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网(散文)

精品 【江南】网(散文)


作者:酋黄 进士,6215.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08发表时间:2015-01-17 10:29:30

“网”,从其形状构造来看,明显是个象形字,它就像用绳子一个眼一个眼一个结一个结串成的片状物。从“网”的最初的作用来看,最早的“网”,应该产生于原始社会的狩猎阶段或更为之前。“网”作为一种原始的狩猎工具,相传,它是由被称作“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发明创造的,后来授之于人。“网”的发明和创造,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生存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人类的生活范围。
   我国现有的成语里,就有个“天罗地网”的说法。按照工具书中的解释,张设在天空中用来逮鸟雀的叫做“罗”,门可罗雀的“罗”就是这个意思;铺设在地上或水中用来猎兽或捕鱼的叫做“网”。当然,古书中也有把猎兽的叫做“网”,把捕鱼的叫做“罟”(gu)。《孟子·梁惠王上》中说:“数(cu)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这里的“数罟”就是指细密的网。
   我们的祖先在改造自我征服自然中发明了“网”,但他们深深地懂得“自然而然,生生不息”的道理,从不滥用“网”。无论是猎兽,还是捕鱼,他们绝不搞“一网打尽”或者“竭泽而渔”。《论语》里就说:“子钓而不纲。” 我曾经看到有些书中把“纲”解释为一种横遮在流水之上用生丝拴着一连串钓钩的大绳。说在此句里是指一种捕鱼的方法。对于这种解释,实话实说,我有些不以为然。
   这倒让我忽然想起了小时候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纲举目张”来。记得当时老师的解释是:“纲”是鱼网上的总绳,“举”是提起;意思是说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了。我觉得这很像捕鱼撒网的动作。它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可以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一篇文章条理分明。从这一成语的解释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认为“纲”与“钓”都是属于古汉语中名词动用,“子钓而不纲” 中的“纲”就是指用“鱼网”撒鱼。它体现的是儒家的“仁者”之风,即逮大鱼而不干扰小鱼。
   关于这种宽大为怀、好生之德的思想,古语里还有“网开一面”和“网开三面”说法。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有一次在田野里散步,看见一人张开大网在捉鸟。只听那人小声咕哝着说:“来吧,鸟儿们!飞到我的网里来。无论是飞得高的还是飞得低的,也无论是向东飞的还是向西飞的,所有的鸟儿都飞到我的网里这儿来吧!”商汤走过去对那个人说:“你这种捕鸟的方法也太残忍了吧,这样会把所有的鸟儿都捕尽的!”他一边说,一边便砍断了那人围网的三面。
   商汤急忙地走进鸟儿,低声的对鸟儿说:“哦,鸟儿们,喜欢向左飞的,就向左飞吧;喜欢向右飞的,就向右飞吧;如果你们有谁真的厌倦了飞的生活,那就飞到这张网里吧!”鸟儿是向往自由的,于是全都飞跑了。“网开三面 ”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只不过到后来,人们想撤去三面和一面都是一样的,就把它改为了“ 网开一面”,用来比喻对人采取宽大的态度,给人留下一条向善或改过自新的出路。
   说起张网捕鸟,记得淮南王刘安编纂的《淮南子·说山训》中也有一则故事。说从前有一个人,看到别人布网捕鸟,捕得的鸟最后总是网上的一个网眼捉住的,其他网眼似乎都未起到什么作用。于是他就忽发奇想,既然捕鸟如此简单又何必再麻烦着纺线结网呢他便回到家里把一根长绳剪断,弯曲着做成了一个又一个单独的圆圈圈别人问他干什么他只是笑笑却不回答,心里非常得意,为自己的“一孔之见”而庆幸。然后,这个自作聪明的家伙,就在没人的地方找了一个僻静处,将自己制作的只有一个网眼的网安放好,守在一边,专等鸟雀的到来,可是早等玩等,连一只鸟雀也没逮着,只好两手空空地回家去了。
   这就是成语“罗之一目”或“一目之罗”的来历。自作聪明的人为什么逮不住鸟儿呢?道理很简单,在捕鸟的时候,因为鸟本身的飞动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且“一目之罗”或一张不完全的网,鸟飞起来就会有很大的选择性和灵动性。看似一个小小的网眼捉得的鸟,实质上一张大网的其他网眼都处于“待捕”状态,换句话说,就是每一个网眼都有捕的可能,最终哪个网眼捉到了,其他的也都起到了辅助作用。离开了“罗”的一“目”,是没有任何价值和作用的;缺少了一目的“罗”也是不完整的,都是无法用来捉鸟的。这个故事启迪我们,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发挥作用,一个人如果离开了集体,是很难办成什么事的;当然作为一个集体,它是由所有成员构成的,每一个成员在集体中都有其应有的作用。
