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正向音韵 >> 短篇 >> 现代诗歌 >> 【正向】站在山顶,望故乡的河流(长诗续三)

编辑推荐 【正向】站在山顶,望故乡的河流(长诗续三)


作者:路遥知马力 秀才,2343.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394发表时间:2015-02-08 23:08:42
摘要:长诗《站在山顶,望故乡的河流》全长8000行,68000字,颂扬大河文明,描绘陕南山水,推介安康名人,发现山地文化,品味乡间民俗,体验原始生活,把握时代脉动,谋划人生梦想。沉浸历史,倾情山水。纵横天地,心怀宇宙。意象纷飞,诗情满天。气势磅礴,寓意深远。


   这个时代不让人思考
   “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思考是奢侈品
   思考是古董
   有人想要没钱
   有人有钱不要
   这个时代不催人反省
   反省需要掀起“运动”的暴风
   然而
   人们不读书的时候
   读书才尤其可贵
   人们不读诗的时候
   诗歌才更其珍重
   人们不思考的时候
   思考才成为美德
   人们不反省的时候
   反省才显得伟大
  
   站在山顶,望故乡的河流
   河流像岁月一样奔腾
   思想像浪花一样喷涌
   安康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象征
   乃是“汉调二黄”
   汉调二黄是国家首批确定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项目
   发祥于关陇(陕西关中、甘肃省、宁夏省合称)
   诞生于明代
   盛行于清代
   流行于汉水流域
   影响波及湖北、安徽、江西、
   四川、广东、台湾等地
   清朝乾隆年间
   二黄艺人魏长生将此戏带入京城
   唱红京师
   影响极为深远
  
   汉调二黄是祖国传统文化的奇葩
   是陕西第二大剧种
   渊源于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
   经过汉水流域和安康人民
   长期的生活创造
   不断地融合创新
   打磨而成
   安康是汉调二黄的重要发祥地
   具有浓郁的汉水文化特色
   是汉水文化的重要标志
   是国粹京剧的声腔起源
   在中国戏曲文化之林中
   具有独特地位、影响和贡献
  
   汉调二黄把表演艺术、
   舞台艺术、化妆造型艺术
   高度综合在一起
   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
   熔铸于一炉
   节奏独特
   丰富多彩
   千姿百态
   争奇斗艳
   汉调二黄努力追求传神写意之美
   舞台表演出神入化
   空旷的舞台可以竖起万仞高山
   平坦的场地可以变成浩渺江水
   几声更鼓可以表现漫漫长夜
   一截红缨可以展现万马奔腾
  
   “唐三千、宋八百,
   野外史传数不得”
   汉调二黄剧目有1000余出之多
   以各种形式演出的传统剧目在400本以上
   专业团体经常上演的剧目不下100出
   业余自乐社团也可演出三五十出以上
   常演剧目有
   《炼石补天》、《曹刿论战》、《征北海》、
   《进妹喜》、《黑逼宫》、《尝百草》、
   《女界牌》、《有莘三聘贤》
   《伐子都》《赵氏孤儿》《将相和》
   《苏武牧羊》《捉放曹》《连环计》
   《荐葛》《盘貂》《长板坡》《七擒孟获》
   《十道本》《汾河湾》《五福堂》
   《雷打张继保》《二度梅》《辕门斩子》
   《天门阵》《铡美案》《风波亭》
   《一捧雪》《白蛇传》《大相山》……
  
   《雷打张继保》剧情——
   薛荣妻妾不和
   妾周氏生下一子
   被迫抛弃于荒郊
   被以打草鞋为生的老人张元秀夫妻拾得
   取名“张继保”
   抚育成人
   13年后
   张继保在清风亭被生母周氏带走
   张元秀夫妻思儿成疾
   每日到清风亭盼子归来
   张继保得中状元
   路过清风亭小憩
   张老夫妻前往相认
   但张继保忘恩负义
   不肯相认
   把老夫妻当成乞丐
   只给他们二百文钱
   老婆婆悲愤已极
   把铜钱打在他脸上
   夫妻相继碰死在亭前
   张继保也被暴雷殛死
  
