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酒家*说文】浅读随析看《青杏》

绝品 【酒家*说文】浅读随析看《青杏》 ——读《青杏》的感觉


作者:夜雨寂北 秀才,1507.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891发表时间:2010-11-23 20:57:37
摘要:看到《青杏》的时候,着实是被那些文字所震撼了。坦白来讲,我其实是更喜欢文人化的感觉。像《红楼梦》,文字阴柔婉约,这使得小说带有一种精致,语意控制兼明,切去了阴柔所附带的酸气与滥情。《红楼梦》很文人化,具有把人物命运推向极端的力量。而我又多少知道现在有些小说家一直在尝试着去写文人化的小说,故意要把小说写得土一些、粗糙一些,以此来还原生活的质感。

【酒家*说文】浅读随析看《青杏》 看到《青杏》的时候,着实是被那些文字所震撼了。坦白来讲,我其实是更喜欢文人化的感觉。像《红楼梦》,文字阴柔婉约,这使得小说带有一种精致,语意控制兼明,切去了阴柔所附带的酸气与滥情。《红楼梦》很文人化,具有把人物命运推向极端的力量。而我又多少知道现在有些小说家一直在尝试着去写文人化的小说,故意要把小说写得土一些、粗糙一些,以此来还原生活的质感。但是在潜词造句方面或多或少的都带有着一种刻意的斧凿痕迹,无形中就使得小说失色了不少。而在初读《青杏》的时候,却有着一种顺势在心间,也被作者的述景所吸引,无论是庄子后面的静默山梁,还是薄暮的夕阳,还有那一道堪称命点的草沟。作者的文笔算不上优美,甚至是粗旷,却能将文字里蕴涵着的一种历史缩影的厚重,一个特定时代的春秋,尤其文中对历史、爱情、罪责,人性的想像力表达的丰润细腻,不失却本真形象。这样的故事,似乎只是在向你描述人物的状态、局部、心理细节,而略去那些复杂而枯燥的悬念推理,故事本身叙述的力度却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充分利用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受。确切的说,应该称为一种感官的历史写作。这就很好的避免了读者注意力的危险空白。在这种简洁硬朗的文字阐释中,文章所辐射出来的一种苍凉与悲怆,有着无限回味与悠鸣。
   其实在我通篇读完这篇小说以后,第一时间想到的词语是围城。是的,就是围城。作者笔下的小说,就是作者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所建筑的一座城池。我仿佛看到,作者在空阔的旷野中圈禁了一片土地,然后建设,填补生灵。尔后作者借由一个故事,让自己城池里的生灵演绎。这是一种被故事本身震撼的驱笔大局观,心性中隐藏着悲天怜悯,却又夹杂着清省与一种试图。这种矛盾的结合,让作者自己本身沦陷在那则故事里,却又在想着置身事外,以便试图改变故事走向的努力。也因着矛盾,作者的整体布局有了倾斜,作者在其走笔中不知不觉的入了彀,作者的试图也经由作者的笔呈现了出来:三爷死了,死在一个黄昏里,自己对着自己的脑门开了枪,这种死亡有种惨烈,有种庄严的美。青杏也跟着去了。看到这个结局的时候,我的心底是怀疑的。故事真实的结局是不是并不如此?青杏若是能活了下来又会如何?单从文章立意上来讲,是不是更能引起读者的悲鸣?因为青杏活着是一种无枝可依的心死茫然,这种结局应该是更为的残忍。但是作者在这里心中的那种隐然的不落忍终于突破了文章本身的立意,所以青杏死了。或者这算是作者给自己也是给青杏的一种解脱吧。
