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云水】漫言说“汉”(随笔)

精品 【江山·根与魂】【云水】漫言说“汉”(随笔)


作者:千秋万里 秀才,154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70发表时间:2024-06-08 16:41:18

一、我家就在岸上住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一望无际的平川,伴随着悠扬的旋律,这个与河流息息相关的美好意象,牢牢地储存在我的脑海里,它伴随着我大半辈子。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以为普天之下只有一条河,就是从我家门前流过那条河,乡亲们叫它小河或襄河。长大后,知道了还有长江、黄河、淮河,可是,“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分明是我童年生活的写照。我依然固执地认为,歌中唱的就是我故乡的那条河。它,才是我心中最美丽的河。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专门为这条河造了一个字——汉。与同“河”的本义是黄河,“江”的本义是长江一样,“汉”的本义是汉水。乡亲们叫它小河,是因为它东去几十里,流入了一条比它更大的河,这就是长江。叫它襄河,是因为它由西往东流经襄阳,打这里之后的下游段就叫襄河。
   我的家乡在汉川市马鞍乡。汉水掠过汉川城东南角,继续东下,曲曲折折,来到一个叫谢八家的地方,紧紧环抱着一个民垸,我的故乡谢家垸,我家就在岸上住。
   翻过河堤,就是一大片沙滩。那上面留下了我无数的脚印。担水、洗衣、洗菜,我天天打上面来回过往。河滩边上的水很浅,水流平缓,是我们嬉水的好场所,我在那里学会了狗刨式。夏天,队里收工的钟声响了,干了一天农活,晒出一身臭汗的我,一个猛子扎进河里,那从头到脚的清凉,一下子把暑热和劳累抛到了九霄云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这条黄金水道的黄金期。这里白帆点点,百舸争流。货轮客轮,铁船木舟,日夜兼程,来往如梭。父亲是生产队里大木船的驾长。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靠这条船来往于省城和乡村之间。运蔬菜去,运下水道或粪池的肥料回。大堤上,风景这边独好。当太阳初升的时候,河面上那圆圆的红色大球边,会朝我们驶来一张又一张被风催着跑的白帆。当看到白帆上有一大块蓝色补丁的时候,我就会兴奋地朝村里大喊:“船回了——船回了——”由父亲把舵的大木船满载而归。
   汉水,是我童年的全部世界里,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
   进城后,我住在一个叫罗家墩的地方。河里长短汽笛,声声入耳,我又和汉水形影不离。这里是武汉市硚口区古田一带,汉水在它即将汇入长江之际,来了一个轻轻地向北一挑,再急转东下,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汉江湾”。
   我最享受的,就是这里好大的一片河滩。当年,堤外白杨参天,翠柳依依,百鸟鸣啭。走出林子,就是一片宽阔的沙滩。融融春日,我带女儿来这里剜野菜,扑蝴蝶,放风筝;炎炎夏天,这里是人们消暑的最好场所。银白的沙滩,宽阔无垠,远处的沙鸥,时翔时集。一条雪白的水滩交际线,呈弧形平缓地往南延伸,她像母亲的双手,怀抱着这一片平静的水域。它真是一个天造地设的游泳场所。每当夕阳西下,这里能吸引男女老幼上千人来游泳。
   汉水,也伴随着我的金色年华。
  
   二、汉水塑造了武汉的三足鼎立
