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字留香 >> 短篇 >> 作品赏析 >> 【留香】远山得烟云以秀媚,遥天共水石而神彩(赏析)

编辑推荐 【留香】远山得烟云以秀媚,遥天共水石而神彩(赏析) ————李凤霞山水画的构图与意境


作者:刘先银 童生,63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922发表时间:2015-03-27 09:25:09
摘要:北京刘先银2015-03 作于桂林的这篇赏析,从李风霞在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和写生作画,李风霞山水画的构图布局与意境营造,李风霞山水画的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承载等方面,全面分析了画家的创作和思想脉络,读起来耳目一新,颇受启发。

【留香】远山得烟云以秀媚,遥天共水石而神彩(赏析)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为此﹐传统美术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于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著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于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象和想象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
   意境就是画家用所表现形象来表达胸中之意,对山水的情感,画家把这种情感写于笔端,让后人欣他的作品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美学史上,意境这一概念的确立是比较晚的。唐代的艺术批评从佛学术语中引进了境和境界的概念,用来表示画家艺术表现的对象和创作的艺术形象。唐宋以后,意境的概念才开始出现在艺术批评中。通过清代的作家、批评家的讨论、辨析和广泛使用,意境的内涵更趋丰富、深刻和统一。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先秦时代,中国古典美学已经开始简要研究了心与物的关系,认识到人之情是外界感动的结果。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深入探索形象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讨论了艺术创造中的主观情感的地位的情景统一,要求从“以形写神”,做到“气韵生动”,注意对审美对象的内在特征的把握,自觉追求艺术的“滋味”。中唐禅师释皎然、诗论家司空图主张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可以意冥,难以言状”,更重视表现作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情趣意兴。南宋严羽的“别材”、“别趣”说,清朝文学家王士祯的“神韵”说,都从不同方面逐步深化了意境的美学特性,使倾向于“表现”的中国古典艺术这一主要特征更为明晰突出。
   “意境”和“意象”,日常生活中,常常用“意境”这个词。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一幅画很好,我们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甚至看完一场电影,走出电影院,我们也会听到有人议论:“今天的电影很有意境。”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决定一张山水画的好与坏的先决条件。就如同一座建筑物,其骨架不合理,外表装饰与装修再华丽、再讲究,它也不会坚固实用的。其次,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构图要与画面的内容相谐调。
   山水画构图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构图,非常强调规律性和辩证法,山水画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呼应、远近、虚实、疏密、聚散、开合、藏露、均衡、黑白、大小等关系。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我们应把这些对立的关系统一均衡在画面之中,才能完成一幅好的构图。
   开与合,即分与合,是相对的矛盾。有矛盾的对立因素,画面才生动。但矛盾而不统一就会由开的动势而产生不稳和散乱之感。有开就必须以合的力量加以制约,才能相对稳定下来,使人从视觉心理产生安定稳妥之感,看起来感到舒服。“开合”、“聚散”、“放收”等对立因素是构图中首先碰到的一个规律。有开必须有合,有聚必须有散,有放必须有收。
   画要外张得势有气魄,内敛传神有精神;画要外分内合,形断意联,外松内紧,内外相应,在开全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中国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通风”,“密集”要注意凝聚,“疏散”要注意秩序,要处理好开与合的辩证关系。
   自然界物象有远有近,有明有暗,景物有强有弱,有清有浊,故而必然产生虚实变化,反映在构图上必然有虚实、隐显、明晦、藏露。
   李风霞山水画可谓博采中国画笔墨之长,融会贯通,以独特技法张扬个性,取神移形,以实求虚,以有求无,以真求神,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营造出“象外有象”的“意境”,其创作大多体现出“大”和“多”的气势。她的作品通常在一幅有限的画面上表现出无限的景与情、丰富的景物和大的境界气势,能够在方寸间含万水千山,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山水画往往山重水复,层峦叠嶂,以积墨反复递加,追求厚实、凝重的效果,厚实中空灵,景实而意虚,实而不塞,透气鲜活。虚的地方合情合理,虚而不空。虚实相变相生,虚中见实,实中见虚,实有据,虚有理,可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对于美感的挖掘、感悟是艺术家的天职,李凤霞始终不离艺术初心,她在感悟和探索中完善自己的艺术语言体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她一定会在时代的艺术殿堂大有建树。

