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宗教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精品 宗教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作者:云台文经 举人,3727.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040发表时间:2010-10-26 17:37:24

宗教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在佛经里,有一段极精彩的比喻:
   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箭拔出来,我要知道射我的是谁,他是刹帝利种?婆罗门种?吠舍种?还是首陀罗种?他的姓名与氏族是什么?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是棕还是金黄色?他来自哪一城市乡镇?我不愿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哪种类型的箭?箭羽是哪种毛制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若如此追究,在未得到这些答案前,这个人必当死亡了。其实现实中的问题是,先把箭拔出来治疗伤口,而不至于因等待答案而死亡。所以佛教不浪费篇幅和时间,苦苦去追究宇宙第一因的问题。因为追求也是无用的,同时也是对人生无益的,这些跟人们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无关,不能使人从而得到宁静、解脱的快乐。
   现在我们再谈佛教反对宇宙万物是由神所创造的观点,而认为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积;湖泊是凹地积水而成;再看教室的桌椅,则是木匠用木头做成的。如果把土石散开则不复成山;把湖泊的水抽干则成凹地,哪来湖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请问桌椅在哪?
   这些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色,因为它们只是因缘暂时的聚合而已,并不是真实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空的——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这就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然而,佛教说色即是空,这空字并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是一种含着妙有的真空。这句话怎么个说法呢?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持续加热后就变成水蒸气了,再也看不见水的影子。但这并不是说水真的就消失成空了,当水蒸气遇冷的时候,又会还原成水了。
   再者懂得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氧的化合物,换句话说水不过是氢和氧暂时的化合物而已。水经过电解以后,又会变成氢气和氧气了。依此类推宇宙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哪里有创造万物的神?哪有被创造的永恒不变的万物呀?
   第七、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佛对众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着时空的不同而说教。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即悟的道理;对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又如:对于热衷名利的人,佛就告诉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对于消极悲观,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生命全是虚无空幻的人,佛就告诉他人生是难得的,生命是宝贵的,人可以藉努力以获致幸福和快乐。来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同样的道理,由于时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例如台北的人问佛说:台中如何去法?佛的答案是:南下,至于回答高雄的人则说:北上。依此类推,因为众生所处地方不同,所以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样了。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如果没有众生也就不需要有佛法了。佛法如药,众生没有烦恼的病,药就不需要了。佛法传世逾二千五百余年,能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生,这就是他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致。而这种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第八、佛法是入世的
   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要以这两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是在这个世间进行的呀!而佛经上虽然有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人念佛往生彼国,但稍微了解佛法真谛的人都知道,这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便,佛教最后的目的是在于“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到西方净土去享福。
   第九佛教没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为邪说。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只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着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同时也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问题只是在于某些宗教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少数的快乐;而有些宗教则能予人以永恒的、多数的幸福。而佛教正是属于为数不多的后者之一。
   在佛法传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中,佛教一直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处,历史上为了传教而与其他宗教发生流血冲突的事,在佛教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纪),遵照释迦牟尼的宽大慈悲、兼容并蓄的遗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作为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因此,讲和谐才是最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谛听即留心听。)从这一段文字看来,这种宽容和诚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真理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它不是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或属于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以佛所说的真理,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因为佛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就像牛顿所发现的地心吸引力,并不是牛顿专有的一样。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变的道理的都是佛法(佛法即真理)。佛法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纳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啊!
   第十、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说的话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谁要是不服从或稍微表示怀疑,那么必遭天谴神罚。在外教的经典里明白地记载着:人类的始祖因为违背了上帝的命令,而永远地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他们的子孙——也就是千千万万的人类,包括以前、现在和未来的,也因此而莫名其妙地跟着受苦。依外教的解释,这叫做原罪的遗传。原罪说简单点就是放弃与上帝智慧的连接拥有自己的智慧,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一代代的人类都是这样的,自然罪也就遗传了。而佛教主张:佛教认为一人做事,一人承当,父亲杀人,儿子是下不了地狱的。儿子也不能代替父亲受罪。这里的罪仅指触犯国家法律而受审判后定的罪。与原罪不是一个概念,仅是原罪在现实中展现的一个极端的现象。
   此时高文化忽然想起自己的一个要好知己,他本来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以前他们俩常为了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驱逐出境的故事,辩得面红耳赤。以下是当时的谈话:
   亚当和夏娃为什么会被赶出乐园呢?文化问。
   因为夏娃不听神的话,受了毒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他违抗了神的命令。
   请问神是全知全能的吗?文化紧跟着问。
   是的,它是全知全能的。
   好,全知全能的主既然事先明明知道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却还要让毒蛇来引诱她,而不加以制止,事后还要惩罚他们。这不是存心不良,故意陷人于罪吗?
   咦?朋友终于为之语塞。
   亚当和夏娃就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被赶了出来的。我们也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跟着受苦了。在佛教经典里,可能找不到佛会发怒的记载。在佛四十九年的教化中,弟子们所看到的他们的导师,总是和颜悦色,慈悲安详的,他对好人如此,对坏人也是如此。
   佛对自己所说的道理,绝不强迫弟子们接受,他还鼓励他们怀疑发问。一直到他八十岁在婆罗双树间即将临终时,仍然谆谆地教诲,反复地询问弟子们还有没有疑问。佛说:大疑才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就永远不悟。佛也在最后的教诲时说:我没有想过你们弟子是我的,众生是我的……我不过是你们当中的一个,常常和你们大家在一起。……我从不压迫别人,也不会要人来服从我。这是多么慈祥,多么感人的遗教啊!佛教这种准许以及鼓励信徒对教主本身所说的道理,自由怀疑发问,进而深入探讨的精神,该是举世无双的吧?
   真理是不容许强迫别人接受的,勉强人去接受他所不了解的,或他所不喜爱的,那是政治而不是宗教。真理只有在民主、自由的前提下,反复地思辨,才能更加地显出它的精神和价值。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与经典是允许被怀疑、讨论和追究的。这也是佛教能有强大生命力的一个根本原因。
  