   一般来说,我们在看一篇文章的时候,经常的就在不经意间将自己代入其中,栽了进去。这种代入感似乎是切合了读者心中的共鸣点,让文章得以更为的吸引或者情绪共振。然而在《青杏》在塑造人物上舍弃了这样的方式,你在这篇文章中基本上找不到落脚点,你无法将你自己代入到任何一个人身上,你不可能是三爷,也不会是高松凌,更不可能是青杏,即使你强加给自己一种自己就是文中某个人的错觉,也会被那一种时空所隔开,那一层薄幕是无法逾越的存在。我感觉作者给读者的视角点就是电影院里的观众,这就好比一场电影,你只能安静的坐在座位中去看,去感受影片的气场与所旨。作者用一个长长的镜头拉开了大幕,而你只能看到屏幕上的片片点点,太多的意想空间要靠作者自己去建立。这种布局的表达方式有着很强的感染力,一不小心你就会被作者融合,会以“作者”的身份去审视,去观察那幕剧,你才能更深入的看到故事的温度,色彩,地域以及情感纠结等等。这种布局给我一种“邪恶”的磅礴吸引力。却又心甘情愿的去被吸引。作者也就达到了他的目的:让读者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小说家的想象,是被得到最大的宽许的。作者在描述中也多是想象的一种苍凉的背景。民国22年的一个黄昏,一匹马,驮着三爷,向山间的草沟进驻……作者在文中运用了诸多的类似的描景。而隐藏在这种描述方式中有着一种独特的意蕴。它非常的文人化,没有一点的酸气。这应该算是一种难得的掌控,从而不会因为过多的华丽背景而喧宾夺主。相比之下,当前那些非文人化的大量所谓新写实、原生态、底层文学……我认为它们最多扮演了一个复写现实的角色。传媒已经如此发达了,小说家虚构一个故事,还像日常生活一样平凡和平庸,意思有多大呢?我更看重想像力的飞升。就如罗吉曾宣称的:“一部好的小说中的描写绝不仅仅是描写。大多数背景描写的危险在于一连串的漂亮的陈述句和叙述的中断将读者推向昏昏欲睡的境地。”我总感觉它突显着一种精致的,华丽的文人意象。作者的文中又似乎处处充满着这种意象,这种意象会在某一个潮湿的环境里如雨滴一般的落入湖里,仿若水纹一般的发散开来,让人既欢喜又心怀警惕,因为在这种荡气回肠里,总是感觉着有一把软软的刻刀打磨自己的心口。当然对写小说的作者来说,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把虚构之刀,而作者在本文中所隐藏的一些软刀的意象,让人颇为疼痛,比如“这就是命”。单单这一句就让人心中泛酸,心中无力。这种软刀子在本文中比比皆是。让我看出,作者对刀的迷恋,不是对“侠以武犯禁”的迷恋,而是对刀本身。刀子在这里,从来不是血腥暴力的象征。它就是一个唯美、干净的意象。它上面既有打刀人的印迹,也有刀的主人的手温。它具有一种柔软的反应力。柔软的反应力是什么,我想就是一种心绪的弱音,是沉思,低回宛转,是我们所称之为阴柔、婉约的东西吧。我所能做的是尽力的把全身的毛孔张开,感受一时的草木花香,夕阳晚照的光线转换,器物的质感以及警惕刀子的寒意,所有人的命运,都浸染在这种氛围中,既实又虚,却又能自成一个独立的小说世界。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几句话,包裹着层层的意象与联想,不需要你多做阐释,这就是作者文字的魅力。
   前面我说到,作者在描写人物时所设定的不可代入感其实不是绝对的,而是太难以融合其中。作者对人物的描述,不单单局限在写,或者描绘的层次了,他是以人物魂魄塑造灵魂,滋生出自己的血肉骨骼,并且这些血肉骨骼太健全,太吻合,你很难说去找到那一种人物被创造出来的痕迹。无论是厚实的三爷也好,传统的青杏也好,狂佻的高松凌也好。他们被作者以精血浇铸,跟十月怀胎生来的生命已经没什么分别了。这点我相信读者的心中都有着共通的人物角色。所以作者很聪明的在文中潜藏了一只眼睛——明贵。明贵给我的感觉,是一双眼睛,也是多种见证,这感觉多过于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身份。比如说,在明贵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对三爷抱有一种审视与排斥。小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简单的。作者却借了一个孩子的眼睛,帮你去看清楚身边的三爷与青杏,看着他们的表情,语言,情感以及日子等等。又比如“明贵蹲坐在那块大山石上,不曾惊慌,也不曾激动。默默地瞪着眼前的搏斗,如同那只山羊。当三爷的战马倒下时,他的手抖了一下,随即就平静了。