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柳岸】小阔党家一家亲(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柳岸】小阔党家一家亲(散文)


作者:秋天的芬芳 秀才,1280.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73发表时间:2024-06-26 15:43:29
摘要:小阔党家,作为传统古村落的一部分,人们一代又一代,传承着善良真诚、团结友爱、遵规守矩、睦邻四舍的中华美德,也弘扬着传统的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传统孝道文化,人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它是我们村的一个缩影,也是贾平凹笔下“国家的大德之域”之小小一隅,这里的美德和传统文化确实值得人们去发扬光大。

贾平凹先生曾在《定西笔记》一文中写到:“在我的认识里,中国有三块地方很值得行走的,一是山西的运城和临汾一带,二是陕西的韩城合阳朝邑一带,再就是甘肃陇右了。这三块地方历史悠久,文化纯厚,都是国家的大德之域,其德刚健而文明,却同样的命运是它们都长期以来被国人忽略甚至遗忘。”我深有同感。作为合阳人,我觉得很有必要提笔书写此文,以便让读者走进贾平凹笔下“国家的大德之域”之小小一隅——小阔党家,并通过这个小小的缩影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合阳,了解合阳的传统文化,从而也让这里的美德和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题记
  
   我的老家在陕西合阳百良东宫城村。我们村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它地处黄河之滨,徐水之畔,周边气候湿润,林深草密,先辈们曾在此种桑养蚕,织锻织绸,南北朝时,晋陕商贸非常繁荣,故称村名为“织锦城”。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即公元446年),这里曾设为宫城县。盛唐中期,有东宫娘娘贬逃于此,身怀六甲,于此城生子李确,后封为太子,因古代太子所居之地称为东宫,东宫城村因此而得名。
   东宫城村在很早的时候,因为是地方行政中心,所以常年商贾云集,经济发达,常被方圆几十里的人们叫作财东村。村中居民以党姓和雷姓居多。整个村子的建筑都很考究,特别是高门楼,大院子,显得敞亮和气派。其中,村东头的党家巷人更为富足殷实,每家每户建筑犹为突出,因而被人们称为“小阔党家”。迄今为止,仍有60多户明清时期修建的四合院保存完整:高大的门楼,青石台阶,门口精美的雕塑、牌楼以及青砖围起东西南北四座房而构成的四合院,看似大致相同但却风格各异。看着这些古朴的建筑,人们可以联想起先辈们的生活状态,也无不赞叹和敬佩那些能工巧匠们!
   “小阔党家”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长大成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我地理上的归宿,更是我文化和情感上的根,那里有我太多美好的记忆。离家四十多年,犹念故乡那片地,更念那里一片情。每次回老家,都会和巷子里的老人家长里短,说起那里的人谈起那里的事,聊起邻里之间亲如一家互帮互助的情景,提起党家巷数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和习俗,让我一如既往地感受到浓浓的从来不曾离开过的亲情,这种淳朴而真挚的温情常萦绕于我心中,使我常常想起,从来也不曾忘记。
   (一)与众不同的称呼
   党家巷称嫂子为“新姐”。此事还得从我刚结婚说起。1989年春节,我和爱人回我娘家拜年。在巷道里碰到几位嫂子,我们相互打招呼,我爱人好奇地问:“你刚才称呼那几位姐姐是新姐,姐姐就是姐姐,怎么前面加了一个新字?”
   这一问,让我也颇觉新奇。从小到大,我们都习以为常了,我也不知道我们为什么称嫂子为新姐。于是,我回到家便问我母亲。
   “姐妹肯定比嫂子亲,叫嫂子心就远,叫姐姐肯定心近很多。新姐虽不是土生土长的党家巷人,但结婚后就要在咱这里扎根,进了党家的门,就是党家的人。咱党家巷有个传统,看待媳妇要和看待女儿一样。咱们巷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至于什么时候叫起来的,我也不清楚。”母亲的解释让我豁然开朗。
   姑嫂关系,是指小姑子和嫂子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每种文化中都存在,但由于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法律上的亲情关系,因此姑嫂关系是一种比婆媳关系更为微妙更为复杂的关系。姑嫂关系,和婆媳关系一样也会影响着家庭的和谐与团结。
   党家先祖有远见卓识,从根子上就为建立融洽和谐的婆媳、姑嫂之间的良好关系打好基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营建和谐美好家庭氛围的智慧!
