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二人转转动了山河岁月(散文)
东北的二人转,看着喜庆,唱得过瘾,说得“天花乱坠”。演员们穿得花红柳绿,随着乐曲,红红的扇子摇起来,手绢抖起来,轻颤莲花步,慢抖杨柳腰,一步一莲花,看似秧歌舞,却在用肢体表达这改为丰富的语言。演员们风趣幽默,插科打诨。嘻笑怒骂间,表达着更多的社会内容,人们把这个说唱舞结合起来的民间艺术概括为“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
几百年前,闯关东那一代先辈把关里的文艺带过来,在几代人中间传唱演变,终于在东北民间开放出喜闻乐见的艺术花朵——二人转!
说起东北二人转,它是我童年形影不离的伙伴。听进耳朵里,放到心坎上。
如果说童年母亲的怀抱是温暖的港湾,那扎根于乡土的地方戏曲,就像精神世界里母亲,给予我无尽的爱。童年的我,满身泥水向她跑去……投入它的怀抱,依偎在它的亲切旋律和歌声里。“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就是当时的写照。那时候只有广播,广播里会播放广播剧,歌剧,二人转……二人转就是土生土长的东北剧种,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更适合大众的口味。女演员更像东北大妞,时而泼辣,时而婉转,嬉笑怒骂,有时娇柔可亲,有时如泣如诉……男人们声音多粗犷豪放,不过男人若声音娇柔些,就让人受不了。有时候这些男演员比女演员还柔情,唱起爱情戏来,那声音甜得能酿出蜜来,虽然闻其声不见其人,人也乐意沉浸在那美妙的声音里。
还记得为了听二人转,孩子们飞跑回家的场景。放学以后,从教室里飞出一些同龄的孩子,比赛着跑,在乡村土路上,撒开两个小脚丫,就是摔倒了,一身泥水也不要紧,爬起来继续飞快地跑奔,只为了不错过一段二人转。跑到村口,就听见村里大广播里播放乡里地方戏队排练的新曲目。都是本村演员唱的。我觉得她们唱得好。我开始痴迷二人转,因为每段二人转不仅有婉转的曲调,里面几乎都有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例如《包公赔情》,包公在这个曲目里,变成一个向嫂子赔罪的孩子,此时的他不是什么大官,更像我们的朋友。他的形象和我们如此亲近,让我们轻易地就接触到了古人。情真意切,柔肠寸断,这还是那个铁面无私的包公吗?这样的包公谁能不喜欢?包公嫂子痛失爱子,所吟唱的句句如血泪,特别感人。两个人边唱边回忆曾经的亲情和温暖,那时候的我,被剧里渲染的亲情感动得一塌糊涂。据说包公赔情感染了一代人。邻居的儿子不孝顺,已经分出去单过,就因为常听二人转,想起老母亲养育之恩,就把母亲接过来一起住。二人转有时候也如春雨,滋润了一代人的情感世界。
我妈妈更是二人转的爱好者。做饭的时候,灶台边忙碌的她,在蒸腾烟雾里哼着二人转小曲。火炕上,一边做鞋子,一边吟唱。甚至下田插秧,也不忘记吟唱一曲,绿色田野上,涌动声声不息的绿,也涌动妈妈奔涌不息的歌声。她吟唱最多的就是《包公赔情》,她唱得不是特别好听,但她沉醉的样子还是让我感动。一段曲调入了心,从此就走不开,跟着妈妈的脚步,陪伴我的童年。
我和妈妈喜欢听二人转,是被里面的故事吸引。例如包公赔情,里面情愫动人,有很多二人转就是经典故事改编的,如《大西厢》《包公断太后》《梁塞金擀面》,这些二人转,里面讲的都是生离死别的动人故事,在那个年代,这些动人的故事唯有在二人转里才能享受到,在我幼小心里埋下一颗惩恶扬善的种子,里面表达的亲情爱情也委婉动人。
