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程朱理学的作用

编辑推荐 程朱理学的作用


作者:云台文经 举人,3727.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710发表时间:2010-10-19 23:51:03

程朱理学的作用
   从科举制度到对孔、孟、荀及韩非诸子的思考,又到程朱理学的探讨,再回到对科举制度的再思考,反观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近现代文人的思想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最大,程朱理学在历史上的辉煌,直接影响了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进而又影响了文人的思想和追求,使文人越来越成为封建政治机器下的附庸。后儒家思想是汉朝董仲舒改变(或者说是发展)孔孟学说后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御人术。法家学说虽在汉以后不再独立,但无时无刻不被统治者所利用,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儒内法的实施使中国走了很长很长,长到最后真的走不动了,才被废止,但它的影响不会因科举制度的废除而消失,也不会随着帝制的结束而消亡,它仍将长期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观念和思维。法家为君主谋,不为天下谋;儒家为天下谋,不为君主谋。这也是文人不受重视,有时甚至被看作异类的根本原因。现代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和官本位思想不是与程朱理学一脉相传吗?比如把后儒家思想中的那套君臣父子进行继承和发挥,出现“服从领导,对领导负责”等的说法,岂不是如出一辙?什么存天理,灭人欲等,使封建礼教更加严格、桎梏人们的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现在还有很多封建思想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很多都是根深蒂固的,和程朱理学大有关系。即便如此也不应该把责任都推到程朱理学上,程颢和朱熹他们是背不起这个骂名的,我们民族的劣根性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三)中西方哲学最根本的分野
   在人类通向现代文明的漫长道路上,中西哲学是在相对隔离的特定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的民族心理,导致中西哲学大相径庭、大异其趣。因此,对中西哲学的差异进行认真地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了解中西哲学的特点,把握中国文化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1.求善与求真——中西哲学的不同对象和目标
   从研究对象和追求目标来看,中西哲学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一个把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作为其研究对象,追求人间的至善至美;另一个则把自然界作为其主要对象,追求表象世界之后的本体,力图达到对自然界至真完满的解答。
   中国古代哲学突出了对社会政治和伦理的研究,人际关系以及人的社会价值成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这就使得其政治伦理哲学十分丰富,形成了一整套忠孝仁义等道德规范,并进而从哲学的高度把人性与天命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以道德为中心的天人合一论。
   当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仍存在许多氏族制的残余,统治者利用氏族血缘观念和亲情关系进一步发展了宗法制,使之成为稳定社会的重要因素。由此,中国哲学必然以孝悌的伦理关系为依托,在谈天说地论人的过程中,始终带有浓重的伦理气息。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说教,道家的“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的道德伦理思想,还是汉代董仲舒的“天生五谷以养人”,认为天有善善恶恶之心的思想,以及宋代程朱关于“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天理人欲之辩,都具有将自然和社会伦理化的特点。更为突出的是,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哲学的儒家修养论和认识论,则完全是以对道德的自我追求和完善为宗旨的。同时,从道家所追求的不为物役、不为境界、绝圣弃智、洁身自好的超脱境界来看,实际上也恰恰反映出他们对自由人格的追求,表达了对实现个体价值和对至善目标的追求。
   中国古代哲学是在传统宗法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天、地、人为“三才”,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不朽之事业的独特的社会政治道德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不断地给西周以前的“天命论”注入越来越多的人事与道德的内容,慢慢地使神学天命观变成了道德天命论,从而使整个中国哲学把注意力集中到社会政治和人文伦理,形成了重政治、重伦理、重人情、重现实的哲学传统,而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其目的在于追求人类社会行为的至善,从而使现实社会得以长治久安。
   与中国哲学追求人间至善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同,西方哲学则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对自然的探索,沉醉于对自然发展原因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从古希腊哲学的发展来看,无论是早期那种把“水”、“气”、“火”等说成是世界本原的不同观点,还是中后期的“原子论”、“理念论”、“实体论”,都是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追根求源的答案。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布鲁诺为代表的自然哲学家,从唯物主义的思想出发,在不否定上帝存在的基础上以泛神论为武器力图为自然争得一席之地。自然即神,神即自然,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们对自然界最好的解说。随着历史的推进,在欧洲又出现了以纯粹“理性”和以实验为手段探索自然奥秘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但无论是培根,还是笛卡尔,其哲学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力。到了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那里,世界的本质、自然奥秘的课题又重新摆在哲学家面前,以霍尔巴赫为代表的法国唯物主义者从本体论的角度对自然界的本质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