望望太阳,长长地叹出口气。似乎是忧伤,又似乎是惋惜。”镇静的让人恐惧,太过冷静的妖异。我不相信作者是以一种明贵是被吓傻的想法来写这段的,因为明贵的眼睛太沉默了。再比如,青杏拿鞭子鞭打跪在地上的三爷的时候:“明贵不知什么时候醒来,光着身子跪在炕上。一声不响地瞅着青杏的鞭子一下下地落在三爷的背上,脸上笼着一层笑意。”这让我感觉诡异,明贵绝对不再是一个孩子,及至最后三爷与青杏的葬礼上:“有人来问明贵是不是要把三爷和青杏合葬。他轻轻地却是坚定地摇了摇头,就再也不说一句。”他更像是代表了一种时间与良心道德的见证与谴责救赎。所以我说,明贵这个“人”是你唯一可以代入的眼睛。他是让我唯一感觉僵硬的角色了。
   作者在情节的展开方面也是拿捏的精准到位的。在情节紧张的时候,作者采用了短小精悍的句子,在句子中又采用短词,很少用结束语,这样写就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紧张的气氛就油然而生。与此相比,在气氛比较沉闷的情节中,到处笼罩着寂静和安宁,作者在这个时候就使用较长的句子,较长的词语,较长的段落,以及更多的结束语。这样做就会自然缓和紧张气氛。其实这些是在构思小说的时候,就应该要确立写实的态度。只在通过观察了,思考了,才能准确地描绘出一幅幅场景,使描述的人物具有可信性。他们才能以固有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进行着他们的日常工作。作者还擅长的是用反复的句子来窜联起画面的跳跃,比如说“阴历逢双的吉日”“三爷似乎又看到了高松凌如死狗一般爬在地上,耳后汩汩流出的黑血蛇似地蜿蜒游过他的身底。”这些句子在文章中随着画面的转换出现,让文章得以完整的覆盖,只是作者在运用的时候,忽略了这些句子的分量,过多的运用导致了文章有种赘赘的沉闷之感。
   最后想说的是,作者的笔调似乎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是被一种灰色调所覆盖,这样的成文通篇读下来很让人吃力,没有历史与文化底蕴很难经得起文章中那份厚重的碾压。而在这份历史的表述中,我感觉作者就像一条鱼,周身都是舒展、自如的。当然,文章中某些措词遣字比如说不凝练,不练达还需要作者多接触那个时代的作品才能掌握到位的。又比如一些个眼神一些个动作,如此细节还需进一步的打磨。对本篇小说人物的鉴赏与分析不要一直停留在固有的静态的和单一的线性思维上,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审美鉴赏“习惯”。从小说作品的构造入手来进行鉴赏,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减少盲目性,同时还可引导读者如何从迷人的故事中走出来并运用审美的眼光去进行鉴赏。只有当我们对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作多角度的观照,诸如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政治学的、美学的等,我们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也就不再是那么浅薄、那么单一和那么乏味了。而我也在慢慢的品味中似乎看到了隐藏在字里行间那双眼眸,那是一双闪着泪光的眸子,许是三爷的,许是青杏的,许是作者的,又许是我自己的……那双眸子,抬首低眉间总是有着一丝哀叹,幽怨,期盼。于是对文章便也有了这声声叹息。这不是诗行,这是历史记忆的百转千回,悲怆的力量,已经无需再思量,文字,很快汇聚成行。于是,蛛网般的路径,但又呈现出数学般的精确。面对这种丰富与复杂,最能体会到的是无能为力,命运的不可知或者无奈悲凉。当故事超越了故事的本身,它本身具有的美感,是一种超越人性,超越心灵的。我们就应该用考量历史的眼光去铭记。
  
