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王国玮与《石门轶事》

编辑推荐 王国玮与《石门轶事》


作者:王维新 童生,93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74发表时间:2012-08-07 10:55:39

王国玮与《石门轶事》
   我们千阳县位于关中西部的丘陵沟壑区,它的人口、面积和党员人数均属全国的万分之一。虽然,这个县始建于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可是在345年前,这个县的建制差一点被一笔勾销。
   唐宋时期的千阳县膏壤沃野、民安物阜,这里物产丰厚,民风淳朴。县城更是接府连州之地,商贾云集,具有小都会之称。到了元明时期,由于兵燹、战乱和灾荒的影响,逐渐衰落下来。历史传承到清朝初年,这里更是一派路断人稀、野兽出没的凋零景象。当时全县只有1503口人,土地由明朝的额田6380顷零64亩,到清朝顺治年间减少到熟田639顷零50亩。面对这样一个民众流亡、土地荒芜、田赋亏歉的弹丸之地,是保留它的县治,还是撤消这个行政区域?朝廷派遣了一个钦差大臣前往千阳县考察,拿出具体意见。
   这位肩负特殊使命的官员名叫王国玮,是江苏省江都县人,字素庵,进士出身。他来到千阳县,查阅古籍,拜访乡贤,对这里纯朴的民风和深厚的文化留存产生浓厚兴趣。他断然提出保留县制的意见,并亲自起草给朝廷的报告《攒里奏报》,陈述保留这个县的种种理由,他将原来16里编为顺化、尊敬、仁孝、和睦、洁白5里,每里分为10甲,每甲额定30丁。清顺治七年(1650),满清执政者同意王国玮的奏请,将千阳县的行政建制予以认可和保留,并任命王国玮为千阳县知县。王国玮上任后,制定了招抚流移、发展生产的优惠政策《劝农七诀》,采取各种方式,号召外逃的农民返回故乡,并予妥善安置。经过招抚,流民们扶老携幼,寻复故土,渐渐归来,三月之中共有900余口。对回乡居住的群众,王国玮采取从扶持恢复生产入手,帮助他们安家筑舍,发给口粮、耕牛和种子,开浚水道,灌溉旱田,并实行新开荒地免征三年税赋的照顾。这样以来,“残疆渐渐复苏,流民日益生聚。”千河两岸出现了恢复性发展的喜人景象。
   王国玮作为一个江南书生,来到千阳县这个渭北古邑,他试图从地方志书中了解一些县情,作为他执政的参考。可是,找遍书坊楼阁,获得的只是千阳没有县志的信息。对此,他十分感慨,觉得不可理解。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佐,地方贫穷怎么可以没有志书呢。他下决心要为千阳县编修第一部县志。上任刚刚一月,他立即开始了访遗迹、询故老、采旧闻的调查考证工作。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到顺治十年(1653),这部包括7章16000余字的志书编撰完成,命名为《石门轶事》。
   在千阳县城南端的千河岸边,有一处形胜天成的大小石门,被称为石门延月,是千阳八景之一。王国玮特别喜欢这个景致,曾经专门写了一篇散文《石门记》,记述那里的奇观:“每怀南中江山之秀,思得放舟湖上,弄水江边,观竞渡于天中,望涛气于八月,梦萦故里。公余偶暇,寻访万迹,固纵视城头石门,其山石对立,颜色皆青莹,润泽不枯,且层叠起卧,蜿蜒垂下,俯临深潭,有金山半壁之势。”王国玮是一个饱学之士,他给自己的著作不直接起名《千阳县志》,而冠名《石门轶事》是有他的深远考虑的。他在《刻〈石门轶事〉纪略》一文中说,本人笔墨生疏,而且自己考虑这本书还算不上著作,因此不敢直书曰志。因为我特别喜爱石门,就把这本书叫作《石门轶事》,以后的圣贤可以接着续编,千阳的县志就会逐渐完善起来。在《石门轶事》业已定稿,准备刊印之前,朝廷翰林院大学士党崇雅(宝鸡县人)亲笔为其写了序言。时隔62年后的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知县吴宸梧编修了近8万字的《石门轶事续集》,使原来的书稿更加充实和完备。
   清雍正十年(1732)管旆在《增补〈石门轶事〉跋》中称赞王国玮是千阳县志的创始人。在后来的道光、光绪、民国年间的续修县志,乃至建国后1982年3月到1990年5月,用了9年时间编修的当代版《千阳县志》的历史资料留存中,《石门轶事》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王国玮作为一个封建官吏,他虽然是统治阶级的一个代表人物,而且早已灰飞烟灭,但是,他留给千阳人民的精神财富将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成为后人研究千阳县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
   。

共 166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初看题目,还以为写的是旬邑的石门山,呵呵,没想到同在渭北的千阳竟然也有一个石门。王国玮作为一个江南书生,来到千阳县这个渭北古邑,他试图从地方志书中了解一些县情,作为他执政的参考。可是,找遍书坊楼阁,获得的只是千阳没有县志的信息。对此,他十分感慨,觉得不可理解。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佐,地方贫穷怎么可以没有志书呢。他下决心要为千阳县编修第一部县志。上任刚刚一月,他立即开始了访遗迹、询故老、采旧闻的调查考证工作。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到顺治十年(1653),这部包括7章16000余字的志书编撰完成,命名为《石门轶事》。一个外来的官员,给一个地方,却留下了一笔不小的文化财富啊。欣赏了。问好。【编辑:兰陵美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兰陵美酒        2012-08-07 10:56:04
  初看题目,还以为写的是旬邑的石门山,呵呵,没想到同在渭北的千阳竟然也有一个石门。王国玮作为一个江南书生,来到千阳县这个渭北古邑,他试图从地方志书中了解一些县情,作为他执政的参考。可是,找遍书坊楼阁,获得的只是千阳没有县志的信息。对此,他十分感慨,觉得不可理解。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佐,地方贫穷怎么可以没有志书呢。他下决心要为千阳县编修第一部县志。上任刚刚一月,他立即开始了访遗迹、询故老、采旧闻的调查考证工作。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到顺治十年(1653),这部包括7章16000余字的志书编撰完成,命名为《石门轶事》。一个外来的官员,给一个地方,却留下了一笔不小的文化财富啊。
陕西作协会员,生于六八年,左腿因骨髓炎致残,双耳失聪,已经发表作品一百多篇,代表作为长篇小说《生命的微笑》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