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传奇小说 >> 惊世骇闻搜蟒记

精品 惊世骇闻搜蟒记


作者:陈其祥 举人,3016.9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179发表时间:2014-10-03 16:43:31
摘要:鄱阳湖口发现一身粗如桶的巨蟒,上海市场奉命组建一支捕蟒队前去捕捉此蟒……


   那是半个月以前的一个黄昏。
   夕阳西下,满天彩霞。那瑰丽的霞光将鄱阳湖面的千顷碧波,湖岸的万亩稻田,映照得一片艳红,格外妖娆可爱。
   一群鸭子从稻田里钻出来,登上湖畔小路,“嘎嘎”叫着,你拥我挤,摇摇摆摆地向前走去。鸭群的后面跟着公社的牧鸭人赵老倌。赵老倌年近五旬,身体健康,头脑灵活。他手拿一支竹竿,一边赶鸭,一边走腔走调地哼着一支语录歌,显得相当悠闲自在,自得其乐。
   “啊——”
   赵老倌走着走着,蓦然止步,发出一声惊骇的喊叫,猝然倒地。
   人们闻声赶去,见老人满脸惊恐地躺在路上,早已晕了过去。大家连忙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到一处树荫下,又是掐人中又是灌十滴水地进行抢救。
   过了好一会儿,赵老倌这才喉咙里咕噜一声,醒了过来。他醒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蛇……一条禾桶粗的大蛇!”
   人们往老人指点的稻田看去,果然见那田里的稻禾被压倒了一大片。
   那天,程志文恰好在场。他看看田里被压倒的稻禾,又看看赵老倌,满腹狐疑地问:“你有没有看花眼,真有那么大的蛇吗?”
   “绝对没有看错。”赵老倌虽然心有余悸,但却是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我刚走到这里,忽然见鸭群吓得嘎嘎叫着,四散乱逃。紧接着从稻禾里伸出一个好大好大的蛇头,呼呼地直吐毒气,伸出舌头一卷,一口就呑下了九只鸭子……”
   村支书下田去仔细察看了一番,回来说:“不错,这稻禾是从远到近,弯弯曲曲地往两边分,很像大蛇游动压倒的。不说有禾桶大吧,至少也有水桶粗。听老一辈子的人说过,过去,曾有人见过一条巨蟒,没想到它今天又重新出现了。”
   赵老倌出身贫农,是村里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加上村支书的这一番佐证,看来事情不容置疑。
   程志文虽说是名不见经传的县文化局的一名小干部,迄今为止,还只在县报上发表了几篇豆腐块文章,但却有着宏伟的抱负,希望有朝一日能时来运转,一举成名,成为一名著名作家。凭着文人的灵感,他敏锐地预感到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重大发现。这一消息的披露,将会使赵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地方一举成名,也将会为自己提供一个出人头的大好机会。于是,他立即回到住处,铺开稿纸,沤心沥血地写出了一篇文学报导,分别投寄县报和省报。
   后来,程志文的那两篇稿子虽然没有见报,但赵村发现巨蟒的消息却逐级汇报上去,一直上报到中央,并且惊动了那位好大喜功,爱出风头的“女皇”江青。于是就有了前文的那一道电令,要上海市革委派出了他们这一支捕蟒队远征江西。
  
