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四渡赤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赤水河*散文】去沙田听渔歌

编辑推荐 【赤水河*散文】去沙田听渔歌


作者:吕智锦 布衣,209.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18发表时间:2013-01-05 09:14:14
摘要:渔歌是我国民歌的一种,多为世居在沿海,以及江河湖泊、港湾一带的渔民所传唱。从其形式来看,其篇幅较短小,近似于诗经。其内容多以抒情为主。多为歌颂水上作业,打渔织网,或男女爱情。也或是撒网,拉网,拉牵的号子。我个人认为它有别于木渔歌的,就是前者主要是抒情,是民歌的一种,而后者主要是叙事,是曲艺的一种。


   到1960年代初,南宁市举办了一次民歌汇演,梧州地区带来一个节目,叫苍梧渔歌。由一男一女表演。它主要以兄妹二人,在船上游览沿江两岸,以一问一答,和旁人伴和的形式,并配以上下船,划船的舞蹈组合,来歌颂沿江两岸的新变化。由于该节目的舞台效果很好,后来一直作为一个演出的保留节目,那优美的旋律,我至今仍能唱出几句。
   不过在我的记忆中,令我深感震撼的是在1967年的正月。初一那天下午,我在重庆朝天门码头登船,到次日上午,航船正好驶进了三峡。晨雾中,三峡两岸绝壁如削,江水湍急。航船在江中急流险滩中穿行,真有点刺激。这时,空中忽然传来一阵令人震惊的川江号子。它不是唐诗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而是给人以高亢,淒烈的震撼。随着这号子声望去,只见在江岸绝壁上,有一队人,在正月刺骨的江风中,穿着破旧的衣衫,每人背肩一条长长的缆绳,一个跟着一个,在高低不平的绝壁小道上,起伏不停地爬行。顺着江中一条小船看去,船上似乎有个人在以高亢的呐喊领唱,而在绝壁小道上的纤夫们,随和着简单,沉着、铿锵有力的节奏,把这难忘的旋律,一声声地传递过来。此时此刻,它让我想起一幅沙俄时代列宾创作的传世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不过与之相比,眼前所见的场景,更真切感人。由于这群纤夫离我们太远,我根本看不到他们的面部表情。但从传来的号子声中,我深深体会到,这是一群在与大自然拼搏的纤夫。它让每个在场的观者,为之动容,让我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1980年代,由于工作的原因,多年来我往返于上海至重庆,在万里长江中来回走了十多次。由于航道与航船的改造与升级,再也看不见当初的场景,听不到当年的号子了。
   后来我也曾多次到过黄河沿岸一些城市,但无法体验到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意境。我也曾从岳阳登舟穿过百里洞庭,听过那委婉的洞庭渔歌。不过,后来也因为工作变迁,与渔歌渐渐远离了。
   我国有广宽的海洋,江河湖泊,那里生活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各个不同群体。特别是在我国与邻国接壤中,有的是以江河湖泊、海洋为界的,正是这些生活在边境的渔民,见证了这些彊域是我们真实的领域。我想起了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那场战争。战后一曲《乌苏里船歌》,一夜间传遍了祖国大地,唤起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让国人深深关切,在我国北疆生活着一个勇敢坚强,勤劳爱国的兄弟民族。最近,由于南海海疆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近日在中国渔政310船引导下,海南赴南沙30多艘渔船编队,扺达南沙永暑礁附近海域并在此抛锚,预计在附近海域开展捕捞生产工作。这是海南历年赴南沙最大规模渔船船队。看到这振奋人心的报道,我仿佛听到一大队渔民,唱着宏伟,嘹亮,高亢的渔歌,在我国领海撒网捕鱼的盛况。集体到南沙去进行作业,这无不表达了这些渔民的爱国雄心,大大地振奋了我们的爱国热情。
   几年前,我去沙田釆风时,陪同我的沙田民间画家郭树榕先生曾对我讲,沙田原来居住的,几乎全都是渔民。今天他们早己享有永久的陆地居住权,但让他们总感遗憾与不足的是,在沙田没有他们的姓氏宗祠,不能像其它镇区的居民一样,在春季清明,秋季重阳祭拜自己的祖先。另外,由于他们的前辈,没有接受过正统教育,所以被视为没有文化的群体。我对他们对自己姓氏祖先的尊重与怀念,深感同情与敬慕。我对他讲,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你们的祖先过去受到某种原因,选择了以水为家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了。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值得你们骄傲,我们向你们学习的。姓氏宗祠,也不过是一个姓氏祟拜的结集形式而矣,随着今日城市化的进程,渐渐地也会淡化出它的社会领地。并且,你们的姓氏,永远来源于内陆一族,你们永远是中华民族中不可分开的一部份。致于传统文化,那是过去的事了,今天,每个中国公民都享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沙田今日所取得的成就,就是沙田人民共同创造的成果。而你郭树榕先生,今天不就是成为了当地知名的画家,你在经济上获得你们前辈几代人,都梦想不到的成果。
   谁说渔民没文化,只要你静下心来,听他们唱的渔歌。不管它是“咸水歌”、“淡水歌”、“深海歌”、“浅海歌”,那可是根植于《诗经》的现代版。
   朋友们,多去沙田听渔歌,要把我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联系地址:广东省东莞市道滘文广中心
   电话:07698131940113652671335

