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尖为暖 >> 短篇 >> 情感小说 >> 【笔尖】乡恋(短篇小说)

精品 【笔尖】乡恋(短篇小说)


作者:陆成兵 秀才,1726.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89发表时间:2013-11-03 16:53:02
摘要:这里如一夜春风吹过,在不知不觉之中发生着许多变化,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不向人们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似乎要告诉人们什么……


   生活的艰辛始终笼罩着这个家庭,一家人缺衣少吃,艰难地度日。即便这样,他们家还欠着亲戚的钱没法还。终于在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哑巴的姐姐明确地告诉她的父母她不想上学了。
   “爸、妈,我从今天起不去学校上学了。我要和你们一起下地干活,为家里减轻点负担。”哑巴的姐姐懂事地说。
   “不行,你必须去学校读书。家里的事你别管,你只要一心一意地念好书就行了。”她的父亲果断地拒绝了她的要求。
   “家里现在这么多农活全靠你们和弟弟怎么能忙得过来呢?您就让我帮家里干活吧,弟弟都在家里务农了,我怎么能眼看着你们辛苦劳作呢?”她坚持着,并且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哑巴是自己念不下去书,没办法才在家里务农的。你以为我们愿意这样啊!你和他不同,你学习成绩好,又文静听话,怎么能因为帮家里干活而不上学呢?”她的父亲反驳道。
   “爸,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不会怨你不让我上学的。反正从今以后我就不去上学了。”她铁了心不上学了。
   她的父亲拗不过她,只得让她跟着下地干活。因为她在上学的时候也经常帮家里干活,所以她对农活并不陌生,一段时间过后,哑巴的姐姐就成了家里的一个劳动力。增加了一个人干活,哑巴的父亲又租种了别人家的几块地。这样他们一家总算还清了种西瓜欠的债,但是生活依然很贫困,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这时村里有人开始利用冬闲,把稻田挖成鱼塘的模样,并且在鱼塘的四周栽上石棉瓦。除此之外还在石棉瓦的外面围上一圈尼龙网。哑巴和村里人一起跑去看稀奇,搞不清楚他们家养鱼,为什么还要在池塘四周栽上一圈石棉瓦,而且在外面还围上了一圈尼龙网。哑巴和众人百思不得其解。这还不算,他们还在挖好的小池塘里撒上一层石灰,立刻池中的水清澈见底,晶莹碧透。一阵微风拂过,稻田挖成的小小池塘里泛起了阵阵涟漪。
   【蟹甲田归】
   第二年开春,村里挖好池塘的人家,他们乘坐火车去江苏、浙江等地买回了许多蟹苗。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他们把蟹苗用簸箕轻轻地放进池塘里。全村的老少都赶去看个究竟。原来他们去年冬闲挖的不是鱼塘而是养蟹的池塘。这时候人们才弄明白了,那蟹塘周围栽的石棉瓦是防止螃蟹逃跑的。石棉瓦表面光滑,而且与地面呈九十度直立着,螃蟹是爬不出去的。此外石棉瓦价格较低,一次投资可以长期使用。
   石棉瓦外面的一圈尼龙网则是防小偷的。有了这层网子,别人就不能随便进入蟹塘了。那么,为什么人们要去江浙那么远的地方去买蟹苗呢?这个问题很长时间在哑巴的心里回旋。后来他才从别人那儿得知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螃蟹只能在咸水和淡水交汇处才能繁殖,而江苏和浙江正好是长江淡水和海水的交汇处,所以村民们必须每年春天都要去那里购买蟹苗。
   村里第一户人家养蟹取得了大丰收,比种植水稻要强上十倍。这家人生活光景变成了全村最好的。哑巴和其他村民一样投去了羡慕的神色,但是大多数人家对于这种新的养殖方式不太了解,所以也不敢跟着别人去做。
   哑巴心里痒痒的,他想劝父母也挖一块地养螃蟹。但是又不敢开口,因为有前面种西瓜的前车之鉴。但是哑巴并没有闲着,他只要一有空闲就往人家的蟹田里跑,看看人家在干什么,然后默默地记在心里。有时,他还主动给人家出点子,解决养蟹中的难题。村里人都夸他聪明能干。可是他家却迟迟没有挖田养蟹,反而扩大了种植水稻的面积。这样虽然他们家比别的人家更加辛苦,每个人都起早贪黑地劳作,但是收入却比人家差远了。
