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修行,修心(随笔)
生活是一场修行,亦是修心。
王阳明说:“人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这句话比较通俗易懂,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在自己遇到问题和烦恼时,能够沉住气,忍住烦躁,直面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阳明先生以身入局,给我们作出了“龙场悟道”的好榜样。
在面对苦难之时,我常常不由自主地去抱怨,去怨天尤人。但事实是所谓的一些的苦难大家都会遇到,在遭遇这样的困难时,有人修心成功,过了这个坎。美名其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在我看来,有一条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一点,那就是同样的“苦难”对于两个人来说可以是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应付。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布置一份作业,内容为英语阅读,词汇为六级课程的词汇,那么这两人中一人甚至连四级都无法通过,另一人轻松通过六级。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谓之真正的公平情况下,两人英语水平都差不多,但其中一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同时调整好心态让自己英语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另外一人则日日夜夜处于恐慌之中,无法坦然接受现状,将这视为人生的至暗时刻。
诚然,我们只有不断地修心,才会有更强大的耐受力去迎接世俗的狂风暴雨。王阳明心学不仅仅只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哲学思想,而更多的是我们人心外显而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高尚的精神。对于某个词抑或者是某件事,应该去追究其背后的真相。如此可以全面地拥有全新的知识,但就这个时刻而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在课堂上,老师就马路上摔倒的老人该不该扶,把这个问题抛给我们进行探讨,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首先是先回答扶还是不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选择了扶,且说明了他们的前提条件,譬如,提前打开手机录制视频以自证清白,还有一些,大家的想法都如出一辙。然而,他们似乎同时也忘记了一件事,任何一件事都具有两面性,录制的视频可以有自证清白的作用,也同时有让自己获利的作用。君子做事论迹不论心,这句名言也许可以化解,但也抵制不了事实。基于录制视频的前提,扶老人,似乎没有较大的可关注点。人性的乐趣莫过于在没有录制视频的前提下扶老人,然后那个扶老人的老实人真正配得上君子做事论迹不论心,那个好心善良的老实人陷入整个事件的淤泥之中,他被动地坐到了出淤泥而不染,对于他来说,就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在前面讲到面对失败问题上,我们应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毕竟同样的苦难也不是所有同样的人可以去瓦解拆分的。首先,在”心”这一方面就已败阵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自信,自尊心不够,自卑等表现。我们需要时刻相信自己,如王阳明先生格竹一般,为什么全世界那么多人,只有当时王阳明非要盯着竹子看,普通人一样可以看竹子,而且是一样的竹子。我认为这是王阳明先生本身所有的品格被他自己挖掘出来,然后再赋予竹子以高尚的象征。同样,对于失败,我们也可以这样一个视角来观察考究。失败的本身在于人,在于人的情绪,事情本身没有问题,失败者恰巧因为事情的偶然变化便产生情绪,从此一蹶不振,他的心再也过不了这一道坎,殊不知,只要过了这道坎那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船到桥头自然直。如果我们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且用很多的负面情绪去补充,那我们潜移默化为真正的失败者也不远了。
我们生命的每一天都在变化,每时每刻都代表着时间的流逝,时间载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旅行,在穿梭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那些曾经让自己寝食难忘的“大事”,原来那时我们可以连想象都这么大胆。回忆是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的话题,但往往是我总沉溺在没有回应的回忆之中。这就是我们讲到要修心的一个重要因素,修心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也是面对艰难困苦,保持内心强大的关键。越是艰难,越要修心。必要时的沉默比没意义的话语更讨喜,沉默,让大脑安静下来,换取一片内心的平静,也是定力的显现。就好比永远都做不到的自律,但有些时候却没必要控制,这并非在表达不在意追求完美,也不是说修心是一件偶尔的事。相反,修心如同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是一样的。有些时候,我们也要视情况而做到能而不为,不忘初心,保持一颗平常心的态度,无常人生无常,无常是常,事在人为,凡事尽力即可,境由心造。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道:“身之主宰便是心。”所谓欲修身先养心,身体是我们迎接外部社会的基本,而本心是根本,本心驱使着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和心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有一句民间谚语说“心静自然凉”。当我们内心平静下来之后,身体也跟着“平静”,不再那么热了。定能生慧,我们常常讲到,遇到问题要冷静而不是要急躁。
修心,悟道,静坐冥想,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心。他们不是无根之萍。心是我们的思想道德,情感和行为是源泉,越是艰难,越要修心。首先,在面对艰难困苦的环境,我们要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做到“心外无物”,以此更好地强化自身。同时在艰难处提升自己的意志力和能力。阳明心学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件制胜法宝,有助于我们个人在生活中得到提升,获取更深层次的感悟。无论是在学校,在家庭中在社会上,无一例外,阳明心学我们都可以试着去运用去迎接那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