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自我介绍(相声)
(幕启,甲乙上,向观众鞠躬)
甲:今天,我来给大家说段相声。
乙:哎,是我们。
甲:差点忘了,还得捎带他。
乙:不是捎带,是必须。
甲:今天,我带他要说的相声段子是——
乙:自我介绍
甲:有这个相声段子吗?
乙:是您应该先做自我介绍。
甲:我要先介绍自己?
乙:包括我。
甲:要王二婆卖瓜?
乙:什么意思?
甲:自卖自夸。
乙:这不是自卖自夸,是与观众互动,让大家认识我们。
甲:要怎么做自我介绍?
乙:向大家介绍您姓什么叫什么,比如,您姓啥啥啥,叫啥啥啥。当然还有我,您也得详细介绍。
甲:必须的?
乙:这是基本常识。
甲:那我就按您说的来做介绍?
乙:对。
甲: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姓啥啥啥,叫啥啥啥。
乙:有这样介绍自己的吗?
甲:这不是您说的吗?
乙:要介绍您的姓名,先说姓后说名,再说职业。
甲:是这样啊。
乙:就这样。
甲: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乙:谁要您背百家姓了?
甲:我得从里面找出我的姓啊?
乙:好嘛,这位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
甲:我这人性子慢,我一边查一边说话。
乙:您还能一心二用啊?
甲:没那本事。
乙:那怎么说话?
甲:您说,我可以打手势啊?
乙:像演双簧?没问题,说什么呢?
甲:政绩。
乙:政绩?在工作岗位上做出的成绩?
甲:正是。
乙:谁的政绩?
甲:我家乡一位当领导的亲戚。
乙:您家乡的领导亲戚?多大级别?
甲:稍微比县长低一点。
乙:低一点是多少?
甲:比县长就低那么七个级别。
乙:啊?比县长要低七个级别,哪是什么官啊?
甲:甭管什么官,反正是个官。
乙:好吧,说的就是您亲戚的政绩?
甲:正是。
乙:您亲戚作出什么样的政绩来了?
甲:政绩吗,是这样的,不是又到了整理材料准备接受上级考核,我亲戚忙坏了。
乙:忙着整理政绩材料。
甲:不完全是。
乙:还有其他方面?
甲:我这个亲戚之前把能说的政绩都说完了,这次考核要求必须有骨有肉,要拿出真实事例。
乙:这次要来真格的了。
甲:怎么办呢?
乙:那就去做啊?
甲:就剩不到两个月了,怎么做?
乙:也是,面子工程都做不了。
甲:说什么呢?我亲戚可不是那种人。
乙:那怎么办呢,时间紧迫啊?
甲:(着急模样)怎么办呀。
乙:瞧这个抓耳挠腮的模样,像猴子屁股着了火。
甲:怎么说话的您?(突然用力一拍巴掌)
乙:吓我一跳,别是神经了。
甲:您才神经了呢。
乙:那您这是?
甲:想出一个立竿见影的办法来了。
乙:什么办法,还能立竿见影?
甲:那我用手势,您来说明?
乙:好,来吧。
甲:(双手端盆状)
乙:这是——嗯,我明白了,端来了一个盆放在桌子上。
甲:(弯腰扛物状)
乙:这模样像是做贼。
甲:您才是做贼。
乙:明白了,是扛来了一个麻袋。
甲:(嘴里念叨着“周吴郑王”,做表演)
乙:这动作是打开了麻袋。从里面掏出来什么东西,像是豆子,在往盆里放。一捧,两捧,三捧,四捧——好了,别装了盆子装不下了。
甲:(费力地双手提物状)
乙:这是提了一桶水,往盆子里倒——好了,再倒就溢出来了。这是?是在甩毛巾,盖在了盆子上。
甲:(撕纸状,数指头)
乙:这是日历?
甲:(点头)
乙:嘿,是一张张地撕日历,意思是撕一张代表一天?
甲:(竖大拇指,继续撕)
乙:一张,两张,三张。撕了差不多有三十多张了。我说,您赶紧做出一点政绩呀,要不怎么交待呢?
甲:您就把心放进肚子里吧。
乙:开口说话了。这政绩在哪里呢?
甲:(表演,乙解说)
乙:又开始演双簧了。他在掀开毛巾。
甲:(食指和拇指捏在一起,缓缓张开)
乙:这个动作是——嗨,是发芽的的状态吗?
