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视角文艺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视角专栏★信马由缰』《沉重的肉身》阅读札记(二题)

编辑推荐 『视角专栏★信马由缰』《沉重的肉身》阅读札记(二题)


作者:夏冰 榜眼,26212.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65发表时间:2009-05-11 09:20:43
摘要:无论通过何种方式,都将走向虚无。 殊途同归。 虚无是个强硬的家伙。你看不见它,摸不着它。它十分强大。它把人的灵魂摧残得奄奄一息。一个外表强悍的人,无法抵御这种摧残。 个体的我思——我欲——我愿(即自我偏好),遵守自我道德原则和道德评判。个体生命的具体性与差异性,五彩斑斓。个体生存的力量,叫人迷醉。与政治、宗教、道德(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之关联,会破坏这种迷醉。因此注重个体生存力量,已经足够让人满足。 我们要理解一个人。要切入他的生命深处。要注意他作为人本身所应该拥有的生命的权利。要尊重他作为个体存在所体现出来的点滴轨迹,而不是相反。教条的、意识形态的界定、区分、鉴别、衡量,都不足为凭,都违背本真。非我之愿。 在这个意义上,卢梭也好,昆德拉也好,毕希纳也好,他们对生命的理解,令人尊敬。

之一:虚无的扼杀(“丹东与妓女”)
  
   现在,弥满屋子的,是蒸汽的味道。浓郁的热烈的蒸汽味道,使我从埋头的书里脱出身来。水壶里的水,静静地烧开了。
   现在,填满我脑海的,是具有磁性的文字。关于毕希纳,关于赫拉克勒斯,关于卡夫卡,关于基斯洛夫斯基……
   可是,洗脑还是填脑?
   读着“丹东与妓女”里那些关于人民伦理和个体自由伦理的文字,我心生疑问。
   《沉重的肉身》是一部小品文集。该著副题为“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按作者刘小枫前记中说:
   “所谓现代性伦理,指的是人民伦理和个体自由伦理。……本书的叙事纬语从人民伦理转到自由个体伦理,主要围绕中欧两位当代作家的叙事,以探讨两种不同的个体自由伦理的差异。”
   “丹东与妓女”是全书的第一篇。
   丹东与罗伯斯庇尔对自由、民主、道德的不同理解,导致他死于自己一手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法庭。个体自由和群体自由,哪个更符合人本身?究竟谁对谁非?立场不同,自然结论不同。而更让人惊讶的是,丹东这个曾经在法国大革命中出身入死的赫赫功臣,竟然走向了虚无。这个虚无,直接要了他的命。
   刘小枫说:
   “毕希纳仅用五个星期就把‘丹东之死’这桩案子搞清楚了,并以索福克勒斯的气度、莎士比亚的文风写出了案情报告《丹东之死》。”
   毕希纳写完《丹东之死》之后一年,精神憔悴,身体极度虚弱,死于伤寒。时年24岁。
   可以说,丹东之死对毕希纳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而谜底的揭穿,也对毕希纳构成了足够的杀伤力。击中了。掏空了。不复存在了。思想,意志,情感,已然没有任何意义。毕希纳无法面对这个秘密,所以他无法抵御伤寒——一场内在的(思想上的)伤寒。
   内心的风暴。
   丹东临死时的无所谓,显示了这种风暴的威力。崩溃。绝望。或者,已经看淡。淡而又淡。一个人独行、苦思的结局,导致灵魂深处的一场革命。导致分崩离析。
   从内心里判处自己死刑。丹东如此。毕希纳如此。世界上许多人,如此。像海明威。像顾城。还有很多。包括名不见经传的老百姓。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伟人曾经告诫我们。
   那些一再发生的情景,非常富有戏剧性。它们形成强大气流,冲击着我们理智的防线。无所适从中全线退却。轰然坍塌中张皇失措。
   这是一种浸透灵魂的判决。
   自由是个闪光的字眼。民主也是一个闪光的字眼。同时,它们也是要命的字眼。就像美丽的罂粟花。追求它们,是要付出代价的。它们既不温情,也不柔和,它们冷酷而坚硬。肉身在它们面前,没有语言,只有沉重。
   水壶里的水烧开了。它自由自在,处于个性张扬阶段。但是设若它所处空间或者时段,不允许它嘶叫,呐喊,那么它就面临个体不能选择的命运——或者被转移,或者被倒掉——不管怎样,总之,不能自由泛滥。群体伦理与个体伦理格格不入,水火不容。
   就是这样。
   想起一些时候,一些事情,一些情景。
   多少次独步街头,经受内心风暴。
   是一种寒流要来的先兆。
   路上跳跃着无数的影子。那些商家店铺无精打采,那些车辆行人半死不活。西北风失去了昔日的凛冽。那么脆弱。那么无望。
   个体自由无法完成逆转。专制自由以其固有的姿态将个体自由一口否决。现代体制下的民主,不可避免地包办代替了个体自由的无限能动性。在固有的时空区间,两者之不可调和最终导致暴力发生,生命殒灭。
   道德的冠冕堂皇扼杀了个性自由生长的欲望。源源不绝的企图是血盆大口,或者断头台。
   假借。利用。不择手段。居心叵测。不能说明。张口就是错误。回首之间,烟消云散。
   无论通过何种方式,都将走向虚无。
   殊途同归。
   虚无是个强硬的家伙。你看不见它,摸不着它。它十分强大。它把人的灵魂摧残得奄奄一息。一个外表强悍的人,无法抵御这种摧残。
  