   一晃两三年过去了,最先养蟹的人家已经赚了许多钱,造好了楼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时候哑巴再也坐不住了。一天晚上,他对他的父亲说:“我们家累死累活地种地,到头来不如人家养几亩地的螃蟹。您看,隔壁张大伯家经过这两年的养蟹,已经盖起了新楼房了。我们家还挤在这几件破瓦房里。”
   “我怎么会不知道呢?可是对于养蟹,我一点也不懂。万一赔了本怎么办?你还有哥哥姐姐在读书,需要钱用啊!”哑巴的父亲面带忧虑地说。
   “不管怎么样,我们也要试一试,不然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我对养蟹的活已经了如指掌了。只要您同意,我们马上就可以动手干!”哑巴信心十足地说。
   “我老了,没有你那股闯劲了,你要怎么干就干吧。我不反对,但是要干你就必须尽全力干好。”老头子终于点头答应了。
   说干就干,哑巴一家人挑选了靠近小河的一块稻田挖蟹塘。此时正是深秋季节,稻谷已经收割进仓了。他们不打算在这块土地上栽种油菜了,而是将它挖成蟹塘养蟹。哑巴的父母亲拿着铁锹,他和姐姐则把挖好的泥土挑到田埂边。毫无疑问,这是一项繁重而浩大的工程。他们将用最原始的简陋工具完成一个稻田变成蟹塘的奇迹。
   不久哑巴家的蟹塘就挖好了。哑巴是个干活的好手,第二年的春天,他便约了村里养蟹的人家一起乘火车去江苏购买蟹苗去了。一切似乎做得都很顺利,哑巴家终于也养上了螃蟹。与此同时,养蟹在这片沟壑纵横的黑土地上蔚然成风。远远望去,只能看见很少的几块稻田了,其它地方全都是白茫茫地蟹塘。于是村民们的钱包鼓了,有不少人家因此盖起了楼房,取了媳妇。
   为了便于管理,乡里还在集镇上建起了螃蟹交易市场。这里也被外界称赞为“中国养蟹第一乡”。然而,在这样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这样的危机直接影响到了哑巴家以及所有养蟹的农户。
   哑巴的父母年老了,睡在蟹棚里看守蟹塘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哑巴的身上。一天夜里哑巴正睡得熟,一阵黑风袭来,外面突然发出响声。哑巴被惊醒了,这时正是螃蟹成熟的季节,所以哑巴格外小心,晚上总是很警醒。开始他以为是风吹动了东西发生的响声,但是仔细一听却分明听到了人的脚步声。哑巴立刻从床上爬起来,拿着手电筒跑出了蟹棚。只见一个黑影匆匆从哑巴家的蟹塘旁边跑开了。哑巴马上向黑影方向追去,但却看不到他的踪影了。
   哑巴在回来的路上,一边诅咒着那个偷蟹贼,一边向四周看了看。他发现隔壁蟹塘的灯还亮着。他想有必要给他家提个醒。于是他走到了隔壁家的蟹棚里,只见他们家的大女儿小英还没睡,一个人在灯下静静地读书。哑巴立刻不好意思起来,怕打扰了她。他红着脸说:“小英妹妹,我……我刚才看见了一个毛贼的黑影了。我跟他后面追……结果没抓住。我过来想跟你说一声,你夜里要警醒些。”哑巴有些紧张,结结巴巴地说。
   “啊!真的呀,我没看到。真是太可恨了。谢谢哑巴哥哥,如果有贼来了,我就大声叫你。”小英惊讶地说。
   “好的,我就在隔壁,有事你就叫我。我先走了。”哑巴拍着胸脯对小英说。
   “谢谢你,回去慢点,田埂上全是杂草,路不好走。”小英关切地说。
   “不客气,邻居应该互相帮忙的。不是有句话叫做远亲不如什么来着。”哑巴笑着说,在灯光下露出两颗小小的虎牙。
   “大哥,是远亲不如近邻!呵呵……”小英笑着弯下了腰。
   哑巴摸着脑袋,羞涩地回到了自家的蟹棚。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哑巴沿着蟹塘四周给螃蟹喂食,结果发现了蟹塘外面的尼龙网被人用剪刀剪开了。很明显,昨晚他们家的蟹塘确实遭贼偷了。至于到底有没有偷到螃蟹就不得而知了。好在哑巴发现的及时,否则损失可就大了。
   然而又一件事情在村中谣传开来,说哑巴昨晚在小英家的蟹棚里过夜了,和小英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无疑这样的谣言对哑巴是致命的。首先是小英家的人去哑巴家吵闹,还打坏了他家唯一的电器——一台黑白电视机。然后是全村人的流言蜚语,哑巴的父母在村里又是老实本分人。所以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他们的儿子身上,差点把老两口气晕了过去。哑巴的父亲发誓抓到哑巴,一定要把这个败坏门风的儿子的腿打断。哑巴吓得跑到外面躲了起来,不敢再回到村子里了。
