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快乐畅想曲(散文)
什么是快乐呢?传统意义上,快乐是心灵的一种积极、满足的情绪,在这种状态下,人可以暂时摆脱生活中琐事带来的烦恼,忘掉对现状的不满,达到一种圆满和谐、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所以,每个人都想要拥有快乐,就像拥有财富一样,多多益善,幸运的是,快乐并不是一个拜高踩低的势利眼,它平等地对待每个人,贫民窟里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的小孩所拥有的快乐体验并不一定比出身富豪之家的孩子少。
不同的人对快乐的定义不同。最有名的论断,当属《孟子》的“君子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的三乐令人敬服,普通人缺乏君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自我的严苛要求,对快乐的定义更多是从满足自身出发的。对于小朋友来讲,快乐最容易得到满足,一桶薯片、一块巧克力、老师的随口夸赞,都能激起小小内心的喜悦浪花。对有些人来讲,面子就是快乐,被人前呼后拥、吹捧逢迎带来极大的虚荣和满足感,这时候他的成就感就是最大的快乐。对有些人来讲,内在精神的富足就是快乐,独居陋室,品茗熏香,手不释卷,与古人对话,精神畅游于天地之间,便是人生最大享受。
快乐是一种能力。培养快乐的能力是每个人终其一生的必修课。大家想必对“半杯水”的故事并不陌生。面对同样的半杯水,乐观的人心想:哇,我多么幸运,幸好水还有剩下一半!悲观的人会想:哎,我怎么这么倒霉,只能喝到半杯水!同样的境遇,却有完全相反的情绪感受,更何况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处境千差万别,但并不妨碍境遇差的人快乐,境遇好的人痛苦。有的人家庭和谐幸福,事业顺利,嘴角却不见一丝笑容;有的人一无所有,饥寒交迫,吃饱喝足便能高枕无忧,好梦入眠。日本小说家渡边淳一写过一部小说《钝感力》,其中的重要论点就是:人生想要获得幸福,便要培养对生活中遭遇尖锐疼痛的迟钝感,这种钝感力和包容力,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外来的伤害,变得更加快乐和坚强。书中提出了很多例子:打工人小美今天上班,并没有做错事却无端被上级严厉地批评了,小美心里想,与其一整天想到自己作为社畜受到的伤害,怨天尤人,不如换种想法,上级是不是到了更年期,所以才脾气暴躁呢,想到这里,小美不禁莞尔,再也生不起气来。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从生理学的角度,从快乐产生的机制途径,做了两种细化的区分:多巴胺和内啡肽,让我们看下它们的区分。
多巴胺强调快乐的“即时性”和迅速创造,如在高强度的疲惫工作后,狂饮一杯冰可乐,欣赏一部让人爆笑的喜剧片,都可以舒缓情绪,放松头脑,这里快乐被简化为“哈哈哈”的哲学。毫无精神负担又能带来即时满足,不失为一剂解压良药。但是,也有学者指出,在商业社会,要警惕掉入“沉迷多巴胺”的消费陷阱。
这里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对于尚未有成熟判断能力和自控力的一些青少年而言,电子游戏就是快乐的源泉,他们消耗宝贵的学习时间,放弃健康的娱乐方式,躲在游戏构筑的电子围墙内与世隔绝,沉迷在幻想的世界中称王称霸,以获得短暂的满足感。近年来,国家打击网络游戏无序发展的雷霆举措,也是考虑到这种虚假的快乐给下一代造成的不良影响。
而成年人的“多巴胺”更富有隐秘性,尤其在当代快节奏社会,消费与情绪价值联系越来越紧密,消费给人们带来精神慰藉,市场上的商品永无止境地更新换代,越来越多鸡肋般的产品被生产、宣传,无所不在的广告营造出虚假的美好画面,仿佛在告诉消费者:买下它,你就会像我一样快乐!在商品海洋旋涡的裹挟下,人的灵魂被牢牢吸住,无处躲藏,总有令人心仪的商品可供反复比较、选择,消费满足了人们的虚荣心,让人暂时摆脱了孤独、无聊的境地,消费让人看起来有支配能力,获得对人生的掌控感。然而这种情绪价值是短暂的,无节制的消费将人异化成一头受欲望支配的失控野兽,除了钱包干瘪,精神空虚,最后什么也没有改变。
相比多巴胺的即时和短暂,内啡肽的快乐更像是一种“先苦后甜”的补偿机制,对未来有巨大的影响力,内啡肽的快乐产生于自律、坚持后的自我价值认同感,它与战胜困难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来源于创造的喜悦,当一个人对设定的目标专注、持续而坚定地发力,无论是身处拥挤的地铁还是忙碌的厨房,任何逼仄的环境也束缚不住大脑运转和思考的决心,这种经历伴随的体验往往是孤独和苦思,还有多次尝试失败后的推倒重来和反复尝试,如果缺乏长期主义的思维,没有强大的意志作为支撑,一个人很容易找到放弃的借口。然而一旦尝到内啡肽的快乐,之前所经受的痛苦磋磨也会变成一种甜蜜的回忆,化为精神上永恒的愉悦回报。一个小孩子如果从小能够有幸,经常接受这种力所能及的任务挑战,体验到这个艰辛付出所获得的精神狂喜,那他就掌握住了未来战胜困难的一切奥秘。
有些人的快乐源于外界的恭维和认可,通过努力工作而获得个人尊严,将名誉、财富看作是对努力的最好回报。当一个人站在汇报台上,用充满斗争和激情的语调讲述自己的探索经历时,外界的人给他涂上一层光环:他头上稀疏的白发仿佛在熠熠生辉,腰部的赘肉也呈现出可爱玲珑的美感,青春在岁月的磨砺中溜走,容颜在艰苦的探索中憔悴,精神内在却日益圆满与智慧,也获得了更加强大的内心和自信。然而这种依靠外界赞扬的快乐,难免夹杂着虚荣、不切实际的妄想泡沫,在乌合之众的善变嘴脸下,很容易动摇根基,随时摧枯拉朽。正如有的人所认为的,真正的快乐来源于问心无愧,真诚地独立于世,智慧的老子曾做过最好的解释:“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天下人都夸赞你,不会使你更振奋,天下人都批评你,不会使你更沮丧。
快乐与难过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姐妹,永世相随。快乐的人有一个顺遂安逸的人生,是个体的人生之幸,但事实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在精神困顿和孤苦求索中,更容易发愤图强,有所成就。批阅十载、字字泣血作《红楼》的曹雪芹,终日惶惶、肠一日而九回作《史记》的司马公,都是在人生遭受重大的打击和挫折时,在灵魂受苦的经历中成就了不朽的文化经典。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伤心”、“沮丧”,等负面情绪,也有其积极的价值,让我们少一些轻飘短暂的快乐,多一些厚重饱满的快乐,为充实而富有价值的人生打好底色。
快乐的体验是那么不同,愿我们在享受这种积极的情绪时,能够多加思考,怎样获得快乐和获得怎样的快乐,智慧生活,乐享人生。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