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传奇小说 >> 【酒家】“西巡”轶事

精品 【酒家】“西巡”轶事


作者:贝之纯 举人,3461.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54发表时间:2014-10-11 23:55:29

【酒家】“西巡”轶事
   太后看到女娲神像如此传神,便不敢耽搁,速命礼部官员与庙祝安排拜祭事宜。庙祝拉长嗓门宣道:“祭拜女娲娘娘仪式即刻开始!”顿时,庙里钟声敲响,管弦齐奏。接着一名礼部官员宣读祭文:维大清光绪廿五年农历闰八月廿五日吉时,高天丽日,南风徐来。吾大清皇帝、皇太后亲临娘娘庙,恭拜人类始祖。丝竹嫋嫋兮花媲美,瓜果硕硕兮茗飘香,牲礼卓卓兮酒芬芳,敬献于娘娘陛下。望保我大清永安无虞……
   “请太后老佛爷上香!”祭文宣读完毕,太后便在宫女的搀扶下来到香案前,上了一柱高香,又跪在地上的铺团,双手伏地,虔诚地磕了三个头。光绪帝等众人也齐刷刷地跪下磕头。
   太后等行完跪拜礼正欲起身时,却听见殿宇回响着一个空灵的声音:善哉,善哉!众人闻声一惊,皆抬头环望,并不见人影。此时声音又起:“尔等今来朝拜,可见好生之德。此乃圣明之举,苍生得救有望!”
   太后还在寻找声源,身后光绪帝及众人早已五体投地伏拜,口中喊道:娘娘显灵,吾等甚幸。还望娘娘彰显神威,保我大清江山永祚!太后眨眨眼睛,再看神像,隐隐约约感觉在香烟缭绕中,高台上的女娲娘娘眼在眨、嘴在动。莫非刚才的话音是从娘娘神像处传来的?回想刚才所听话音,天籁悠扬,余音绕梁。真乃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太后这才醒悟过来,赶紧又拜道:“吾等不才,今日幸遇娘娘显灵,万望娘娘赐福,保我生民无灾无难,佑我大清万寿无疆!”
   不一会,神像处果然又有声音传出:“抟土造人华夏始,炼石补天救苍生。而今九州狼烟起,吾当助尔保太平。”
   众人听后忙再拜谢。娘娘又传声道:“汝虽为太后,却能忧国忧民,世间稀有,人中之凤。念汝虔诚,今赠天书三卷,助尔等消除祸患。天机不可泄露,俗人难悟真经。还请太后独自至后院受领天书。”
   众人拜谢起身后,太后叫来李大总管悄声吩咐道:“你令宁钺,带几名精干护卫伺守后院门外。如有不测,速来救驾!”
  
