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海蓝】猪婆山上不老松(散文)

精品 【海蓝】猪婆山上不老松(散文)


作者:清泉之韵 进士,8876.6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20发表时间:2014-06-27 22:41:32
摘要:他曾经是中越战争中叱咤风云的普通一兵,后来成为一名驻守祖国南大门的一名将军。没有人会相信,当他退休以后,回到故乡重新做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的事迹虽然很普通,却感动了很多人。

【海蓝】猪婆山上不老松(散文)
   水稻种植是塘背坞村的传统农业项目,因为地肥水美,加之百分之七八十的农田都是施用农家肥,其大米质量上乘,是文林镇乃至全县都是有名的商品粮。然,售价低,销路不畅一直困扰着山农,甚至影响到他们种植稻谷的积极性。为了使环境优势转化成品质优势和经济优势,向着正规化和市场化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老杜在部队养成的早晚出操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回到乡下以来,他照样不间断的出门,在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活动筋骨的同时,总爱在稻田里细微观察一番。一次,他发现了水稻田里有几只螃蟹爬上了田埂,而且还有几尾肥大的鲫鱼。虽然不大的个头,可其褐色的脊背,长长的曲腿,深深地吸引着他,此时此刻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想:这么肥沃的水田为何不可以人工饲养螃蟹?经过咨询和科学的论证,得出了“在山区水稻田完全可以饲养螃蟹”的结论。于是,老杜首先是在自家稻田里试养,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成功了,他就请那些老农到自家田里来参观,以最有说服力事实来号召乡亲们在稻田地里养鲫鱼养螃蟹,并请来专家手把手地教。每次授课老杜都要到场,一则统计受训人数,而是要让群众看到,自己也在学习,做到老学到老。他一再安慰乡亲们,要他们放心大胆地养,赔了算他的,赚了就是你家的。
   第一个跟着老杜在稻田里饲养鲫鱼和螃蟹的山民说:“刚开始养没经验,稻田蟹死了不少,老杜却不慌不忙的找来专家,并亲自守在稻田里两天两夜,知道找出了根源才释然回家。到了秋天一算账,一公顷地增收2500多元。现在经验多了,增收更多。”老杜认为,他的意义还不仅仅是因为养殖成功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在能养活螃蟹的稻田里种植的大米,这一活广告再后来让大米名气大振,许多农业专家不请自来,争先抢后的给塘背坞大米进行QS国际标准制订,后来终于成为全县有机大米通过QS质量认证的第一个自然村。
   以前,村民种大米都是自产自销偶尔有零星上市粜出,杜文凯回乡以后,这种几百年来的传统模式被打破。在经过长达十三年的努力之后,取而代之的是纷纷成立合作社。为了消除乡亲们的疑虑,他也是率先拿出3万元启动资金,并获得当地财政8万元资金扶助,他号召乡亲们以每股600元的方式参股。此后,合作社统一购买了旋耕机,插秧机等现代农业机械,春耕,和夏收夏种时统一耕地,统一插秧,甚至在后来实现了统一施肥统一灭虫,让人工翻地的山民们看到科技的力量。看到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的家乡,很多山民们纷纷来老杜家央求要入股,现在已有73户成了合作社的成员。合作社统一育种、统一肥料,统一收割、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而且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品牌,获得有机认证,一斤大米的售价从原来的2块多一下上升到现在6块5毛,农民们为此每公顷稻田增收至少6000元。
   十几年来,杜文凯掏钱请专家讲课、带领村民到外地参观学习寻找致富项目成了他退休生活的一部分。在老杜常说:“人生在世不能光想着自己,应该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我虽然不是雷锋,也不是焦裕禄,但我能够凭我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也算无愧于父母的养育和国家、军队的培养。人的一生很短暂,光吃穿花不了多少钱,儿孙自有儿孙福,不必考虑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女,只要是正常人,做儿女的只有超过前辈才能算得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的钱是人民给的,用省吃俭用节下来的钱反馈给社会,反馈给父老乡亲也是我长久的心愿。”这些话在乡村两级干部中广泛流传。就连路途遥远的相邻乡镇的村民们也常常找老杜帮忙,他有求必应。困难户杜柄飞,2005年因为盖房子没钱,找到他借钱,他二话没说拿了4万元。类似的事情很多,村上的人几乎没有那家那户,因为临时应急在老杜这里图个方便。老杜常说,“与人方便就与己方便,别看这样的临时用钱,三万两万的救个急,总比上银行方便。帮乡亲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应该的。在过去几十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过得不容易。我拿着国家优厚的退休金,儿女都自食其力,比他们幸福多了。”
   “在你们眼里他是一个当大官的。可他在我们老表眼里,就是个好老头,我都快90岁的人了,还第一次遇到这么好的人,我们屋场好几十户人家,无论张三李四,只要有事情找上他家的门,总是有求必应,可简单了,一点架子也没有。这是我们塘背坞村祖先修来的福哦。”村民赖良春说。
