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尖为暖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笔尖】禅心(随笔)

编辑推荐 【笔尖】禅心(随笔) ——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因缘


作者:红尘乞儿 布衣,477.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93发表时间:2013-12-28 20:30:21
摘要:晨钟暮鼓唤回多少迷路人,经声佛号惊醒几位名利客。


   懒融禅师于是默然无语。
   过了一会儿,四祖在懒融禅师打坐的石头上写了一个“佛”字。懒融禅师见了,心里畏怕,不敢上坐。
   四祖趁机点拨道:“犹有这个在。”四祖的意思是说,你学佛那么久,还没有达到无相的境界,还有佛相在。
   懒融禅师不明白个中的妙旨,于是向四祖顶礼,并请他宣说法要。
   四祖道:“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懒融禅师问:“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四祖回答道:“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离开了心,不要谈佛;谈佛,不能离开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懒融禅师问:“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既不许作染净、善恶等二边分别观照,那么请问,当境界起来的时候,如何用心对治)?”
   四祖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
   四祖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一切好丑善恶等二边差别,完全是心的妄想分别所致,并不是实有。只要我们的心一落入二边分别,我们就会产生取舍心理,作种种对治,而这恰好是跟解脱之道相违背的。因此观心的最要紧处,就是要作平等观,不取不舍。这种平等观源于对诸法性空的体认。
   四祖将祖师禅的顿教法门传给法融禅师之后,随即返回了黄梅双峰山,再也没有出来过。从此以后,牛头法融禅师的法席大盛,学者云集。法融禅师因此而被尊为牛头宗的初祖。显庆二年(657),法融禅师入寂于江宁建初寺,春秋六十有四。
   牛头禅师接引人的方式比较平实,多从教下入手。《五灯会元》卷二记载了牛头禅师接引学人的部分法语。此外,《景德传灯录》还收录了牛头禅师的《心铭》。这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修行指南。不知道什么原因,千百年来,却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除了《景德传灯录》将它收入之外,其它的灯录几乎是只字不提。这是非常可惜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它跟三祖的《信心铭》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它比《信心铭》要冗长些罢了,也许这正是它被人忽视的真正原因。现将它附录于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
   往返无端,追寻不见。一切莫作,明寂自现。
   前际如空,知处迷宗。分明照境,随照冥蒙。
   一心有滞,诸法不通。去来自尔,胡假推穷。
   生无生相,生照一同。欲得心净,无心用功。
   纵横无照,最为微妙。知法无知,无知知要。
   将心守静,犹未离病。生死忘怀,即是本性。
   至理无诠,非解非缠。灵通应物,常在目前。
   目前无物,无物宛然。不劳智鉴,体自虚玄。
   念起念灭,前后无别。后念不生,前念自绝。
   三世无物,无心无佛。众生无心,依无心出。
   分别凡圣,烦恼转盛。计校乖常,求真背正。
   双泯对治,湛然明净。不须功巧,守婴儿行。
   惺惺了知,见网转弥。寂寂无见,暗室不移。
   惺惺无妄,寂寂明亮。万象常真,森罗一相。
   去来坐立,一切莫执。决定无方,谁为出入。
   无合无散,不迟不疾。明寂自然,不可言及。
   心无异心,不断贪淫。性空自离,任运浮沉。
   非清非浊,非浅非深。本来非古,见在非今。
   见在无住,见在本心。本来不存,本来即今。
   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
   灵知自照,万法归如。无归无受,绝观忘守。
   四德不生,三身本有。六根对境,分别非识。
   一心无妄,万缘调直。心性本齐,同居不携。
   无心顺物,随处幽栖。觉由不觉,即觉无觉。
   得失两边,谁论好恶。一切有为,本无造作。
   知心不心,无病无药。迷时舍事,悟罢非异。
   本无可取,今何用弃。谓有魔兴,言空象备。
   莫灭凡情,唯教息意。意无心灭,心无行绝。
   不用证空,自然明彻。灭尽生死,冥心入理。
   开目见相,心随境起。心外无境,境外无心。
   将心灭境,彼此由侵。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境随心灭,心随境无。两处不生,寂静虚明。
   菩提影现,心水常清。德性如愚,不立亲疏。
   宠辱不变,不择所居。诸缘顿息,一切不忆。
   永日如夜,永夜如日。外似顽嚣,内心虚真。
   对境不动,有力大人。无人无见,无见常现。
   通达一切,未尝不遍。思惟转昏,迷乱精魂。
   将心止动,转止转奔。万法无所,唯有一门。
   不入不出,非喧非静。声闻缘觉,智不能论。
   实无一物,妙智独存。本际虚冲,非心所穷。
   正觉无觉,真空不空。三世诸佛,皆乘此宗。
   此宗豪末,沙界含容。一切莫顾,安心无处。
   无处安心,虚明自露。寂静不生,放旷纵横。
   所作无滞,去住皆平。慧日寂寂,定光明明。
   照无相苑,朗涅槃城。诸缘忘毕,诠神定质。
   不起法座,安眠虚室。乐道恬然,优游真实。
   无为无得,依无自出。四等六度,同一乘路。
   心若不生,法无差互。知生无生,现前常住。
   智者方知,非言诠悟。
   两弦兑艮合乾坤,上坎下离天地根,颠倒阴阳明顺逆,温因交赶乘时吞,日月交晦阳朔新,天机隐寓时三旬,阳生电子活东至,窃得金丹无价珍,练己筑基转法轮,还丹电孕若怀春,浇陪面壁阳神出,返我元初不老人。