   5.墓前惊险
   众人怕有意外,纷纷挡驾。但内忧外患早已让太后焦头烂额,她求安宁保太平心切,便执意要去后院接天书。众人只好作罢,宁钺等人急忙准备保驾事宜。
   安排完毕,太后便独自走进后院。后院是一座小园林,左右两边松柏参天,中有一石道曲径通幽。石道尽头有一座三米多高、二十余围的土丘,黄叶遍地,杂草丛生。土丘下方立有一通两米来高、已经有点风化的墓碑。墓碑前方立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给古墓增添了几分威严肃穆之感。
   太后走到墓碑处细细查看,字迹隐约可见,正是“始祖风氏人皇女娲之墓”十个大字。墓碑背面还记载有女娲娘娘的功德。纪曰:
   风陵女娲,伏羲女姊,人类氏祖,象天法地。炼五色石,补天不足;断鳌四足,以坚地势;聚集芦灰,止水泛溺;捕杀黑龙,以济冀州。地平天成,滔水消涸,亿万民氏,甘食乐处……后面的字迹由于风雨侵蚀严重,字形不辨,不知所云。
   太后知道这就是女娲墓了,便不顾地上青苔脏乱又叩拜起来。突然“嗖”的一声,从古柏上跳下一人。此人黑衣黑裤,黑布蒙脸,手持利剑,直逼她跟前。太后急忙起身,欲躲向右边石像后。可她一不小心,脚踩住长袍,一个趔趄,绊倒在了石像边上。弄脏衣服不说,脚还扭伤,疼得她喊爹叫娘。
   黑衣人用剑指着她骂道:“你这祸国殃民的老贼,今天就是你的忌日!”太后知道是遇见刺客了。情急之下,她也顾不上腿脚疼痛,艰难爬起围着石马与刺客周旋,一边大声呼喊:“来人,有刺客!”
   黑衣人挥剑又刺又砍,亏有石马掩护,太后才勉强躲过几招。那刺客纵身一跃跳上石马背上,对趴在地上、一脸惊慌的太后呵道:“老贼,你就领死吧!”说完便挥剑刺下。
   老命休矣!太后认为今日必死无疑,便无奈地闭眼听天由命。说时迟,那时快。只听见“叮啷”一声,紧接着刀剑碰撞,杀声四起。太后随即也被人护走。她睁开眼,只见宁钺正与刺客刀光剑影杀得难解难分。李莲英和几名侍卫急忙搀扶着太后走进内堂。
   不一会,宁钺等已把刺客制服,将他五花大绑交给蒲州知府严加审讯。李莲英对惊魂未定的太后说:“恕卑职安排不周,救驾迟缓,让老佛爷受惊了。卑职该死!而今刺客已抓,交地方官员审讯,老佛爷可以安心了。”
   总算是有惊无险!太后回过神后,对李莲英叹道:“哀家此次西行,在介休义安村就有拳匪作乱,险些伤害哀家。这次在风陵渡又差点被贼人所害。此次一定得让蒲州知府查个水落石出,歼灭同党,严惩不贷,杀一儆百。如有疏漏,将他满门抄斩。另外再查风陵渡巡检有无可疑?若非他举荐咱们去拜女娲墓,哀家也不会遭此一劫。若是他图谋不轨,便将他扔入黄河水中喂鱼。”
   太后受此惊吓,身疲心倦,再无游览兴趣,就叫早点歇息,明日若风平浪静,便渡黄河,奔赴西京。
   太后一行人安歇在早已安排好的上源村。太后住的是村里一个地主的四合院,房间虽无雕廊画栋,但倒也宽敞整洁。为给太后压惊,村里一些心灵手巧的老少妇女,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绣的香袋敬献给太后作礼物。在一片片太后吉祥、老佛爷安康的请安声中,老佛爷白天的惊吓早已飘到九霄云外,心里甜滋滋的,像掉进了蜜罐里一样。老佛爷一喜之下,便赏赐每位妇女一两银子。
  
