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散文】赫哲族美食

精品 【绿野散文】赫哲族美食


作者:一渔夫 探花,1511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08发表时间:2012-10-27 11:34:01


   我从十几岁便经常和同学到江边去钓鱼,每次钓到的多是嘎牙子鱼,偶尔能钓到几条鲫鱼或者其它别的鱼,但数量很少。那时母亲经常用我钓的嘎牙子鱼熬鱼汤。但是母亲熬的嘎牙子鱼汤,绝对没有我在江边钓鱼,或者和朋友下江打鱼时喝的他们用江水炖的嘎牙子鱼汤那么有味道,那么鲜美。
   用江水炖的嘎牙子鱼听起来很原始,好像也很不卫生,给人一种又回到过去茹毛饮血年代的感觉。其实,即使是现在,黑龙江上的渔民仍旧经常在江边就地取材,用江水炖鱼吃。用江水炖江鱼,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而且炖出的鱼味道绝对比在各自家中,或者饭店里炖出来的鱼味道儿要好得多。
   记得一年春天和渔民朋友下江打鱼。到了中午,朋友把渔船靠岸,搬下一只小铁皮炉子,准备生火做饭。黑龙江上打鱼的渔船上一般都有铁皮炉子,可以烧炭,也可以烧劈柴,上面支口用来炖鱼的铁锅。有时,他们甚至连铁皮炉子都不用,只需在岸边拣几块大石头把铁锅支起来,或者把锅吊在树下,添上江水便开始炖江鱼。
   在江边炖嘎牙子鱼的方法十分简单,不用炝锅,只需添上半锅江水,把收拾好,洗干净的鱼放进锅里,再抓一把盐,放进去几只红辣椒和一段山花椒(五味子滕),也不用盖锅盖,敞着锅口架大火烧就可以了。熬鱼汤特别讲究的是火候,俗话说:“千滚豆腐,万滚鱼”,便是这个道理。鱼炖得时间太短,不到火候,鱼肉的鲜味儿熬不下来,汤的味道儿自然显得特别寡淡,没有那么鲜美。因此,熬嘎牙子鱼汤的时间不仅要长一些,而且需用大火,最好能把鱼肉煮飞了,把鱼炖得皮开肉绽,才更能炖出味道。临出锅前,再放进去一把切碎的香菜末,味道会更加鲜美。
   这种看似十分简单,十分原始的炖鱼方式,但炖出来的鱼味道特别鲜美,使人只需喝过一次,便会永生难忘。古往今来,凡是那些最质朴的,最纯正的,最天然的,可能总是最简单的。不仅饮食是这样,任何事物可能都是这样。
   见朋友在江边用铁锅舀的江水并不那么清澈,而且浑黄的江水里似乎还有些微小的杂质,感觉不那么干净,迟迟没喝鱼汤。朋友见我不吃鱼,一劲儿劝我喝口鱼汤尝尝。无法拂了朋友的一片好意,更无法拒绝朋友的热情,我用勺子舀了一点鱼汤放在嘴边尝尝。这才知道在江边炖出来的嘎牙子鱼汤的味道特别鲜美。再看盛在碗中的鱼汤,淡黄色的鱼汤上面漂浮着几片绿绿的香菜叶和圆圆的透明小小油珠,沉淀在下面的是已经炖得散了架的嘎牙子鱼肉,看一眼便觉得沁人心脾,诱人食欲。在家里炖鱼,无论怎么精心调制,无论加多少佐料,都炖不出来在江边熬的鱼汤这种鲜美味道。
   我从十几岁便在黑龙江边生活,吃过很多种江里出产的名贵鱼,但我从未喝过那次在江边炖的嘎牙子汤那么鲜美。从江边回来后,我曾告诉过母亲怎样炖嘎牙子鱼汤;结婚后,我还教过妻子怎样炖汤,但她们都熬不出那样鲜美的嘎牙子鱼汤。我想,这肯定和炖嘎牙子鱼汤的水有一定的关系吧?没有那江水,没有那江边略带腥味儿的空气,没有那熊熊的篝火,恐怕是再好的厨师怕也熬不出那样鲜美的鱼汤来!那里面渗透着大自然的野味,更有着北方渔民的剽悍和粗犷。
   离开农场以后,我再也没有喝到过那么鲜美的嘎牙子鱼汤,每每想起来,仍旧难以忘怀,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回到曾生活过的勤得利农场,再去那里喝嘎牙子鱼汤?
   ——“牛尾巴”焖米饭
   黑龙江中下游渔民有很多种食鱼方式,有些是传统的,如杀生鱼、烤塔拉哈、削冻鱼片儿等,而有些则是渔民们在捕鱼生产时发明的。但是有一点,无论他们在江边怎样吃鱼,有一条原则是绝对不可能改变的:那便是越简单越好,最好能把饭菜一锅全炖出来——必定渔民是靠下江捕鱼为生,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不可能像城里那些有钱人或者有闲者那样,可以坐在饭店里慢条斯理地等人把珍馐佳肴端上桌来,慢慢品尝——他们不具备那样的消费能力,也没有那样多的闲暇时间。当然,在省时省力的基础上,他们也绝对不会排斥对美味儿的追求和品尝。不但不会排斥,反而会在尽可能节省时间的前提下,想办法去追求美味儿。记得一次我和渔民朋友下江捕鱼时,便在江边品尝到了这样一种美味儿。