甲:(点头,继续动作)
乙:呵,这么用力,拔起来一根,这么长,得有半尺长,是什么呀?
甲:在我亲戚的带领下,全小区一百二十四户广大群众同心协力——
乙:打住,您亲戚带领全小区一百二十四户广大群众,哪您亲戚的职务是?
甲:想知道?
乙:很想知道。
甲:站稳了。
乙:好吗,还得站稳了。
甲:小区区长。
乙:啊?您亲戚这官是小区区长?不就物业吗?
甲:有没有带长呢?
乙:长倒是带了,只是——
甲:没有只是,带长就是官。
乙:头一次听说。
甲:在我亲戚的带领下,一项科技成果超常绿豆芽成功问世,期待在全国推广。
乙:就这半尺长的豆芽?
甲:您是不是感觉很震撼呢:
乙:的确震撼,都长成豆芽树了,还能吃吗?
甲: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乙:什么逻辑。
甲:这只是政绩的一个部分,还有——
乙:免啦免啦,我们还是说我们的相声吧
甲:说到相声,你知道相声的四门功课有哪些吗?
乙:当然知道了,说学逗唱,这是基本功。
甲:噢?那您先解释一下四个基本功的第一个,说。
乙:我哪敢跟您比,还是您先来。
甲:不用谦虚,咱俩一人一句,怎么样?
乙:行。
甲:说,打南边来了一个喇嘛——
乙:腰里别着五斤鳎蚂。
甲:(打乙)这五斤鳎蚂您能别在腰里?说相声怎么能犯这个最低级的错误?
乙:那我该怎么说?
甲:噢。
乙:噢?您噢什么?
甲:就您这水平还能和我一起说相声?一个字顶您说上十来句,您知道不?
乙:只说一个字就这么管用?
甲:唉,还得手把手的教您,真累。
乙:别嫌累,教会了我,我请您到刷锅胡同里吃大餐。
甲:有这样的胡同吗?这样吧,咱们就从头重新来起。说,打南边来了一个喇嘛,手里提着五斤鳎蚂——
乙:(看着甲,不说话)
甲:打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
乙:(依然看着甲,不说话)
甲:装什么疯卖什么傻呀?说话。
乙:您让我说什么?
甲:这都不知道,您怎么说相声啊?
乙:请指教。
甲:说“噢”。
乙:噢?
甲:对,就说“噢”。
乙:为什么要说“噢”呢?
甲:这个“噢”字的意思,含义很多:他为什么要提着五斤鳎蚂?他提着五斤鳎蚂要去哪里?他提着的五斤鳎蚂从哪里来的?等等,等等。
乙:(望着甲)
甲:看我干什么,说话。
乙:您不是让我等等,等等吗?
甲:我简直是要被您气出一脸粉刺。
乙:别生气,注意您的形相。
甲:我宣布退出。
乙:别价,我知错就改。
甲:(生气状)
乙:您刚才那个“噢”字的信息量可真大,让我长知识了。
甲:明白了吧?
乙:嗯,明白了。
甲:下面您就照这个方式去打配合,记住了。
乙:这么简单,没问题。
甲:对于中国的传统相声文化,可以这么说,比我更了解的人不多。
乙:您是行家。
甲:行不行家的不敢说,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无人能比。
乙:这么厉害?
甲:不信?您有疑问尽管提。
乙:我可以向您这样有学问的人提问题?
甲:别讽刺,尽管提。
乙:相声的起源,您应该知道吧?
甲:您的这个问题,答案人人皆知,相声始于明、清时期,兴盛于当代。起源于华北一带,最流行于北京,天津和河冀一带。
乙:那您知道相声的发源根基在哪里吗?
甲:据我所知,中国相声的发源地有四个。
乙:哪四个?
甲:第一是北京天桥,其次是天津劝业场,再就是三不管儿和南京夫子庙。
乙:您回答得还算正确。
甲:您能不能别老提小儿科的问题?
乙:您给咱说说什么是相声。
甲:所谓的相声,一种口头表演的曲艺形式,说说笑话,来个口技表演,或者,说一段绕口令什么的。
乙:嘿,不错嘛,说得有鼻子有眼的。
甲:相声,之前只是一种街头表演艺术,古时候就有,经过艺人们不断升级改造,形成了现在的相声,人们把相声也叫隔壁相声。
乙:老王说的。
甲:什么老王说的?
乙:隔壁的相声,不就是隔壁老王说的吗?
甲:这是什么逻辑?
