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星月】那些渐行渐远的村事(随笔)

精品 【江山·根与魂】【星月】那些渐行渐远的村事(随笔)


作者:淇水碧柳 进士,7862.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29发表时间:2024-05-28 11:44:44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而一些现象和事物已然绝迹,或者正在慢慢消失,对于经历过的我们只能在记忆里搜寻,回味,可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那些事好像是天方夜谭般的存在。
   小时候,农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匮乏,偶尔看场电影就是极大的精神享受。一到入夜,街道上就空空如也,为了省电,好多人一大早就钻进了被窝,靠闲聊度过这漫漫长夜。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说村里来了说书人。
   这些说书人,一般是两人结伴,一男一女,一看就是两口子。男的会拉琴,女的会打板。他们来到村里后,会先找一户人家落脚,然后就开始准备表演。这时,村干部会在村里的大喇叭里为他们做宣传:各位村民们请注意了啊!咱村来了两个说书的,在某某某家说书,谁想听说书到晚上过去啊!
   因为白天村民们还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所以说书人就只能在晚上表演。他们就在落脚的那户人家里找个房间,支个桌子,两个人坐在桌子后面,一人拉琴,一人打板,开始说书。
   这个“书”就是现在的评书,一般都是连本故事,题材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比如《杨家将》、《岳家将》、《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等。夫妻二人有时候述说,说的时候不用伴奏,有时候弹唱,唱的时候用琴和板伴奏,男的有时边拉边唱,女的打板;女的边打边唱,男的拉琴。夫妻二人配合默契,一晚上表演两三个小时,往往是说到最精彩处就要告一段落,当说出那句经典的台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时,顿时引起听书的观众一阵唏嘘,无奈明天还要参加生产劳动,只能怏怏而回。
   说书人当然不是白干活的,他们是靠说书挣钱的,可是那时候谁家都缺钱。老百姓又特别想听说书,那就得拿粮食来抵钱。等到钱和粮食收的差不多了,书也就说完了,说书人会转战另外一个村庄,继续他们的表演。
   有时候,村里会来一群玩杂耍的。玩杂耍的人一般是十几个人一帮,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来到村里,会找个宽敞的打麦场或者是到村中央一个平坦的地方,然后一个人敲起铜锣,等到把村民们吸引到现场的时候,由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开始自报家门,一般都是说自己是哪哪的,因为家里遭了水灾或者其他什么灾害,无法生活下去了,才流落到此。说到此处,那个人会向围观的村民拱起双手,弯腰致敬:“各位老少爷们,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孩子们好几天没吃过饱饭了,大家可怜可怜吧!”说完之后,这群人就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说实话,这些玩杂耍的还是有些功夫在身上的。比如,铁枪刺喉,尖锐的枪头顶在一个人的喉咙处,使劲刺,直到枪竿变弯;还有的把钢筋一圈圈绕在身上,像系腰带一样;有的表演利剑入喉,把一柄长长的剑从嘴里插进喉咙,只露出一段剑柄,看的人心惊胆战,后来才知道剑里有机关;还有肚皮碎石,把上百斤的大石头放在一个男人的肚子上,另外一个人拿铁锤生生把石头砸碎,底下的人却没事,这可是要真本事的。我们最喜欢看猴子表演,小猴子穿着人的衣裳,在驯兽师的指挥下翻跟头,打滚,向观众作揖,做鬼脸,或者骑车,顶碗;还有魔术表演,在几只碗里放进去一枚硬币或者一个桔子,表演者飞速转动那三个碗,然后让人猜,大部分是猜不对的,他们玩的就是拼手速。最让人心疼的是几个孩子,女孩穿着美丽的衣服,站在高高的桌子上表演柔术,把身体倒弯起来,头从跨间钻过去,放在自己的屁股下;男孩会被大人卸下一只胳膊,软绵绵的耷拉着,然后再被接回去,看着小男孩痛苦的表情,很多村民会起恻隐之心,急忙拿出几毛钱或者从家里拿些粮食送给这些人,少让孩子受点罪。人们私下猜测说,这些孩子很可能是这些人拐来的,亲生的孩子谁能下狠心让孩子受这种罪?
   相比玩杂耍,马戏团就正规多了。马戏团来到村里,会在村口的打麦场上搭起帐篷,四周围上厚厚的篷布,以免人偷看。马戏团一天表演三场,中午,下午,晚上各表演一场,有人在专门留的进口处售票,一般是五毛钱一张票,进了帐篷,坐在周围的小凳子上,就可以等待演出开始了。
   马戏团的表演比玩杂耍要精彩多了。骑马的青年男女,在马上表演各种惊险的动作,骑着马捡地上的东西;走钢丝绳,晃晃悠悠地,很考验人的平衡能力;还有各种魔术,武术对打等等,也有的带着很多动物参与表演,比如山羊走钢丝绳,猴子骑自行车,小狗钻火圈等等。有些马戏团也会让几个浓妆艳抹穿着暴露的女子跳热舞,来满足很多年轻人的猎艳需求,虽然有些不堪入目,可是对于当时比较闭塞的农村来说,也算是开了眼界了。
   还有一些手艺也渐渐绝迹了。以前,人们比较节俭,锅和碗破了也不舍得扔,就有人专门补锅,锔碗。那时候人们用的都是铁锅,补锅的拿到破锅之后,会找到破的地方,或者是一道裂缝,或者是一个小洞,他先把破地方的锅灰擦拭干净,然后生着火,在一个铁勺子里放进去一块铁,等铁化成红通通的铁水后,倒在一块厚厚的布上,布上面有一层米糠隔热,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铁水摁在锅破的地方,使劲儿摁一会儿,铁水就紧紧地粘在铁锅上了,这样补的锅至少还可以再用上好几年;还有一种是换锅底,把原来的破锅底从下面剪开,换上一个相同规格的新锅底,再把它严缝合实地钉嵌在原来的锅上,一个全新的锅就诞生了,这种换锅底的适合那些铝制锅和钢筋锅。至于锔碗,我只是在家里看到过补过的碗,破处像一条蜈蚣,虽然能用,看起来有点恐怖,再说,我感觉补碗还不如直接买一个新碗划算。
   还有那些磨剪子戗菜刀的,掌箩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靠这些手艺吃饭的人越来越少,当然有一种手艺,老百姓真的离不了,虽然也是越来越少了,那就是劁猪。
   劁猪就是给猪做绝育。在农村,养一头猪就是在存钱,到了春节,一头猪可以给村民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买了猪苗,得趁小猪还没有发育之前给它做绝育,不然它长大了会发情,不好好吃食,影响长肉。那些劁猪的骑着自行车走街串户,一边车把上挂着两根红布条,一边车把上挂着一个破旧的皮包,里面是劁猪用的刀具。来到农户家,把小猪抓住,几个人摁住它,劁猪的拿出锋利的小刀,在小猪的肚子底下划开一道口子,把手伸进去,掏出公猪的睾丸,然后再把伤口缝合,手术就做完了。母猪的绝育手术比公猪麻烦,收费要高一些。那些切下来的睾丸也不会扔掉,拿回家洗净炒熟了,也是可以吃的。现在农村养猪的也越来越少了,有的猪在售卖之前就已经做过绝育了,所以劁猪的也很少见了。
   当听到一阵“邦邦”的敲梆子声,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就知道是算命仙来了。算命仙分为两种,一种是明眼算命仙,他们靠学艺或者看书掌握了这一门技巧,还有一种是瞎眼算命仙,他们是跟着师傅一字一句学的技术。农村人相信神佛鬼怪,相信命运,认为在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掌控着自己的命运。如果想提前得知就得请教算命仙,让他们为自己算命。算命仙一本正经地端坐在那里,听来者报上生辰八字,就开始掐指算命,嘴里叽里咕噜老半天,然后开始说上一堆子丑寅卯,天干地支等专业术语,最后才告知来者他的命相如何,命里有灾有难,该如何避讳。也有的是为儿女求婚姻,合婚,为小孩子求吉名等等。你别说,有的算命仙还真能说对一二。我们邻村有个瞎眼算命仙,据说算得特别准,名声在外,很多人都来找他算命。人太多了,以至于他都忙不过来,后来他就立了规矩,一天就只算八卦,每卦一百元钱,他的一个舅舅负责把门,还要收排号费。不过这个算命仙一直给别人算命,却算不准自己家人的命运,他的老婆在一次出外旅游时死在了外面,费了好大劲儿才运回老家,要是他能算准这个,绝对不会让他的老婆出去旅游吧。
   小时候,还有一种人很受孩子们的喜欢,那就是挑担子的卖货郎。他们挑着担子,手里拿着一个拨浪鼓,一边走一边晃动拨浪鼓,当孩子们听到“咚咚”的拨浪鼓声,就知道是货郎挑来了。有的孩子会拿着父母给的几毛零花钱,没钱的孩子会去鸡窝里搜一个母鸡刚下的蛋,匆忙跑到卖货郎身边,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各种小玩具,水果糖,女孩子最喜欢的头花和花头绳,当然还有老太太做针线活用的铜顶针,黑白线球,松紧绳,老花镜等等,可以用钱买,也可以用家里的东西换。这种流动的售货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早已经消失了,可是给我们儿时带来的乐趣却让我们回味无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也越来越便利,人们想要买什么东西坐上公交车不大一会儿就到城里了,可以去超市和商场尽情挑选自己需要的物品,更有甚者,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购买东西,这些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再也没有了用武之地。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也给了人们丰富的精神食粮,那些说书的,玩杂耍的,跑马戏的也没有了市场,开始销声匿迹,村里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是那个贫困时代特有的现象,作为一种难忘的记忆留在了我们的心里,让我们永久回味。
  

