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视角文艺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视角·灯火】窃国大盗

精品 【视角·灯火】窃国大盗 ——(<<龙魂长歌>>之第五部)


作者:绿叶草根 探花,1913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345发表时间:2011-02-18 17:54:58


   他有意提拔重用蒋介石,便不露声色,他还得看一看,让蒋介石历练历练。
   这个蒋介石也冰雪聪明,知道自己有望在将来飞黄腾达了。
   蒋介石于1887年10月30日(清光绪13年9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一个盐商家庭。其祖父蒋斯千,字玉表,贩盐出身,到了晚年就在镇上开设玉泰盐铺,以酿酒贩盐为主要业务,兼营大米、石灰等项目。其父蒋肇聪,字肃庵,别字明火,乡人称为“中埠盐鳝”,承父业经营玉泰盐铺。蒋家勾结官府,食盐生意日渐红火,家资渐富裕,到蒋肇聪手中,业务达到顶点。
   蒋肇聪原配徐氏,生一女一子,女名瑞春,子名周康,字介卿,号锡侯。徐氏病故,续娶孙氏为继室,不久亦病故,乃娶王采玉填房。
   王采玉,1864年12月17日(阴历11月19日)出生在浙江省嵊县菖溪乡,其父王有则,以贩卖土产为业。王采玉原嫁奉化县下跸驻曹家田村一村民为妻,夫亡,归娘家寡居,茹素念佛,粗通文字。王采玉的堂兄王贤东,是蒋家玉泰盐铺的老伙计,学管店务,兼司账。适蒋肇聪继室孙氏新丧,逐由王贤东说合,王采玉于1886年(22岁)嫁给蒋肇聪为填房。
   王采玉生二子二女:1887年生长子瑞元;越三年,生长女瑞莲;又三年,生次女瑞菊,出生数月即夭亡,瑞菊死后三年生次子,名瑞青,养到3岁又死了。于是王采玉所出,只得瑞元、瑞莲兄妹二人了。
   瑞元是乳名,其祖父所取。因蒋介石是溪口蒋姓第28代子孙,“周”字辈,故上家谱的名字是蒋周泰,上学后先生给其取名为蒋志清。1918年他到广东投奔孙中山后自己改名蒋中正,并以1912年在日本办《军声》杂志时用的笔名“介石”为字。瑞元无赖变成了蒋中正,既发誓说要学孙中山公正的为人,又要坚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有标榜自己将是“中山之正统”的意思,不可不谓其用心良苦、言不由衷。
   蒋介石的家乡溪口镇,全镇900余户人家,蒋姓占了近500户,是当地望族。浙江省奉化溪口蒋姓,唐时由台州迁到奉化的三岭,至五代后期的后梁,出了一个名叫蒋宗霸的,笃信佛教,拜布袋和尚为师,口中常吟“摩诃殿般若波罗密多”,因而被称为“摩诃居士”。后摩诃离家出走,在宁波东乡小磐山筑庵静修,死后葬于小磐山,他就是溪口蒋姓著名的“摩诃太公”。蒋介石崛起而“光宗耀祖”后,常到他的故墓前祭扫,直至失败而仓皇离开大陆前夕,也没有忘记向这位老祖宗告别。为了纪念这个太公,蒋家还在老家附近,造有一所“摩诃殿”,早晚供奉香火,是蒋家女眷诵经之处。蒋介石元配夫人毛福梅被日机炸死,即安葬于摩诃殿前侧。
   在元代时,蒋介石的第16代太公蒋仕杰,从三岭迁至武岭。武岭位于剡溪之口,故亦名溪口。又过了十二代,到蒋介石的曾祖蒋祈增,便是新三房的祖宗,所以蒋介石家里的报本堂和慈庵都供奉蒋祈增以下四代灵位,下面依次是蒋介石的祖父蒋斯千、父亲肇聪、兄周康(又名介卿)、弟周傅(又名瑞青)等。
   蒋介石的祖父、父亲在世时,生财有道,家资较富。祖父溺爱瑞元,使他骄横顽皮成性。