   这里远山近水,山里山外没有人不知杜文凯。自从他老人家退休还乡以来,民情风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连一度被人遗忘的客家传统文化,也因为他的表率作用而渐渐传承开来。比如,当年曾经因为治安混乱而闻名全县的白果树村,随着杜文凯行事做人点点滴滴的感染也有了很大的转变。这几年,互帮互助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靠劳动致富的多了,偷鸡摸狗的没有了。如今的白果树村,展现在路人面前的也是五谷丰登,平安兴旺,花果飘香。
   杜文凯先生虽然曾官居五品,功名显赫,而他老人家却一直保持着中国军人的俭朴生活。退休十几年来,他总是军服加身,一壶清茶三餐米饭打发着每一天。儿女们都有自己的事业,都有了自己丰厚的收入,兄弟姐妹们没有那个伸手向老人要过一分钱。他和老伴都将积蓄都花在了山沟里,用毕生的精力,竭尽所有帮扶了一户又一户的家庭。
   到过老杜家里的人都知道,他在县城一个不起眼的小区里,买了一套房,但却没有真正住上几天。而在山里这几间土屋他却住了十几年,家具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古色古香的大床,高矮不一的竹椅,以及香樟版面的茶几。衣柜里,破旧衣服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几件新一点的,还是十年前穿过的军衣。
   “他退休前就让我把旧衣服攒着别扔,现在退休十年了,就穿这些旧衣服,一件新的都没有。”杜文凯的老伴唐金凤说,老人家退休前工作在部队,和家人聚少离多,好不容易盼到退休,她想着能和他一起到处旅游,哄哄孙子,没想到他竟然就在山沟里住下了,而且一住就是十三年不回,还花光了家里积蓄。
   我终于在端午过后的那天,很幸运的见到了他的夫人,我们虽然初相见,但她老人家面带笑容,显得和蔼可亲,话匣子一打开我们就海阔天空的聊上了劲。她说:“我是随军家属,从孩子刚刚上高中我就跟随他到了部队。我们的夫妻算是知根知底。自从他转业到地方,最后退休回乡,一开始我就守在他的身旁。可当时他要进山里住,我就不理解,我就跟他说,人家都是年轻时当农民,退休了进城享福,你可倒好,反过来了,退休了跑山沟里当农民了,我问他,你为啥跟人不一样呢?他就笑笑说,山里的乡亲还有相当部分尚未脱贫,我于心不安啊!谁叫我们是共产党员呢,入党宣誓可是自己举起的拳头,这还能怨谁?我也不忍心让你跟我过天天同山岗田地打交道的日子,你就就在城里好好的照顾自己吧,只要我空闲时一定会抽空进城去看你。”唐金凤苦笑着告诉我。
   杜文凯夫妻有一儿一女,他要求儿女自食其力,大学毕业后就“断了粮”。在部队的儿子并未受到父亲关照,连结婚都一切从简。他把积蓄都花在家乡的红土地上,退休后的工资一分钱拿不回来不说,老伴的工资还要拿走一部分。当看到全心全意地爱上故乡这片土地时,唐金凤也在办了退休后,凭着自己身体还好,又懂业务,她也同意返聘回一家公司去做会计工作。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很不幸,懵懵懂懂的竟然嫁给这么一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看见他没日没夜的真心为民,我又挺感动!因为我不在身边,每年因为生病我都不能在身边照顾他,那一次我偶然到山里来看他,正是盛夏酷热的时节,那次他又病了,而好多乡亲,来回走几十里山路,把自己亲手做的豆腐和韭菜粄送给他吃时,我又一次被乡亲们那种纯朴的感情而感动。”唐金凤说。
   当妻子唐金凤彻底辞去那份会计工作之后,每年秋收时,她总要带着一家老小回到这个生他养他的小村庄,看看老伴这十来年用心血与汗水栽种的森林,看看故乡的盈盈青山,看看在老伴带领下经过改造的高产农田,和满目青山之中被脐橙柑桔点缀的片片绿荫。儿子儿媳更是一改当年的懒惰,学着和乡亲们一起收割稻谷和杂粮,抢摘油茶和种菜。杜文凯在他的日记中写道:经过十几个春秋的努力,山乡面貌总算有了改变,不再有从前的那种穷酸劲就是我最大的光荣;抛洒了汗水,如愿以偿的看到了森林再现,被乡亲们的认可和这片绿荫,就是我一生的最大财富,他还交待儿子,等他那一天死了,千万不要浪费土地的搞什么安葬,就将他的骨灰抛洒在这片森林里,也许还能润泽树木草丛……
   杜文凯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也引来不少的媒体,采访中总会提出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然,老杜他总是舒心的一笑,摆摆手说“我不想当英雄,也不想当典型,即便有这样的动机也是当年在战场上的事情。如今我之所以如此执着,为的就是习近平同志提到的‘中国梦’。国家应当有全民族的梦,同样,一个人,一个地方也应该有自己的梦,这个梦不是一个人过得好,一个人的幸福,而应当是让更多的人与你一起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分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富裕繁荣梦。”我和杜文凯虽然不是一个乡的,可是每当去大舅家经过老杜所在的小山村时,我总要停下脚步进他家里的土屋坐坐,倾听他朴实无华的话语,感悟他老骥伏枥,壮志未泯的神韵。
   已经66岁的杜文凯退休后本可以像所有安度晚年的老同志那样,和老伴住在城里颐养天年,正如乡亲们山歌里倡导的那样“帮儿助女带带孙,逛逛神州赶远门;有事没事打麻将、伴着音乐舞翩跹。”这种在很多人眼中的幸福生活,老杜他全部堆在了一边。可他却说,“我不喜欢那些,就喜欢在农村住。农村空气好”。可老伴说,“偶尔来野游一下就够了干吗要天天在这住呢?这里这么脏,连个照明用电都没有,跟原始社会似的用松明电灯”。可老杜说,“野游?你自己看照片就行了,只有自己亲手干,亲自过上这种生活,才会感悟出它的幸福。”“那你把自己的钱都投进了山里,给了没有回报的老乡,你也觉得幸福?”我问老首长。