   小英在家里哭得死去活来,告诉她的父母没有这回事,全是谣言。可是村里有人说那天夜里亲眼看见哑巴去了小英家的蟹棚的,小英的父母此时会相信小英的辩解吗?那是不可能的。小英的父亲首先是把她一顿好打,然后把她反锁在自家的厨房里,不让她出来。她的父母现在遇见了乡邻都把头低到了胸口,无法抬头见人,明显地低人一等了。
   就在此时,村民们养的螃蟹开始大面积死亡。死亡原因,开始人们还不太清楚,以为是螃蟹退下的蟹甲,又把这些蟹甲扔到蟹塘里喂螃蟹。后来村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蟹甲沉在蟹塘的淤泥里,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人们通过思索最后弄明白了,原来养螃蟹的蟹塘太多了,更换的水直接排到小河里,小河的水受到了污染,水质无法净化,导致螃蟹生病,大规模地传染,螃蟹开始大量死亡。往往一夜过后,第二天一早就能捞起许多死蟹。看到这样情景,人们欲哭无泪,想死的心都有了。
   然而迷信的人们把这一切都怪罪于哑巴和小英身上。说是因为他们丑事败坏了风水,让大家遭到了上天的惩罚,这是报应。于是村民们纷纷把矛头指向了哑巴和小英。哑巴和小英知道他们在村里是无法再待下去了。他们更加明白和村民们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只会让他们受到更大的伤害。
   在一个风清月黑的夜晚,哑巴偷偷地带着小英私奔了。村里人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去了哪儿。只是在第二天早上,小英的父母告诉大家,小英在自家的厨房里不见了。后来人们才知道,她和哑巴真的跑了,没有人知道他们去向。
   【背井离乡】
   哑巴和小英走后,人们渐渐趋于平静了,但是他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惨淡的现实。曾经名噪一时的“养蟹第一乡”在瞬间就轰然倒塌。乡政府所建的蟹市场还没来得及使用就变成了菜市场兼屠宰场,也算是废物利用吧。养蟹的农户纷纷破产,但是农民尝到过养蟹的甜头,不甘心就这样失败,又继续举债养殖螃蟹,结果越陷越深,债台高筑。到最后,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到处都是断瓦残痕,草盛荒芜,一派荒凉的凄凉景象。
   在这以后,许多人不得已,背井离乡,举家外出打工。一方面是为了躲避债主讨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外出打工寻找一条活路,挣钱还债。经常可以看到人们三三两两背着行囊,远走他乡。有的人家大门紧锁,田地荒芜;有的人家壮劳力去了外地打工,留下老人小孩留守在家里。此后的几年中,每到过年,人们还是要赶回家过年,一家团圆。只有哑巴和小英等几个少数人没见回来过。人们对于哑巴和小英所犯得错也渐渐淡忘了。他们的父母终究还是联系上了他们的孩子。知道他们俩在北京一个工地上打工,哑巴学会了瓦工,小英则跟着哑巴做小工。他们现在的收入还相当可观,比在家里种地要强很多倍了。
   哑巴和小英怎么会不想念父母,想念家乡,想念那片养育他们的黑土地呢?但是他们现在还不能回去,他们俩终究是私奔出来的,在农村这样的行为是被千夫所指的。哑巴想在外面打拼几年,存些钱回家盖好楼房,名正言顺地迎娶小英。这样村里人也就无话可说了,也算是对双方父母有所交代吧。他们现在正在为这个理想而努力着,虽然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都会相拥着望窗外的星空,总有着无限的思乡之情。
   【回归故里】
   几年后,他们终于攒够了钱,提着大包小包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在村里热情地和很久未见的熟人打着招呼,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当年的事了,亲切地和他们攀谈着。当他们一起踏进哑巴的家门时,哑巴的父母激动地不知道说什么好,连忙给她的儿子和准儿媳做饭,哑巴的父亲则接过儿子的行李,给他们俩各泡了一杯茶。一家人在一起亲切地喝茶交谈着,其乐融融。
   吃过哑巴母亲下的面条,他们便去了小英家。第一次上准岳父家,哑巴多少有点紧张。虽然都是一个村子的,算得上很熟识,但是哑巴还是担心小英的父母会怪罪他,毕竟是他把小英带出去的。小英似乎看出了哑巴的心事,悄悄地对他说:“瞧你胆小的样儿,我爸妈又不是老虎,还能吃了你不成?没事儿的,一切有我呢!”哑巴看着小英低头笑了笑。他们俩肩并着肩,一路走到了村西头小英的家。
