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茶林,大山的延绵与宽阔(散文)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曾经生存在大山深处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艰难的生存环境,相互依存的生活方式,让大山的淳朴和自然成为一份深藏内心的美好记忆。怀念那种谦卑的生活方式、乐观的生存态度和彼此温婉的约定。
桂西之巅,层峦叠嶂,漫山遍野的油茶林一山山、一岭岭,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油茶林始终以古老的生存方式,述说着属于大山的故事。于是,人类与油茶林共生共存的日子,注定镌刻着一段值得反复阅读的乡村文字。
儿时印象,油茶林是全部。
成片的油茶林延绵至远方,路坎上、路坎下,近山远处,目光所及,全部是油茶林。每天穿梭在油茶林中,一种被油茶林所包涵的感受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童年。于是,在山里人的心中,油茶林是山村日子的一部分,一旦离开油茶林,或许难以找到大山生存的真实状态。
一直在想,这漫山遍野的油茶林从何而来,谁人种下?一份没有答案的命题反而觉得无比神秘。于是,人们不再去追溯油茶林的来历,只想让这成片的油茶林带着一份古老的牵引,去渲染一份共同情感的浓烈。是啊,大山的生存是艰难的,山村的日子是贫瘠的,成片的油茶林始终没有抛弃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四季常青、开花结果,那怕是最微薄的收获,也是大山生存的一个步骤。因为,茶油是山里人一日三餐食用油,那股弥漫山村的茶油香气是山里人独特的味蕾记忆。
只是,在那贫瘠的年代,油茶林的地位一度是卑微的。人们更加注重生产粮食,发展畜牧,没有茶油,山里人可以接受,没有粮食,大山将无法生存。于是,油茶林的存在显得有些尴尬,在可有可无中,油茶林的故事显然带着太多的遗忘。比如,油茶林没有催肥的过程,没有除草的细致,没有松土的经历。
或许,油茶林深晦其中的道理,总生长最贫瘠山坡上,没有精心呵护,没有认真打理,油茶林仍以一种大度的生存方式,努力生长着属于自己的茂密姿态,一山山、一岭岭,四季常青、开花结果,一捧黄土,亦能密密匝匝。
把山里人和油茶林联系在一起,亦或是大山生存状态的一种写真。连绵的大山,注定有太多的行走和攀爬。于是,当一群人与一种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时,这群人自然而然多了几分来自大山的卑微和沉默。油茶林生长在最贫瘠的土地上,山里人生存在连绵的大山之中,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感受,油茶林和山里人的共生共存,成为大山一种无需言语来表达的共同情感。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勤劳善良的山里人始终没有抛弃那片古老的油茶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片油茶林的古老,见证了大山历史变迁,成为古今对话的一个载体,传承着大山最简朴的生存道理,对自然的敬重和对每一分收获的珍惜是一代又一代山里人的彼此约定。
什么是乐观?油茶林不会去解读,山里人也不会去诠释。因为,油茶林无法改变生存在贫瘠山坡上的状态,山里人也无法移走村庄前面的座座大山。很多时候,用宿命论去解释一种生存状态,反而觉得恰当无比。于是,油茶林接受了贫瘠,山里人也接受了行走和攀爬。所以,油茶林长得很茂盛,山里人也生活得自如。
熟悉的村路,自由的山头,延绵至远方的油茶林。总在想,远方是什么?远方有没有成片的油茶林?山的那边到底是何番景象?只是,翻山越岭,仍是一片油茶林,终于明白了,大山的相似之处就在于有着连绵不断的油茶林。熟悉的油茶林,让留存心底的最后一点新奇变得熟悉和自然。或许,大山最朴实景象,离不开那一片接一片、一山接一山的油茶林。
于是,家的印象,是延绵不断油茶林。一种有了底色的印象,家的记忆就会变得牢不可灭。
一朵花可以鲜艳,但一山连一山的花就应该用震撼来形容。忙绿的山里人自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就一朵花的伤春悲秋,但漫山遍野的花,足以开满心中的那片宽阔。
油茶花一定是大山一份带着坚强与乐观的景象。为什么?因为油茶花开在秋末冬初的日子里,不争春风、不争芳艳。
霜降,随着秋日的慵懒,天气不再炎热,大山开始变得清冷,花草树木不断地停止生长,随着枫叶的变红和飘落,冬天即将拉开漫长的序幕。秋末冬初的季节,地里的收获进入尾声,时间仿佛走慢了,空旷的大山显得更加通透。此时,漫山遍野的油茶花成为大山独特的壮丽。
