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寻访金粟寺

编辑推荐 寻访金粟寺


作者:chhl110 布衣,21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346发表时间:2010-10-24 23:17:18


   金粟寺有确切年代和事迹可查,并载于全国《高僧传》的有密云圆悟等5位高僧。
   密云圆悟(1566~1642)宜兴蒋氏子,8岁知佛号,出家后遍参名山,六坐道场,说法26年,为临济宗中兴之祖。其中明天启四年至崇祯三年(1624~1630)住持金粟寺,大兴临济、德山禅风,有700多僧众慕道而来,使金粟寺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一大禅林。正如明《金粟寺志•序》中所说:“密老人自天台应请,携杖南来,披榛斲石,未几瓶锡四集,龙象盈千,化灌莽为宝坊,更烟椔为雕甍。自非圣智,何以致是。”
   费隐通容、浮石通贤、隐元隆琦、木陈道忞等高僧,都是密云圆悟的嗣法弟子。如隐元隆琦(1592~1673),福建福清人,俗姓林,性至孝,父母亡后在福建黄檗山出家,闻密云圆悟说法金粟山,就千里迢迢前来,师从圆悟参禅问答,辩道解疑,道业大进。天启六年(1626)冬某日,与圆悟法嗣五峰如学参禅问答后,机锋显露,名闻金粟山。后离金粟,住持黄檗山。崇祯年间,密云圆悟(在天童)、费隐通容(在金粟)、隐元隆琦(在黄檗)三代同声唱道,传为当时佛门盛事。后又东渡日本,在日本创建万福寺,开创黄檗宗。
   费隐通容(1593~1663)福建何氏子,14岁出家,谒密云圆悟而嗣法,为临济宗31世。崇祯十一年(1638)起主金粟六载,法化大行,如塔院、碑亭、船坊及且过、延寿二堂,均为费隐所建,有付法弟子20余人,遍主江浙诸名刹。晚年迁余杭径山寺,为径山第90代祖师。
   浮石通贤(1593~1667)平湖赵氏子,年19剃度,至金粟寺皈依密云圆悟而悟法,为临济宗31世。崇祯五年(1632),密云付与拂子,嘱曰:“付汝,为众去。”后浮石先后主持吴江报恩寺、澉浦海门寺、宁波天童寺、嘉兴棲真寺、宜兴善权寺、虞山福城寺,晚年主径山,为径山第91代祖师。
   木陈道忞(1596~1674)潮阳林氏子,出家于江西,得法于圆悟。顺治十六年(1659),道忞应召至北京见顺治皇帝,敕赐“宏觉禅师”称号,并赐“敬佛”二字,宝印一方,篆曰“太和之印”,在金粟寺内立有刻碑,碑高6尺,阔2尺5寸。
   密云圆悟在金粟寺弘法后,应请移锡宁波天童寺,建树甚多,为天童寺中兴之祖,有剃度弟子七百多,嗣法弟子十二人,海内广传“天童派”,而其中大半出自金粟寺。明末兵部侍郎吴麟徵说:“来者于处,处者熙熙,皆言丛林之盛,无过于昔日之天童,今日之金粟者。”可见金粟寺与天童寺关系之密切。
   20世纪中,金粟寺的最后一位住持僧,法号其昌(1890~1974),当地称其太和尚,海宁袁花镇花园坟人,俗姓金。20世纪50年代后,仍坚持僧装素餐,头上戒疤清晰,胸前银髯飘拂,一幅慈眉善目,仙风道骨,虽生活清贫,但慈悲之心不减。
   据上述三老人回忆:一次,某农民因完不成粮食出售任务,被关在寺里连续“开会”,其太和尚悄悄地送南瓜粥给他充饥。又一次,村里借金粟寺演戏,其太和尚偷偷地打开后门,放小孩进去,圆了孩子的看戏梦。
   其太和尚在1950年前后,曾收一个穷人孩子为徒,法名海江,可惜在1954年夏天某日傍晚,海江到放生桥上乘凉时睡着,跌落河中溺死。
   茶院村群众对其太和尚印象最深的,是他会接骨上胛,懂医学知识。村里群众凡有小病小伤,爱找他帮助。而其太和尚总是乐于助人,不收报酬。找其太和尚医不好,才转送镇上医院,这对当地村民来说,确实造福不少。
   镇寺之宝
  