   2013年,我购得两室一厅的商品房,来到汉水南岸,住在汉阳区芳草路,汉水依然是我的好邻居。芳草路,这个芳香十里的地名,正是取自这样的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千多年前,崔颢站在夏口城城头的黄鹤楼上,西南而望,长江对岸的汉阳树和江心的鹦鹉洲,历历在目。这里的“汉阳树”,正是汉阳古城。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汉阳,顾名思义,以地处汉水之北而得名。可是,今之汉阳区,明明安卧在汉水以南。这又是咋回事呢?原来,明成化年间发生了一件大事 ——汉水改道。古之汉阳城,坐落在大别山(今龟山)以南,汉水从汉阳城以南的一些水域,经众多的湖泊后各寻其道入江,可谓一盘散沙。也就是说,汉水改道之前,古汉阳城的确是在汉水以北的。成化改道后,汉水形成今天从龟山北麓入长江的地理地貌,从此,汉水一流入江便固定下来。
   关于成化改道,近年来学界提出新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汉水的入江口,在宋元时期就稳定在龟山以北。更有学者提出了这样的见解:早在秦汉时,汉水就是从龟山北麓入江的。
   不管哪一种说法,汉水的一流入江,改写了武昌汉阳以长江为界双城对峙的历史。汉水将汉阳一分为二为,汉口从汉阳管辖中独立出来,使得武汉形成了今天的三足鼎立之势。
   汉水固定入江,尤其促成了汉口的快速崛起。由于汉水入江口一带,水流平缓,成了水上船只停靠的良好场所。明末清初,这里商贾云集,还吸引了全国各地许多商人迁居到此。当时有《汉口竹枝词》说:“瓦屋竹楼千万户,本乡人少异乡多。”于是就有了诗人笔下的汉正街:“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于是,汉口很快发展成中部地区货物扩散的中转站。清中叶,全国出现了著名的商贸重镇“四大名镇”,汉口镇便是其中之一。
   家乡有一首儿歌,人人会唱。大人们哄孩子的时候总这样哼:“摇摆手,姥姥家走,搭轮船,下汉口。”家乡人去汉口,一定要说“下汉口”,这也是因汉水的缘故,去汉口,自然是顺水而下。其实,“下汉口”这句话,源自陕西商人。说到汉口商业的繁荣,绝对避不开这批陕西人。明末清初,汉口的街头,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汉水的上游正是陕西,他们依靠这一地理优势,顺流而下,将关中地区、汉中等地的物产运到汉口,再由汉口镇的陆路或长江水路转往全国各地。当年,他们唱着这样的歌谣,“顺着汉水往下走,生意兴隆算汉口”,行走在一条商贸繁盛的阳关大道上,心中甭提有多么畅快!“下汉口”,陕西商人最先创造了这个有意味的词汇。“下汉口”,这气势,这爽意,不亚于杜甫当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的快意:“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再说,陕西商人,这是一批什么人?那里可是赫赫有名的关中秦地,他们从古都长安而来,那还不得说了算吗?于是,这个码头商业城镇正式有了“汉口”之名。
   前面提到夏口,它的取名同样与汉水有关。古时候,还有一条从长江分出的支流,它首起荆州,东流至今天的仙桃,与汉水合并,因冬竭夏流,故名夏水,所以,汉水自仙桃的下游,也称夏水。公元223年,孙权出于军事需要,在长江东岸筑城,大功告成,他隔江而望,对面的夏水滔滔涌入长江,于是将城堡取名夏口。
   两江交汇,水网遍布,为今天这座业已崛起的现代化中部城市创下了良好的地理优势。有人把长江比喻成武汉的父亲河,把汉水比喻成武汉的母亲河,对于汉水,武汉人似乎更加亲近。武汉简称为“汉”,恐怕也是缘于这一份浓浓的汉水情结。由此,武汉人便把自己的方言叫汉腔,把街头的风味饮食叫汉味小吃,把生产的服装叫汉派服装,把自己的地方戏叫汉剧,等等。
   说到武汉的三足鼎立,不得不说武汉有个最特殊的地方——南岸嘴。它地处两江相汇夹角的最尖端,于长江西岸汉水南岸,像雄鹰的嘴一样伸向两江汇合处。如果将武汉市地图来一个十字对折,它恰好处于十字交叉点附近,专家们把它说成武汉的原点。如果站到嘴子的最前沿,你会近临两水交融,眼看一片波涛,潮起潮落,滚滚东逝;再远眺四岸,高楼鳞次栉比;方圆十里,十里繁华。此情此景,你会惊奇地发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样的句子,简直就是一支穿越时空的妙笔,极为传神地描绘了你的眼前所见。1927年,青年毛泽东站在对岸的黄鹄矶上,把酒酹江,“心潮逐浪高”。试问,有哪座城市比得了这充满无限活力的江上闳丽!面对这样的地理形胜,又有谁不心潮澎湃呢!