一山山、一岭岭,一团团,一簇簇,大山披上一层洁白,无数的油茶花让人忘记了季节的轮回。每一棵油茶树,每一片油茶林都盛开着属于一个季节的独特花朵,开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在遥远的大山中,不用呵护,无需关注。
这是个属于油茶花的季节,也是属于山里人的洁白。总在想,为什么油茶花不开在春风和煦的日子里?而开在这秋末冬初的清冷季节中。或许,一种谦卑的开放方式是一种花的底色,就像山里人一样,在翻越和攀爬中选择属于大山的生存方式,于是,坚强、乐观、勇毅便磨砺出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得以繁衍生息。
没有富丽堂皇、没有光彩夺目。油茶花色调简单,几瓣白色花片,拥托着一撮黄色花蕾,开在清冷的秋风里,开在大山的延绵中。花期漫长,随处可见,粗放的开花方式,让大山多了几分坦然。
怀念大山爽朗的笑声、亲切的问候、无尽的关怀。真挚、发自内心,或许,大山的纯朴总是带着泥土的芬芳,脚踏实地的翻越和攀爬有着共的同语言,走着同样的路,遭受过同样的雨淋和日晒,共同的感受让一份来自内心问候无需过多诠释,战胜大山的艰难需要相互搀扶,就像一山山、一岭岭的油茶林,同样的花瓣、同样的洁白、同样的盛开,同样的生长。
为什么山里人会把油茶果采收得一干二净。霜降,油茶果收获时节,也是油茶花不断怒放季节,这种无比神奇的植物花果同期。一直认为,春天是个花开的季节。其时,很多花并不一定开放在春天,就像油茶花,总是开放在秋末冬初的日子里,一种无法用季节去解释的现象在一度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认知,就像山里人收获油茶果的时候,为什么不等油茶果干裂后再去拾油茶籽。其实,有的地方是待油茶果干裂再去油茶林中拾油茶籽的,或许,闭塞的环境固化了人们思维。
采摘油茶果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颗粒归仓”。因为,裂落的油茶籽会散落在油茶林里,难觅有遗漏,把果实从茶树上采摘回家再暴晒,保证了收获,这是大山的智慧和约定。
总想不通,为什么爷爷总是热情地叫客人吃饭,而他却连掉在地上的一粒米也要认真地拾起?来的都是客,山里人总是热情地招待,总会把最好的米饭盛给客人,为客人铺上最新的床褥。而作为客人,总不想去打扰主人,总不想给主人增添麻烦,明明饿着肚子却也说,“吃过了”。
从来不认为这是一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虚伪,反而,我认为这是大山一种极具修养的约定。从小,父母就教育儿女,不要乱吃别家的东西,不要乱拿别家的东西。于是,一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生活方式在大山代代相传,这是大山的法则和约定。
吃别人的要还,借别人的要还,一种“小气”的生存方式,是不是来自大山的贫穷,我想是的,因为山里人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也没有多余的被褥。所以,山里人宁愿赶夜路,也不愿寄宿,总不想麻烦别人。就像漫山遍野的油茶林,从来不寄望于土地的肥沃。
告别肩挑手拿、跋山涉水的日子,这是大山一代又一代人的希冀。可是,要走出大山谈何容易,固化的思维方式,家和大山从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从来不敢想象有一天不用攀爬和翻越。只是,穷则思变,勤劳、勇毅的人类,可以作出任何大胆的决定。
贫瘠和有限的土地无法养活越来越多的人们。于是,山里人大胆地走出大山,走向工地,走进工厂,外出务工一度成为大山的潮流。父母与儿女分别的场面会令人潸然泪下,生存在大山深处的人们,注定要多几分坚强,这是大山的约定。
随着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政府号召山里人搬出大山。这对山里人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毕竟,祖祖辈辈生存的地方,有熟悉的山路,有自由的山头,有那片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山里人的成片油茶林。为了生存,为了儿女,山里人最终还是不断地搬离大山,搬到山下有便利交通、整齐房屋、热闹集市的地方。从此,再也不用肩挑手拿、跋山涉水,边远、贫穷、闭塞再也不是山里人的标签。
大山人去楼空,山村似乎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惟独那片的油茶林,四季常青、开花结果,一山山、一岭岭,依然生长着属于大山的茂密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