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韵凝芳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韵】赤松道场弘福寺(散文)

精品 【文韵】赤松道场弘福寺(散文)


作者:运涛 童生,85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04发表时间:2024-06-27 22:45:36

来游贵阳黔灵山公园,只是在网上看到这个名字,说来贵阳必打卡甲秀楼和黔灵山公园,至于到黔灵山公园里面看什么,我事先没任何计划,想着随遇而安吧。
   即使进了公园,也是信步而行,漫无目的,走着走着,登高上坡,看到一片画栋飞薨,才知“黔南第一山”在此,由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题写,这片建筑群为弘福寺。
   ◎大众妙法莲花经塔
   山门外右前方有一七级浮屠《大众妙法莲花经塔》,1990年贵阳信众集资修建,塔内藏莲花经,塔外上六层刻佛像、底层为名家书写佛经语。如赵朴初题写“护持文物集群贤,今逢盛世希有缘,愿观众力护庄严。”王兆惠题写《心经》片段“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等。
   序中陈述“妙法莲花经乃释迦牟尼佛倡其本、怀宣其知见,普令法界众生同入佛智、同登觉岸之法宝。正是十方诸佛土,一路涅槃门,故法华乃众经之最、众妙之门。释成栋法师,四川籍,青年入黔出家,依安顺清凉同昌明法师,学法华经。后至筑城东郊,筑茅庵修头陀行,一生受持法华,晚年愈勤,常为四众宣讲,听者如云,其中解行并重居家修持者不乏其人。衲住持弘福寺,成师带众扶持诸多奉献。公元1989年倡议修建法华经塔于黔灵山上,弟子毛妙悟、张妙德、潘悟天等发心募资筹谋施工,由弘福寺董其事,不期年而大功告成。塔为七级,高14.56米,方六,佛用白石雕砌,塔内藏法华经等经,塔外有名家书写经语。巍巍宝塔,屹立寺侧,使黔灵添景、筑城增辉。经云: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是财我塔之兴建,凡倡议乐捐经书雕刻安装劳心劳力者皆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照壁
   寺前有一照壁,佛历2536年(公历1992年)10月落成,正中“弘福禅寺”的寺名,照壁前有一对石狮子,雄健威武,昂首挺背,狮口大开,獠牙外露,凶猛的气势摄入心魄。照壁两端是一副对联:“万木参天严佛国,双峰对峙护山门”。万木参天形容黔灵山的生态环境恰如其分,双峰对峙指寺院坐落于杖钵峰、宝塔峰、象王岭交汇处,
   下面抄录“憨山大师法语”,憨山大师是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禅宗临济宗出身,倡导禅净双修,对复兴禅宗起到了很大作用,被称为曹溪中兴祖师。曹溪因六祖慧能在曹溪宝林寺演法而得名,指代禅宗南宗。北宗主张“渐悟”说,南宗主张“顿悟”说。临济宗是禅宗南宗最大的支派,禅宗和净土宗都是我国本土特有的佛教派别,一个讲求的是明心见性,一个讲求的是往生净土,一个修行方法是参禅,一个修行方法是信愿念佛,所谓“禅是净中之禅,净是禅中之净!”说明弘福寺属于禅寺。
   我只是游客,不会有机会与和尚们斗机锋的,把目光更多关注到建筑上。
   我发现照壁的背面更精彩,是九龙浴佛图,佛自然是释迦牟尼,据说释迦牟尼一出生就能说话会走路,他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地上就开出一朵莲花,谓之步步莲花。他左手握大地右手握着天,说道:“天上天下,唯吾独尊”,这时候花园里忽然出现了两方池水,天空中出现九条巨龙,吐出水柱,为其沐浴净身,象征着“花开见佛”、“佛光普照”。照壁两端也有一副对联“三界超凡空色相,九龙护法见灵光”。
   ◎赤松道场