  
   三、嶓冢山与大别山
   汉水有多古老?地质和考古学界有一种说法:在长江黄河形成的7亿年前,汉水便在今日甘肃东南部和陕西省的西南部形成了。也就是说,汉水比长江、黄河还要年长7亿岁。依本人有限的认知,总觉得这个7亿年的说法看不见摸不着。然而,2500多年前,在华夏文明的早期,我们的祖先就有对汉水及大禹治理汉水的记载,这可是白纸黑字。《尚书•禹贡》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禹疏导漾水,始于嶓冢山,向东流叫汉水;又朝东流叫沧浪之水;再经过三澨水,直到大别山,再南入长江。这是古书里最早记载汉水较详细的文字,几乎是我们解读古汉水的钥匙。
   这里涉及汉水不同河段的不同名称以及人们对一些地名的不同解释,我们着重说说嶓冢山和大别山。
   第一,因对这段话中嶓冢山的解释不同,便产生了对汉水发源地的不同认识。一种说法,嶓冢山在今陕西的宁强。按现代水文学,汉水源头主要来源于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另一种说法,嶓冢山在甘肃天水,汉水发源在这一带。这里至今还有一条自西向东的河流,叫西汉水。从“西汉水”这个名称来看,它似乎与汉水有着密切关联。还有,汉中古城,有人认为正是由于它恰好地处汉水中部而得名。但是,从现今的地图看,汉中几乎接近汉水源头。只有将西汉水与汉水连接起来,汉中才算得名副其实的汉水中部。然而,我们在地图上实际看到是,西汉水在临近汉水源头之际,却来了一个突然向南转向,直入嘉陵江。古书记载,西汉初,武都一带发生了一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古汉水被切断,形成堰塞湖。后溃坝,南流至嘉陵江,这就是学界饱受争议的“嘉陵夺汉”之说。最能证明这个说法的,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当年韩信一举拿下陈仓(今宝鸡),正是从汉中盆地的汉水沿西汉水溯江而上,直取陈仓。这说明,西汉初年之前,汉水与西汉水是相通的。这也验证了嶓冢山在甘肃天水的说法。汉水,演绎着华夏大地的沧海桑田之变,还深深地刻着民族苦难的累累伤痕。
   第二,对这段话中“大别山”的不同解释。“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一种解释:三澨,一说为澨水,即今襄阳一带。是说汉水过了襄阳之后,向东南流过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西南麓,再往南注入长江。另一种解释:这段话里说的”大别山”,即今汉阳的龟山,汉水由此南入长江。
   人们相信《尚书•禹贡》里的“大别山”就是龟山,一部分是来自于龟山自古就有纪念大禹的古建筑,以及此处与大禹相关的记载和传说,来自于龟山有着丰厚的大禹文化底蕴;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人们对先祖大禹的无比敬崇。
  
   四、大禹情结
   龟山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少古代名字,如翼际山、鲁山等,然而,最让人记得住的是大别山。
   龟山称“大别山”,传说得名于大禹的一句话。清雍正《湖广通志》记载:“大别因禹导水所憩之地也。”当年大禹治水,疏江导汉,登上龟山,见山南芳草萋萋,山北却烟波浩渺,惊呼:“一山隔两景,真大别也!”后人便将大禹驻足之山称为“大别”。清人在龟山北坡的崖壁上,还赫然刻有“大别山”三个大字,至今保留完好。人们相信,这里正是大禹治水所到之处。到了明朝,皇帝崇奉玄武,玄武为龟形,当时的地方官投其所好,将此山改名龟山。