   6.刺客逃匿
   蒲州知府将慈禧等一行送到上源村安置好后,便急忙赶回州府连夜提审刺客。
   知府将刺客带入大堂,任凭他怎么威逼利诱,刺客都如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老佛爷在辖区遇刺,不给一个明确的交代,别说我这知府干不成,恐怕连脑袋都要搬家。知府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他恼羞成怒,便下令大刑伺候。几番大刑下来,刺客已经奄奄一息,但仍然是铁水封口——不发一言。
   知府正在六神无主、无计可施时,只见那刺客略微摇了摇头,突然间用尽全力吼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说完又垂下头昏迷过去。
   一旁的张把总闻听此言,面露惊奇之色。他对知府耳语道:“此人乃朝廷命犯,仓促用刑使其毙命,恐怕不好向上交代。”知府便令松绑,送至后堂,速请刘“神医”治伤。
   张把总和衙役们赶紧照办起来。不一会,刘“神医”赶来,就忙着给刺客治伤。这时知府感到困了,便吩咐张把总好生看管人犯,不得有误。
   知府走后,张把总眼看众衙役疲惫不堪,便拿出些碎银,叫两名衙役前去置办酒菜。酒菜送来后,张把总热情招呼几个值守衙役吃些酒菜解解乏……
   第二日一早,知府来到后堂,只见几个衙役醉倒在地上呼呼大睡,旁边桌上杯盘狼藉。知府大叫不好,上前几脚将几个衙役踢醒,问抓的刺客和张把总呢?众衙役急忙起身查看,哪有他们踪影……
   知府知道坏了,这张把总必是内贼,肯定放跑了刺客。便派人到张把总家和刘“神医”的药铺搜查。回来的人报告两家早已人去屋空。知府又带着衙役,满城掘地三尺搜寻那名刺客和张把总、刘“神医”。人说鸟过留影、雁过有声,可那三人就如人间蒸发一般,踪影全无。
   太后清早起来,洗漱完毕,李大总管请安后回禀道:“今日黄河无风无浪,适宜渡河。”太后便吩咐用完早膳后,打点行李,去渡口乘船。由于渡口只有三条船,所以李大总管只安排太后、光绪帝和随身内侍以及一些重要官员首次渡河。其他人等分批次渡河。
   吃过早饭,两宫队伍开拔奔向渡口,骑马坐轿,前呼后拥,逶迤而行。队伍行至田上村的大坡时,只见路边呼呼啦啦跪了一群人。按理皇帝、太后所过之地,只有秀才生员才有跪拜接迎的资格和待遇。而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人,黑挂锱衣,或白头,或黑发,皆俯首在地,山呼万岁。见太后疑惑,随从官员回禀:“田上村的秀才在此迎拜皇帝和太后。”太后见秀才所乘的毛驴拴在路边,黑压压一片,便随口说:“下了田上坡,秀才比驴多。”
   到了渡口,三只没有油漆的木船已被黄绫包装起来,太后、光绪帝陆续上船。这时几名快马扬尘而来,只见蒲州知府诚惶诚恐地向大总管李莲英说着什么。李大总管听后一脸怒色,急忙向已坐在船上正欲渡河的太后和皇帝禀报。
   太后听说知府在审刺客时,竟用大刑将刺客致死。虽然心里不悦,但急着要渡河,再加上刺客已死,也算是罪有应得。便要求知府全力清剿义和团,消除拳匪,以功补过。
   说话间,就看见了对岸。由于河水到岸,渡口前的水流极浅,黄缎大船靠不到渡口,急得护驾官员团团转,请太监跪求老佛爷恩准让船工背河上岸。这些背河汉背人趟河时,为防出意外时衣物碍事,往往脱得一丝不挂。当背河人光着脊背请太后跪上去,太后大怒,训斥船工不敬。太监急忙解释这是背河人的规矩,不然就没法过河。太后无奈,只好与隆裕皇后以及宫女们纷纷跪在船工的光脊背上,由船工背上岸。你猜“西巡”的队伍有多庞大?据说三条船整整运了八天的人和物。
   这日,在西安的一座四合院内,太后躺在躺椅上,一边悠闲地喝着酸梅汤,一边听官员汇报京城消息。两宫虽然偏安一隅,但北平李鸿章等人不断派人报告与洋人谈判的消息。据说李大人谈判中据理力争,但毕竟粗胳膊宁不过大腿,无法改变洋毛子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只能任人宰割了。签完条约后,李大人无奈地叹道: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割地赔款的事搞得太后心焦意乱,她便无暇追究风陵渡遇刺之事了。
  