   我们巷子里,不仅仅在称呼上亲近,而真正值得人称道的是姑嫂之间亲密友善的相处。记得我的老姑、姑姑辈每年过年回娘家拜年,东家叫,西家请,走了东头走西头,走了南头走北头,每一个出嫁的女儿都能享受到回娘家大家族的浓浓亲情,以至于我十几岁都搞不清哪些老姑,哪些姑姑是我们的亲老姑、亲姑姑!
   (二)婚嫁习俗
   党家巷有人家娶媳妇,那是头等热闹的大事。整个家族集体出动,有一套严格的、细致的、完整的迎接仪式。婚礼前两天,主家请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商讨大事细节。执事、厨子、迎宾、端菜上茶及礼房人员等等都会听从执事整体安排,明确各自分工。婚礼前一天晚上,男女分开会进一步讨论各个环节的衔接,从家里新房的布置、庭院的布置、到巷道的布置、以及第二天接新媳妇及其娘家人的时间节点,宴席的过程,送客的礼节等等,要求每一个人都要熟悉并了如指掌,不能有差池或疏漏。
   结婚的当天,从早到晚,执事者各执其事,尤其是宴席的整个过程,有礼有节,有条不紊。宴席一般分三道:九启盘子、十全席以及最后的喜馄饨。九启盘子是花生米、凉拌莲藕、凉拌三丝等凉菜及干果盘子供下酒之用;十全席,是最高规格招待客人的正餐菜品,也叫“十碗饭”,包括“六肉四菜”。“六肉”为:大红(切成方块的红烧肉)、小红(条子肉)、大酥(过油肉)、肘子、鸡肉、肉丸子;“四菜”为:菠菜、豆芽、白菜、黄花,其中前两种为凉拌,后两者为热汤菜。十全席的摆放是有顺序的:“一鸡二肘三白菜、四红肉、五菠菜、六酥肉、七黄花、八小红、九豆芽、十丸子”,而且每碗菜上来后,桌上菜碗的位置要随之移动,形成各种图案,即所谓“碗碗成席”,让食用者看着漂亮,吃得开心;最后一道是“喜馄饨”,寓意“浑浑全全,欢欢喜喜”。
   宴席完毕后,新郎家要回礼送8盘圆馍给新娘家,表示“事事顺利,圆圆满满”,直至所有客人走完,巷里所有帮忙的人才可以吃饭。
   婚礼的庄严、隆重及喜庆的氛围让人感动,满满的仪式感让人终生难忘。
   同样地,党家女儿的出阁宴也没有丝毫马虎的。结婚的前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吃“百家饭”,即每家要送给即将出嫁的姑娘一圆盘“喜馄饨”,有的家还送小毛巾、香皂、镜子等随身所用的小礼物,以示“睹物思人,勿忘娘家人关爱”;晚睡前,即将出嫁的姑娘要行“洗礼”,即拔额头汗毛和洗脚之礼,预示从头到脚,焕然一新,希望党家的女儿带着大家族人的祝福到婆家,开始新的生活,展现更加完美的自己。
   结婚那天,出嫁姑娘要行拜祖先及与父母离别的跪拜礼,以表示对先祖的敬重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然后,几条巷子每家都会有人和主家亲戚一道参与送亲仪式,将新人送至婆家,完成所有的交接仪式才依依不舍地返回。
   (三)吃新节
   党家巷还有一个代代相传的习俗,叫吃新节。吃新节是指每一年嫁入党家巷的新媳妇都要在大年初一这天到家家户户去吃一顿早饭的习俗。具体的做法是:每家每户的女主人早早就包好饺子,然后派一个小孩去到前一年结过婚的人家去请新媳妇到家里作客吃饭。大年初一大早吃饺子是我们那里的习俗,这是因为每年除夕夜,全家人都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共享天伦之乐,寓意着家庭的团圆、幸福和美满;其次,饺子的“饺”音同“交”,寓意着辞旧迎新,交好运,交平安运,以祈求来年家人或他人出入平安;还有,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着财富和富裕,人们吃饺子来祝愿自己和他人财运亨通,财源滚滚;另外,饺子的形状也像胎儿的脐带,寓示着生育和繁衍,早生贵子之意。总之,饺子是我们每一年第一顿饭必须吃的美食,而且大家都争相起早做好,来祈求来年一切顺利,万事如意。
   在这样的祝福过程中,大家肯定不会忘记嫁入党家巷的新媳妇,把整个大家族的好运传给新人。