   古人不但在劳动中创造了“网”,而且还给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的人生道理。其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便是其中既生动又形象的一条。据说,这一古语出自《汉书·董仲舒传》,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你只站在河塘边,看着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幻想着鱼儿到手后的场景,还不如干脆回到家里,认认真真地结出一张鱼网,再来捕鱼。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实现自己“得鱼”的愿望。这一古语告诉我们,与其空空羡慕他人,徒有愿望,还不如自己动手去干来得实在 。它现常用来形容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用处; 或者比喻只希望得到而不将希望付诸行动。
   由于“鱼网”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工具,因此,在一些口语交际的实践中,人们通常拿“鱼网”来打比方,说道理。如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一俗语,意思是说打三天鱼,晒两天网,时断时续,忽冷忽热,不能长期坚持,最后什么都会得不到。它常常用来比喻在学习或工作中缺少恒心,最终导致一事无成。还有一个我们时常提及的俗语,叫做“鱼死网破”,它通常用来形容决心一定,在濒临死亡时还要奋力一击,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或同归于尽。
   当然,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无论做什么事,在开始的时候,都要注意多观察多实践。这种一切试着办做法,我们一般叫做“满天撒网,重点逮鱼” 。说得更直白点就是,比如某人想找一份工作,就把自己的简历投往很多很多的公司,不管是不是自己能去的,也不管人家最后要不要自己,反正只要贵公司招人,我就不分三七二十一地全报上名,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然后再从中筛选出自己心仪的或者说比较合适的,这就叫做“重点逮鱼”了。现在有些年轻人谈恋爱,也往往抱着这种心理。看来,这世上的很多事情,还都与“撒网”和“逮鱼”有某种的相似 。
   其实,有关“网”的俗语很多,但我们说得最多的应该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原文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我们今天在使用的时候,也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应有的惩罚,它虽然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它最终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坏人。它常常用来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和历史的惩罚。想当年,秦桧夫妇密谋杀害忠良岳飞,天理昭彰,最终东窗事发,“莫须有”大白于天下。“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苍天有眼,历史终会作出了公正的裁判。
   虽然说“天网”或“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但有时也不是那么绝对。生活中我们就常说:“鱼过千重网,网网都有鱼。”百密而有一疏,“漏网之鱼”,无论是什么时候或什么原因,总会有的。记得原高中教材中有一篇题目为《殽之战》的文章,它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文中就讲述了春秋时期的秦穆公,由于不听大臣的劝阻,盲目攻打郑国,结果无功而返,撤兵途中在殽地(今河南境内)遭到晋军的伏击,结果秦军惨败,孟明视等三员大将被俘。
   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听信其母后文嬴的“冤仇宜解不宜结”的谏言,放掉了三人;后来虽然在大臣的提醒下幡然悔悟,派兵再去追赶,可秦将早已到了黄河边,跳上打鱼的小船逃走了。孟明视等人临走时放言,“三年将拜君赐”,这话中之意不言自明。据说,这就是所谓的“君子报仇,三年不晚”的来历。孟明视等三人的侥幸逃脱,无疑成了晋国的“漏网之鱼”。由此看来,宽容也应该讲究对象,绝不能一味的仁慈,仁慈过度就是放纵。放虎归山,那是会留下祸患,需要付出代价的。
   说起“漏网之鱼”,其实它还有个来历。这一成语典出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序》中的“网漏于吞舟之鱼” ,它表面的意思是说网眼太大,能够使吞进舟船的大鱼都漏掉了。试想能把舟船吞进的鱼该有多大,更何况网呢?很明显它不是在说鱼或网的大小问题,而是用来形容法律太宽,如同虚设。要说这大鱼穿网而过,实乃可惜,但更重要的是这漏网的大鱼会留下吞舟之患。因此,“漏网之鱼”常用来比喻那些因侥幸而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纵观历史,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或利益,往往是严刑峻法,罗网密布。唐朝酷吏周兴、来俊臣等人像蝇子叮血一样大肆搜罗,明代专设特务机构东西厂、锦衣卫等侦缉天下各地;特别是大清王朝,满汉政权对汉族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文网森严,大兴文字狱。相传江南徐骏只因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便引来了杀身之祸。