   你若来到龟山之东的江滨,站在挺拔俏丽的禹功矶头,举头仰望,禹稷行宫及晴川阁,飞檐耸峙,碧瓦流光,屹然于古柏之中,高耸在佳木参天的山麓之上。禹稷行宫初为大禹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晴川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缮禹稷行宫时所增建。这里还有楚波亭、朝宗亭、禹碑亭、赑屃碑等十多处附属建筑。
   《大清一统志》和《武汉地名志》等资料载,唐代在这里建有大别寺。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重建,名太平兴国寺。大文豪苏轼奉诏自黄州回朝,路过汉阳,见殿前古柏参天,古柏可不是一般的古柏,相传为大禹所栽,于是引发诗兴:“谁种殿前柏?僧言大禹栽。不知几千载,柯干长苍台。”苏轼在这里写下了《禹柏》诗,既显示出大文豪对大禹的景仰,也为大禹曾足迹到此增加了可信度。
   这里“世祖问矶”的故事,更是属于黄鹄、龟山独有。元世祖忽必烈南征,站在长江东岸的黄鹄矶上,指问对岸石矶何名,左右答曰:吕公矶,因唐代吕洞宾在矶上吹笛得名。忽必烈又问:此前何名?左右无以应对。一老叟曰:吕公矶为后人讹传。此为大禹治水成功之处,名禹功矶。皇帝老儿肃然起敬,遂命矶上重建禹王庙。可见大禹在后人心目中地位的崇高。
   2010年,晴川阁管理处新设博物馆,加挂“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牌,专题研究或展出与大禹相关的古迹与文献。2006年,这里沿江一带,建成武汉大禹文化园。广场中央,大禹雕像,气宇轩昂,好一派英雄气概。
   今之龟山,已然成为大禹治水的地域符号。这里的古建筑、仿古建筑及其文化遗存或人文景观,无不跟大禹治水有关,无不体现出华夏子孙对先祖大禹的一往情深。龟山究竟是不是《尚书•禹贡》里的大别山,尚不能作定论,但是,人们由此注入大禹治水的情结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对大禹的敬仰是情真意切的。
   传颂大禹治水,颂扬着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谱写着一种不可战胜的民族力量!人们记载大禹的事迹,口传他的故事,纪念他,敬仰他,讴歌他,这正是中华民族崇尚英雄,崇尚人定胜天思想的闪光!
   汉水滔滔,百折不回,朝宗入海。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消失了,衰亡了,断层了。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于华夏沃土,扎根之深厚,枝叶万古而长青,文明一脉相承。它从过去到现在,以致将来,必将永远闪烁着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之光,灵魂之光,这就是——勤劳勇敢,不屈不挠!
  
   五、结语
   从小喝着家乡的水,小河的水,襄河的水;长大后,定居城里,依然饮的是汉水。一说到汉水,就会想到我的童年,想到我的家乡;还会想到我的青年时期。汉水,仿佛它是属于我个人的。后来,奔走全国各地,真可以套用歌里唱的这段话:“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 。”我对汉水的情思,一点也不亚于北京人对皇城的钟爱。
   有一年,我小住汉中,临汉思乡,句由心出:
   他乡临故水,极目邑浮澜。
   万顷流秦地,千回入楚原。
   汉中一夜雨,坝上百重湍。
   问汛托东下,襄河可漫滩?