   大山门四柱三楹,大理石材质,做工精细,雕琢逼真,斗拱密致,檐牙高啄,中门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弘福寺”、“南无阿弥陀佛”,楹联为“洗钵池清澈见本来面目黔灵山上赤松苍翠,九曲径幽通达真如自性昆仑峰下道岭常存”。左右山门上题“登清凉地”“入解脱门”,楹联为“诣菩提场五蕴皆空六根俱寂,登圆通路一尘不染万德圆彰”。
   “弘福”是“弘佛大愿,救人救世;福我众生,善始善终”之意。
   楹联所说“九曲径”是盘山古道,为清康熙二十七年赤松开辟,全径383级,沿途有古迹“洗钵池”。
   有一石龟背负“赤松道场”的石碑,是2002年树立的赤松和尚开山建寺330纪念碑,碑上有对联,这个极少见到,“广开金界创建禅林万千信士怀祖德,永护法幢弘宣佛学三百余年续宗功”。
   山门前广场的右侧,赑屃驮着一块石碑,碑头雕刻两条祥龙,石碑为“赤松祖师道场纪念碑记”:祖师讳道领、号赤松、俗姓韩。生于明崇祯七年,祖先自浙江迁湖南,再徙四川。明末随父避战乱入贵州。祖师幼怀颖慧,就读儒书。早萌出尘之志,十五岁时潜至深山,草衣木食,倍尝艰辛。忽思浮生如梦,惟佛有不生不灭之理,誓必讨个分晓,遂参九峰灵药和尚,投礼披剃,法名道领。三十岁时于贵州募役司灵隐禅师处受具足戒。五年后再受学于白云西识和尚彻证西来之旨。清康熙十一年祖师时年三十八岁,适得贵州巡抚曹申吉率文武官员及千余信众之助,开辟黔灵山创建弘福寺,为临济正宗三十三世大和尚。数年之间,规模大备,乃结制传戒开堂说法,并亲订丛林清规八条,继遍游四川江浙诸山,得藏经全部。回山撰黔灵山志,写纪事传道诗文,且购置田产农禅并举德望远场。清康熙四十五年圆寂,世寿七十二,僧腊四十二,遗骨安置于寺后毗庐峰下灵塔。
   慧海于西元1987年受命住持黔灵山弘福寺,秉祖师遗志传临济宗风,重光梵宇,再建琳宫。出国传经,编印历代黔僧语录。主持贵州首次二部僧传戒法会。修建五百罗汉堂。承先启后,续焰传灯,今躬逢祖师开山建寺三百三十周年。谨率雨序大众镌刻此碑,彰明祖师功德,昭告后学永垂不朽。
   弘福寺第十五代住持慧海谨志,时年八十有七。
   陈福桐敬撰,韩国杰敬书。
   佛历2546年壬午孟秋、西元2002年8月25日
   碑记使用竖版繁体文言,固然显得有文化,但能认全上面文字理解所写内容的人,就少了许多,同时懂得佛教传承的更少之又少。让我想起来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座右铭“保持一定的距离”,政客的智慧被佛门玩得炉火纯青,至少从文字上拉大了和尚与普通信众的距离,不过六祖慧能来了,估计是看不懂的,因为他主张的是舍离文字义解,而直澈心源。
   华严宗、禅宗、律宗、密宗、净土宗等属于佛教的一级门派,南顿北渐属于禅宗下的二级门派,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属于禅宗南宗下的三级门派,其中临济宗最大,曹洞宗次之,有“临天下,曹一角”的说法。弘福寺有家谱可查,自然属于名门正宗。
   ◎弘福寺
   买票进寺,只见青烟袅袅,信众群群。
   山门中门背面上书“人间净土”,楹联为“万江择一勇猛精进成正觉,千门不二忍辱禅定悟真诠”。左右山门楹联为“如此匆忙有甚事情难放手,必然觉悟过些时日再回头。”
   先参观门前冷落的罗汉堂,楹联众多,“赤诚一片松高创建弘福寺,慧心六道海阔修筑罗汉堂”是变化了的藏头联,隐藏着“赤松建弘福寺,慧海阔修罗汉堂”。“六百年前建省,三百年前修寺,沿九曲径,登瞰筑亭,望群山莽莽苍苍,暮霭晨曦,变幻烟霞奇景,问何处牂牁,何处夜郎?总难明玄黄考证!当去经楼,读般若梵书,听声声木鱼,恍忽间雨洒花飞,更觉天宽地阔,绝俗忘尘,遨游在虚宇八荒之中。仰敬苦行长老,赤松和尚,秉法眼慈心,开辟这庄严佛土。五千里外寻祖,二千里外访友。踏万级梯,临洗钵池,与众士亲亲切切,说古论今,探索生命奥秘,看哪方鹫岭,哪方祗园?好参悟涅槃究竟,应来宝殿,入罗汉境界,瞻栩栩金身,无形中潜移默化,顿感名淡利轻,宁神息虑,随从于琳宫两序之列。思慕振锡高僧,慧海上人,凭芒鞋竹杖,营构此清净禅林。”对联很长,好在是楷书,容易辨识。