   更不可思议的是,隋代著名诗人薛道衡在他的代表作《昔昔盐》中,曾写出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乱给人们的家庭带来的悲惨凄凉的景象,极力地渲染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悲伤和相思的苦痛。据说,在大业五年,隋炀帝竟因嫉妒其诗才,在处死薛道衡时,还对这句诗耿耿于怀,质问薛道衡以后是否还能再写出这惊世之句呢?人死岂能复生,薛道衡是再也无法写诗了,可千年以后,流传下来的不仅是千古名句,还有臭名昭著的隋炀帝那颗嫉妒之心。
   提起蛛网,我觉得在神秘而奇特的大自然里,应该说蜘蛛是织网的高手。记得小时候,在乡下老家屋角的旮旯里、篱笆墙的棍头上和老枣树的枝桠间,时常会见到一圈圈近似圆形的细密的蛛网。有趣的是,蜘蛛在结好网后,便伏在了蛛网的中央,“守株待兔”式的等待着飞虫们自投罗网。一片小树叶、一根细枯梗,落到了蛛网上,只见蜘蛛振颤一下,便安然不动了;可是,一只漫不经心的飞虫一旦撞到了蛛网上,蜘蛛便会“兴冲冲”地爬过去,从口中喷出粘丝把猎物死死地捆起来,再用毒牙将其麻醉,待猎物的组织化成液体后,好大口大口地吮吸。
   那么,蜘蛛是用什么办法感知将有美味到口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原来蜘蛛的腿上带有裂缝形状的振动感觉器。一般的物体落在蛛网上很快就平静下来了,而触网的飞虫往往还要挣扎一番,这振动信号便传给了蜘蛛。奇怪的是同是撞网的飞虫,蜘蛛的反应却有所不同。如果是苍蝇,它就会很快地跑过去捆缚;如果是蜜蜂,蜘蛛就按兵不动。这难道是蜘蛛怕蜂螫吗?很显然不是。那么蜘蛛是如何分辨出来的呢?原来蜘蛛的感知对振动频率有敏感的区域,苍蝇扑打翅膀的频率正好在蜘蛛的敏感区域之内,而蜜蜂扑动翅膀的频率则超出了这一区域。
   或许有人会问,蜘蛛是靠蛛网上的粘丝粘住飞虫的,可为什么蜘蛛自己在蛛网上来回往返就不会被粘丝粘住呢?这是因为,蜘蛛通常是把干丝作跑道的,如果需要在粘丝上行走时,它的八条腿都能够分泌出一种油物作为润滑剂。这样,蜘蛛就能在网上东奔西走、进退自如了。可见,蛛网对于蜘蛛的生活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它不仅是蜘蛛这种动物捕捉猎物的陷阱和餐厅,还是它们生存生活的通信线、通行道、席梦思和育儿室。
   大自然是充满神奇的,是兴味盎然的。可仔细想想,作为自然之子,人的一生忙忙碌碌,衣食住行,不也正像蜘蛛结网一样吗?雨露霜雪,风尘仆仆,梦夜圆而朝不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男人们不是一直在那纵横交错的一块块方形或条状的田地里劳作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秋冬,天河南北。干的是“井”子中的田里活,走的是“井”字形的阡陌,吃的就是井里水,住的是街道胡洞构成的市井。再看看这个“井”字,不就是残缺不全的或变了形的“网”字吗?
   再来看看女人们手里的针线,一行行,一条条,不也是在织网吗?萤窗之下,织女们几度抛梭,织得的绫罗绸缎,哪一样又不是细密的经纬网呢?再来说说文人,曾记得有一段时间,写文章就叫做“爬格子”,“爬”是用来形容其艰难的,格子犹如网眼,那本是一个个待填的方块字,可一张一张地写下来,再仔细看看,这每一个字不都在一张张纸上画出来的网格里吗?这一张张写过的文稿,难道不就是一张张织就的网吗?即便是现在学生的学习,我们还经常教育学生,要画出知识树,构建知识网络。无需再多举例,人们一定会看出,生活的过程就是织网的过程,只不过有的人是在土里,有的人是在布上,有的人是在纸上,有的人却是在心里。
   人们常说, 世事如棋,可棋盘不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网格吗?早年看《三国演义》,当读到祢衡赤身裸体坐于室中,大为不解。有人人问他,他却回答说:“我是把天当房,把地当床,把屋子当作衣裳的。”他还嘲笑是别人钻进了他的衣服之中。看过之后,我和众人一样都感到好笑。可现在想来,他的狂傲不羁、不拘礼法正是他思想上超脱尘世之网的表现。陶渊明在他的《归园田居》一诗中不就是把自己走入官场说成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吗?不就是把辞官归园田当作“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吗?

共 738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完,只觉意犹未尽,洋洋洒洒间,天地万物,万千气象尽收眼底。作者运用自己老到而独特的笔为我们勾画出了数张有形无形的网,让读者随其兜兜转转间时而网在其中,时而又像脱网的鱼。或古意里的网,亦或是眼前的网,无一不被作者描得栩栩如生。作者从各个层面为我们剖析了网之起源,或网之各种运用,有理有据,条理分明,且结构严谨,不失为一篇精彩的好文,饱满的内容让文章充满了质感。从“网”这个字的本身说起,再到我们现在正在热用的互联网,其中的利弊好坏,尽在作者笔下。其实说到底,作者通篇下来也不外乎是让我们明白“网”亦好亦坏,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合理利用,坏亦会是好。树立正确的思想和文化观才是重中之重。非常棒的作品,倾情推荐。---编缉:指间年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117003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指间年华        2015-01-17 10:31:02
  问好酋黄老师,又一次欣赏到如此棒的作品,很荣幸。
指间年华
回复1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7 11:20:56
  问好年华,感谢年华,有一段时间没见了,想念文友!