   童年的瑞元,好械斗的游戏,他总扮演“头头”,带领、邀集一大群孩子,手持木棍或竹刀竹枪,到溪边沙石滩去打个头破血流才散场,由此,他得了“瑞元无赖”之恶名。瑞元又好游泳,不管溪水涨多大,溪流多湍急,他都要跑下去嬉游,多次险遭灭顶之灾,使他的母亲经常担惊受怕。瑞元在私塾学馆读书时也不安分,经常违犯塾规。有一次先生要打他的手心,但先生还没打着他,他已滚倒在地,边哭边闹:“打伤了,要你赔!”使先生对他毫无办法。而且,他开口必骂“娘希匹”,无人敢惹。
   奉化旧习,农历正月初一,一族人都到祠堂参拜祖宗,拜后每人可分到芝麻糖饼数个,溪口蒋家也有此俗。有一年大初一,蒋介石参拜祖宗后不按顺序,抢先去领糖饼,别人阻止,他便躺倒在地,满地打滚,弄得满身泥污,人们只得让开,让他先领,因而人们把蒋介石的外号“瑞元无赖”叫开了。
   他的母亲王氏,每逢瑞元闯祸,常常责备打骂,但瑞元还是不改恶习,依旧我行我素,气得王氏只有啼哭。王氏去世后,蒋介石在他生母墓前自撰了一副对联,上联曰:“祸及贤慈当日饮梗悔已晚”,这比较切合蒋介石童年的生活实际。
   蒋志清刚届5岁,祖父即为他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叫任介眉。两年后,蒋斯千去世,家中不再雇用家塾教师。蒋志清就到一个私塾馆去读四书五经,教他的先生叫瑾藩。
   1895年7月,蒋志清8岁,其父因病去世。蒋周康提出兄弟分家,玉泰盐号及外面放出的账款,均归蒋周康。王氏及其子志清、瑞青,女瑞莲,分得三间楼、30多亩田地和一片竹山。
   奉化有传统习惯,兄弟分家,各自立房名。蒋周康分得与玉泰盐铺毗连的住宅,称夏房;王氏母子分得的老宅3间楼房,位于经堂弄,称丰镐房,丰代表志清,镐代表瑞青。丰镐房大门临溪口直街,坐北朝南,在过武岭门入镇约500步处。
   分家后,王氏领着2子1女,3个孩子都未成年,田租收入微薄,王氏无奈在镇上商店开了一个小商店维持生计,从此家道中落。
   蒋志清在父亲死后,继续在蒋瑾藩的私塾馆里读书三年半。读《人学》、《中庸》,9岁又回到任介眉名下学《论语》、《孟子》。1898年,蒋志清11岁时,其弟瑞青死去,他的母亲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虽然家境困难,但不叫志清参加劳动,仍让他读书.蒋志清12岁时,王氏把他送到离溪口50公里远的嵊县葛溪村外祖父家,就学于姚宗元私塾馆。每当志清离家去读书,母子二人总要抱头大哭一场。
   蒋介石后来在1936年曾发表一篇名为《报国与思军》的文章,叙述其父亲去世后家中的艰苦岁月称:“中正九岁(虚岁)丧父,一门孤寡,茕子无依。其时清政不纲,吏胥势豪,寅缘为虐,吾家门祚既单,遂为凯觎之的,欺凌胁逼,廉日而宁,堂以田赋征收,强令供役”,“产业被夺,先畴不保,甚至构陷公庭,迫辱备至;乡里既无正论,戚族亦多旁观,吾母子含愤茹痛,荼蘖之苦,不足以喻。”
   志清的表伯陈春泉,住在溪口附近的榆林村,他聘请毛凤美作他的家庭塾师。志清13岁时,王氏又送他就读于毛凤美。这时志清做些护理竹林和喂蚕的农活。14岁,志清又转到竺景崧开设的皇甫氏家馆就读。
   因为蒋家“门祚式微”,所以王氏要蒋志清早为完娶,蒋志清15岁时,聘娶了本县岩头村的姑娘毛福梅为妻。毛福梅生于1882年12月28日,长蒋志清4岁。按奉化习俗,正合“四年合局,大吉大利”之数。毛福梅的父亲毛鼎和在岩头村开设毛祥丰南货商店,家道小康。当时奉化风俗好早婚,好娶大媳妇。19岁的儿媳过门,就成了蒋母管理家务的帮手。
   岂知入洞房之际,“瑞元无赖”闻爆竹连天,顽性大发,一把扯去新郎官特佩红缨帽,三步并作两步,争抢爆竹,把新娘毛氏冷在一边,一时成为街头笑谈。
   志清婚后的第二年,又转到他岳父家所在的岩头村去读书,就学于毛思诚开设的私塾馆,又读了年把书。
   蒋介石5岁入学读书,读到15岁,读来读去都是在本地私塾,接受的都是封建的旧式教育。但蒋介石既是无赖,便常做出格之事。
   奉化风俗,每年春节、元宵都要舞龙灯、跑马灯。蒋介石喜欢赶热闹,也常参与其事。有一年他领了一帮人去岩头串花灯,唱滩簧,本想请岳父家招待一顿,但岳父王守则认为此乃下贱之人勾当,扫了他乡绅面子,不仅不欢迎,反而加以责骂。蒋介石因此记恨。后来飞黄腾达,当了国府主席,在妙高台造了别墅,岳父去看他,竟闭门不纳。