乙:我理解错了。
甲:相声表演,从形式上来说,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等。
乙:这些都不是嘴对着嘴说的。
甲:您给我闭嘴。
乙:我噤言。
甲:说相声靠的是语言,要通俗易懂。一般说相声用的北京话比较多,再就是普通话,也有方言相声。
乙:“鹅梦葱里务达末迪。”
甲:没听懂,什么意思?
乙:陕西地方方言:我们村里没有。
甲:您这是找揍是不是?
乙:不好意思,没忍住。
甲:相声的表演,吸取民间的口技和说书等方面的艺术特长,加入诙谐和讽刺的笑料。
乙:精气神。
甲:这句说的还像人话。
乙:谢缪赞。
甲:相声的艺术表现在"说、学、逗、唱"上,这四个方面绝不能缺少。
乙:少就那叫缺心眼。
甲:您呀,马脖子伸到鸡窝里。
乙:能伸进去吗?啥意思?
甲:多一驴嘴。
乙:噢。
甲:噢什么?
乙:没什么,您继续。
甲:相声第一大功课,就是"说",说就是讲说一些观众不常听到的笑话,包括灯谜,再来上一段讽刺等。
乙:相声本来就是说的。
甲:那可不一样。
乙:怎么不一样?
甲:这都不知道?
乙:实在惭愧,的确不知道,指教一下。
甲:蒸熟的包子飞了。
乙:蒸熟的包子飞了?不是煮熟的鸭子飞了吗?
甲:这,就是不一样了,懂了吧?
乙:这都能搅合在一起?
甲:相声的艺术内涵可不是您能体会到的。
乙:您的所讲,听得我一脑子糨糊。
甲:你也就这样了,我再说说相声艺术中的"学"。
乙:这需要有一定的功夫,一般人学不来。
甲:那是,可对我来说就不是个事儿。
乙:您精通于此?
甲:那是当然。有这么一个经典的坊间说书,是单田方老先生说的。除过我,任谁都学不了。
乙:单老师的什么经典坊间说书,只有您能学得来?
甲:您听好了。(学说书)只见秦琼一抹硕长的胡须,手持青龙偃月刀,大呼一声,踉踉跄跄地迎了上去——
乙:慢着,这喝醉酒的秦琼手持什么武器?
甲:青龙偃月刀啊?
乙:小心一刀劈了您。
甲:怎么说话的您?
乙:秦琼使的是双铜锏,青龙偃月刀是关公的武器。
甲:差不多吧,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乙:那也不能拿错了,另外,秦琼不用抹胡须。
甲:为什么?
乙:秦琼别说硕长的胡须了,他连寸须都没有。
甲:(学说书)关云长看到这位不知从哪个朝代穿越过来的毛头小子竟敢挑衅自己——
乙:穿越故事都来了。
甲:这关公红脸一黑,“啊啊啊”地呼吼一阵:“阿拉可不怕侬”,夺过来青龙偃月刀就砍了过去—
乙:打住,打住,关公要砍秦琼?还红脸一黑,说得又是上海话?
甲:别打岔。秦琼一看关公真要砍他,从腰里拿出双铜锏,呼吼道:你娃儿子还耍真格得?
乙:啊,四川的秦琼来了。
甲:关公心想,您想和我玩假的,这怎么行?便吼叫道:阿拉快弄是——
乙:您看秦琼是什么?
甲:假鸡蛋吃多了。
乙:嗨,鸡蛋哪得罪您了?
甲:至于"逗",就是您和我在这里互相抓哏逗笑,是气氛的烘托。
乙:观众最爱好这一口。
甲:什么话?这是相声的特色。
乙:能不能表演一段让咱开开眼,一小段也行。
甲:好,我就来上一小段。
乙:(夸张的动作)赶紧掏干净耳朵。
甲:(摸乙的耳朵)这是昨晚被苍蝇尿进耳朵里去了,真可怜。
乙:您的耳朵才被苍蝇尿进耳朵里去了。赶紧来一段,逗咱乐一乐吧。
甲:有两人在吹牛。
乙:噢?
甲:又“噢”什么?
乙:没什么,您说吹牛。
甲:这俩人呢,一个说,我爱喝酒,但都是一小滴一小滴地品,不敢大口。另一个说,我也是爱喝酒,也是一滴一滴地品,更不敢大口。
乙:这算什么吹牛呢?
甲:一个说,我家的酒啊,那是绝无仅有,别说喝一滴了,闻闻都得醉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