   小英的父母看到小英回来了,高兴地不得了。小英的母亲一把把她抱在怀里,喜极而泣。小英的父亲则不停地念叨:“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小英的父母也没再为难他们未来的女婿,对这门既定的婚姻也就同意了。然后他们在小英家吃了晚饭,哑巴就独自回家了。小英的母亲在房间里和女儿谈心,问了许多这些年他们在外面打工的情况。然后,小英的父母问他们回来以后有什么打算,小英告诉父母这次回来就是要盖新房和哑巴完婚的。她的父母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
   很快,哑巴家的楼房就盖好了,并且经过了一番装潢,显得格外富丽堂皇。这栋房子在村子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好,双方父母都很满意。于是不久哑巴和小英就在村里举行了隆重而热闹的婚礼,一切都是按照乡里的风俗进行的,村里的俊男靓女都向他们投去了羡慕的眼神。
   酒酣人散,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新房里,哑巴看着娇美动人的小英有着说不出的喜悦。他深情款款地对小英说:“你知道我们今天能在一起过幸福的生活应该感谢谁吗?”
   “你是说我们应该感谢那个偷螃蟹的贼吗?要不是他,我们就不会私奔出去了。”小英想了想笑着说。
   “你只说对了一半,其实那个偷螃蟹的贼就是我的父亲。他看着我们俩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你又那么机灵可爱,就想让你做他的儿媳妇,可是我们家那么穷,连房子都没有,知道你的父母是不会同意的。于是我的父亲就假扮小偷,引我走到你家的蟹棚前……”哑巴神秘地笑着说。
   “啊?原来是这样啊!”小英惊讶地张着小嘴,一双杏眼瞪得又大又圆。
   “我也是回来以后才听我姐姐说的。你恨我的父亲吗?恨我吗?”哑巴轻轻地问。
   “不,怎么会呢!我永远爱你和你的家人。”小英说着温柔地投进了哑巴温暖的怀里。
   窗外月色迷人,门前的小河如玉液般静静地流淌,宁静的村庄渐渐进入了梦乡……

共 10431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哑巴的故事,在农村很寻常,但在作者的笔下很精彩。从哑巴小时候写起,偷稻子换苹果,种西瓜遭遇旱灾,养螃蟹遭遇瘟疫,还蒙受冤屈,在全村人的流言蜚语中,哑巴和小英知道他们在村里是无法再待下去了,在一个风清月黑的夜晚,哑巴偷偷地带着小英私奔了,曾经名噪一时的“养蟹第一乡”在瞬间就轰然倒塌。几年后,他们终于攒够了钱,提着大包小包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在村里热情地和很久未见的熟人打着招呼,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当年的事了,亲切地和他们攀谈着。一家人在一起亲切地喝茶交谈着,其乐融融。简单的故事,其实是农村九十年代以来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哑巴和小英,也是农村新时代青年人中的代表,他们走过的路,经历的艰辛,在农村十分寻常,故事的结尾更耐人寻味。原来哑巴的父亲,一手策划了误会,穷苦的家庭,想出娶媳妇的绝招,令人叫绝,令人心酸。作品语言朴实,一些乡土语言的运用,十分精到;结构严谨,首尾呼应,特别是结尾揭开谜底,峰回路转,耳目一新;主题鲜明,对农村发展变化过程中,有关“人”的变化,既有批判,也有肯定,十分中肯。标题为《乡恋》,直接点明主题,揭示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心态。接地气、有生气,不错的小说,推荐赏析!【编辑:航帐】【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1104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陆成兵        2013-11-03 17:13:22
  非常感谢航帐社长亲自为我编发拙文,精彩绝伦的编者按更是让我欣喜万分,深受鼓舞。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写作的动力和源泉。您辛苦了,谢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