   (二)基督教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主要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还包括宣称跟其他教会有着不同历史渊源和信念的基督教派。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约21.4亿信徒,为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亚洲、非洲的信徒发展最快。
   1.基督教起源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旧称:迦南地)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
   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出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母亲名叫玛利亚,父亲叫约瑟。基督教发端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环境。1至5世纪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它为国教。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全书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他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在民众中得到极大的回应。这使得罗马帝政下的犹太教的祭司团大受影响,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后快。后来由于门徒犹大告密,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将耶稣逮捕。耶稣受尽打骂侮辱,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但耶稣的心意却是为了要赎世人的罪,甘愿地流出自己的血。依据他门徒们的见证,耶稣死后第三天从石窟坟墓中复活了。他的坟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满心疑惑的门徒们显现。他们渐渐确信耶稣真的复活了,是胜过死亡的救主。在耶稣升天超离这世界的时空后,他的门徒们起来热心宣扬耶稣的教训,并且宣告他是复活得胜死亡的主。信徒们组成彼此相爱、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团体,就是基督教会。耶稣复活的这一天成为后世的复活节(每年春分以后、又逢月圆的第一个星期日)。罗马教皇当时以太阳神的生日制定了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即圣诞节(耶稣出生的确实日子已不可考)。耶稣出生的那一年被后世定为公元纪年的元年(但因计算错误,耶稣实际出生的年份应为公元前六年或四年)。
   部分非基督宗教教徒的史学家认为,耶稣传达的教义更加接近犹太教,而保禄(又译保罗,)对基督教教义做了较大贡献,使得基督教不再局限于犹太人范围。在蛮族之间传播基督教,具有开化功能并能确保罗马法的精髓和拉丁语于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地区流行。只有英国视罗马基督教为异教信仰。在克洛维的统治之下,法兰克人成为基督教徒,尔后并渡过莱茵河把基督教传播给日耳曼人。拜占庭人则在保加利亚人和斯拉夫人之间传播东正教。在公元第五世纪初期,圣巴特瑞克把基督教带到爱尔兰,然后传播到苏格兰,再从北方返回英格兰。在第六世纪后期,教皇格列哥里(伟大者)派传教士由南部进入英格兰。在同一个世纪,英格兰人再一次皈依基督教。
   2.基督教的教义
   (1)共同教义
   尽管有三大教派,但是基本教义都是相同的。即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组成,是基督教的经典。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他们信奉的“上帝”或“天主”本体上是独一的,但是包括圣父、圣子、圣灵(圣神)三个位格。
   上帝神:基督教信仰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上帝是三位一体——圣父是万有之源、造物之主,圣子是太初之道而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圣灵受圣父之差遣运行于万有之中,更受圣父及圣子之差遣而运行于教会之中。但这三者仍是同一位上帝,而非三个上帝——三位格、一本体,简称三位一体。
  

共 16670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抑或伊斯兰教,都只能作为一种信仰,并不能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地交付于它们,更不能将自己的思想也寄托于它们。宗教并不是一个人的思想,而是从创始人开始,慢慢地将一些有代表的信仰者的思想汇集并得以提炼的结晶,我们不能否认它们,毕竟这也是智慧的结晶。当代人,应该清楚地认识宗教的价值,汲取宗教中的智慧精华,使自己的思想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宗教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可以使人变得聪明,也可以使人变得愚钝,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不仅介绍了三大宗教的特性、优点和其渊源,更是详细地分析了它们对人类的影响,读来教人受益匪浅,很有参考和学习价值,尤其是介绍其渊源给读者增添了阅读的趣味。结尾的总结部分是文章中心的体现,信仰宗教有利也有弊,需要有一双明智的眼睛去辨别。【编辑:柳絮如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01026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柳絮如棉        2010-10-26 18:13:58
  很深刻的一篇,学习了!
人生就是一场修炼!
2 楼        文友:云台文经        2010-10-27 11:29:43
  感谢柳絮如棉的称赞。
愿作云中台上客 一画文章经纬分
3 楼        文友:秋天的童话        2010-10-27 21:13:50
  我一值信佛,但不知道佛教文化,只知道一心向善。
   读了此篇文章,受益匪浅。
   值得学习……
一切美好,缘于真挚。
4 楼        文友:蔚风        2010-10-28 08:10:18
  不错的文章,值得一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善于积累素材,才能使作品更加完美。
5 楼        文友:云台文经        2010-10-28 16:42:34
  我没有宗教信仰,去说宗教,但愿没能出丑。网友的鼓励使我很振奋,感谢!
愿作云中台上客 一画文章经纬分
6 楼        文友:采耘        2014-03-09 11:01:45
  看里你的文章,真是收益匪浅,明白了:佛为自然,自然为佛。人在佛中,自然成佛的道理。
回复6 楼        文友:云台文经        2014-03-09 14:10:53
  谢谢留墨品评。我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在摸索,希望常联系,多交流。问好。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