2 楼        文友:指间年华        2015-01-17 10:31:47
  很久没写按了,有些力不从心,不到位的地方还请见谅,祝老师创作愉快,佳作频传,让江南更亮丽。
指间年华
回复2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7 11:23:00
  谦虚是您一贯的风格,我见不在说其他了,祝您羊年大吉,喜气洋洋!
3 楼        文友:段干萸        2015-01-17 15:05:02
  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网里。写这类文章需要丰富的生活知识。欣赏,
祖上山东,出生浙江,当兵福建,安家福州,弹指过不惑;童年玩泥,青年玩枪,中年玩笔,老年可能玩物丧志。
回复3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7 15:28:55
  ,确实写一篇文章是不容易的,也是一个织网的过程,至于是否使用有待各位品赏,问好文友!
4 楼        文友:哪里天涯        2015-01-17 16:29:03
  酋黄老师的文章,总是厚重耐读,回味无穷。看完,受益匪浅。学习了!问好黄老师,遥祝冬安!
哪里天涯
回复4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7 16:39:30
  问好天涯大哥!辛苦了!一篇小文很难说厚重,仍在路上,尚需学习,望不吝赐教!
5 楼        文友:江山文学精品审核组        2015-01-18 11:28:48
  人的一生,与爱恨纠缠,与得失相伴,与是非周旋。
   最难得的,是好心态;最难放的,是真感情;最难忘的,是入心人;最难求的,是被人懂。
   江山文学是一个着力打造精品文学的大型文学网站,坚持正文学,努力提高发文质量。
   江山文学,文,不贵多,贵精。
   “贵”在读人,读心,读情,读人生;“重”在心动,心懂,心诚,心共鸣。
   “精”在文章,或有温度,或有境界,或有思想,或有深度。
   在这里,有真情实感,有人性的探索,生命的叩问,
   您可以看到人间万象,刹那浮生,也可以感受智慧的呢喃,灵魂丰盈。
   在这里,您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景,美丽流连,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倾心,以文取暖。
   江山文学精品审核组,愿善待文字,不亵渎文字。
   我们知道,您的某篇文,等着我们去拜读、去喜欢。
   我们更知道,您的某篇好文章,像一杯精心炮制的花茶,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去评。
   恭喜您,您此文被“江山文学精品审核组”评定为精品!特推荐给更多读者共赏!
   感谢您支持江山文学,江山有您更辉煌,期待您更多精彩!祝您在江山文学写文愉快!
回复5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8 11:46:34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普通写手,承蒙江山各位元老厚爱,无以为报,只有努力创作,加强学习,多谢文稿,才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厚爱,无愧于江山!感谢江南,感谢江山!
6 楼        文友:彭燎        2015-01-18 12:38:20
  读罢,长了许多见识。问好,酋黄兄!
酷爱喝浓得发苦的绿茶,偶尔抽支烟;喜欢听张楚和崔健的摇滚乐,爱看杨德昌和贾樟柯的电影;在风景秀美的地方伫足发呆。
回复6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8 12:56:47
  问好老朋友,加油,祝新的一年里,工作愉快,写作顺心!
7 楼        文友:淡若天涯        2015-01-18 14:00:55
  欣赏老师精彩美文!问好!
回复7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8 14:51:14
  谢谢淡若天涯编辑留墨,问好,上茶!
8 楼        文友:心若闲云        2015-01-19 13:57:06
  作者从网字的象形说到网的作用,继而引深到人情网、法网、互联网,可见作者思维的宽泛以及文字的厚实度。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谢谢酋黄带来的精品。
回复8 楼        文友:酋黄        2015-01-19 14:20:00
  问好闲云,谢谢留墨点评!
9 楼        文友:一缕闲愁        2015-01-24 21:24:55
  作者的这篇散文,又是一篇知识性的文章,读来真是受益匪浅,不管是什么样的网,在作者笔下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只要合理利用网,我们才能分辨是非对错。文章见解深刻,说理透彻,难为作者了。好的作品,都让人读后掩卷沉思、欲罢不能!欣赏作者的文笔,佩服作者的思路。好文章就该和大家一起分享,遥祝春节愉快!!
用爱去发现美好,用心去感受人生百态、红尘俗世的喜怒哀乐……
回复9 楼        文友:酋黄        2015-01-24 21:28:35
  您总是送来温暖和慰藉,非常感谢!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