   7.正道沧桑
   这天,天还未亮,有三个人来到风陵渡渡口前,急匆匆上了一条小船。虽然风急浪大,波涛汹涌,但三人依然让船家开船。船家无奈,只好冒险送他们过河。
   一人抱拳说:“张兄,刘兄,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你们难道要送我到对岸吗?”一人道:“以前为这等腐朽政府当差真是耻辱,多亏遇见刘‘神医’。经他的点拨,我才悟出了一些正道。如今我俩在这里也无立身之地,干脆与你一起远走他乡,参加反清杀贼革命。”“就是,咱们志同道合,趁着有生之年轰轰烈烈干一场,也比在这里当缩头乌龟强!”三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没错,这三人正是消失了的那刺客、张把总和刘“神医”。他三人怎会出现在这里?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当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捕后决心一死,以身殉法,以唤醒和警策国人。大刀王五得知后心急如焚,多方打探消息,花钱买通狱吏,四处联络武林志士,极力营救他出狱。谁承想却被谭嗣同一口拒绝,只是托付王五一件事,让他伺机刺杀慈禧。只有慈禧死了,光绪皇帝才有可能重新执政。只有推行变法,华夏才会有希望。
   六君子被害后,王五不忘重托,多次寻找机会刺杀慈禧,可均未成功。直到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王五得知慈禧要逃往西安避难的消息,便通知大徒弟李四一路跟随,寻准机会刺杀慈禧。
   李四老家就在蒲州,因蒲津渡早已名存实亡,他估摸慈禧要去西安,只能从风陵渡渡河。于是李四便在风陵渡做起文章。他一路跟踪慈禧来到风陵渡,得知慈禧要拜谒女娲庙后,便火速去了女娲庙。也许是天助李四,女娲庙的神像竟有一暗道,可以直通后院。故李四便在暗道里用自己所学的口技哄骗了众人。只是慈禧命大,李四在女娲墓前未能杀死慈禧,自己却被抓住。
   在蒲州府李四受到严刑拷打,他自知难以活命,所以从昏迷中清醒时就喊出谭嗣同临终前的话,以显示自己视死如归的决心。
   李四的话却引起了张把总的注意。张把总本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是同乡,都是解州闻喜人。得知杨深秀被慈禧杀害后,再看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张把总便不想再为清廷效力。当他心灰意冷、准备辞官时,却生了一场病,便找刘“神医”看病。几次交往,刘“神医”得知了张把总的心思,便劝他暂且留在官府,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派上用场。
   刘“神医”还向张把总吐露了自己的身份。他曾是捻军黑旗旗主苏总目的部下,与清军战败后,苏总目遇害身亡,队伍失散。他便独自流落到蒲州,隐姓埋名干起了行医的老本行,一边救死扶伤,一边暗自播种反清火种,以实现救我残黎,除奸诛暴,以减公愤的志向。
   当知府审讯李四时,张把总听到李四迷糊中说出谭嗣同临死时的那番话,他马上感觉李四应与戊戌六君子有关。于是他就生出搭救李四的心来。
   李四昏迷后,张把总便对知府说了朝廷命犯,万不可出现意外之语。于是知府便下令给李四疗伤,自己回家歇息。张把总请刘“神医”时,二人就定好了搭救计策。张把总买来酒菜后,刘“神医”暗中往酒里下了蒙汗药。等把众衙役蒙倒后,二人便将李四背了出去。之后,雇了一辆马车,三人连夜赶到深山荒落的栖岩寺里躲避起来……
   李四等三人过河后,先是隐居于临潼县乡间,研习拳术、兵法及改革之道,后又投奔了陕西革命先驱井勿幕领导的陕西同盟会,奋身投入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斗争中去。他们的事迹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他们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至今还在当地广为流传。
  
  
  
  
  

共 10099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小说写出了传奇小说的情节感,又保留说书的色彩,让人在浏览历史的过程中,体会一种野史的感觉。小说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为开始,详实地描述了慈禧太后带领一群人逃难的过程。结合历史的同时,又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一些野史的证据,充分带动想象的空间,让人仿佛置身在那个年代里,感受当时中国的苦难和官场的昏庸腐败。小说人物描写生动形象,情节曲折动人,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得体,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并且通过自然的语言,展示着那个朝代的真实历史,让人触目惊心的同时,也佩服作者的写作水平。小说给人一种真实感,让人感悟历史,感悟人生,推荐。【编辑:故事中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1012002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4-10-11 23:57:34
  有意思的小说,不错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1 楼        文友:贝之纯        2014-10-12 18:13:44
  谢谢故事社长过来看我。
2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4-10-24 22:35:03
  这篇适合投稿小小说,呵呵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3 楼        文友:宏声        2016-09-21 05:57:14
  不论什么文学体裁,也不论作者把文发在报刊上及网页上,好作品读者爱不释手。今天欣赏了远方老师的佳作,我口中的赞一个又一个。我们有缘相聚大型文学网站--江山文学网,我还会继续欣赏您的佳作。
回复3 楼        文友:贝之纯        2016-10-02 16:37:51
  国庆快乐,感谢文友认可,我由于工作忙,无时间打理网上东西,望见谅。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