,像郑州商城,安阳洹北商城,洛阳偃师商城等,这些商代遗址,都局限在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对于地处中原的商王朝,它的统治范围究竟有多广阔,在早些年,人们并不十分清楚。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的中学时期,我们所接受的教育,脑子里形成了一个很深的认知,那就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个说法,很大一部分是源于中原一带一系列的文化遗址发掘。当时的史学界考古学界,较普遍的看法是:商王朝的活动范围仅限于黄河中下游。然而,随着盘龙城的发掘,大量的墓葬出土,专家们有理由得出一个新的认知:商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于盘龙城都有很深的影响,商的势力,已经延伸到了长江流域。如果说,殷墟的发现,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那么,盘龙城的发掘,则有力地证实了商王朝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
   《诗经·商颂·殷武》里说:“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这说的是殷高宗武丁奋伐荊楚的事,王师突破一个又一个的险阻,取得节节胜利,俘获了不少楚兵。按《诗经》所云,武丁时期,南方荊楚已纳入了商的版图。但是,《诗经》毕竟是文学,不能作为确凿的史证,人们姑且读之听之。眼见为实。盘龙城的发掘,眼前的遗迹,才是活生生的教材。它真真切切地向我们证实了商代早中期,商王朝对于中国南方的经略。
   由此,我们有理由说:地处中国南方的长江流域,同样孕育着中华文明,长江黄河,同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正是20世纪晚期,学界形成的一个新认知。
   此外,作为商代在南方的城邑,盘龙城的规模决不容小觑。近些年的考古研究发现,盘龙城的先民在这里先后生活了300多年。2008年,考古人员在这里又发现了一座大型建筑基址,其规模与城垣内的一号宫殿相当。专家们根据这里陶器出土量之大,陶器标本的密度之高,还有相关文物的分析,他们认为,盘龙城最辉煌时期,整个城市人口接近3万。这个数字,对于今天的城市,仅一个街道就动辄几万人,多则十多万人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可是,专家们说,3500年前的商代,一座如此规模的城市,在长江流域,只此一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城垣西边的小嘴,还发现了青铜作坊。青铜,无疑是当时国家的最高战略物资,无论从铜矿资源的获取或铸铜技术的掌控来说,都足以说明,地处南土的盘龙城,在商王朝时代非同小可!
   专家们还根据盘龙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纵有南北京汉的陆路通道,横有东西的长江汉江水上交通,认为盘龙城在当时实际发挥了地理上的优势。比如,起源于长江下游赣、浙、闽地区的原始瓷,盘龙城凭借有利地理条件,较早地从这些地方引入,并将其输往中原。还有,具有铸铜能力的盘龙城,从铜矿的来源来看,它与湖北大冶、江西瑞昌都有着密切联系。所以,专家们认为当时的盘龙城,实际具有南方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性质。于是,专家们更是将商王朝对于整个南方的影响,定位在一个更高的认识层面:中华文明,是一个包括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致更广阔地域在内的多元文明的合流。
   这样一个新的认知,对于今天的后生来说,以为得来全不费工夫,只有我们这些过来人,深知获取这个认知的艰难曲折。
  
   四、墓葬背后的权力至尊与阶级分野
   我又从城垣东北角出发,沿着湖水中隆起的一道堤坝向东南行进。走完一段浓阴夹道的青苔之路,来到一块开阔的高地,这里的游览指示牌提示我,李家嘴墓地到了。散落于此的五块长方形灌木丛,修剪得齐齐整整,它提示着游客,正下方分别对应着回填的五座墓葬。站在此处,隔着湖水西望,城垣东门清晰可见,这里离城垣直线距离也就一百多米。为得到先祖的庇佑,商人往往把墓地选在离住地很近的地方,这也是商代城址的一个显著特点。
   此处的墓葬等级、规格之高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决定到博物院作进一步探访。
   来到2号展厅,一座墓葬的模型直逼眼前,我必须要特别说一说李家嘴2号墓。且不说其中有3具殉人骨架,还难得地发现了残存的雕刻花纹木椁板,这在潮湿的南方是极为少见的。还有一件大铜钺,完全可与妇好墓出土的大铜钺媲美。2号墓的奢华可用两个“之最”来说明。它是商代前期在我国范围内,随葬青铜器最多的墓葬。共出土随葬器77件,其中青铜器55件,玉器12件。专家们认为,这样的墓葬规格,仅次于商王朝的最高首领。第二个“之最”,墓葬除了有陪葬有腰坑,它的面积有12平方,在商代早期,这是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
   盘龙城的大片区域,如楼子湾、李家嘴、杨家湾等地,均发现墓葬,其中贵族墓葬居多。这里的高等级墓葬在同时代的遗址中暂居首位。这一点,我们仍然可以用几个“之最”来说明。比如,李家嘴3号墓出土的大玉戈,其长度达94厘米,这是目前出土的所有玉戈中最长的,堪称玉戈之王。杨家湾出土的青铜圆鼎,口径55厘米,重达24.34千克,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商早期最大的圆鼎。此外,这里出土的铜雕花钺形刀,带鋬觚形器等,无不体现其技术的精湛和艺术的精美,堪称工艺之最。这里出土的嵌金绿松石兽面,是目前已知的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金玉镶嵌饰件。