   1902年夏,蒋志清15岁时,到县城应过一次“童子试”,没有考中“童生”,“秀才”更无望。志清此次虽未考中童生,却大开了眼界,戊戌变法以后,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清廷为维护其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开始玩弄“筹办新政”的伎俩,装模作样地废科举,办学校。奉化县城已有新式学堂三、四所。蒋志清意识到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接受新式教育,他向母亲要求离家去“洋学堂”读书。母子二人商议良久,为了追求志清的出路,进“洋学堂”也许是唯一的好办法。
   溪口镇虽然地处奉化县城北15公里的偏远山区里,但一条剡溪从镇中流过,河道可航行木船,涨水期载重千斤的货船也能航行。从溪口向下航行40公里,便可到达宁波港。宁波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即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就被规定为开放通商口岸,是帝国主义最早强迫清政府开辟的5个通商口岸之一。从宁波乘船去上海,也只一、两天的行程。当时此地陆路交通不发达,溪口西北部天台、新昌等地山区的农民要到沿海去,都要途经位于剡溪出口处的溪口镇,因此,溪口就成奉化的物资集散地。由于商业发达,随之沿海大城市的新事物、新信息也就不断地传到溪口,从而影响镇上一些青年想到外面去求学,见世面。蒋志清此望尤烈。
   志清家孤儿寡母,经济并不富裕,当地一般人家,像志清读完10年私塾的男青年,一般是应接替寡母经营商品、帮助耕田谋生的。而王氏母子不堪一门孤寡,备受凌辱。自志清的父亲死后,人走茶凉。本乡纳粮数目不足时,一般都是摊派给大户承担,但乡官受贿之后,便派给像他们这样的无权势的小户。他家交不上时,志清还被传到公堂上受侮。因此,蒋母望子成龙。愿意儿子外寻出路。志清想的是,有朝一日,学成之后,好出人头地。
   志清先是家境优越,受溺爱,养成任性骄横之性,后来家道中落,又被凌虐胁迫;前后反差太大,造成蒋志清孤僻、多疑和暴戾性格的外因。
   1903年,蒋志清16岁,入奉化县城凤麓学堂,开始接受新式教育。当时,这些学堂换汤不换药,除英语和算术外,大部分还是重视经史旧学。志清和他的同学们对此不满,他被同学们推为代表,与学校的凌董事交涉,要求改革教制,改良教务,废经史,兴科学。凌董事认为蒋志清“盛气超前,情态激烈”,要开除他的学籍,由于同学们群起抗议,校方才免除了对他的处分。志清在该校学习时间,同学们给了他一个“红脸将军”的绰号。“红脸”是宁波俚语“红面孔”的形象简称,而“红面孔”往往形容一个人动不动就与别人翻脸吵架。
   志清闹起这次学潮,不宜继续在凤麓学堂读书,便在1904年转到奉化县城另一个学堂——龙津学堂续读。该校主讲人是严筱轩,且聘有两个日本人当教师,当地学生趋之若骛。
   志清是个花脚猫,1905年又转到宁波城里的箭金学堂,时有家书往来。王采玉、毛福梅婆媳迷信,都认为蒋介石婚礼上扯去红缨帽一事乃是不能白头偕老之兆,俱各伤心不已,毛氏更其,蒋介石福州考举落榜,到宁波读书,21岁的毛福梅宁波伴读,也算夫妻一场。
   该校主讲人顾清廉同情革命,对志清影响较大。志清第一次从顾清廉那里听到孙中山的名字,并了解到他和他的同志在海外的活动情况。顾清廉教导志清,要想国家强盛,必须壮大国家军事力量,并把《孙子兵法》借给志清研读。顾先生还给学生讲述了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由弱变强的历史,鼓励有志青年出洋留学。从此志清立志学军事,并决心去日本留学。