   在历史上,金粟寺的镇寺之宝,当首推康僧会身像。身像以“漆”固住,有如今天九华山的肉身菩萨,其尸体防腐技术是古代的一大创造发明。九华山的肉身菩萨是唐代的高丽王子金乔觉,而康僧会的身像,是三国吴天纪四年(280),其时间更早,历史价值更高。而且其真身为西域康居国僧人,又是立姿,因此其防腐技术,很可能来自西域,更具科学研究价值。明彭孙贻有《康僧真像》诗曰:“万里流沙绝域边,西来犹记赤乌年。幻身田里峰头石,毳氎康居雪外天。孤月一轮空镜上,五灯光聚白毫前。寻师问法无堪语,金粟香闻满院传。”
   其次宋笺藏经。据《金粟寺志•藏经阁》载:“宋熙宁(1068~1077)间,笺书大藏经六百余函,并高宗御书法帖十卷,珍崇于此。张宁诗有‘南渡龙章千古在,西来像法一灯悬’之句。”《佛学大辞典•藏经纸》载:“金粟山藏经纸,纸上间有元丰(1078~1085)年号。”两者所载相符,证明金粟山藏经是北宋中朝(1068~1085)所书,数量有五千余卷,分装六百余函,由昆弟五人书就。明万历海盐县令李当泰说:“昆弟五人,万轴疾书,如一手然,无可分别,菩萨化身也。”(见《云岫庵藏经阁记》)至元代(1206~1368),学者姚桐寿曾到金粟寺“检发唐代所书三藏”(实为宋),亲见“零落过半,唯华严、法华、楞严、宝積、维摩、长阿含,及诸律论之半,犹完整不坏。”(见姚桐寿《乐郊私语•放光记》)至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金粟寺的宋笺藏经已“前为宦者某见椟,而携其数卷以去,邑遂争取,相继一空。”(见李当泰《云岫庵藏经阁记》)
   大概由于散失的缘故,金粟寺宋笺藏经遍布海内,为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所珍爱收藏。宋笺藏经用的是“硬黄茧纸”,好事者拿去剥开,一分为二,里层书佛经者曰“硬黄”。明《紫桃轩又缀》称:“硬黄者,嫌纸性终带暗涩,置之热熨斗上,以黄蜡涂匀,纸虽稍硬而莹彻透明。”北宋苏轼诗云:“硬黄小字临黄庭。”南宋陆游诗云:“名帖双钩搨硬黄。”所传唐摹王羲之法书,大都选用此纸。外层纸背有小红印者曰“茧纸”,相传以蚕茧为原料制成,产自安徽歙州,亦泛指纸质坚韧名贵者,为我国早期较普通的用纸之一。《法书要录》载,东晋王羲之书《兰亭序》即用此纸。由于金粟寺宋笺藏经的用纸特别优良,所以后人给了它一个专门名词——金粟笺,以示珍贵,并在上面或书或画,今海盐县博物馆藏明文徵明画在金粟笺上的《枯木幽兰图》,就是一例。至清代,嘉庆间文人张燕昌撰《金粟笺说》一文,对金粟笺作了周密详细的考证和研究,从此“金粟笺”更闻名海内。(以上资料见《中国美术辞典》文房四宝卷硬黄条、茧纸条和金粟笺条)
   随着社会的发展,寺院藏经由写经发展为印经,在金粟寺,明清有“刷印楼”,除佛经外,还印刷本寺高僧大德的著作。据《金粟寺志》记载,密云圆悟有“语录十二卷刊印,板存印楼上”;费隐通容有语录十卷、别集若干卷;百痴行元有语录十五卷,孤云行鉴也有语录,均刻行,板存印楼上。
   再次是独桑鼓。鼓高三尺,围一丈一尺六寸,独木所成,声甚宏远。其来历,据明天启《海盐县图经》记载有三:一、康僧会所造,二、吴大帝孙权时所遗,三、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所获。笔者认为,鼓应为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所获较妥,因康僧会和孙权均是三国时人,距天启有一千四百多年,鼓为木质和兽皮制成,不易保存,且三国时金粟寺尚属初建,寺的规模与鼓不相适应。朱元璋起义在14世纪,距天启近三百年,推理起来比较符合,且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即遣使至金粟寺降香,使金粟寺“僧徒弥众,规制益宏”,独桑鼓为当时所赐,非常可能。明末诗人彭孙贻也有诗曰:“画鼓鄱湖龙战后,法身康会像来西。”
   此外,金粟寺的文物古迹,还有娑罗树、千僧井、大铜锅、康僧桥、法衣塔等,另文有记,不再赘述。
   建国后80年代,在金粟寺遗址上曾出土玉印一方,方形,边长5.6厘米,桥钮,通高约5厘米,印为玉质,淡绿色。可惜曾遭火焚,火焚处变白色,且使印面有一裂痕。印文是“为国筹边”四字,篆体,阴文,无边款。根据印的形制和印文结体,经鉴定为明代遗物。印文具有国防意义,非一般闲章可比,也非一般人物所使用,可能与明代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有关,使用者可能是抗倭名将,或是爱国志士。可惜到目前为止,尚不知印的主人是谁。
  