   罗汉堂内雕塑整洁干净,色彩鲜艳,人物千姿百态,分上下两层,纯纯“睡上下铺的兄弟”。虽然每尊罗汉都贴有名字,我却不知道是否有人能记全五百罗汉的名字,我曾背过梁山108好汉的名字,因为《水浒传》里有他们脍炙人口的故事,提林冲就想到误入白虎堂、风雪山神庙,想到戏剧《野猪林》;提到阮小七,就想到智取生辰纲、偷换御酒,想到戏剧《打鱼杀家》……而罗汉们的事迹,普及度太低了,有几人真正读过那么多佛经,第一百八雷音尊者、第四百七十一具足仪尊者,你能想到什么?有几人知道他们一个是护伽蓝神、一个是释迦牟尼亲生儿子的,他们的故事与我们又有什么影响呢。
   主轴线上天王殿与山门相对,单檐歇山顶。殿内迎面供奉弥勒佛,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天王殿的背后为地藏殿,这样的布局不太常见。
   主轴线的第二座殿宇为大慈大悲殿,就是千手观音殿。背后是护法殿,上悬“三洲感应”的匾额,内供护法韦驮尊天菩萨,门旁两侧楹联为,“气摄霜袍威震法门成佛子,芒寒月杵打开魔障见如来”。
   韦驮菩萨的对面是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前出廊,廊柱间饰有精美的挂落,古色古香,檐下悬挂“大雄宝殿”的金字招牌。门上三块匾额“诸佛欢喜”“龙天推出”“登法王座”,里面楹联是“苦海正无边望我佛大发慈悲宏开觉路,灵山新建造愿众生勤加磨砺解脱迷津。”
   大雄宝殿前,不是在香炉里烧香,而是有一个四方的池子,池子里没蓄水,而是蓄燃烧的香烛。
   左右有一对经幢,一个叫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幢,一个叫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幢。在古印度,幢是梵名“驮缚若”的译名,原是一种丝帛制成的伞盖状物,顶装如意宝珠,下有长杆。传入中土,为可保留的耐久计,开始用石刻替代丝帛的幢。其形制体现出佛幢与碑及传统石柱等建筑形式的结合,为我国固有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据《佛经》说,佛告天帝,若将该经书写在幢上,则幢影映在人身上即可不为罪垢染污。
   大雄宝殿的左侧就是财神殿,楹联为“有宝有珍有财有利有天地古今正气在此黔灵共聚,集善集福集德集义集东西南北祯祥随君弘福绵延”。殿内供奉五位财神,财神是道教的神仙形象,不过是金身。
   香客来这里都是一边舍财一边求财,寺院不介意给香客多搭几个台子多增加几个希望,若佛、菩萨、罗汉三个佛教中的核心真的满足了香客的祈求,哪里还用得着到道教搬神仙的救兵,建财神殿就是告诉香客我们尽全力了,灵不灵就是你诚不诚的问题了,反正寺院一定是盆满钵满。
   从“灵山未散”的大门就出了弘福寺。回头发现这个门上居然雕刻着门神,看模样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楹联用的是嵌字联“弘慈绍诸佛,福泽润群生。”
   ◎猴子
   出口正对着塔林“弘福寺古普同塔遗墓”,当年,赤松祖师圆寂后,葬在黔灵山,“祖师安息处”墓塔铭为“传临济三十三代正宗黔灵山道领和尚之塔”。塔林庄严肃穆,路人皆不敢高声,惟有猴子在其中上下跳跃,或捧着一瓶果奶,或扯着一袋薯片,无拘无束地追逐着。
   忽然想到一个问题,猴子有佛性吗?按《维摩诘所说经》云:“此土众生刚强难化……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可见猿猴是出名的难被感化,“以心印心,心心不异”最难在猴子身上行得通。黔灵山的猴子顽皮得紧,公园有许多穿着森防制服的人,手持弹弓,不时对着猴子喧闹的地方,射出一粒石子。
   漫山的猴子从何而来呢?佛经记录一个故事,在迦叶如来时期,一位小和尚,看到一位老和尚过河的姿态左右摆动像猴子,就开玩笑的说老和尚是猿猴。因为恶语,小和尚下辈子托生成了猴子。猴子知错并悔改,求借钵具,装了满满的甜蜜,来供养佛和僧众,才免于受苦。第三世托生为舍卫城富翁师质儿子,在得到父母许可出家后,叫做蜜胜。蜜胜跟着佛陀学习佛法,很快就证得了果位,随时随地将手中的空钵向空中一抛,回到手中,钵里就盛满了蜜汁。
   不知眼前的猴子,有没有是和尚投胎转世,也不知庙里的和尚,有没有是猴子投胎转世?