   大年初一天不亮,男主人会领着儿子、孙子等人挨家挨户去磕头敬祖先,然后磕头敬长辈;接下来,便是女主人招待新媳妇吃新节,让新媳妇品尝自家包的饺子,熟悉家人和环境,以便以后有更多的来往和交流,让新人感到融入大家庭的温暖。这天早上喜庆的氛围特别浓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炮竹声声,巷子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互相拜年祝福,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记得有一年,我们巷子里同一年结婚的有八对,新娘子有8个,年初一家家户户在排队等着她们一起吃饺子,我们小孩子跟着后面前巷后巷到处跑,其热闹的景象至今让人难忘。
   大年初五,也是新人吃新节的日子。这一天是新出嫁在外的党家巷的女儿回娘家吃饺子,和年初一样,家家户户去请外嫁的女儿同吃一顿饭,长辈嘘寒问暖,同辈共叙昔日情谊,祈愿未来更加美好,把浓浓的暖意传递给外嫁的亲人。
   正月十五,新媳妇或者外嫁的女儿要“躲灯”,即新结婚的女性既不能看见娘家的灯,也不能看见婆家的灯,因为众所周知,正月十五闹花灯,“闹灯”是“闹蹬”的谐音词,“闹蹬”是我国北方广为使用的一个俗语,指两个人搞得不愉快,分道扬镳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这一天新人要去外婆家去住一晚,以便避免和婆家及娘家以后“闹蹬”搞得家庭关系不和睦。这一习俗亦是提醒女孩在成家后要重视孝道,和婆家娘家人融为一体,传承良好的家教家风。
   (四)邻里和睦,比孝比贤
   在我们小阔党家,邻里之间关系非常和谐亲密,比孝比贤之风甚浓。
   记得我小时候,人们的生活都不很富裕,借代之事时常有之。你借我家一碟盐,我借你家一盘辣面,甚至来客人了借别人家几个馒头,然后等自己家有了再及时还给人家;也有互借劳动工具的,铁锹、锄头、镢头、耙、耱、犁、架子车,甚至牲口等;凡是有借,左邻右舍只要自己不用,都会慷慨借出,不会让借东西的人空跑一趟。
   还有,送东西也是人之常情。你送我家两个茄子,我送你家一把豆角;你送我家几根萝卜,我送你家几根大葱等等;有时做了好饭,也相互分享,东家送给西家一碗饺子,西家送给东家一碗麻食或者馄饨等。送好吃的这样的好事是孩子们最愿意做的,因为每一次送东西都会得到大人们的赞许,大概还能得到一颗糖、几个核桃等小东西作为回礼,小孩子自然会开心高兴,跑得比谁都快,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家有一棵大枣树,每一年我妈都会将打下的红枣拿出好多做一顿红枣糊糊送给我们本家的老人,然后将剩下的晾干晒好,供巷子里人蒸花馍用,或者过年时分给磕头的孩子们吃。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很多,但大家互赠东西的好习惯依然保持,让人时常心生感动。
   除了邻里和谐相处之外,在我记忆中,党家巷的媳妇都非常孝顺贤惠。她们勤劳朴实,吃苦能干,尤其在孝敬老人方面值得人称赞。巷道里,妯娌之间没有因养老人问题发生过争吵,甚至没有红过脸,你听不到媳妇责备老人的声音,相反地,人们总是听到老人对自己的儿媳赞不绝口,这一点特别难能可贵。在近些年村里的“九月九敬老节表彰会”上,党家巷很多人榜上有名,很多家庭的门口都悬挂着“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邻居”、“好小姑”、“好婆婆”等牌匾,还有的家门口悬挂着好几个呢!他们都因善行善举而被人们尊重和爱戴,成为效仿和学习的楷模。
   (五)耕读传家,读书为荣