   之二:因为呼吸,所以快乐(“永不消散的生存雾霭中的小路”)
  
   人生的可能性无法确定。人一生中可能经历什么?谁也无法预知。但是我们可以设法寻求“可能生活得幸福”的条件。你寻求,可能会幸福,反之,幸福离你很远。
   当我从书里读到“‘小说’是重新描述人的道德可能性,寻求在不确定的人生可能性中可能生活得幸福的条件”这些文字时,心里涌起了由衷的快乐。尽管此时我置身于医院病房里,尽管生活的艰辛一点也没有减少,但是,此时,我快乐。
   在这种阅读中,我寻求幸福。
   “自由主义文化不相信人类应该向任何非人的力量负责。”这一点深合我心。我喜欢。尽管自由主义在我脑海里,并不是一个褒义的名词。长期的教化使然。我们不必看它的名头是什么。它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理念、追求,是否合乎人性,合乎常理。我们从小就把一些词语分类,按照惯常的理解使它们自动分开,归队,各自为敌。这是我们接受的教育之一。根深蒂固。但是现在,我是在用自己的脑袋看事物,想问题。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经过了较长时间。因此其中的快乐,自己清楚。
   肉身如此沉重。无奈、枯燥把时间切割得支离破碎。没有谁能够逃脱、避开。温情的背后是一片惨白,破败。慰藉心灵的因子飘忽不定,与肉身抗衡。电影,音乐,女人,书籍,……这是不同类型的东西,但是它们可以团结起来,共同抵御生命的苍白与无奈,共同抵御肉身的沉重。
   个体的我思——我欲——我愿(即自我偏好),遵守自我道德原则和道德评判。个体生命的具体性与差异性,五彩斑斓。个体生存的力量,叫人迷醉。与政治、宗教、道德(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之关联,会破坏这种迷醉。因此注重个体生存力量,已经足够让人满足。
   我们要理解一个人。要切入他的生命深处。要注意他作为人本身所应该拥有的生命的权利。要尊重他作为个体存在所体现出来的点滴轨迹,而不是相反。教条的、意识形态的界定、区分、鉴别、衡量,都不足为凭,都违背本真。非我之愿。
   在这个意义上,卢梭也好,昆德拉也好,毕希纳也好,他们对生命的理解,令人尊敬。
   人世的真面目。摒绝一切虚伪做作。它关乎纯粹个体生命本真。所有企图都情有可原。抵达是终极目标;不能抵达是真实苦难。但是就个体而言,能够在自由空间自由呼吸(譬如阅读时候产生由衷喜悦的时候,譬如打下这些字的现在),就已经是福分。哪怕呼吸在过程里;哪怕呼吸在微小的极短的时间。

共 24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夏冰,你总是让俺惭愧,你读书及写文的态度非常认真且专业,所以你的一些文字,俺只能看,知道好,但说不出究竟,原谅俺吧。 享受读书的过程,在书中感受和理解作者的用心,及书带给我们的感觉,是件很快乐的事。 而此时,我在想你的这句话:但是现在,我是在用自己的脑袋看事物,想问题。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经过了较长时间。因此其中的快乐,自己清楚。——梅暗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梅暗香        2009-05-11 09:27:20
  可是,我还要说,我那么喜欢读你的文字,尽管它们有时会带给我沉重和复杂的心情,从文字的角度讲,你是成功的,因为你可以做到很好的把握文字。
   喜爱文字的人是有共性的,我想,那就是对文字的爱,还有文字带来的各种感觉,所以我们会沉迷于此,也因为如此,生活在我们的眼里和心中尽显纷繁。
   问好!:)
爱哭爱笑,爱静爱闹。
2 楼        文友:水上原子        2009-05-11 22:28:09
  人生的可能性无法确定。人一生中可能经历什么?谁也无法预知。但是我们可以设法寻求“可能生活得幸福”的条件。你寻求,可能会幸福,反之,幸福离你很远。
   赞成!
解读城市与爱情
3 楼        文友:李学民        2011-07-31 08:35:16
  我觉着人都有追去生命本源的权利,只是这中权利在某种制度下,在某些人眼里,给歪曲了,或者有时候直接给抹杀了。还有的,弄上了虚无缥缈的影子,在一种重压之下,这种追求有时候走向了虚妄,走向了毁灭。
发表文章近百篇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