   后记:一直以来都说要给烟的《青杏》写评论鉴赏的,只是因为工作关系一直拖到现在,工作虽然依旧繁忙,我还是抽空写了出来,时间仓促,行文间可能有些观点片面,不周之处,还望烟见谅。
   累了请抽支烟的《青杏》联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125942

共 42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向来佩服文学评论家的分析,一针见血,用在这里实在再恰当不过。《青杏》无疑是部很好看的小说,而本文的评析也同样精彩,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与追寻,小到遣词造句,大到小说本身的技巧,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小说的文化底蕴与评论者的文字功底,由此可见一斑。民国时期发生的故事,总是蕴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感,那些苍凉的命运,人性的忠奸善恶,在不忍释卷之余,颇值得我们品读与深思。评论是评论本身的同时,也是文学的另一种形式,我坚信,嬉笑怒骂,皆属文章。欣赏,推荐阅读。——良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01123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良煦        2010-11-23 20:58:09
  向来佩服文学评论家的分析,一针见血,用在这里实在再恰当不过。《春杏》无疑是部很好看的小说,而本文的评析也同样精彩,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与追寻,小到遣词造句,大到小说本身的技巧,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小说的文化底蕴与评论者的文字功底,由此可见一斑。民国时期发生的故事,总是蕴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感,那些苍凉的命运,人性的忠奸善恶,在不忍释卷之余,颇值得我们品读与深思。评论是评论本身的同时,也是文学的另一种形式,我坚信,嬉笑怒骂,皆属文章。欣赏,推荐阅读。——良煦
姓名:曹浩 QQ:601424074
回复1 楼        文友:夜雨寂北        2010-11-23 22:34:24
  良子辛苦了。非常精彩的按。
2 楼        文友:累了请抽支烟        2010-11-23 22:24:52
  记得第一次上解剖课时,我们很多同学围站在解剖台旁,看着老师操刀。当时,不自觉地感到头皮一阵阵发紧---不是因为环境的幽暗,或许是因为看到人最终的归宿,还有老师手中闪着幽光的解剖刀。烟看寂北对《青杏》一文的赏析文,就有一种身处解剖台的感觉。是,就是这样的感觉!烟觉得心被一把刀,循着纹路剖开,被探究!
   《青杏》一文,成于04年,写完觉得还有好多话没有说完,搁置了。可以说《青杏》是《木垒河》的雏形。说到它的语言,的确不够凝练,不够练达。这次发它,只是删减了一部分,其他的只字未动。非常感谢寂北能中肯指出,烟在此谢了,不只为对《青杏》的赞美,更为中肯的意见。
   烟尤其欣赏寂北此文的第二自然段。“作者笔下的小说,就是作者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所建筑的一座城池。……但是作者在这里心中的那种隐然的不落忍终于突破了文章本身的立意,所以春杏死了。或者这算是作者给自己也是给春杏的一种解脱吧。”
   其实,作者心里都一个自己的王国,自己的城。我们都在自己的王国里演绎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生活!
   在自己的王国里驰骋,在王国之外履冰!
   再次感谢寂北!