共 8403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远山得烟云以秀媚,遥天共水石而神彩。单是看题目,眼前就呈现出一副群山环抱、烟云缭绕、山水相伴、天地相融的画面。再细细品读文章,不得不为作者的匠心独运而拍案称绝。得友如此,夫复何求?得赏析如此,夫复何求?作者先由宋朝郭思撰《林泉高致》开篇,从中提炼出郭熙关于山水画的审美价值观、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理论,以及关于山水画的学习观、创作观、山水画的笔墨观等方面的论述,从而比较全面地研究了郭熙的山水画观和美学思想。立意思考,引领全文。接着,分别从“李风霞在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和写生作画”、“李风霞山水画的构图布局与意境营造”、“李风霞山水画的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承载”这三个方面,三维立体、全面深刻地诠释了这位伟大的画家作品之精髓。而最后用对美感的挖掘、感悟艺术家的天职收尾,令人读过之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欣赏这样有骨头有肉的文章,感谢赐稿文字留香社团,期待您更多的精彩。【责编:慕容凌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慕容凌云        2015-03-27 10:14:46
  欣赏老师佳作,问好老师,遥祝生活幸福,万事如意。
慕容凌云
2 楼        文友:刘先银        2015-03-27 10:14:53
  谢谢慕容凌云的简洁智慧的评述。构图与意境的统一,就是构图的形式语言和意境相合拍,相激荡。因此一定的构图形式,则表示了一定的相应意境。如果说意境和构图是一幅作品的总体布局,那么,布势和造势则是作品创作中的具体细节。从山的结构变化等特征入手,进行态势的设计,如山、脉、石;章法中的布势。山的造势。山有岗峦、峰岭、坡崖、丘陵,壑谷等等自然的体貌,势态各有特色。如山巅有干夷之势、峰有峻峭之势、峦有圆浑之势、悬崖有危险之势等等。将这些自然的体貌、势态结合意境的抒发,生动地进行设汁,是造势的主要手法。势态的设计,把握山的脉向结构;根据表现需要,对形成势态倾向性的矛盾,进行设置与协调。也是山脉的造势。山有脉,脉有土次、隐显,以山脊为骨架构成了势态的倾向性,从而形成了山的千姿百态变化。如脊线明显或浑柔圆锐、高低、升降、伸缩、中断的节奏关系,便形成了峦、峰、崖、丘陵、峡谷的变化。以主次、重叠、转折、曲直、婉蜒宋形容的宾主、开合、耸叠、向背、聚散、连绵的变化:以纵深、虚实关系宋形成近、中、远空间变化与掩映变化。因此,势态的结构即在于脉向,脉向清楚了就能把握其倾向,势态的设计就主动了。石的造势从两方面着手:形态上造势:组合中的造势。形态上的造势,要与石的结构相结合。石的自然形态,是以其石质结构在风化、崩裂、脱落中自然形成。岩层的结构性质、组织的松紧、粗细,石质的软硬等等直接与外貌形态相关。因此在表现中形态的塑造是建立在皴法结构上的。势态特色亦体现在这一关系之上,例如:笔势圆浑的披麻皴可以表现土山石沉厚、柔和的势态:苍劲的大斧劈皴可以表现石山坚石棱角方硬敦实的势态:笔势方平、爽活的折带皴可以表现岩层垛叠、秀俏的势态。基于此,在实际表现中,石的造势,常常是随皴交错搭配的轮廓勾写而自然发挥,在配合笔墨抒发时,产生表现的魅力。另一方面,石有立卧、昂悬、斜正、倚侧……其势或峭拔、或险奇、或文秀静逸、或玲珑巧透,各有姿色,各有神态。依照表现要求,对形成姿态的倾向性进行夸张,是造势的又一手法。在造势中,石的重心愈偏,势态就愈险、奇、怪、动:相反,重心愈稳,势态就愈下、匀称、呆、静。因此,创作时要做到心中有数。
取万物之魂灵,通阴阳之分割,得日月之精华。
3 楼        文友:刘先银        2015-03-27 13:40:37
  1.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2.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取万物之魂灵,通阴阳之分割,得日月之精华。
4 楼        文友:成都蓉儿        2015-03-27 14:58:50
  再一次拜读了刘老师的佳作,喜欢!
风雨人生,诚信最真!
回复4 楼        文友:刘先银        2015-03-27 17:07:56
  “意境”和“意象”,日常生活中,常常用“意境”这个词。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一幅画很好,我们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甚至看完一场电影,走出电影院,我们也会听到有人议论:“今天的电影很有意境。”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决定一张山水画的好与坏的先决条件。就如同一座建筑物,其骨架不合理,外表装饰与装修再华丽、再讲究,它也不会坚固实用的。其次,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构图要与画面的内容相谐调。
5 楼        文友:纤指素心        2015-03-30 13:22:55
  刘先生这文章,需要静下心来,一字一句细细品,就像午后抽点时间,慢慢品一杯茶。
以我心,写我字。纤指一动,素语如馨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