   那天我们在江面上捕了一上午鱼,驾驶着机动渔船回到网滩,已经快到中午了。上了岸,朋友将渔船停泊好,用船上的一只小桶在江里打了半桶水,从船舱里掏出一口铁锅,又在舱里挑了五六条一筷子多长的“牛尾巴”鱼。
   朋友收拾鱼时,不用刀,也不用剪子。他那两只有力大手在鱼肚子和鱼头连结使劲儿一抠,将其撕断,然后一扯到底,抠出鱼鳃和内脏,在水里将鱼洗干净,这才一条条摆在锅里,又把淘洗干净的两碗大米平展展地撒在牛尾巴鱼上面,这才添上水,盖上锅盖。
   那天我们是在下山头撒网,岸边有这一座陡峭的山崖。收拾好鱼以后,他没马上生火做饭,又带我上山,说是去采一种叫什么野韭菜的野菜。我原来只听说过用柳蒿芽炖嘎牙子汤,从没有听说过用野韭菜炖“牛尾巴”鱼汤呢,兴致勃勃地跟朋友上了山。
   去采山韭菜的途中,朋友告诉我说,山韭菜的叶子是圆的,中空,有点像葱。但是味道却和普通的韭菜十分相似,而且更浓烈。这种野菜只生长在陡峭山崖的石缝间,平缓的山坡和平地上绝对见不到它们的影子。
   来到山崖边,在朋友的指点下,我们果然在石缝间罚下了几丛形似野葱,而味道却似韭菜的山野菜,兴致勃勃地采一把回来,再从船舱里找到两只红辣椒,放在锅里,抓把盐放在里面,随便在江边找几块石头把铁锅支起来,薅把干草放在下面点着,再把从江边捡来已经晒干的漂流木架在上面,火很快地毕毕剥剥地燃烧起来,火舌欢快地舔舐着锅底,炊烟袅袅升腾。
   “牛尾巴”鱼,是一种淡水无鳞鱼,长得特别像嘎牙子鱼。在它的脊鳍和腹鳍前面也各有一根硬骨刺,只是要比嘎牙子鱼个头大得多,小的也有半斤多重,大的可达三四斤。不过它的身体形状越往后越细,也没有嘎牙子鱼身上那种深色斑纹,而且尾部呈椭圆形,很像老牛的尾巴。当地人才给它起了一个十分形象的名字——“牛尾巴”。由于这种鱼的肉质特别细嫩,富含脂肪,味道十分鲜美,赫哲人常用它和嘎牙子鱼一起炖鱼汤。
   很快,锅开了,散发着氤氲的热气,使江边的潮湿空气中弥散着一股浓浓的炖鱼香味儿。米饭熟了,朋友赶紧撤火,又盖着锅盖焖了一会儿,等到把锅盖掀开,一股米饭混合着鱼香味儿扑鼻而来。锅上面有一层黄澄澄的鱼油,使雪白的大米饭变成了油汪汪的金黄色。看着那诱人食欲的牛尾巴鱼焖米饭,我们迫不及待地赶紧每人盛了一大碗,就着从山上回来是在山洼里采的几棵寒葱,大口小口地吃起来。
   我不仅在黑龙江边品尝过渔民用牛尾巴鱼焖的大米饭,还享用过他们在鱼汤里煮的面条,味道同样十分鲜美。这些生活在黑龙江边渔民们发明的奇特烹调方法,使我多年都无法忘记。后来我有机会到新疆出差,品尝到那里用羊肉、洋葱、胡萝卜等在一起焖制的美味儿“手抓饭”;还有到内蒙古出差时吃到那里的压饸咯和搓面鱼儿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在勤得利吃过的牛尾巴鱼焖大米饭。我常常这样想:我国的少数民族原来多以游牧为主,而游牧民族原来由主要靠捕猎为生,他们和生活在黑龙江下游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也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那便是在饮食上多以简约为好。而恰是这种简约,才创造了有着本民族的独特的地域性饮食文化。当然,牛尾巴玉门大米饭也是其中的一种。只是我后来离开了勤得利,到内地去谋生活,也无法再品尝到牛尾鱼焖大米饭了。
  
  

共 8040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生鱼片,是一道最好的美味,鲜鱼片成薄薄的鱼片,用醋白酒作料拌好,那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菜。但是这种菜许多人不敢食用,一怕他有细菌,二怕他生猛鱼蟹不肯入口。醋本身就是杀菌最好的作料,酒精也有杀菌作用。文章写的细腻新颖。把少数民族风情写的淋漓尽致。语言朴实大气,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欣赏独具特色的好文章!推荐阅读!【编辑秋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027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铁禾        2012-10-28 00:10:06
  为这个作品献分,祝写作快乐,也祝创作更上一层境界。
铁禾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