   我这辈子,哪怕是形离襄河,心却与汉水从未有过须臾地分开。浓浓的汉水深情之中,也蕴藏着我对汉水百折不挠的无比敬意,也为自己生长在自强不息的华夏民族而自豪。由是,信口漫言,撰写了这些不成文的文字。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70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描写汉水的精彩随笔。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一个人无论走多远,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以及故乡在人们心目中的特殊位置和美好记忆永远不会改变。作者从小就生活在汉江边,它在作者心目中是独一无二最美的河流,这一方面处于认知的局限,更重要的是作者对它深厚的情感和无限的眷恋之情。作者成家立业后,在汉水南岸汉阳区芳草路买了房,汉水依然是最好的伙伴。而芳草路、汉阳区这个芳香的地名也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崔颢的有名诗句。住在这里,也让作者对汉阳的地理位置产生了疑问:汉阳怎么在汉水以南?原来古之汉阳是在汉水以北,而明朝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也改写了武昌、汉阳隔水相望的历史,汉水将汉阳一分为二去,汉口脱离汉阳管辖,从而形成武汉三镇鼎立的格局。汉口码头迅速崛起,商贾云集,贸易发达,闻名全国。而汉水下游叫夏水,这里的夏口是古代尤其是三国时期的军事要塞。南岸嘴是武汉的原点中心,这里处于汉江、长江两江交汇处,江面辽阔,浪涛滚滚,让人心潮起伏。作者还探究了汉水的历史、大别山(龟山)山名的来历和大禹治水的感人事迹,又穿插精彩的历史故事,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文章的厚重感,也让人们更进一步了解武汉的前尘往事,让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深厚感情。文章构思精巧严谨,笔触优美动人,条分缕析,层层深入,丝丝入扣,生动有趣,深情满怀。引经据典,知识广博,形散神聚,表达有力,让人受益匪浅。好文章,推荐共赏,感谢千秋万里老师带来的精彩美文,感谢老师不变的支持,祝老师文丰笔健,六月好心情,佳作不断。【编辑:淡淡的云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08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6-08 16:43:51
  文章构思精巧严谨,笔触优美动人,条分缕析,层层深入,丝丝入扣,生动有趣,深情满怀。引经据典,知识广博,形散神聚,表达有力,让人受益匪浅。好文章,推荐共赏,感谢千秋万里老师带来精彩美文,感谢老师不变的支持,祝老师文丰笔健,六月好心情,佳作不断。
淡淡的云彩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6-08 17:04:49
  作者题目虽为漫言,其实文章紧紧围绕汉水来写,不管写武汉的哪一处,不管历史写得多远,它们都位于汉水两岸,都脱离不了汉水的滋养。作者对汉水的一腔深情和喜爱洋溢在字里行间,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悠远。好文章再次欣赏学习,问好老师。
淡淡的云彩
3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4-06-08 17:42:37
  谢谢社长在百忙之中为拙文亲自写编按。编按及留言都很精彩。拿捏精准,分析到位。也给了我很大鼓励。再次感谢社长的辛苦,敬茶!遥祝夏安!
4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6-08 22:45:45
  汉水悠悠,流淌了好几千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沧海桑田,让人无限感慨。恭贺千秋万里老师征文喜摘鲜亮的红豆!再次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淡淡的云彩
5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6-08 23:18:04
  汉水的历史悠久,贸易繁荣发达,闻名全国,也是作者魂牵梦绕的地方,那里有作者美好的童年。描写生动,引人入胜。拜读欣赏了,祝老师创作愉快!佳作不断!
梦在何处
6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4-06-09 06:25:01
  回复4楼:谢谢社长再次留评。
   是的,汉水悠悠,源远流长。汉水养育了汉中,汉中成就了汉中王,汉中王建立了大汉,大汉演绎出一个伟大的汉民族。这个民族有汉唐雄风,有汉服,有汉字,有以汉字为载体的独一无二的艺术——书法。
7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4-06-09 06:36:22
  回复5楼:谢谢梦在何处老师的关注和热情鼓励。汉水的形成,比长江黄河早了7亿年,这虽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是,相信现代地质学、水文学、考古学的综合运用,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有科学依据的。汉水是中华民族的祖母河,这样的比喻也并非是纯文学的。问好老师!
8 楼        文友:乡笛        2024-06-09 11:36:10
  条理清晰,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好文章章,拜读学习了。向老师学习,祝老师夏日安好,创作愉快,佳作连连!
9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4-06-09 12:08:36
  谢谢乡笛老师的精彩留评,谢谢老师的鼓励!也祝老师创作愉快!遥祝夏安。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