   可见,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在知识结构、思维兴趣及其研究对象上,都注重于自然本质揭示。他们对事物的内在构成、形成原因、发展方向和转化可能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力求达到对世界、对自然至真的认识,从而形成了系统哲学理论,形成了不同于中国哲学的独特的研究对象。
   总之,在哲学的研究对象和追求目标方面,中西哲学迥然不同,一个重社会、重人事,另一个重自然、重物质;一个重在对人类社会道德伦理的探索,另一个则重于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内在结构和发展规律的研究。这样,社会政治伦理就成为中国哲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中心线索,哲学家力图通过道德伦理的规定达到人世间至善的目标;而探索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则成为西方哲学家们所倾心的问题,成为西方哲学发展的主线。与中国哲学不同,西方哲学家们企图通过对自然本质的揭示达到对世界对宇宙的真理性认识。因此,“求善”与“求真”构成了中西哲学追求目标的重要差异。
   2.体验和思辩——中西哲学的不同思维方式
   中西哲学的分野,还突出地反映在思维方式以及对待主客体关系上。中国哲学家往往通过直观体验,泯除主客观界限,力求在主观精神领域追求天人合一;而西方哲学家则以实证和严密的思辩手段,明确区分主客、物我,以求达到对自然本体的认识。
   中国哲学家大都注意伦理政治,讲求实用,哲学思想很少涉及自然界事物及其规律。孔子“罕言天道”,以“天何言哉”之类的言语巧妙地绕开了主客体关系问题。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的说教,实际上只是要求人们通过内心反省,“尽心”、“知性”以达“知天”,并以此保持善心善性,这也就是在主观精神的范围内达到天人合一。道家学派则更是否定物我区别,混淆主客体界限,通过“类与不类,相与为类”的命题,力求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地否定物我、混淆主客的天人合一境界。这些哲学家们都是从主观精神出发,在以人为中心的条件下做到泯灭物我界限达到天人合一,并以主观精神的满足取代了对客观世界的探求。
   从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看,既包括了先秦哲学家们不分物我,不分主客,力求天人合一的认识方法,也体现了先秦以后的哲学家们从自我主体出发对自然、社会的探求,更包含了一种从物出发以求识物的思维方式。但所有这些,都没有超出“直觉”、“顿悟”的思维方式,没有超出内心体验的思维特点。
   西方哲学家们则不然。从总体上看,讲求实证和思辨是西方哲学在认识论上区别于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
   从古希腊哲学的发展来看,早期哲学家们大多都以“论自然”作为其著作的名称,大都提出带有朴素性和直观性的宇宙模式论。泰勒士向我们展现了水成说宇宙发生论;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这一不朽命题;而亚里士多德则明确提出了宇宙形成的演化说。凡此种种,都是他们在观察、实验、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再利用理性思辩的力量对世界进行的界说,从而开辟了人类理性主义的先河。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哲学家们借助于科学的成果,依赖理性的力量,使哲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获得了新生。“知识就是力量”是伟大的哲学家弗•培根向上帝信仰提出的挑战,对17世纪的欧洲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从此,欧洲大地上出现了以注重经验、实证和注重理性、思辨为标志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两大哲学派别。他们高举着科学和理性的大旗,以实证或思辩为武器对世界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对后世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思维特点上,中国哲学讲求实用,“重了悟而不重论证”。尽管谈直觉方法的递进、累积,但总的说来是朦胧、模糊,缺少在认识过程中严密的逻辑论证和深刻的思辩功能,这是由中国传统哲学注重社会政治和道德伦理的特点所决定的。正因为重人事,因此一切都要以人为主体,以达“天人合一”,并且只有这样才能从人的内心体验悟出自然原则。相反,西方哲学则强调对自然的认识,对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把握,因此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特别强调区分物我、划清主客、讲求论证和注重思辩,否则就不能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3.人道与神道——中西哲学的不同宗教观
   哲学脱胎于宗教的方式不同,其对宗教的否定程度亦有差异。中国哲学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基本剪断了与宗教神学相联系的脐带,使中国哲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没有使神或上帝成为其重要范畴或解释世界的重要工具,使中国哲学的发展充满了无神论的色彩。不同的是,西方哲学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成熟的哲学脱离了超然的宗教,但作为宗教的核心概念——上帝或神,却尤如一条神秘的光环伴随着哲学的全历程,映射出哲学的时代主题。因些,重人道和重神道就成为中西哲学在对待宗教上区别的重要标志。