共 34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通过回忆曾经的每一件事,都表达了岁月的沉寂和珍贵的经历。说书的、卖艺的、马戏团表演的、补锅磨剪子的甚至劁猪、算命的都是那个时代的印迹,它们的存在是那个时代,那个大众的重要时刻体现,同时也包含了童年、青春、甚至老年的生活和快乐。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事件的消失,不仅是时代的进步而是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进步,也给予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最新的目标。文章感情充沛,描写细致,具有时代价值。佳作倾力推荐共享!【编辑:咸菜】【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602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咸菜        2024-05-28 11:47:58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回复1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05-28 21:54:43
  感谢咸菜老师的精心编辑!辛苦了!
2 楼        文友:乡鹤        2024-05-29 02:45:57
  碧柳老师的这篇散文,高明之处在于把儿时农村的几个生活场景,真实再现于读者面前,以思念和回忆的笔调阐述了说书的、卖艺的、马戏团、算命的等等人的生活轨迹,以其自身的优点长处吸引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全文叙述有条不紊,层层推进,把一幅农村的生活画卷活生生展现在眼前,读后让人身临其境,是一篇优秀的随笔,叙述生动,语言隽永,令人回味,学习了,碧柳老师!
回复2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05-29 20:10:45
  谢谢曹老师欣赏美评!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巨大动力!
3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24-06-03 22:10:51
  文章中这些场景也是我儿时的回忆,七八十年代的人都知道。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