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齐鲁·春】端午习俗(散文)

精品 【齐鲁·春】端午习俗(散文)


作者:单培文 探花,12726.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76发表时间:2024-06-13 16:56:33

端午节,中国历史长河中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用最朴素的方式,以各样的习俗,庆祝着这一古老的节日。它不仅仅是国人的节日,更是家人情感连接的纽带,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一
   端午前,人们会去采摘箬叶——包裹粽子必不可少的材料。箬叶香气浓郁,不仅能够增加粽子的风味,还能在蒸煮过程中防止糯米外溢。
   趁着晴朗的时光,村庄的人们三五成群,带着尼龙袋,结伴走上小路,前往林间、小溪边、道路旁,寻找生长得既茂盛又翠绿的箬叶。采摘箬叶,这看似简单的活动,却颇具技术含量。箬叶得挑选大的,利用手指的力量,对着叶柄处轻轻折断,叠放在一起,从而避免损坏。
   箬叶采回家,细致清洗,极为必要。这不仅仅是为了清洁,更是对食物的尊重。清澈的水流,“哗哗”流淌,洗除灰尘,去除杂物,一片片箬叶经过洗涤,仿佛重获新生,绿色更加鲜活,散发着自然的光泽。洗完,叶子被放进盆里,浸泡在水中,变得柔软顺滑,为包裹粽子做好准备。
   制作粽子,主妇们需要准备好浸泡过的糯米,以及各式各样的馅料。馅料多种多样,有甜的,如豆沙、蜜枣;有咸的,如咸蛋黄、肉松等。
   糯米经过长时间浸泡,变得柔软透明,每一颗米粒都充满弹性。这样的糯米,才能更好地与馅料相结合。馅料不仅丰富粽子的口感,也体现人们对于传统食物的创新与尝试。每一种馅料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和风味,与糯米相结合后,更是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味。
   包粽子时,需将箬叶折成锥形,放入一层糯米,再加入馅料,最后再盖上一层糯米。装完馅料,将箬叶折叠得严严实实,用棕榈树叶撕成的绳子绑紧,系好活结,既能保证在煮制过程中不散开,又能在食用时轻轻一拉即可。在农村,棕榈树是个宝,树皮做沙发,树叶做绳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家家户户都有种植。小孩子就帮忙撕棕榈叶子,一条条放好,让主妇们随取随用。
   包好粽子,放入大锅中,加入足够的水,用大火煮沸。当水“咕咕”直冒泡,沸腾后,再转小火慢慢煮。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小时,具体的时间取决于粽子的大小和数量。不过,等待的过程并不枯燥,反而充满期待和喜悦。因为我们知道,当粽子煮熟后,香甜软糯的口感,将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满足和快乐。
   粽子煮熟,等不及冷却,冒着被烫伤的风险,吹一吹热气,剥开箬叶,放在碗里,混入白糖,让人垂涎欲滴。粽子糯而不腻,箬叶的香味和馅料的味道完美结合,让人回味无穷。
  