   旅游之地
  
   金粟寺殿宇庄严,楼堂参差,山青水秀,环境幽静。明《金粟寺志•金粟寺山图总说》的评价是:“山居兑位(西),位向震方(东),川岫绕围,竹松相映。盖自康僧阐化,名始著赤乌之天,沿至宋代宏新时,复荣御墨之赐;殿阁崇而华幢动,苾萏聚而梵呗清。广济桥边,招青舸以系缆;含晖堂内,约黄绢以题辞。元丰之藏经炳如,像设之毫光示现。若夫鲸音夜吼,鱼拆昼鸣,岸柳垂烟,峯萝摆月,在在超声而越色,人人就路可抵家。况值国远昌明,济宗再振,……”因此,金粟寺自古以来就是一处旅游之地,为骚人墨客吟诗作画所喜爱。
   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宋绍兴十二年(1142)名士李正民的游记:“余寓海盐,闻金粟之名久矣。暇日陪二公泛扁舟,由支流断港而至,乃见此寺在山林间,松桧萧森,金碧辉映,真伽蓝胜处也。”
   接着,明嘉靖十一年(1532)重阳日,海宁卫指挥后裔王文禄《南游海上诸山记》:“登舟次茶院,游金粟山,登僧楼,观阳明先生诗,赓之书左方。倚栏南望,群峰拱抱,起伏若城堞然。下楼观门旁丰碑,因感康僧神异,曾寓此,暑月施茶,以故名茶院。”阳明先生是指明弘治进士、著名学者王阳明,曾游金粟寺,撰《留题金粟山》诗一首:“独上高峰纵远观,山云不动万松寒。飞崖溜碧雨初歇,古涧流红春欲阑。佛地潜移龙窟小,僧房高借鹤巢宽。飘然便觉离尘世,万里长空振羽翰。”
   留题金粟寺的诗篇,唐宋元明清都有,唐有司空曙,宋有周寿、徐嘉言,元有邵亨贞,明有苏正、张宁、王守仁、许相卿、董沄、朱朴、彭孙贻、徐崧,清有朱彝尊、陈善、杨昆、徐豫贞、沈德麟等,现录三首,与读者共赏。
   元邵亨贞《金粟寺》诗云:“闻道夹山金粟寺,一如兜率净居天。云藏衲子煎茶屋,春著山翁载酒船。打破断碑何代始,种来高树百年前。钱郎诗里曾相约,蜡屐因循未了缘。”
   明景泰进士张宁《重游金粟山》诗云:“溪深容小艇,山峻露层台。木叶经霜尽,河冰近午开。闲云僧出定,旧雨客重来。扰扰浮生路,经过知几回。”
   清文学家朱彝尊《九日舟经金粟寺有怀张何缪诸子》诗云:“九日龙山兴未忘,孤舟迢递暮流长。中天云物生寒气,下界楼台敞夕阳。远忆白衣佗日事,醉斜乌帽主人旁。从今万里愁为客,不用登高望异乡。”
   金粟寺的景色,明代被列为《海盐十二景》之一,名“金粟烟霞”。陈善有《金粟烟霞》诗曰:“寻僧几度访名山,步入烟霞杳霭间。引素苍苍迷远树,流丹灿灿落晴湾。紫芝瑶草长生药,白石青松太古颜。引睇顿牵嘉遁意,倦禽飞遂暮云还。”
   还有不少文人,因热爱金粟寺,特地把自己的书斋、自己的著作,命名为“金粟”。以著作命名的有清初内阁学士彭孙遹的《金粟闺词》、乾隆进士朱琰的《金粟逸人逸事》,朱玙的《金粟词》;以书斋命名的有邵渊焱的《金粟山楼诗集》,嘉庆间金石学家张燕昌还以“金粟山人”名其别号,可见金粟寺影响之大。
  