漠视三千
回复2 楼        文友:夜雨寂北        2010-11-23 22:34:59
  烟客气了。这是份欣慰与喜悦。
3 楼        文友:笑若灵舞        2010-11-23 22:52:28
  我很理解原作者那种感动感激的心情,文字被人这样来写评,大幸。
   问好作者与原作者。
不管我坠入怎样的一个无缘,都要给我透明的羽翼,如果佛前也冷,它可以做我永久的披肩。
回复3 楼        文友:夜雨寂北        2010-11-23 23:05:21
  感谢老姐的认同。抱抱。
4 楼        文友:司药        2010-11-23 23:56:15
  “简洁硬朗的文字阐释中,文章所辐射出来的一种苍凉与悲怆,有着无限回味与悠鸣。”简洁硬朗。苍凉悲怆。一支烟文字的特质被夜雨一把抓住了“七寸”。然后,有了这个定位,随后的“浅读随析”便有了魂魄。
   “作者笔下的小说,就是作者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所建筑的一座城池。”药深有同感,并从来以为,无论作者如何变形着文字,实质都是在通过文字写自己,通过他人看自己。同理,解析作品,实质也是在解析自己,正如夜雨所说,“我们在看一篇文章的时候,经常的就在不经意间将自己代入其中。”代入其中。是的,“代入其中”是文字中人与普通人群的最最本质的心理差异和能量。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5 楼        文友:司药        2010-11-23 23:59:14
  “作者的笔调似乎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是被一种灰色所覆盖,这样的成文通篇读下来很让人吃力,没有历史与文化底蕴很难经得起文章中那份厚重的碾压。”确实,从《木垒河》到《青杏》药无数次地向一支烟申诉,看你的作品太耗神费力,伤神动情了。但,你完全可以选择放弃,但,有些文字,就是勾着你,让你不得不心甘情愿地一再沉沦。呵呵,夜雨对一支烟文字“邪恶”的磅礴引力,让药忍不住笑了。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6 楼        文友:司药        2010-11-24 00:00:29
  “这是历史记忆的百转千回,悲怆的力量,已经无需再思量,文字,很快汇聚成行,于是,蛛网般的路径,但又呈现出数学般的精确。”是轻车熟路还是感思入血,有些文字于作者,根本就不用再刻意地过心过脑,而是文感堆积到某个阈值,就随了指尖自然流淌。
   “当故事超越了故事本身,它本身具有的美感,是一种超越人性,超越心灵的。”一个作品出山便注定不再属于它自己。之所以它美,之所以它震撼,是因为,有同样潜质的人,蛰伏其中,感受到了这份美,这份震撼。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7 楼        文友:司药        2010-11-24 00:02:20
  文人化。非文人化。最大的区别可能是这种状态:文人化的作者是在行文中把自己代入,使自己与作品融为一体,而表达,而演绎,而非文人化作者则更习惯冷眼站在一边,以纯现实纯场景的姿态,告诉你,世界本身应该如何如何,你应该如何如何。而不懂文学理论的药只知道,好作品,自己会说话。
  
   明贵是一双眼睛。药惊叹于夜雨入骨的捕捉力。那双眼睛,相信用心读过《青杏》的人,过目不忘。并总在之后有意无意间,感觉到自己的脊背上时而出现这么一双眼睛。
  
   入木三分、气势逼人的文评。药在震动中受教。谢谢夜雨为药上的文艺评论专业培训课。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8 楼        文友:司药        2010-11-24 00:05:38
  文中仍有残留的“春杏”。呵呵,看来,先入为主的感觉不只是对药才具有相当强悍的钳制力。好作品,细节决定成败,还是请夜雨再仔细修整一遍吧。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9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0-11-24 11:37:27
  辛苦写出的小说,被人仔细地读,本来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如果再送上一篇入木三分的评析,更是让人感动。
   暖暖的这篇评论,抓住了要点,分析丝丝入扣,很有理论性,欣赏。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9 楼        文友:夜雨寂北        2010-11-24 12:19:28
  感谢故事。
10 楼        文友:夜雨寂北        2010-11-24 12:19:17
  能得药的关注与肯定,心中是喜悦的。其实关于浅意识里的“春杏”现在想来大抵是因为对“青杏”这个词语的感性抵触,因为它总是让我想到酸涩苦枳。文章里的人物都是鲜活的,就是站在你眼前的,相信所有的读者无论印象再怎么分歧,也是有着原始的相通点的,这也是我没有单独的拉开讲作者写的人物性格如何如何的原因。至于说人物的命运,其实一开始故事的背景就注定了命运的定性。特定年代,人物的命运似乎都在浓缩成了一个方向点。没什么好说的,真说起来,就得从当时的背景去出发,太繁杂与严肃了。而读者也多是一个观点,我再单独拉出来讲,完全是重复的赘叙了。所以,我只能用一种片面的理性与理论去看。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周还是有的。只是我心里就那么多话,再造句子出来,就是矫情了。
共文字与心杳杳,享悠远而旷达
共 21 条 3 页 首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