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雀巢征文】走访何应钦故居(随笔)

编辑推荐 【雀巢征文】走访何应钦故居(随笔)


作者:别有洞天 举人,5651.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968发表时间:2015-05-30 11:16:12
摘要:战争销烟早已退去,父祖辈们这一代人抗击日本鬼子侵略的艰难壮举,永远留存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最值得放在桌面上的精神魂魄,最重要的关键部位,堪称一绝;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是中国人民战胜日本鬼子侵略的精神保障,也是中华民族从艰难困苦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根本。

【雀巢征文】走访何应钦故居(随笔)
   没有哪一个已经站起来的国家会丢掉自己的历史,也没有哪一个已经醒过来的民族会忘掉自己的英雄。抗战已结束,但中华崛起之功业未竟,英烈虽远去,但爱国、自强、勇毅的英雄气概从未消逝。今日中国尽享和平、独立、自由,正是昨日抗战胜利的成果。而沿着伟大历史开拓的道路继续前进,让今日的努力奋斗,去浇灌中华民族明日复兴的新蕾,也是我们这代人的伟大使命。
   何应钦先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值得肯定的是,从“七七”芦沟桥事变之后,领导着中国军队积极抗日,兼任过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并发表了许多积极抗日的言论。在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合作其间,共产党人的高级将领朱德、彭德怀、叶挺、贺龙等曾是他的部下。1938年,参与指挥徐州会战,参与指导武汉会战。1942年,命令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协防,1943年,赴印度视察中国驻印军,并与驻印英军司令官举行谈判,解决联合入缅甸作战问题。在抗日战争的八年中,每一个抗日前线都有他亲临指导的身影。
   过去,无数学者的笔墨,堆积如山的卷帙,都在说何应钦先生消极抗日。这块贫瘠的土地,高山峻岭中诞生的中国男人,其实,曾经的确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土的历史使命。在这场反侵略的战争中,名副其实出现许多的铁血英雄,播扬过烈烈扬扬的生命意志,视死如归地保卫祖宗留下的这片疆土,不管属于哪一个党派,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何先生与许多的国民党爱国将领一样,值得我们去记得和怀念。
   何先生客死台湾的灵魂,到死都盼望祖国统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在纪念抗日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全体的中华儿女怀念当年的抗日英烈,不忘他们抗击外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我们也不忘何应钦先生对抗击日寇的贡献。回过头去看看,历史的老人凛然肃然,在抗日战争中谋划和支撑那么大的局面,今天的我们无法忽略,不能无动于衷。
   现代忙碌的人们,空闲的时候,请用一点时间翻一翻抗日战争这段历史,你就会发现,当年的父祖辈们的国共两党,存在着许多政见分歧,可抵抗日本鬼子的侵略,却高度的一致。两党不计前嫌,精诚团结,一起领导中国军民抗日,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事实证明,这一时期的国共合作是非常正确的。国民党内派系林立,一些派系阳奉阴违的对抗蒋介石的领导,为了反击日本的侵略,各个派系走在一起来,共同应对外敌。真的,他们这一代人非常的优秀,特别是共同反抗日本鬼子的侵略,充分承担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战争销烟早已退去,父祖辈们这一代人抗击日本鬼子侵略的艰难壮举,永远留存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最值得放在桌面上的精神魂魄,最重要的关键部位,堪称一绝;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是中国人民战胜日本鬼子侵略的精神保障,也是中华民族从艰难困苦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根本。
   在何应钦先生的故居,站在他当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鬼子投降仪式的放大图片前,感知他充满着奇瑰和险峻的一生,我用21世纪的脚步去轻轻抚摸。给予这个家乡人,这个熟悉的面孔,远去的身影,投注一个敬重的目光。
  

共 6359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何应钦先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但在抗战期间这块,作为中国正面战场的重要指挥官之一的何应钦,表现出了国家危亡在即一个有血性中国人应该表现的积极正义的一面,这是不容置疑的。国家出资为何先生修缮故居就是为了让人民记住,任何一个为了民族大义做出过贡献和牺牲的人都应该受到国家人民的铭记,这是成熟国家应该做的,尽管这样的纪念来得有些晚。正如作者一再在文中提起,历史如磐石,历史绝不容许篡改,对抗战这块,中华儿女从来都没有的凝聚到了一起,不分党派不分地域,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为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何先生,本文给予中肯的评价,在接受日本投降的仪式上,何先生亲历了这次伟大的历史时刻。尤其到了台湾后,何先生一直反对台湾独立,在民族千秋大业上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不忘本的立场和主张更是值得敬重。本文文风沉稳,不偏不倚,文章后半部更是观点鲜明,使人读后耳聪目明,是此次征文中的佳作!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6-11-04 19:56:53
  千古罪人张学良,破坏了俺对于教科书中一代“英杰”的膜拜。
   历史,究竟该怎么读,从何处去读?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