   随着历史的发展,儒释道三教并驾齐趋并形成合流之势,但事实上,传统中国哲学的代表——儒学,却仍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它的那种积极入世、否定神灵的思想和严谨的社会政治伦理,深深地嵌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并成为两千年来中国哲学和文化发展的主流。佛教、道教乃至近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都远未能够改变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特点,未能把中国人的心灵引向超自然、超人间的领域。唐代以后,佛寺遍及中国大地,但它们并没有也不可能起到欧洲修道院的作用,没有成为中华民族的哲学和文化的摇蓝。佛教在中国立足的先决条件是承认以“忠”、“孝”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哲学道德范畴,恰恰是这种妥协,大大淡化了佛教固有的精神。
   总之,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是一积极入世的社会道德伦理的演变史。从总体上看,神的概念始终没有成为一个重要的范畴列入中国哲学。随着中国传统宗教和外来宗教的产生和传入,中国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它们的影响,但从总体上和根本上说,中国哲学的发展始终沿着积极入世,执着人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人的道德伦理为轨迹的方向发展,并由此形成了重人事、轻神道的特色。
   与中国哲学不同的是,西方哲学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古希腊哲学那里,“上帝”或“神”的观念始终是同哲学的发展揉为一体的,神被认为是同人、自然一样的实在物,这便体现出物活论和泛神论倾向。可见,在古希腊哲学的发展中,从最原始的泛神论的出现到上帝成为哲学的最高原则,宗教与哲学始终是融为一体的,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使古希腊本体论无不打上了上帝的烙印。
   到了欧洲中世纪,宗教与哲学不再象古希腊那样揉为一体了,上帝不再是哲人的辅助工具,相反,上帝的哲学化被哲学的上帝化所代替,神学奴役着哲学,信仰抑制了理性,哲学成为不折不扣的神学婢女,成为论证、解释神学教义的理想工具。
   在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中,上帝观念时而与哲学揉为一体,共同完成对自然的界说;时而雄居人类精神的顶峰、哲学沦为其婢女;时而在科学和理性的轮翻冲击下被赋予了鲜明的自然性,达成了与哲学的和谐发展。可见,一部西方哲学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自然与上帝的演变史,它们时而合而为一,时而相辅相成,时而相互冷落。西方哲学家们就是用这种方式构成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这同那种注重社会政治和伦理研究、以人为中心的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极大的不同。
   正因为中国哲学突出了对社会价值和道德的研究,极少涉足对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直接探究,因此就足以建立起一套防止任何宗教迷狂的世俗的、现实的、理性的而又是严密的伦理学体系,形成了以道德为中心的天人合一论。因此,同西方哲学中宗教和上帝伴随其全过程不同,中国哲学从总体上讲缺少宗教因素,上帝和神灵始终没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因此,重人道和重神道就构成了中西哲学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共 12831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关于宋明理学中主要派别之一程朱理学的绍介,对于我们很好地吸收借鉴,有莫大的益处。“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产生出来的哲学智慧,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但却使儒家思想发挥到了极至,也是儒家个性最张扬的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这些都是很有品读意义的。【编辑:夏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10-10-19 23:51:35
  关于宋明理学中主要派别之一程朱理学的绍介,对于我们很好地吸收借鉴,有莫大的益处。“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产生出来的哲学智慧,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但却使儒家思想发挥到了极至,也是儒家个性最张扬的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这些都是很有品读意义的。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2 楼        文友:云台文经        2010-10-20 22:40:11
  感谢夏冰的评点。
愿作云中台上客 一画文章经纬分
3 楼        文友:在水一一方        2013-10-01 22:55:51
  云台文经,老师水平很不错,是一真学者,篇篇是精品中的精品.云台文经一定是彭祖再世或已返老还童了....
回复3 楼        文友:云台文经        2013-10-03 21:26:22
  谢谢夸奖,我正努力向真学者进步。希望以后多提宝贵意见。
4 楼        文友:诺一        2013-12-25 17:48:10
  很好,支持!就是没法转载啊···
回复4 楼        文友:云台文经        2013-12-25 20:13:03
  谢谢鼓励,好象江山有发文规定,不让乱用。问好,冬安。
5 楼        文友:徐峰        2014-09-03 09:58:28
  作者观点很客观。但我有疑问:1、太多的学者研究程朱理学,只局限于国内,那么程朱理学产生的国际背景及后学们面临的国际背景是什么?对程朱理学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或者说程朱理学的建立对中华文化历史进程的影响,从国际观点来看,起到了什么作用?2、程朱理学的发展,对佛教、道教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3、程朱理学的发展,对伊斯兰教的传播流行起到了什么作用?4、东南亚为什么会出现伊斯兰教主导的国家?渴望作者能够从宋朝当时的国内、国际、历史、宗教、文化、跨国商贸、阿拉伯人、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对本文进行补充。然,则可谓开山也!恭候之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