共 7340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化自是百家争鸣,各放异彩,我们都应该怀着一颗平常心去审视,观赏。禅理,佛法概莫能外。本文作者开头就写到“禅之一字让多少人脱离了贪嗔痴,晨钟暮鼓唤回多少迷路人,经声佛号惊醒几位名利客。”有一首诗“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有几分相近的味道。在文中作者主要讲了六祖慧能大师,牛头法融禅师悟道的历程,作者主要讲的是传道心,即“朝闻道,夕不畏死”。一、六祖慧能大师幼年丧父,自是饱尝人间疾苦,为母尽完孝道后三十三岁北上求法。结识无尽藏比丘尼,言“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虽未出家,名声远播。转眼三年,北上求大法,智远禅师点拨求道黄梅五祖。黄梅五祖很是赏识,一首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见六祖慧根,佛法以无念为宗旨,无相为主体,无住为根本。慧能大师言心静一切才能静,心空是一切才能空,心明一切自己明,本来是明亮的心境,何来的尘埃呢? “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慧能大师自是得到五祖真传。禅宗自此形成了“一花五叶”的繁荣局面。二、牛头法融禅师十九学通经史,后隐居于茅山,依三论宗学者炅法师落发,并从他学习般若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禅定。二十年后离开茅山,在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的一个石室中专习禅定。列举几件灵异之事说明他禅定功夫之好。贞观年间,四祖路过巧遇,点化道“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四祖后将祖师禅的顿教法门传给法融禅师,从此以后,牛头法融禅师的法席大盛,学者云集。作者提到牛头禅师的《心铭》,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修行指南。纵观全篇,作者对禅理佛法娓娓道来,首先定要了然于心,才有所思所悟。行文如流水,其中有很多简化的小故事和佛理解释,便于大家理解。作者波澜不惊地教诲世人对待世间万物诸事,要为心本净。很有思想性的一篇文章,为我们这些不了解禅理佛法的人打开了观赏的一隅,欣赏,推荐阅读。感谢作者赐稿【笔尖】,问候作者,期待作者新的佳作。【编辑:云黛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尘乞儿        2013-12-28 20:44:16
  老师,您的编者按写的太就了,这样的文章不应该我写,您真是有缘人,在此拜谢,您安好,吉祥
岸上碧绿水流缓,人喜下水未脱衫,青衣白臂恋此景,谁没轻狂论少年。
2 楼        文友:云黛儿        2013-12-28 21:19:29
  呵呵,读文速度本不快,禅理佛法了解寥寥,按语若稍有偏差望谅解。问候老师。
云淡风轻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