   六
   745捕蟒队到达赵村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找到那位牧鸭的老汉,请他把当日的所见重新叙述了一遍。
   听完老汉的叙述,刘南阳教授问:“你看清楚那蛇是什么颜色吗?”
   “我只看见它的一张血盆大口,其它什么也没有看清楚。”赵老倌回答说。
   “那你怎么知道它一口呑吃了九只鸭子?”教授又问。
   赵老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解释说:“当时我魂都吓掉了,谁还会去管它一口呑吃了几只鸭子?我是事后清点鸭群才知道的。”
   送走老汉以后,教授沉默良久,颇有点怀疑地说:“匪夷所思!禾桶大的一条蛇,这有可能吗?”
   女记者向梅却持乐观态度,说:“看那老汉还诚实,他的叙述可能有些夸张,但绝不至于说谎。”
   “夸张?那也得有个限度呀。”教授说。
   “教授,您忘了,那老汉看到的只是蛇的一张大嘴。蛇不是可以呑下比自己身围大两三倍的东西吗?如果减去几分夸张,再按比例打一个三折,那么,这巨蟒的大小还是可信的。”女记者又说。
   何钊听了二人的争论,不置可否地一笑,转而问程志文:“村子里还有谁见到过这条巨蟒吗?”
   “只有这老倌子一人。”程志文回答说,“不过,虽没有别人见到,却另有二件事可以佐证这一巨蟒的存在。第一件事是县志上曾有记载,清同治年间,这一带曾经出现过一条身粗如斗的巨蟒,四出危害人畜。”
   “同治年间?距今不是有一百多年了吗?”刘向阳教授说。
   “准确说,是一百零几年。”程志文回答说,“教授,您知道,蛇和龟一样,是一种非常长寿的动物,一百多年,对于蛇来说,不算极限。那条蟒蛇如果活到今天,不是会长得有水桶粗吗?”
   “那么第二件事呢?”何钊问。
   “第二件是解放前确实有人见到过这条巨蟒。我已经通过县革委办公室给各乡镇发出一份通知,要他们协助寻找当年的这位目击者,相信不久就能找到。”程志文满有把握地说。
   原来,听说中央电令上海市革委派出一支捕蟒队前来捕捉巨蟒的消息后,他这位消息的报导者也不免有点心虚,便四处查找巨蟒确实存在的证据。工夫不负苦心人,也果然给他 寻找到了以上二条佐证。
   因为了无踪迹,捕蟒队无法开展工作,只好一边进行实战操练,一边寻访巨蟒的线索。
   一连几天,发现巨蟒的消息倒是如鄱阳湖水,一浪紧接着一浪,接二连三地传来:头天东村的一头羊被巨蟒呑吃了,第二天西村又被叼走了一头牛……但等他们闻讯一一赶去,这才发现都是一些捕风捉影的谣传。
   在西村,那位放牛老倌一再抱歉地对他们说:“我的牛确实走失了一天一夜,但已经寻找回来了。害得同志们老远跑来调查,实在不好意思。”
   在东村,倒确实是丢失了一头羊。羊的主人还带领他们走进山里,指给他们看了一滩血迹。这真使他们有点儿啼笑皆非。刘向阳教授只好耐心地向他解释说:“你的羊不是被巨蟒吃掉的。蛇吃东西,都是囫囵呑下,不会留下这么一大滩血迹。你的羊很有可能是被狼吃掉的。”
   几天以后,解放前看见过巨蟒的目击者终于找到了,是邻乡的一位名叫杨石生的采药老人。老人五十多岁,非常健谈,记性也好。他给他们讲述了一段近似神话的传奇式遭遇:
   三十多年前,他们兄弟几个年轻好胜,曾经进入这附近山里一个神秘的岩洞,去探幽寻宝。
   那一天,他们一行三人沿着山里的一条小溪逆流而上,一直走到溪水的尽头,找到了一个仅能容一个人弯腰出入的石洞。爬进洞后,却是一条较为宽敞的石信道,信道四壁都是光溜溜的石溶岩;通道的一旁有一道深沟,沟里流水潺潺,洞外的溪水就是从这沟里流出去的。
   沿着通道转过两道弯后,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一个数丈宽的石室。室顶悬挂着一根根石钟乳,两旁的石壁结满了石花,更为令人惊奇的还是在石室的中央居然盘坐着一尊人工雕凿成的大石佛。那石佛双脚浸着泉水,洁白如玉;一手持瓶,一手下垂;方头大耳,慈眉善目……
   绕过石佛又有一信道,信道尽头又是一石室。室顶有一道裂缝,一缕阳光透过裂缝照射下来,映亮了石室,在那灰色的石壁上有一条宽宽的白带闪闪发光。
   领头的大哥忽然止步,用手电筒照着那一条白带说:“那是什么?”
   大家不看则已,一看吓出一身冷汗,原来那竟是一条巨蟒蜕下来的一条蛇皮。那蛇皮二尺多宽,好几丈长,紧紧地贴附在石壁上,看不见头尾。蛇皮上的鳞片大如茶杯,幽幽发光。
   大家连忙转身退出洞来。
   因为怕遇到那条巨蟒,从那以后,他们三兄弟就再也没有去过那一带……
   何钊当机立断,决定第二天就去寻找那个神秘的溶洞。
   程志文灵感一闪,重又提笔写了一篇报导,说是巨蟒已露踪迹,不日即可捕获。他拿了这篇稿子去向女记者向梅请教。女记者看完稿子说:新闻报导注重的是真实性和时效性。在巨蟒捕获以前,像这样的稿子报纸是不会发表的。不过,她可以代他把稿子寄给报纸的内参,作为一种信息交流。
   然而,由于年代相隔太久,这其间又发生过一次地震,再加上兴修水利、农田建设等原因,地貌变化很大,杨老先生已无法确定当年探洞的准确地址。一连十多天,何钊带领着捕蟒队员搜遍了附近的山川,也没能够寻找到那个神秘的溶洞。
  