   1906年1月,志清为学习日文又转回奉化龙津学堂。志清朝日暮想去日本留学,时刻焦躁不安,他写信给母亲,决计出洋。岂料溪口小镇风气未开,认为出洋是不安分的行为,家族亲戚都劝阻王氏,不得让志清出洋。志清为表示决心出洋,剪下了自己的辫子,托人送到溪口家中。
   辫子是清廷统治者搞“种族同化”而强加给满族以外的民族的,谁剪辫子谁就是逆清违法,甚至要被清廷作为“革命党”处置。志清的辫子送回溪口,全族以为大不敬,乡人骇然。
   蒋母王氏,虽不忍孤儿远离膝下,但看到儿子的决心已不可挽回,又寄希望于儿子学成归国,出人头地,于是给志清凑足费用,让他东渡日本留学。
   1906年4月,蒋志清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后来他回忆说,到日本给他印象很深的第一件事,就是日本人不随地吐痰,有痰吐在手帕或卫生纸上。后来的1934年蒋介石发动“新生活运动”中的条例中有“凡在路上吐痰者,罚款千元”,可体现他在日本受影响之深。再就是日本的近代建筑和工业的发达,使他有一种紧迫感。
   志清到了日本才知道,要在日本学陆军,必须由清政府的陆军部保送才行。无奈,他只好进入东京的清华学校,学了半年的日语,然后于是年冬季回国。
   蒋志清这次去日本虽未能进入军事学校,却给他今后的政治生活奠定了基础,成为他一生中第一个转捩点,关键在于他结识了陈其美这个人。
   陈其美,字英士,浙江吴兴人,和志清是一个省的同乡,长志清9岁。其祖父陈绚,乃一乡绅;其父陈延祐,在本地经商。陈其美6岁入塾读书,14岁至崇德县石门镇善长典当铺做了十多年学徒,1903年又到上海当会计。这时,正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民族危机严重,人们怨恨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陈其美受革命思潮影响,对现状感到苦闷,产生了反清的思想,在上海加入青帮,即哥老会,并成为青帮的大头目。陈其美尤其不满意自己的职业,想出国留学,另找出路。
  

共 104283 字 21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21
转到
【编者按】这部十多万字的叙事体长篇小说,气势宏大豪迈,线索清晰,描写细微壮烈,内容片断紧紧相连,跌宕着那些刀光剑影,情节惊险离奇,作者善于构思和布局,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小说以大局部的描写方式把握整体、体现人心和言行,截取生活横断面的语言艺术形式,富于变化、活跃和丰富多彩,以小说的文学艺术的形式,再现了那段真实的,叱咤风云变幻的大历史……感人心扉。作者的长篇创作真的很丰富,很能够把握好各种人物的布局安排……推荐赏读。谢谢老兄给视角的倾力支持。[庞广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10218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庞广龙        2011-02-18 18:08:23
  作者的长篇创作真的很丰富,很能够把握好各种人物的布局安排……推荐赏读。谢谢老兄给视角的倾力支持。[
流浪汉。五十年代末出生,壮族,插青,公务员。系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员文学创作协会作家诗人,中外散文诗研究会中国当代诗歌协会会员,有千多件作品在全国各地报刊发有30多件作品获奖;出版个人专集2部……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