   二
   端午众多习俗中,咸鸭蛋或许不是最耀眼的一环,但以那份独特的风味,默默地融入节日的味道之中。鸭蛋经过精心腌制,壳上裹着厚厚的黄泥,静置数周后,盐分与时间共同作用,孕育出独一无二的味道。
   端午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些咸鸭蛋。幼小的记忆里,母亲总会早早地,挑一些最好的鸭蛋买回家。她手法熟练,将鸭蛋包裹在由草木灰、盐巴和少许水调和而成的泥浆中,放在瓦罐里,置于阴凉处,等待时间的发酵,端午的到来。
   端午早晨,母亲拿出腌得恰到好处的鸭蛋,洗干净,放在锅中煮熟,敲开外壳,剥去泥壳,露出滑腻的蛋白和金黄的蛋黄,满屋立刻弥漫着一种特有的香气。蛋黄油亮亮的,如同珍珠般细腻;蛋白略带咸味,口感紧实。将其一剖为二,搭配着刚出锅的热粽子,一口粽子一口鸭蛋,油而不腻,咸中带鲜,简直是人间美味。
   还有鸭蛋络子,更是孩子们的最爱。鸭蛋络子,也叫“蛋袋”,通常是用五色丝线编织而成,形象生动、色彩鲜艳。这一天,人们会将煮熟的鸭蛋放入络子中,挂在孩子的胸前或脖颈上,不仅用以驱邪避病,还寓意着生活的多彩与安康。
   编织鸭蛋络子是一项细心活,它考验着匠人的耐心和巧思。传统的络子多采用丝线,细腻而顺滑,经由熟练的双手交织成各种图案。每一根丝线都承载着编制者的祝福与情感,每一个结都紧扣着端午节的意义与象征。
   挂上鸭蛋络子,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四处展示,相互比较谁的更精致、谁的更亮丽,谁的鸭蛋更大。走在大街小巷,可以看见大大小小的鸭蛋络子随风轻摆,仿佛整个城市都被这五彩斑斓的络子装点,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与童趣。
   孩子们玩累了,坐在路旁,打开鸭蛋络子,剥开鸭蛋,三五口下肚。吃完,又乐不可支,重新玩起来。当然,也有乖巧的女孩子,忍住不吃,挂上一整天,直到第二日,才被妈妈取下,端上餐桌,得到大人的无限夸赞。
   咸鸭蛋之所以能在端午节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其独特的美味外,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深意。在传统中,“咸”与“喜”谐音,寓意着喜庆与吉祥。人们通过各种方式,祈求一个年度的顺利与安康。因此,咸鸭蛋不仅是食物,更是一份心意,一种祈愿。
  
   三
   端午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人们已忙碌起来,踩着露水,到野外采摘艾蒿。艾蒿,草本植物,如同成年版的艾草,叶子相似,但植杆高大许多。端午时,艾蒿已经长得很茂盛,风中摇摆,似乎就等待着这一刻的到来。
   采回艾蒿后,人们将其捆绑成束,插在门楣或窗户旁。每一扇门,每一个窗户,都不可缺少。据传,艾蒿具有驱散蚊蝇、预防疾病的功能,因此插上艾蒿,寓意着希望全家人都能远离病痛,享受健康安宁的生活。艾蒿特有的清香,更是给家中带来一丝丝大自然的气息,使人心旷神怡。
   插艾蒿时,孩子们也会参与,小心翼翼地站在凳子上,高高举起,插进锁环或是门扣上,这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物理动作,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表达。长辈们会借机向年轻一代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和艾蒿的意义。他们会讲述屈原的故事,以及艾蒿如何成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们则怀着好奇和敬畏之心聆听着这些故事,眼睛里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艾蒿的绿意,象征着生活的勃勃生机,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每一片艾叶都承载着家人的祈愿与希望,每一次艾蒿的轻摇都似乎在述说着岁月的静好与家的温馨。在这个时刻,人们不仅仅是在庆祝一个节日,更是在庆祝生活本身。
  
   四
   药酒,顾名思义,是将药材浸泡在酒中,使药物的精华成分溶于酒精,通过饮用以达到保健治病的目的。人们会选取如艾叶、菖蒲、桂枝等具有驱邪避瘴、调气活血功效的药材,浸泡于米酒或黄酒之中,待其充分浸泡后,制成药酒。
   端午节到来,各家各户都会提前准备药酒。全家总动员,家人围坐一起,共同参与。长辈们凭借着多年的经验,指导年轻一代如何选取药材、如何掌握浸泡的时间和火候。
   孩子人贪玩,若是平日总想出去野,耍得天昏地暗,但在这时,都安安静静地呆在家中,拿来一面矮凳,坐着一脸虔诚地听长辈讲解步骤,有时还亲自参与,一起泡制药酒,其乐融融。
   饮药酒的习俗源自古代的防疫观念。端午节时值初夏,气温逐渐升高,病毒细菌繁殖较快,人体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古人认为,药酒中的药材能够发挥其特有的药用价值,帮助身体抵御外界的不良因素,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酒精本身具有消毒杀菌的功能,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的滋生,保障健康。
   用餐时,家人团聚一堂,坐在桌旁,一人一个杯子,你敬我一杯,我敬你一杯,酒杯相碰之间,情意浓浓。小小的空间里,混合着菜香、酒香、药香,即使人不喝,却已醉了三分。哪怕是小小的孩子,不宜饮酒,长辈们也会用筷子,沾上一两滴药酒,滴到他们的唇边。孩子一声苦,眼角一皱眉,引来无数的笑声。
  