我家小叔,和我同龄,都是二人转迷。我们那时候跟着地方戏队走,只要有空,不管多远我们骑着自行车一定赶到,耳濡目染,白天看着,晚上偷着练习。不能被大人看见,这在他们眼里就是不务正业。没事我们都能哼几嗓子。要论唱得好,谁也比不上小叔。而且人长得粉白如玉,眉眼间有几分英气。那年乡里招聘二人转演员,我们都报了名。每天晚上在广场上排练,左手一个花手绢,右手一把扇子。我们几个在广场上翩翩起舞,学得有模有样。轻盈的步伐,颤巍巍的腰肢,我们倾情投入。扇子成为舞蹈道具,花手绢上下翻飞。小叔身为男孩子,表演稳健,但气场强大。这是与生俱来的气质,在我心中,他就是当演员的料子。
我们几个去报名,毫无意外,小叔满脸英气,再加上亮嗓,被选入乡里地方戏队。一度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明星。他唱得《马前泼水》,饰演朱买臣,贫穷时候不卑不亢,富贵时候谦逊有礼。英俊面容,潇洒的风度,吸引了一波关注。男女老少都喜欢他的二人转。
然而小婶的出现打碎了他的戏曲梦。小婶因《马前泼水》爱上了小叔,开始漫长追星之路。小婶本来是村长之女,为追小叔甘愿去地方戏队打下手。帮人家化妆,有时候也下厨做饭。那时候,我家生活条件不好,小婶就以美食美酒诱惑小叔出来约会。队里的台柱子就被这个“心机女”牵着走。两个人你侬我侬,情浓时,不忘来一段二人转。月光下,二人款款深情,小叔英俊潇洒,小婶娇小玲珑,在月下也曼舞翩翩。只见小婶两脚在一条线上,交替迈步,膝盖先屈后伸,脚尖上翘,纤腰摇曳。小叔脚跟抬起,脚掌着地,小腿颤抖。月光下,两人用二人转特有的舞步,舞一曲风花雪月。两人一起唱,唱一曲《瞧情郎》。唱到动情处,两个人就拥抱在一起。二人转就是他们爱情的下酒菜,就像我们家爱吃的大葱蘸大酱,贼辣辣的,有味道。二人情浓意浓,更是在月下海誓山盟。小婶人长得俏,嘴又甜,嗓音也好,不过她不太出来唱戏,就喜欢跟我的小叔唱。小婶家里人不让她唱戏,只让跟班走。并且也不喜欢小叔唱戏,当时唱戏不怎么赚钱。在老人眼里是风流行当,怕男人学坏。
当年小叔一曲《回杯记》唱红了我们村的一片天地,也成了他最后的辉煌。小叔在这场戏里演得太投入,面对困守深闺苦苦等待的王二姐,满眼泪光,娇俏动人,任谁看了不动情?小叔进入了角色,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以前彬彬有礼的君子,这场戏了成了一个有情郎,而且还会撒娇卖萌,当着女演员,活脱脱的一个情郎哥,这让恋爱中的小婶怎么受得了。
这出剧演完,小叔又收了一波从未有过的关注度。都是女人的,都说小叔演技好。这时他也收到小婶家的最后通牒,要么演,要么退。小婶的爹娘让小叔回家,和小婶结婚,种地,生娃。至于唱戏的事,只能来生再续缘。小叔舍不得小婶,也舍不得他的舞台,真下不了决心。后来,在全家人劝说下,还是告别乡村大舞台,小叔走后,地方戏队不久解散,演员们多回家种田去了。小叔和小婶因戏生情,终得姻缘。结婚以后,每天出演的都是种田的故事。在辛勤的劳作之余,两个人也要唱一段。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深情对视,我是你眼里的风景,你是我眼里的时光,有二人转做纽带,二人还是浓情蜜意。
说起《回杯记》,当年小叔和小婶还真演出了一场现实版的《回杯记》。小叔在2000年做生意,亏了本钱,差点卧轨自杀,幸好被过路人救下。小婶卖了房子替小叔还债。小叔后来去南方做买卖,赚到了钱,衣锦还乡,当老板的小叔和小婶依然浓情蜜意,打情卖俏,多少年轻夫妻羡慕不来。这是二人转的魔力,二人转里藏着他们不老的青春。
现在二人都年过七十,儿女成群,还时不时唱一段《回杯记》。最近两个人也发起短视频,用老婶的话讲,“赶紧得瑟得瑟,余生快乐全靠它了”。老婶七十岁打扮起来像十七,唱起那个“瞧情郎”,还是和当日一样俏皮可爱。小叔已经满头白发了,还是用当年那娇柔的声调跟小婶一起唱。两个人视频关注的不多,但两个人愿意唱,一唱起二人转,两个人就又回到了初见时光,郎情妾意,甜甜蜜蜜……
二人转让两个从年轻唱到老年,唱得山河生色,岁月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