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站在“归来堂”前读李清照(散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溪亭就在故居庭院里,溪亭就是临水的亭子。这是一座三间前后透光的歇山式长亭,与一般的八角六角亭不同。夕阳斜照,光线抚亭。词人“常记溪亭”,我而今临溪亭,也是沉醉流连于词人故居园中,近千年的时光,并未隔断我的心与词人的情的相融,一下子唤起了我对亭外之景的喜欢,铺开《如梦令》这首词,做了一遍欣赏。我入戏了,也跟着李清照再赏这道精致的风景。
其实,这里未必就是李清照词中所写的“溪亭”,因为一个“常记”开头,就告诉我们这是忆旧之作。据说,山东就有三处溪亭,在李清照老家章丘,济南大明湖和青州范公亭公园,各一处。无论何处,人们据词而重建的溪亭和“如梦令”风景,依然是精彩的排演,让我们可以真实地走进“李词”的梦境中。
叠翠扑向洋溪湖中,墨影静处近岸浅水,似镶一圈墨色花边,将一湖围定,生怕哪一风景逃出湖水的润泽滋养。归舟还在,只是没有谁坐上去,那是给一代词人李清照留出的座位,可李清照只是站在岸边(雕塑),迟迟不登舟,哦,她留恋人间美好的兴致还未尽,为何要归舟呢。藕花?此时荷花只擎着绿叶,轻摆着裙幅,但多情的青州人,在湖中早就放了人造的硕大荷花,朵朵嫣红,绮丽摇曳,这样的美,来自李词的启迪,为一湖水,平添了诗意。一湖水顿时化作词人词中的风景,我睁大眼睛,寻那“藕花深处”,哦,词人是在历史的深处,已经与我遥隔870年,我愿那藕花香不散,还那么多情地呵护着一颗婉约的灵魂。
鸥鹭未见,确有水鸟在岸边蹲踞,时而发出“咕咕”之声,有行人踏石巡岸,惊起水鸟数只。或许是斑鸠,或许是鹧鸪……哦,李清照在,她一定会再填一首《鹧鸪天》。“惊起”一个绝妙的意境,被那几个游客获得,我却不忍心再走湖岸,“惊起”水鸟,生怕这番词境,被惊坏。
极目,向南是洋溪湖岸上的古木,一棵老树,半空倾斜,探身向湖。我觉得这就是李清照的化身。向湖取词意,倾身吻湖光。她开启的一代婉约词风,就像这棵千年老树,再怎么大的飓风,都无法拔根,四两拨千斤。它在柔风里,正如一首婉约词。
溪亭有楹联曰——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哦,这就是李清照归来的姿势,隐于一池曲岸,居在时光静处,日问波光,夜伴水静。但愿其后的日子就这么娴静下来,李清照得到了吗?今天的青州人,还在等着你给这棵古树填一首词……
我喜欢词牌,多半是因李清照的填词。这种喜欢,有时候我就要表达,近日受邀为威海的里口山风景区的民宿房间起名,我就用了一些词牌,将民宿推向词境,希望夜宿的游客,可以在填词里眠去,当然就有李清照经常使用的词牌,希望她的影子,站在这些民宿的房前屋后。
与我有着同样情怀的还有青州人。洋溪湖岸的树,早过了花期,就是柳絮,也不飞了。他们把李清照的词句刻在塑料板上,垂挂在树枝上,经常用“琳琅满目”形容的是物品,在这里,却是生动的词句飞上了枝头,高低错落,琳琅作响,声声不慢,句句平仄。李清照以其精美的词句活在青州,活在诗意的青州人的心中,她也成了青州古城的代言人。
何时建了岸边“清风亭”,默读李清照的词句,未有“清风”两个字。古装剧写李清照有剧作,名“清风明月佳人”,哦,这是后人解读你的最好意境。你的词,就像一抹清风,醉在人们的时光里。最好的纪念,还是以时代的方式。莫非这座亭的名字,就是给婉约词一个主题词——清风,词句如一抹抹的清风,吹袭在湖岸,漫游在古城青州。
何时我再“归来”?毕竟我不能常站归来堂前,不能打扰词人午休。
应有时。古语云,故书不厌百回读。李清照岂只是一部故书,她的光彩,她的词韵,依然活在当下。我还要来青州“范公亭公园”读你。
2024年6月2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