   党家巷的先祖有不少人在外经商,曾经在西安、三原、泾阳、兰州、汉中、陕北的子洲等地都有党家的老字号和商号,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数党寿先,成为合阳商会会长;我的高祖父,党存真,曾为清朝儒学生员。他大半生在外经商,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诚信经营,公平买卖,老幼不欺,取信于民,因而商贸繁荣,积攒下不少钱财,家中颇为殷实。他为我曾祖父及党氏家族的后辈聘请先生,设立了私塾;我的曾祖父,党积盛,考取了清代贡生(别称“明经”),算是步入地方层面的高级知识阶层。他热衷于教育,后来在私塾院子里又盖了7间拱房,使学子们有了更为宽敞明亮的学习场所,也招收除了家族以外的寻常百姓的孩子,自己则成为教书先生,服务乡邻,造福后代;还有一位对我们党家巷影响很大对后代影响很深的人值得一提,那就是我特别敬重的人---南院大婆。南院大婆是我南院大爷党卫斌之妻。大婆是湖北麻城人,从小跟随在甘肃为清朝武官的父亲长大,知书达理,贤淑聪慧,是标准的大家闺秀。我南院大爷在西安经商数年,他的人品和财智在商界颇有声望和影响力。大婆之父对大爷颇为赏识,并将自己心爱的女儿许配给他。大婆心地善良,孝敬父母,思想先进,教育子女有方,是我们大家族媳妇学习的楷模。由于她的影响,我们党家人更加崇尚读书,很多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她们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出息的人。
   1985年,我作为小阔党家第一个女孩子考上大学时,巷子里的人都特别高兴。尽管当时人们的日子都过得比较紧张,但我们党家巷的人家家户户都做了最好吃的东西热情地招待我,油饼、馄饨、蒸肉、油馍等等,这些平时都没有或者说一年都难以吃上几顿的美食,他们却舍得做出来给我吃,那种亲情怎能不令人感动!

共 644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笔者用细腻的笔墨,叙述了自己的家乡陕西合阳百良东宫城村党家巷人一些美好的风俗和家风。党家巷人因为家庭富足殷实,每家每户建筑犹为突出,因而被人们称为“小阔党家”。这些小阔党家人时代沿袭下来一些良好的民风,笔者也用深情的笔墨,把这些良好的民风习俗娓娓道来:如,称嫂子为“新嫂”,这是对那些新娶进门的女人们的尊称,是为了拉近和新人的距离,从根子上建立融洽和谐的婆媳、姑嫂之间的良好关系打好基础,让她们更好地融入新的家庭;在这里,姑嫂之间亲密无间,出嫁的女儿回家能享受到浓浓的亲情;谁家有人娶媳妇,出嫁女儿,大家互帮互助,各个环节分工明确,婚事办得滴水不漏,婚宴菜也很有特色,体现了小阔党家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氛围;小阔党家还有一个代代相传的习俗,叫吃新节。新媳妇进了门,在大年初一还要去挨家挨户吃饺子,把整个大家族的好运传给新人;大年初五,嫁在外的党家巷的女儿回娘家吃饺子,家家户户去请外嫁的女儿同吃一顿饭,把浓浓的暖意传递给外嫁的亲人。正月十五,新媳妇或者外嫁的女儿要“躲灯”,提醒女孩在成家后要重视孝道,和婆家娘家人融为一体,传承良好的家教家风。小阔党家,邻里之间关系非常和谐亲密,在生活条件不富裕的年代,家里的东西随意供邻居使用,有了好吃的也互相馈赠,礼尚往来,体现出浓浓的亲情和乡情、邻里情;在这样的好风气带动下,小阔党家家庭和睦,邻里之间、兄妹之间、婆媳之间、妯娌之间、姑嫂之间和平相处,很多家庭因此获得各项荣誉,成为党家人学习的楷模;小阔党家以学习读书为荣,祖上出了很多商人、名流、知识分子、书香门第;而笔者作为小阔党家第一个女孩子考上大学时,更是受到了巷子里人们的隆重款待,难忘的亲情令其感动;小阔党家在面对困难时的互帮互助和彼此支持,尤其是笔者的母亲在逝世前后,更是体验到了大家族以及亲友的暖暖情谊,让笔者终生铭心刻骨!笔者用在生活中体验到的点点滴滴证明了“小阔党家一家亲!”散文通过叙述家族的优良家风,反映出小阔党家文明的涵养和淳朴善良的本质,这样的好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值得弘扬讴歌,发扬光大!散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满正能量,读之给人向上的力量,很有社会意义!