   劫后重生
  
   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进军海盐,在战乱中,金粟寺被毁,全寺数百间房屋几乎无一幸存,从此僧众四散,一落千丈。至光绪二年(1876),重建一进。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存一山门、一殿、两庑。建国后,1974年金粟寺最后一位和尚其昌圆寂,其后,因年久失修,山门、佛殿、两庑及茶亭全部拆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左”倾路线得到彻底批判。1987年,在疏浚拓宽茶院港(古名白鸥滩)时,把原在河边的金粟寺唯一完整遗物——明正统十四年(1449)礼部尚书胡滢撰《重建金粟广慧禅寺记》石碑一通,往南移100米,安放在茶院大桥西堍,并上盖石亭保护。亭为灰色凝灰岩,方形,边长254厘米,方柱,粗23厘米,高3米,四角起翘,屋顶内部由十字形石梁支撑承重,外部用大石板凿成瓦楞状,顶用塔刹状圆轮,整座石亭通高近6米。
   亭内的《重建金粟广慧禅寺记》石碑,南向,青石,高221厘米,宽98厘米,厚27厘米。碑文为楷书,字迹端庄秀丽,铁画银钩,相当清晰,记载有“康僧既而游方至海盐金粟山”的史实,惜碑的左上角已断,用树脂粘补。碑趺赑屃长183厘米,宽110厘米,高75厘米,石质青石,数百年来已被游人抚摸得滋润光滑。
   在亭的前后梁柱上,有楹联和横披,朝南题“金粟亭”,联为“茶院新亭花草吴宫梦,赤乌旧事史碑金粟香”;朝北题“谷水南排”,联为“千载沉沙金粟寺,万人齐赞茶院亭”。
   为进一步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海盐县人民政府专门发文批准保留金粟寺为宗教活动场所,从此,在金粟寺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2006年5月,茶院村民委在澉浦镇政府有关干部带领下,到邻近乡镇参观,探讨寺院的重建问题,回来后行动扎实,措施有力,首先研究选址。
   重建金粟寺的消息,得到当地群众拥护,有的奉献承包地,有的迁移祖坟,使征地计划很快实现,并已于6月份初步平整好土地。即使在外地的茶院籍人士,也对重建金粟寺非常关心和支持。近日,年近80的吴定中老先生把自己珍藏多年的《金粟寺志》无偿赠送给家乡,以期为重建金粟寺提供史料。
   总之,金粟寺这一千年古刹,逢太平盛世,遇再生良机,必能继往开来,迎接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注:本文的资料,除参阅宋《澉水志》、明《海盐县图经》、明《金粟寺志》、清《海盐县志》、新编《澉浦镇志》、《南北湖志》和历代《高僧传》、《中国美术辞典》外,还于2006年8月26日走访了茶院村部分领导和村民,得到了茶院村的大力帮助,在此致谢。
   我到了茶院村,金粟寺的藏经阁在热火朝天在建设,不久按照总体规划,今年藏经阁要完工,大雄宝殿也将陆续开工,不久的将来,这里梵音四绕,千年古刹再现重光。

共 10459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通过欣赏文本,我们对嘉兴最早的寺院——三国古刹金粟寺有了一个大致了解。金粟寺历史久、规模大、高僧多、文物盛,是很具科学研究价值的一所寺院。【编辑:夏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10-10-24 23:17:48
  通过欣赏文本,我们对嘉兴最早的寺院——三国古刹金粟寺有了一个大致了解。金粟寺历史久、规模大、高僧多、文物盛,是很具科学研究价值的一所寺院。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