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柳岸】风箱记忆(散文)
在你们的童年里,可曾烧过大柴锅?又可曾用力推拉风箱鼓风,烧出香喷喷的饭菜?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北方农村,那个时候家家的灶台旁都会躺着一个木箱。此物长约三尺,宽有尺余,高约两尺,前有拉手,可拉出或圆或方、或单或双的木杆,近箱底部前后各有一个可活动的方形小木板,随着推拉木杆两个小木板就会交替打开、关闭。木箱内部结构也很简单,在木杆一端连接着一个比箱体略小的长方形木板,为了封闭严实,木板四周一般都会扎有密密的鸡毛。在贴着灶台的一边有一个出风口,来回拉动拉杆时,箱内的空气就会被压缩,由于气压增大,里面的空气就会顺着出风口泄进灶膛。这个木箱就是风箱,农村厨房必备的物件。
每到夕阳西下,暮色略染的时候,微风吹拂着屋后的杨柳,火红的晚霞染红了整个村庄,屋顶上的烟囱里一道道炊烟升腾而起,很快又被风吹得无影无踪。不用走进屋子或院子,胡同里就能听到“呼嗒呼嗒”的推拉风箱声。整个画面静谧祥和,又不失轻巧灵动,一幅“袅袅炊烟起,人间烟火气”的景象,俨然刻画出一个世外桃园。
待风箱音止住,烟囱里也不再往外冒烟时,饭菜的香味就会弥漫整个村庄。在大街上玩耍的孩子们,一听到风箱声四起就知道该回家吃饭了,根本不用大人特意来招唤,除非是那些肚子不饿还没耍够的顽皮孩子,赖在大街上不肯走,但最终也会被爹妈连喊带训地领回家。
我小时候很喜欢拉风箱,喜欢听那种“呼嗒呼嗒”的响动,或急或缓的节奏,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不仅如此,小孩子难免有“人来疯”的性子,大人一两句甜言蜜语就能让你踏踏实实坐在小板凳上,一边添柴一边拉风箱鼓风,大人们就能腾出手去忙别的事情。不过有时候“人来疯”的确也害人,有次被大人一夸赞,便很卖力地拉起风箱,结果不知道是用力过猛,还是风箱年久失修之故,总之风箱的拉杆在我的手下开裂了,本来刚得到的夸赞瞬间就变成了呵斥。好在父亲学过木匠,赶紧找来钉子进行了补救,才让这顿饭没有搁浅。饭后,父亲又找来一根结实的槐木加工成了新拉杆,替换下那个我认为早就该被换掉的坏拉杆。
每年春夏之际,院子里的鸡就会更换羽毛,母亲总是把品相好的捡出来,洗净晾干收藏好。后来我才知道,那些鸡毛可以做成鸡毛掸子,也可以用作风箱内活动木板四周的密封材料,扎固上密密的鸡毛,有利于增大风箱的排风量,而鸡毛经过日积月累的摩擦后脱落就会造成风箱鼓风量变小。每年秋后农闲时,父亲都会打开风箱顶部的盖板,将里面的活动木板拆下取出,仔细地扎固新鸡毛。有一年家里鸡养得少,鸡毛没攒够,母亲说准备明天去找街坊借点回来,而我却有更好的主意,幻想着用我的办法搞来鸡毛被母亲夸赞的场景,不禁沾沾自喜。于是我和谁也没商量,独自偷偷摸进鸡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逮住一只老母鸡,刚薅下两根羽毛就被赶来的母亲发现了。原来她听到母鸡无故惊叫,以为家里来了黄鼠狼,结果赶来见我正怀抱母鸡薅鸡毛呢。本来以为自己聪明,不用求人就能得到鸡毛,结果一顿训斥又是没能躲掉。而自此以后,那只母鸡见了我就会急匆匆躲闪,连看我的眼神也跟耗子见了猫一样。
在当时的农村,技艺高超的木匠做出的风箱轻巧耐用,很是受到人们的追捧,而不懂技巧的人做出的风箱就会推拉起来很费力,且出风量很小,便无人问津。农村每天烧火做饭离不开风箱,风箱也在农村的饭香中消磨了自己。关于风箱的记忆与趣事,早已深扎在我的脑海之中,偶尔就会如涟漪般绽开,勾起若干年以前温馨的记忆。
风箱的出现与发展源远流长,其雏形源于古代一种鼓风吹火的器具——橐龠(音tuoyue)。据史料记载,橐龠最初是以牛皮制成的风袋模样,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道德经》中也曾以橐龠比喻空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是老子对事物的一种形象比喻,同时也阐述出一番哲学道理。在汉代的出土文物中,也见到过橐龠的影子,当时冶炼技术得到长足进步,应与橐龠的发展密不可分。明朝《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活塞式风箱,与现代风箱构造及形制就已经很接近了。由此可见,风箱的出现和发展已历经千年之久,这也体现出我们祖辈的智慧与技巧。
时至今日,农村中已很难见到大柴锅灶台,更遑论风箱,也许风箱把最后的模样,留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之中。
端午节回老家去探望舅舅,就在帮他去厢房里找东西时,没承想在一个角落里竟然又见到了风箱。经历了几十年的沧桑与闲置,早已失去了原本的光泽,虽然已经破旧不堪,虽然已经蛛网尘封,但一下子就让我嗅到了熟悉的味道,同时唤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就是这个风箱,曾经吹出了灶膛里的熊熊火焰;就是这个风箱,帮外婆做出了全家人的饭菜;就是这个风箱,当初我坐在上面双脚还够不到地面……舅舅说,这个物什的年龄比他还要大,算起来怕得有小一百年了。多年前家里有了电动鼓风机,这个老式风箱就基本“下岗”了,但每每遇到停电时它还是能派上用场。后来农村都换了燃气灶,大柴锅灶台也几乎拆除殆尽,大多数人家都将风箱或废弃任其腐朽,或砸烂用作冬天点暖气炉的引火柴禾,而舅舅却舍不得自家这个风箱,便在厢房里收拾出一块地方,这一放就是三十多年。他说,以后的孩子们很难再见到这样的老物件了,就留着它做个“念想”吧。
的确,现在科技日益发展,别说老风箱了,即使现在生活中所用的器具,不知道哪天就会被更加新颖便利的东西所替代了。而那些老物件完成它们的使命后,终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唯一能寻觅到痕迹的地方,只能在遥远的记忆里。
风箱,是我一段亲切而温馨的回忆,亦是我生命里一道无法复制的风景。
2024.6.11廊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