   老杜说,“我刚到这里的时候,农民们都很穷,自己一个月工资就够他们赚一年的了。但自己是党员,工资也是国家给的,帮助老乡们致富,本也是份内的事情,共产党员是应该这么做的。你们可能不知道,山里人生性善良,与世无争,是一群特别容易满足的百姓,帮他们一点,他们就特别高兴,他们高兴,自己就跟着高兴,这也是由有物质幸福到精神享福的一个令人不易察觉的转变过程。看,如今的塘背坞人你在他们身上很难发现过去的那种穷酸相,你进寨子里看看便知道,他们和她们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很多媒体的记者都会向老杜提到了幸福这个词。他给我的回答让我很深震撼。他眼中的幸福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它包含着劳动创造价值的快乐,包含着“求人须求英雄汉,救人需救急时无”的深刻的儒家文化。杜文凯个人的幸福是建立在别人的家庭富裕,和睦平安之上的,他兢兢业业十几年的辛勤劳动也的确让很多人获得了幸福。他的幸福,那么美好,那么无私,那么让人心生敬意。
   ——甲午年初夏作于故乡
  

共 9447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杜凯文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家庭里,父亲早逝,妈妈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大。十六岁时,他应征入伍,从一名普通战士,到某部钢刀营营长,从对越自卫反击战,到武夷山脉的大火现场……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他茁壮成长,终于成为一名共和国的将军。杜凯文退休后,他没有按照上级的安排在省城安度晚年,而是回到家乡文林镇,当起了一名普通的农民。整整十三年里,他花光了毕生的积蓄和工资,给村里修桥、铺路,帮扶困难户,带领村民建立香菇、茶叶、脐橙销售合作社,创办优质大米,客家米粉,客家娘酒销售股份有限公司,每户农民增收至少也有四五万元。“我的钱是人民给的,用省吃俭用节下来的钱反馈给社会,反馈给父老乡亲也是我长久的心愿。”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高尚的情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在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的商场,在贪图享乐、腐化成风的官府,杜凯文显得不合时宜,但就是这种不合时宜,彰显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今天,人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梦想,祖国的梦想,中华民族的梦想,这个梦想到底是什么?杜凯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朴素的言行,向我们表明了最正确的答案。“这个梦不是一个人过得好,一个人的幸福,而应当是让更多的人与你一起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分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富裕繁荣梦。”“人生在世不能光想着自己,应该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我虽然不是雷锋,也不是焦裕禄,但我能够凭我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也算无愧于父母的养育和国家、军队的培养。”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杜凯文那样,一心为民,一心为社会,那么,无数个人的梦想,就能构筑成中华民族最华丽的篇章。最美不过夕阳红,杜凯文的人生之路是辉煌的,他退休之后的选择更是值得大书特书、值得浓墨重彩描绘的。他是普通的,又是伟大的,就是这些普通的人,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散文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极富感染力。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红叶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629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秋        2014-06-27 22:45:03
  杜凯文这样的人,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只要有了他那样的精神和情操,中华民族之腾飞指日可待。欣赏佳作,问好朋友!
文载道,诗言志,不亦乐乎!
回复1 楼        文友:清泉之韵        2014-06-27 23:24:23
  谢谢红叶秋老师给予的编辑和点评。辛苦您了,问好并祝您晚安!
2 楼        文友:锦妤        2014-06-28 21:58:08
  出门了,最近常常在外面跑。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回复2 楼        文友:清泉之韵        2014-06-28 23:07:56
  辛苦了。谢谢社长百忙中抽空关注!问好,晚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