   七
   程志文的这篇稿子虽然又没有见报,但“巨蟒已露踪迹,即将捕获”的消息又不胫而走,传遍了江南,把本来已经传得沸沸扬扬的巨蟒之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在那个书籍被抄,电影停放,反反复复只能看到几部样板戏的年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贫乏。这巨蟒之说不啻为一颗精神炸弹,将沉闷的空气炸开了一道裂缝,成为了下层社会的特大新闻。于是乎你说我传,不论在何种场合,均津津乐道,大谈而特谈巨蟒的故事。甚至于在最最严肃的批林批孔大会 上,人们也会情不自禁地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地传递着有关巨蟒的最新消息。
   几天以后,一个消息忽然传遍上海:“巨蟒已经捕获,正由铁路运沪。”消息立即引起上海社会的轰动,一时间万人空巷,成群结队地涌向火车站,等着看巨蟒。一连三天,人山人海,把个上海车站围了个水泄不通。
   到第四天上,忽又传来消息:“由于巨蟒躯体过大,车厢装载不下,已改由水路用货轮装运赴沪。”于是,包围住上海车站的成千上万的人群,又来了个战略大转移,如滚滚洪流一般,浩浩荡荡地涌过一条条街道,向浦江码头汇聚。
   与此同时,消息也在江西南昌引起了一场社会骚动:数万市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包围了省革委大院,强烈要求将巨蟒先运南昌展出,理由是巨蟒是江西的,理应让江西人民先睹为快。请愿活动一直持续了十几个小时,迫使江西省革委会主任程世清不得为亲自出面做群众的疏导工作。
   这场风波闹得上海和江西两地的政府很丢面子。曹丕显恼怒之下,严令745队加速行动,限期将巨蟒捕获。程世清也下令湖口县革委会,要动员一切力量配合745队,及早将巨蟒捕获。
   湖口县革委不敢怠慢,立即抽调了县革委会的一位副主任,会同县武装部部长,带领了一镇三乡的二千多名基干民兵,浩浩荡荡地开进赵村,展开了一个大规模的拉网搜山,搜捕巨蟒的行动。
  