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26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4-06-26 15:44:29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4-06-26 15:45:21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你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老笨熊李春胜        2024-06-26 15:56:42
  文笔细腻独到,传统美德、传统风俗尽现,满满的正能量,不赞也得赞!
李春胜,教师
回复3 楼        文友:秋天的芬芳        2024-06-26 16:14:4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物质的奢华而失去了传统的美德,所以人们应该重视精神文明的传承!我们村,尤其是党家巷的确有很多优良的传统值得人们去继承和宣传,比如:与人为善、与邻为友、尊老敬贤、互帮互助,这些都是良好的道德风尚,是我们应该发扬光大的。感谢点评,祝夏安!
4 楼        文友:秋天的芬芳        2024-06-26 16:03:40
  感谢刘编精彩编者按,您的支持是我们社团文友创作的动力!问好刘社,祝夏怡!
5 楼        文友:老百        2024-06-26 16:09:28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5 楼        文友:秋天的芬芳        2024-06-26 16:17:06
  诚心感谢社长的支持,鼓励和推荐,顺祝夏安!
6 楼        文友:因为有你        2024-06-26 20:29:42
  欣赏美文,遥祝夏安!
因为有你,娱乐自己!
7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4-06-27 09:23:05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还是传统的农耕生活。各种风俗,各种传统保留的很好,如邻里之间的人情关系,大的家族的宗亲关系,女子出嫁的各种风俗,还有一大家人生活在一起的热闹亲密……回忆很美好,只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风俗可能会渐渐变化甚至消失,以后的孩子,大概永远不会知道把嫂子叫做“新姐”的含义了,也不会知道农村嫁女和新娶的媳妇在新年之时要到村里每户人家吃饺子了。世事多变,唯一不变的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份。文章越写越好!问好作者!希望多出佳作!
回复7 楼        文友:秋天的芬芳        2024-06-27 15:25:12
  感谢精彩点评!上个世纪人们人们忠厚善良,民风纯朴,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助,家庭互敬互爱,温馨和睦。这些传统的东西确实值得提倡和发扬光大!感谢您的关注,支持和鼓励,我会向你学习,不断努力的!谢谢!
8 楼        文友:秋天的芬芳        2024-06-28 07:28:18
  王抗锁:东宫城村是一个拥有十三个组,五千多人的大村。距我老家榆林村五公里左右。从小就听村里的长者说:东宫城是个富村,党家都是有錢人(财东家)。这里的村风纯朴,村民素质高雅。是合阳的一个古文明村,榜上有名。文中讲了东宫城村的好多故事,很受启发,为我们家乡有这样一个好群体而高兴。相信东宮城村在党的领导下,不久的将来,村民将会更加富裕,村风将会更加闻名.美好,有望跃入国家级文明村的行列。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