   《火化纪信》唱道——
   “若要我母子夫妻父子重相会,
   除非那谯楼打罢三更鼓,
   我们母子夫妻父子梦中到一堆。
   我生是汉家的臣,
   死是汉家的鬼,
   死后三魂渺渺,
   也把汉王驾来随。
   汉王有福登天位,
   我纪信今日替主一死,
   功也就来名也随。
   汉王无福登王位,
   真可叹,
   我幼年之间,
   十载寒窗、
   九熬油、
   八月丹桂、
   七锦绣、
   六门宴罢、
   五魁首、
   四杆彩旗、
   三杯酒、
   两朵金花、
   得占鳌头、
   鳌头独占,
   一旦一旦化烟灰……”
  
   汉调二黄人才辈出
   杨金年(生卒年不详)
   陕西安康紫阳蒿坪人
   汉调二黄科班传代祖师
   共传知名弟子200余人
   尤以生、末见长的查来松最为有名
   查来松被尊为“大师兄”
   四川人称为“戏状元”
   何炯若(1806-1860)
   陕西汉中城固人
   编撰戏曲《芙蓉剑》上、下两卷
   全居始于《议婚》
   终于《脱靴》
   共24场
   洋洋15万言
   人物各具特色
   剧情情真理切
   范仁宝(1824-1893)
   湖北黄冈人
   从艺30年
   主要活动于鄂、陕两省交界地区
   以零碎小丑见长
   油腔滑嘴
   “怪味”十足
   人称“油杂碎”
   何清真(生卒年不详)
   陕西汉中洋县人
   清末秀才
   有“二十四孝”剧本
   流行于世
   《王祥卧冰》《郭举埋儿》《曾子求梨》
   《三孝记》《安安送米》很受欢迎
   虞雪堂(生卒年不详)
   陕西汉中勉县人
   偏爱二黄之雅
   卖掉田产
   置办戏班
   姜子瀛(1850-1934)
   陕西宁陕关口镇人
   幼时常自刻皮影于桌上把玩
   先生指曰“其子日后可从艺”
   20岁时为《大保国》一剧救场
   一举成名
   唐安泰(1867-1943)
   陕西汉阴人
   毕生致力于创领戏班
   其“艺华社”人才济济
   “肖杰三唱一末拿手《挂画》
   钱史初唱二净《背榜》不差
   徐瑞生唱三生《龙棚别驾》
   武伦生唱四旦《三官堂》下
   陕培义唱五丑“赖呆”(粗俗)太大
   王能博唱六外胡揪乱抓
   葛寿轩唱七小文武双挎
   骆信初唱八贴人人爱他
   刘春德唱九老声音不大
   陕献才唱十杂样样有他”
   汉调二黄人物:
   赵清平、黄亮子、王广翠、
   膛元昌、张庆福、罗寿保、
   张安平、何文涛、龚安廷、
   陈长庚、刘久强、张庆鸿、
   孙天寿、梁金玉、吴宝卿、
   陈尚奎、吴庆华、郅长福、
   范大德、黄大架、杨安荣、
   凌成佑、陈忠洪、邓天满、
   周老四、田春山、蔡忠凯、
   肖显堂、马天庆、汪彩凤、
   李玉喜、张玉福、李玉成、
   林祥庆、郭有福、陈纪福、
   冯子才、周顺义、冯成秀、
   何朝宏、左玉贵、田梓桂、
   鲁盾、刘桂芳、江树业、
   刘继鹏、刘成良、兰草、
   束文寿、刘志杰、顾群、
   张广明、来世清、李明……
   安康市国家级汉调二黄“传承人”:
   龚尚武、王发云、李富强、
   许世莲、刑大伦、陈朝玉、
   余书棋、范惜民、惠桂芝、
   赖景镛、兰草、乐建华、
   来世清、刘凤鸣……
   他们不是“大腕”
   也不是“名角”
   他们平平凡凡
   他们“简简单单”
   他们住的是土屋草舍
   他们吃的是“浆水面”
   但是
   他们是民间文化使者
   他们的名字应当写入“史册”
   他们早已被人忘记
   甚至于从未被人记起
  
   汉调二黄的道具都是精美艺术品
   伴奏乐器武场面“四大件”有
   尖鼓、锣、小锣、铙钹
   另有唢呐、牙子、堂鼓、木梆子、二五子、铛铛、铃铃
   文场面“三大件”有
   京胡、京二胡、月琴
   另有三弦、胡胡、唢呐、笛子、大号
   汉调二黄的脸谱种类繁多
   共有450多种
   基本谱式有十余种
   整脸、三块瓦脸、十字脸、麦子脸、
   玄脸、老脸、阴阳脸、吊堂脸、象形脸
   丑角脸谱有豆腐块脸、腰子脸、枣核脸、尖桃脸
  