共 7004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渔歌是我国民歌的一种,多为世居在沿海,以及江河湖泊、港湾一带的渔民所传唱。吕智锦老人是一位老艺术工作者,从广西来到东莞十多年,为东莞的文化事业建设默默奉献。同时他以作家身份,担当社会责任,挖掘东莞本土一系列文化,作品《去沙田听渔歌》就是佳作之一,推荐欣赏,让我们为这位老人致敬,为东莞文化绿洲添绿而自豪。【编辑:王万兵】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赤水河王万兵        2013-01-05 09:19:44
  1943年,吕先生出生在越南高平省的农村山区,六七岁随父母迁至广西南宁市区,1958年考入广西艺术学院。12年前,转到道滘镇文化站工作至今,他爱好艺术,涉猎于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在工作室里,笔者看到他所创作的书画、雕塑、舞台设计图样以及两大本剪报集,里面贴满了在各类刊物上发表的文学作品。
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协会首席特约副秘书长,贵州省作协终身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作品》网络版编辑,中国作家第一村作家工作室成员,观音山文学社副社长兼贵州分社社长,《塘厦文学》特邀副主编。《新文报》总编
2 楼        文友:赤水河王万兵        2013-01-05 09:21:50
  越南高平至今仍保存着原始真朴的民间艺术尤其是歌谣,而广西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因此"在摇篮里听着民族音乐长大"的吕先生自小便热爱民间艺术。他说,第一次听到木鱼歌时感触很大,他想起童年时父母以及身边的人所唱的歌谣,于是开始关注此事。
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协会首席特约副秘书长,贵州省作协终身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作品》网络版编辑,中国作家第一村作家工作室成员,观音山文学社副社长兼贵州分社社长,《塘厦文学》特邀副主编。《新文报》总编
3 楼        文友:赤水河王万兵        2013-01-05 09:27:44
  最近几年,市委十分重视对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于是他结识那些会唱木鱼歌的乡亲,并在业余着手收集木鱼书和木鱼歌的录音带。现在他正在对手头的木鱼书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本地人的作品,研究木鱼歌的源流。他认为中原文化传播到各个地区,因为地域、文化、语言等的差异而演变出各种地方特色。木鱼歌也是一样,它大部分取材于中原的故事,为了适应当地的需要而加入方言谚语来演唱,让广大劳苦大众接受。此外,还有本地人的作品,用木鱼歌的形式把广泛流传的故事写下来,这是为了更通俗易懂。
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协会首席特约副秘书长,贵州省作协终身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作品》网络版编辑,中国作家第一村作家工作室成员,观音山文学社副社长兼贵州分社社长,《塘厦文学》特邀副主编。《新文报》总编
4 楼        文友:赤水河王万兵        2013-01-05 09:33:46
  据吕先生介绍,现在木鱼歌在道滘已经不再兴盛了,它是民间的暗流,只是零星地流传着,至于具体的情况,目前还不清楚。因为他们尚未对此作过统计,一方面是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他曾采访过五位老艺人及其家属,有些艺人不想再唱,有些家属也拒绝谈起。
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协会首席特约副秘书长,贵州省作协终身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作品》网络版编辑,中国作家第一村作家工作室成员,观音山文学社副社长兼贵州分社社长,《塘厦文学》特邀副主编。《新文报》总编
5 楼        文友:赤水河王万兵        2013-01-05 09:37:41
  在他们看来,父母的失明本是一种缺陷,加之木鱼歌属于下九流,所以如果将之挖掘出来对他们而言,便是一种耻辱。现在只是大概知道会唱木鱼歌的人一般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且多是妇女,镇上有部分唱粤曲的人会哼几句,但懂得唱长篇的却为数甚少。他所看到最盛的集体演唱便是每年的七姐诞(莞人对七夕的称呼),在文阁的天后宫,十多个妇女围着一张摆满祭品的桌子唱木鱼歌。他所知道的职业艺人就剩下一个,即在阎公古庙里的"棠叔"。
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协会首席特约副秘书长,贵州省作协终身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作品》网络版编辑,中国作家第一村作家工作室成员,观音山文学社副社长兼贵州分社社长,《塘厦文学》特邀副主编。《新文报》总编
6 楼        文友:赤水河王万兵        2013-01-05 09:38:19
  一般的年轻人不接受木鱼歌,认为它节奏太慢,而且与现代相隔太远。他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木鱼歌终究会被慢慢淘汰,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当问到"您认为木鱼歌是否值得挽救"的时候,吕先生这样回答:"中国的文化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从巫、傩、风雅颂到唐诗宋词元曲一脉相承。但它在受到电视电影网络的巨大冲击后,在新世纪将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过去的传统是单向的,现在的选择是多元的,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尽管如此,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应该有责任把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整理并保存,留待后人去研究探讨。"
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协会首席特约副秘书长,贵州省作协终身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作品》网络版编辑,中国作家第一村作家工作室成员,观音山文学社副社长兼贵州分社社长,《塘厦文学》特邀副主编。《新文报》总编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