   五
   家乡坐落在群山怀抱之中,没有奔腾的江河,只有潺潺的小溪,细腻而又温婉。端午节到来,虽不能如江南水乡一般举行盛大的龙舟赛,却以另一种方式,纪念着伟大的屈原,传承着端午的文化精髓。
   午后时分,孩子们都会聚集到小溪边。虽然没有龙舟,却有满满的创意和热情。我们会拿出珍藏的各色纸页,稚嫩的小手,笨拙却极富耐心地折叠、翻转,折出一只只小巧的纸船,有的洁白素雅,有的五彩斑斓,有的简单大气……一无例外,承载着童心童趣,承载着我们的向往。
   纸船轻轻放在溪水上,微风拂过,轻轻摇晃。我们瞪大眼睛看着它们顺流而下,随着溪水的流淌,纸船不断前行,仿佛在进行一场静谧而神秘的探险。我们沿着溪边跑跑跳跳,追随那些小小的船只,嘻嘻哈哈。
   纸船在溪水中漂浮着,时而相互碰撞,时而独自前行。每一只纸船都是我们心中的一份期待,一份祈愿。我们希望它们能够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带给我们好运和幸福。
   溪水潺潺,纸船悠悠。我们跑累了,停下来,站在岸边,目送着小小的纸船渐行渐远,心中涌动着莫名的情感,或许是对端午的热爱,或许是对屈原的纪念,或许是对人生的憧憬。
  
   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我们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粽叶的清香,艾蒿的芬芳,顺流而下的纸船,家人围坐一起包粽子、挂艾蒿、喝药酒的温馨场景,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统,更因为它凝聚家人的团聚与欢乐。每一次的端午节,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对家庭情感的深化与升华。这份热爱,不仅在于节目本身,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文化内涵。

共 35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五个段落,分别叙述了与端午相关的风俗与吃食。五个段落独立成篇,却又骨血相连。一,端午包粽子,是这个季节里最重要的事情。箬叶、糯米、馅料、棕榈叶撕成的绳子,这些必不可少的东西被一双双巧手组合成完整而精美的粽子,不仅体现了民间的智慧,也融入了生活的喜悦与期盼。二、咸鸭蛋。这种过去不常吃的美味,如今虽然已经触手可得,但依然是人们的心头好。最亮眼的是那一条条随风轻摆的精美络子,将节日的气氛推上高潮。三、艾蒿。艾蒿的寓意以及实用价值,在民间一直很受欢迎,成为这个节日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四、药酒。与百姓的健康息息相关。在如今国富民强的当下,更是受到重视。五、纸船。这个有着地域印记的风俗,记载了童真,怀念着过去,也承载人们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祝福。文章前四个段落犹如音乐剧中不同的片段,各自演绎,精彩纷呈,最终在第五段落汇聚一处,发出优美而昂扬的共鸣。作者的文笔矫健沉静,对节日的起源、与其相关的种种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却有一种从容洒脱,让人赏心悦目的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知识。一篇如教科书般蕴藏丰富的作品!力荐共赏!【编辑:紫玉清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14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玉清凉        2024-06-13 17:00:35
  很喜欢读单老师的作品,每次都能收获满满的知识。而且,每一篇都在超越,都有新的突破。老师的好学与上进,值得学习!祝福!
紫玉清凉
2 楼        文友:紫玉清凉        2024-06-13 17:04:11
  老师那边端午的习俗,与我们这边有些区别。我们这里只是粽子、鸡蛋和艾蒿,没有酒和纸船。祝老师端午安康!
紫玉清凉
3 楼        文友:成敏        2024-06-13 19:29:45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一个节日,因为屈原的爱国情怀,成为古往今来人们敬佩的人。老师的文章,知识面广,语言精炼,读后让人敬佩,学习了,问好遥握!
4 楼        文友:江山编辑部        2024-06-14 20:05:58
  该作品不符合此次【江山•根与魂】主题征文要求,改为非征文体裁。
江山编辑部
5 楼        文友:万重山        2024-06-20 20:10:28
  作品通过叙述作者家乡五个过端午节的故事:1,包粽子;2,咸鸭蛋;3,艾蒿;4,药酒;5,纸船。反映了作者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
   作品知识性强。条理清晰。
   佳作欣赏学习点赞。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