   汉调二黄的行当分为
   “一末、二净、三生、四旦、
   五丑、六外、七小、八贴、
   九老、十杂”十个行当
   其唱腔的嗓音运用上
   四旦、八贴用假音(小嗓)
   其余各角用本嗓
   即一末、九老用“苍音”
   二净、六外用“虎音”
   三生、十杂用正音
   五丑、七小用尖音(细音)
   汉调二黄讲求按照所写地理环境与人物籍贯
   准确使用方言、土音
   往年培育一个名角须得习练数省口音
   如《三搜府》、《法门寺》须讲北京话
   《渔舟记》须说湖北话
   《张松献图》须说四川话
   《打龙棚》须说晋中话
  
   汉调二黄音乐唱腔属板腔形式
   其曲调简朴中存幽雅
   婉转中有激昂
   旋律注重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
   吐字讲求尖团分明
   要求达到清亮准确
   字正腔圆
   满腔满调
   板式有“导板”“原板”“碰板”
   “滚板”“反二黄”等十余种
   腔类有“回龙”“四柱”“流里表”
   “板头”“麻鞋底”“幽冥钟”“梅花题”等十余种
   宜于表现低沉、怨愤一类的情绪
   多用于正剧、悲剧的演唱
  
   由于历史沿革和地域影响
   汉调二黄形成不同风格、流派
   “安康派”擅于文戏
   唱腔幽雅绵软
   吐字吟泳
   多带川味
   “商洛派”擅武功
   别样腾跃
   武戏见长
   “关中派”注重唱、做,
   表演细腻
   唱腔豪放
   2003年
   陕西省文化厅授予安康市汉滨区
   “陕西汉剧(汉调二黄)之乡”称号
   2006年
   汉剧(汉调二黄)被列入国家
   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保护名录
   “汉剧(汉调二黄)是京剧之母”
   汉调二黄是
   “中国戏曲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共 8115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站在山顶,望故乡的河流,作者首先提到,河流像岁月一样奔腾,思想像浪花一样喷涌,是啊,为什么西藏那么有名,为什么安康无名无姓,西藏文化辉煌灿烂,安康文化“还没发现”。是因为西藏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捡重点的说,《格萨尔王》传流行于西藏和中亚地区是世界上目前尚被传唱的最后一部史诗。已经存在1000多年。长达60万诗行,相当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3部长,《罗摩衍那》15部长,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流传广泛。六世达剌仓央嘉措,是西藏历史上著名诗僧,从小资质灵敏,曾拜五世班禅为师,落发受戒。取法名为罗桑仁青仓央嘉措,后被迎至布达拉宫,在佛的世界里,他说一个异类。在人的世界里,被称为“世间最美的情郎”。由于他自行流浪多个省市,深入民众,接触面广,后来著书立作。诗歌有《少年》,《菩提树下》,《桃花刚落》,《群山》,《隐藏》,《情人丢了》,《这么静》,《雅鲁藏布江》这首诗歌里提到,西藏实行“尸体饲鹫”的天葬习俗。《天葬管理暂行规定》为天葬这种藏民族,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丧葬习俗,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西藏是“最后的香格里拉”,是“距天空最近的地方”,西藏文化遗产浩如烟海,西藏文化名人灿若星河。作者呐喊:我是一个安康人 我有义务“发现安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现安康”,发现地方文明,发现民间文化。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石门颂》是代表作之一 它的作者就是安康人。《石门颂》是至今保留在汉中市的摩崖刻石,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顶礼膜拜。安康学院中文系张德新教授认为,汉阴坚固的城防为“三沈”。三兄弟“三沈”,三星齐辉,名扬天下。三位先生在北大著书立说、诲人不倦,“三沈”美誉由此流传。“三沈” 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小县出大才,一门三人杰”,“三沈”给陕南安康现代人文景观,涂抹了一道最亮丽的色彩。《月夜》(沈尹默)。农民诗代表作便是,安康五里民歌——《我来了》(安康五里民歌)。