共 800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盘龙城的精彩随笔。盘龙城位于长江与汉水交界处以北的黄陂区。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开发区,更重要的是一座商代城池。它的发现纯属偶然,是1954年,武汉遭遇特大洪涝灾害,为加固城防在地势高的盘龙城取土,无意中发现了许多古代陶片,后来,文物管委会的蓝慰同志来此考察,根据陶片推测初盘龙城大概是新石器晚期或殷商代的遗址。由此拉开发掘盘龙城古代遗址的序幕。作者从遗址西南角出发,向东朝城遗址方向,穿过楼子湾、杨家湾南坡,登上城垣,古城遗址一览无余。作者行进的过程,也是一步步深入揭开盘古成面纱的过程。发现城墙、柱洞和柱础,说明这里曾经有过大型建筑,如专家所料,1974和1976年,这里发掘出一号宫殿、二号宫殿基址,还有台基、房屋四廊、散水等等。长方形的殿体、前朝后寝的布局与中原出土的商代宫殿如出一辙,更说明了盘龙古城属于商代城池。展柜通过将郑州商城和盘龙城的青铜器、丧葬习俗放在一起,进行一一对比,发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由此可见,殷商时期的势力范围不仅仅局限于黄河流域,还扩展到长江流域,甚至更远。不但是黄河两岸孕育华夏文明,长江地区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除此之外,这里还发现了青铜作坊。盘龙古城地位非同小可。贵族墓葬的奢华,让人惊叹,陪葬品的规模种类,代表地位不同。青铜器的呈现,代表了手工业制作艺术成就的非同一般。陪葬品中有大量武器,有力说明商代的繁荣是建立在血与火的战争基础之上。盘龙古城垣遗址的发现,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也证明了武汉的历史文化悠久,城市有了自己的根与魂,平添了厚重感和沧桑感。文章构思精巧,作者从自身身居武汉,却不知道武汉的深厚历史,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引导我们一步步走进盘龙城遗址公园,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文章很有代入感,如抽丝剥茧,让人跟随作者进入展厅,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这座古城的古老历史,聆听那些动人的发掘者的故事。文章主题明确,论据充分,引用权威人士论断和古诗词,更有说服力。论述有力,用词精当专业,逻辑性强,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条例清晰,让读者从懵懂无知到了然于胸,犹如云开雾散,让人豁然开朗。作者对武汉的深厚感情,溢于言表。好文章推荐共赏,感谢千秋万里老师带来的精彩随笔,感谢老师支持,祝老师初夏安好,生活愉快,佳作不断。【编辑:淡淡的云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52500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5-25 16:48:31
  文章主题明确,论据充分,引用权威人士论断和古诗词,更有说服力。论述有力,用词精当专业,逻辑性强,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条例清晰,让读者从懵懂无知到了然于胸,犹如云开雾散,让人豁然开朗。作者对武汉的深厚感情,溢于言表。好文章推荐共赏,感谢千秋万里老师带来的精彩随笔,感谢老师支持,祝老师初夏安好,生活愉快,佳作不断。
淡淡的云彩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5-25 16:56:14
  作者采用生动形象的笔触,对盘龙古城的前前后后做了详细介绍,文笔优美动人,让人震撼。千秋万里老师的逻辑思维性强,推理严丝合缝,顺理成章,让人佩服。云彩笔力有限,对考古知识缺乏,可能在编发过程中可能有不当之处。请老师海涵。
淡淡的云彩
3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4-05-25 19:13:27
  感谢社长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手操刀。编按解析透彻,拿脉精准。好编按,给社长敬茶!
   盘龙城是武汉市一个经济开发区,武汉人人尽皆知。武汉人不知道盘龙城真有其城的,不只我一人,更谈不上有几个人知道盘龙城在考古中学的重要地位,所以,我写了它。
   写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有些地方涉及学术问题,深知不能信口开河,这对于缺乏历史知识和考古知识的我,实在是个大挑战。一愧自己对历史问题思考浅薄,二愧自己不能以生动灵活的笔调解读历史。
   再次感谢社长的精彩编按,问好社长,遥祝夏安。
4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5-25 22:42:32
  这篇征文追寻武汉盘龙古城的根与魂,符合江山要求,给人带来启示,让人回味不断。恭贺千秋万里老师征文收获亮闪闪的的红豆一枚!问好老师,期待更多精彩。
淡淡的云彩
5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5-25 22:46:15
  盘龙城的历史以在老师的笔下描绘得清晰明了,具有权威性,简直就跟考古专家一样,将盘龙城以及出土的文物介得清清楚楚,让人佩服。描写细腻,文笔生动优美,结构严谨,富有感染力。感谢千秋万里老师的精彩分享。祝老师创作愉快!生活开心!
梦在何处
6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5-25 22:51:09
  纠正四楼留言:
   符合江山征文要求。抱歉了,老师。
淡淡的云彩
7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4-05-25 22:59:56
  回复4楼,谢谢社长再次关注,谢谢社长鼓励!
8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4-05-25 23:07:27
  回复5楼,谢谢梦在何处老师对拙文的关注,谢谢老师的鼓励!问好老师!遥祝夏安!
9 楼        文友:老树听风        2024-05-26 11:49:51
  我也曾经去过武汉黄陂区,那里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很深厚,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淳朴善良热情的基层工作者,也是他们堆城市的爱心,让我对武汉有了崭新的认识。拜读学习佳作
10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4-05-26 12:21:42
  谢谢老树听风老师的光临!谢谢老师的热情留墨,欢迎你来武汉,欢迎你游览盘龙城。问好老师!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