   如果是我,宁愿做个自由的猴子。因为当年庄子对楚国的大夫讲过一个故事,我听说楚国有一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现在珍藏在庙堂之上。你们说,这只龟是刮骨留名、被供在庙堂上好呢,还是保全性命、拖着尾巴,活在污泥中好呢?大夫的答案是“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也是“将曳尾于涂中”。这一点我不佛系,我觉得选择道系更适合我。
  
  

共 47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这篇游记散文,有别于一般的游记。随心随性,充满禅意。作者游赤松道场弘福寺,将各景观的详细信息,特点一一叙之,并辅以生动的描写,详实且生动。作者以游客者的视角出发,抒发自己对建筑的观察和感受,语言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文中穿插了对佛教文化、禅宗和净土宗的介绍,以及大师的生平故事,以及一些关于佛的传说故事,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也使得读者对佛教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可贵的是,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与引思。游记将教义以具象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令人印象深刻。语言优美、流畅易读,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和文化的解读,也有对建筑的细致描写和个人的情感体验,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上的满足,也能感受到情感上的共鸣。作品给我静心养性,人心向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美德感受。特别让我惊喜的是,在“猴子”章节中,充满了幽默、哲学和佛学思考,通过黔灵山的猴子为引,探讨了佛性、生命选择以及个体对自由与束缚的理解。作者以猴子为喻,不仅让人联想到佛教中关于众生皆有佛性的教义,同时也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之道。通过庄子的寓言,作者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淡泊,展现了其独立、自由的价值观。这不仅是是一场景观,更是灵魂的净化洗涤。推荐佳作共赏!【文韵编辑:绿叶红了】【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702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绿叶红了        2024-06-27 22:48:02
  一篇内容丰富、文化深厚、语言优美的佳作。感谢老师的分享!
文学的道路上,虚心的学习,永无止境的冒险。
回复1 楼        文友:运涛        2024-06-28 06:36:32
  感谢社长的编辑。
2 楼        文友:绿叶红了        2024-06-27 22:49:46
  语言优美、流畅易读,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和文化的解读,也有对建筑的细致描写和个人的情感体验,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上的满足,也能感受到精神与情感上的共鸣。
文学的道路上,虚心的学习,永无止境的冒险。
回复2 楼        文友:运涛        2024-06-28 08:59:52
  谢谢社长的鼓励 。
3 楼        文友:绿叶红了        2024-06-27 22:55:57
  在“猴子”章节中,充满了幽默、哲学和佛学思考,通过黔灵山的猴子为引,探讨了佛性、生命选择以及个体对自由与束缚的理解。作者以猴子为喻,不仅让人联想到佛教中关于众生皆有佛性的教义,同时也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之道。通过庄子的寓言,作者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淡泊,展现了其独立、自由的价值观。整体而言,这段文字既有趣味性,又不失深度,值得一读。
文学的道路上,虚心的学习,永无止境的冒险。
4 楼        文友:竹石秀女        2024-07-05 17:16:21
  我三年前,接触佛学,《心经》《金刚经》读得挺熟的。也学学唱了不少佛歌,《大悲咒》足足学了三个月,才会。如今看到这篇散文,里面有佛学,道学内容倍感亲切。开卷受益,一点不假。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