《列兵》,(陕西白河县方存弟)。“唐三千、宋八百,野外史传数不得”,汉调二黄剧目有1000余出之多。《雷打张继保》,《火化纪信》,汉调二黄的道具都是精美艺术品,伴奏乐器武场面“四大件”有,尖鼓、锣、小锣、铙钹,还有其他.小件,多,多,多。汉调二黄的脸谱种类繁多,共有450多种。十个行当。汉调二黄讲求按照所写地理环境与人物籍贯,准确使用方言、土音。2003年,陕西省文化厅授予安康市汉滨区,“陕西汉剧(汉调二黄)之乡”称号,2006年,汉剧(汉调二黄)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汉剧(汉调二黄)是京剧之母”,汉调二黄是,“中国戏曲文化研究的活化石”。这部长诗《站在山顶,望故乡的河流》颂扬大河文明,描绘陕南山水,主要推介安康名人,发现山地文化,品味乡间民俗,体验原始生活,把握时代脉动,谋划人生梦想。沉浸历史,倾情山水。纵横天地,心怀宇宙。意象纷飞,诗情满天。气势磅礴,寓意深远。诗人才情了得,可以说这部长诗作者就是一部史书!这一首首长诗就是国粹!!!这首长诗不仅立意很好,诗人有独到的眼光,广阔的视野,横贯古今。具有历史意义,教育意义,更具有收藏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好文!佳作!堪称珍品!欣赏!【编辑:欣然】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然        2015-02-08 23:59:34
  这部长诗,可谓史诗。意义深远,具有思想性,方向性,可读性,是稀有的珍品,具有收藏价值与研究价值,国粹!欣赏!
回复1 楼        文友:路遥知马力        2015-02-09 08:29:12
  谢谢欣然老师的“发现”,你说到了重点和关键的东西,谢谢您慧眼识珠。
回复1 楼        文友:路遥知马力        2015-02-09 08:38:32
  “具有收藏价值与研究价值”,您说得对!谢谢啦啦!
2 楼        文友:欣然        2015-02-09 00:08:51
  立意高远,深邃,点睛之作篇。幅巨大,涵盖面广,点面结合,详实。这部史诗是中华国粹!是民族的骄傲!!!
回复2 楼        文友:路遥知马力        2015-02-09 08:31:39
  这个作品是有些特别,但问题倒也不少,特别是诗的语言的表达,太散文化,太学术化,这是值得好好商榷的。
3 楼        文友:欣然        2015-02-09 00:20:56
  或许是诗人太感性了,诗中感叹,为什么我要写诗?为什么?为什么?......?这个时代不喜欢诗歌,“诗歌已经死了”,这几个字触疼了我的心灵,疼痛的思绪挥之不去!
回复3 楼        文友:路遥知马力        2015-02-09 08:34:04
  是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时代,诗人应当如何生活呢?去自杀?去侏儒?去脑瘫?去乞讨?诗人啊,你们在哪里?
4 楼        文友:欣然        2015-02-09 00:25:02
  我想说,尊敬的大诗人,走自己的路,诗歌在自己的世界鲜活就够了!感性的创作,理性的生活!切记!!!
回复4 楼        文友:路遥知马力        2015-02-09 08:35:31
  说得好哇,当然要有自己的选择,他人的看法是重要的,但不是主要的。
回复4 楼        文友:路遥知马力        2015-02-09 08:37:20
  谢谢关心,现实生活中的我,生活得很愉快,虽然有时有些苦闷,但生活就是这样,有风有雨。
回复4 楼        文友:路遥知马力        2015-02-09 08:51:08
  有一个字错了,达“剌”喇嘛应为达“赖”喇嘛,是我大意了。
5 楼        文友:段干萸        2015-02-10 13:07:52
  难为马力,如此隆重推介安康.市长应该请您吃饭.
祖上山东,出生浙江,当兵福建,安家福州,弹指过不惑;童年玩泥,青年玩枪,中年玩笔,老年可能玩物丧志。
回复5 楼        文友:路遥知马力        2015-02-10 14:11:39
  市长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市长,他当他的领导,我写我的诗,目前还没有交集哩。
回复5 楼        文友:路遥知马力        2015-02-10 14:14:08
  谢谢啦,但你要知道,这社会,从来都是“墙里开花墙外香的”。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