   八
   仲夏季节,早稻开始扬花灌浆。最后一道耘田结束了,繁忙的夏收夏种尚未到来,倒还真是一个抽调民兵,开展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绝好时机。
   二千多基干民兵,荷枪实弹,排成散兵队列,开始向一座座大山发起了进攻。
   女记者向梅是拉网搜山的积极支持者。
   最初,何钊对是否采取这一战术还颇有一点犹豫,怕如此兴师动众,万一行动失败,仍然搜捕不到巨蟒,将会劳民伤财,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女记者据理力争,说巨蟒行藏无踪,只有采取这种方法,才能搜索到它的踪迹。再说,这也可以说是一次练兵,万一搜捕不到巨蟒,也能让民兵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根本不算劳民伤财。
   因此,在这一次行动中,女记者表现得特别活跃。从拉网搜山的第一天起,她就像一只翩翩的彩蝶,飞翔在山野丛林之中,四处采访,拍下了一大迭照片。
   刘向阳教授看了她拍摄的一张张民兵们英姿飒爽的照相,说:“精彩!可以办一个摄影展览了。只可惜这次行动的目的是搜捕巨蟒,缺了这一成果,你的这些照相都派不上用场。”
   “会有成果的。到时候,我的这些照相就将众星拱月,成为整个捕蟒战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女记者十分自信地回答。
   “如果,我是说如果,万一仍然不能搜捕到那条巨蟒呢?”教授说。
   “即使是那样,也不要紧,我的这些照相仍然有它的艺术价值。它们是我中华民族全民皆兵的写照,反映了我们这一时代的伟大精神。”女记者说。
   拉网搜山的第二天,就有了可喜的发现:民兵们在一处山坡上发现了一个斗大的圆洞,洞口的泥土光溜溜的,还微微带有一点膻味,很像是巨蟒出入的洞口。他们接着又在不远处发现蟒洞的另一个洞口,洞口也是光溜溜的带有一点膻味。
   这一发现使大家欣喜欲狂。何钊立即调来捕蟒队全体队员,在一个洞口张开巨网,严阵以待;在另一个洞口点燃硫磺,用风扇往洞里扇。
   几分钟后,洞里果然就有东西窜出来。大家先是一惊,随即便哗然大笑,原来洞里窜出来的只是二头麂子。
   类似这样的事情,以后还发生过多次。民兵们有吃有喝有工分记,还能有幸参加这样的狩猎,品尝禽兽的美味,一个个情绪高涨,乐不思蜀。只是苦坏了几个带队的乡镇干部,他们又要筹钱筹粮,又要跟随这批未经严格训练的部下满山乱跑,以防他们行为出格,发生意外事故,因此,一个个累得苦不堪言。
   面对此情此景,刘向阳教授不觉忧心忡忡,情绪颇为低落。他知道,历朝历代都不乏好大喜功之人,浮夸虚报之风。这种浮夸之风在60年发展到达顶峰,竟然发出了每亩水稻产量高达二万多斤的卫星。但无论浮夸到何种程度,它总还有一个基础,那就是田里确实生产出了粮食。然而现在,他们动用了如此之多的人力,折腾了这么多天,竟连一条象样一点儿的大蟒蛇也没有搜寻到,这又该怎么说呢?
   这一天晚上,他终于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了何钊,说:“看来这巨蟒一事,很有可能是空穴来风,虚妄之说。这一次呀,弄得不好,你我都要倒大霉了。”

共 13564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令人啼笑皆非的传奇故事,读罢让人深思。在那个火热而疯狂的年代,什么样的怪事都有可能发生,虽然荒诞却也符合当时的情理,正如本文中的故事一样,一场因当地干部偷吃生产队鸭子怕被发现了不好交代而捏造的发现巨蟒的谎言,经过好大喜功的程志文的报道,居然一层一层最后传到了中央,传到了那个同样好大喜功的江青耳中,于是便有了这一场声势浩大、劳民伤财又让人啼笑皆非的捕蟒大战。为了迎合上级,上海市革委会组建了捕蟒队,甚至不惜让黄浦区公安分局刑警队长何钊出任捕蟒队长,不惜“解放”作为“现代儒家”代表人物正在接受批斗的刘向阳教授,革委会还派出了随军记者。然而经过几个月的“围捕”,却发现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子虚乌有的谎言,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巨蟒。虽然刘教授和随军记者一开始就怀疑这事的真实性,经过后来的调查也发现了诸多疑点,但在那个动辄给人扣上一顶大帽子,打成“反革命”的年代,他们也只能任由人们以讹传讹地继续荒诞下去。整篇小说条理清晰,情节扣人,叙述翔实,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且内涵深刻,发人深省,赞一个!感谢赐稿,精彩佳作推荐共赏! 【编辑 龙在江湖】【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1004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龙在江湖        2014-10-03 16:45:50
  非常精彩的、发人深省的小说,欣赏学习了。感谢赐稿,问好作者,祝写作愉快!
2 楼        文友:陈其祥        2014-10-07 10:21:24
  谢谢大家对此文的肯定!作者另有写神探何钊破案的系列推理小说集《隐秘的杀机》,在长篇部悬疑栏目连载,欢迎阅读!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